•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三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依然有其必要性。

此外,遇到困難或衝突時,擁有正向自我概念的個體,越傾向採取尋求支持 的策略,而且當個體的自我概念越好,越容易採取問題解決的行為(崔斐韻,

2004;Bechtoldt et al., 2010),本研究有相同發現,當青少年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 時,向外尋求協助的可能性越高,願意請父母幫忙,詢問師長的意見;此外,青 少年自我概念越佳,越能冷靜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採取理性的解決問題策略,

妥適的因應壓力。

綜合上述得知,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會受到親子關係與自我概念的影響,

尤其對於向父母尋求協助支持,並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分析解決問題等積極的因 應方式上特別重要。

第三節 建議

壹、對學校的建議

目前學校皆有輔導課程的規劃,除了升學、課業相關的生涯輔導,可針對青 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劃更積極的課程內容,以下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兩點建議。

一、規劃壓力因應策略的方案課程,使青少年學習更多元的因應策略

青少年面對問題時,寧可獨自面對困境,透過聽音樂、看電視等方式來紓解 壓力,也不願意尋求父母或師長的協助。反映出目前的教育環境,較缺乏教導孩 子因應壓力的技巧,也沒有傳遞孩子可以承認自己的無助,可以主動向他人尋求 支援的訊息(邱富琇,2004)。因此,在學校的輔導課程中,可設計青少年壓力 因應策略的團體或方案,讓青少年實際模擬壓力情境,透過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提升青少年策略的選擇多元性,並能避免以負面的方式發洩情緒,當青少年能學 習紓緩情緒的適當方式,並且在情緒穩定後,積極的面對問題,思考問題的解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辦法,則能更有效的因應壓力問題。此外,提供青少年向外尋求協助的資訊,增 加青少年徵詢意見的資源管道,減少青少年獨自陷在困境之中的可能性。

二、重視青少年期的心理風險與社會適應問題,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

在 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青少年期無疑是最重要的階段,此時期 處於自我認同的階段;青少年開始建立自身的價值信念,形塑自己的樣貌;此階 段若不能清楚辨識自己的角色任務,則可能發生認同混淆,造成心理危機(陳曉 真,2010;Pressley & McCormick, 2006)。青少年的困擾問題多元,包括升學課 業、同儕人際關係、與父母的關係,甚至家庭經濟問題都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壓 力,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對於生活適應與壓力因應皆具有良好的調節效果;因此應提升青少 年的心理健康,進而增強青少年對自我的感受。透過與青少年探討進入青春期時 可能面臨的生理、心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引發哪些困擾問題,這些問題可以 如何因應,使青少年面對生理心理的變化時預作準備。同時,讓青少年學習發掘 自己的優點與長處,肯定自己的能力,認同自己的價值,進而能提升青少年的整 體自我概念。

此外,由於青少年期開始面對複雜的同儕關係、需要較多的社交技巧,容易 引發青少年的社交焦慮、社會適應問題,影響青少年的社會自我概念;而社會自 我概念與退縮行為、不合適的因應行為相關(Erath, Flanagan, & Bierman, 2007)。

因此,可提供青少年適當的關係建立方法、社交技巧,增進青少年與他人交往的 勝任感,當青少年具有良好的社會關係,其自我價值感受將越好。

貳、對社會工作實務的建議

對社會工作實務的建議,可從家庭服務中心著手,家庭服務中心的服務包含 提供支持性團體及親職教育等,以增進家庭福祉、提升家庭功能。本研究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親子關係會影響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策略,因此,提供增進親子關係的 服務方案有其必要性,透過家庭服務中心實施強化親子溝通的預防方案,可降低 青少年發生心理健康危機與行為問題的風險。

一、安排親子溝通相關議題的親職教育課程

首先針對父母的部分,國外研究指出,父母經由頻繁且開放的溝通各種正負 向的生活經驗,支持並協助子女提升對自我的價值感,而能更有效的因應心理社 會之風險(Valiente et al., 2004; Xiao, Li, & Stanton, 2011)。透過提供父母改善親 子溝通與互動的方案,包含學習如何開啟與子女的溝通討論,瞭解何種溝通方式 能獲得子女的重視與認同,使子女感受到尊重,以及適合特定性別和發展階段子 女的互動方式,例如與父母討論青少年階段的子女的困境、壓力來源,使父母能 更瞭解與貼近子女的需求。

二、設計親子團體,增加親子互動與學習的機會

青少年階段,與父母共同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然而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需 要因應子女的成長而調整,因此可藉由親子團體,提供一個父母與子女相處學習 的機會。在團體中,開放討論親子之間遇到衝突或敏感話題時,可以如何處理當 下的情緒反應,以及有效的溝通技巧;同時也可以透過不同家庭的分享,學習彼 此良好的互動方式,提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參、對父母的建議

父母應尊重青少年為一獨立的個體,不過度干涉青少年的隱私,避免以權威 的態度來管教子女,而是在相互信任的關係中,以開放平等的態度,適時地關懷 青少年的生活狀況。目前雙薪家庭普遍,父母除了忙於工作賺錢之外,也應每天 或每個星期規劃一段時間與青少年相處,讓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與關心,在 這段時間內安排共同活動,促進親子之間的交流與分享。當青少年感覺到父母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暖的關懷時,其能獲得良好的身心發展,且在面對問題時,知道自己能向父母尋 求協助得到支持,而有更積極的因應策略,降低負面因應行為的產生。

肆、對媒體的建議

由於青少年是傳播媒介的主要使用者,相當容易受到媒體的影響,若從正面 來看,教育輔導體制可與媒體結合設計動畫、小遊戲,以更輕鬆的方式讓青少年 瞭解自我概念的發展,或各種不同的壓力因應策略,增加青少年的學習意願;相 對而言,青少年未必能辨別媒體傳遞之價值觀的適當性,可能因而形塑出不合適 的價值觀,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媒體應更加謹慎的把關訊 息傳播,將各類資訊進行分級分類,以符合各年齡層的閱聽人。

另一方面,媒體使得現代人接受訊息的管道多元,成為傳遞訊息最快速、便 利的方式,教育與社會福利單位可與媒體合作,將親職教育、親子關係、壓力因 應等相關議題,透過傳播媒介進行宣導,增加資訊的普及性。

伍、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中僅針對臺北市與新北市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未擴及其他 縣市,將來研究可納入不同地區的青少年進行更全面的討論。

另外,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壓力因應策略,在不同情境脈絡下可能產生不同 的結果,它是持續變化的動態歷程,未來可一併採取質性研究典範深入瞭解;探 討青少年在面臨壓力時,選擇壓力因應策略的原因、為何比較少向父母師長尋求 協助,以及與父母相處時的正向、負向感受等。以量化問卷調查為主,並輔以質 化的深度訪談,增加資料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