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高齡學習課程規劃過程觀點分析

曾光華(2006)提出目標市場的選擇方式有六種,其中之一為「產品專業化」, 是指提供一種專業性的產品,需要這種產品的區塊,可能具備某些相同的特質。

而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過程中,從計劃、設計、發展、實施至評鑑各階段,鎖定 的族群為高齡學習者,在學習特性上具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因此,規劃過程所著 眼的課程內容設計、環境設備、教學方式、教材選擇等,皆必須以高齡者特有的 學習特性來提供產品,亦即開設適合的課程,可謂產品專業化。

一、課程規劃之計畫階段

此階段為課程規劃的前置作業時期,課程規劃者在於瞭解組織辦理高齡學習 的背景與宗旨、認識社區人口及文化特性、評估高齡者的學習需求,此為計畫階 段中不可少的工作項目(Boone, 1985; Caffarella, 2002; Houle, 1972; 魏惠娟,

1997、2008)。此與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實務過程,大體上架構是相同的,但由 於本研究的高齡學習是辦在安養機構內,在規劃過程中,會多一些要留意的事 項,如以下受訪者的經驗分享。

(一)瞭解辦理高齡學習課程的背景與宗旨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家的豐富經驗與智慧,是值得傳承給 年輕的世代,如同受訪者所提,許多長者擁有非常專業的一面,不希望他只是參 與的學員,亦能發揮長才擔任老師,共創學習園地。活到老學到老已是高齡社會 的今日所必須的意識,如何讓自我對社會持續有所貢獻,找到新的角色價值,才 是最珍貴的。

另外,人是群居的動物,即使是居住在安養住宅內的高齡者,依然會希望認 識社區的朋友,因此也不少機構希望高齡學習課程的開辦,可以讓機構與社區保 持互動,且促進彼此資源的活絡。

「臺北縣政府在辦松年大學的時候,目的是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所以他們是

主倡「活到老,學到老」,那我們中心是還在推「服務到老」,因為我們希望學生 不只是學生,也可以是老師,一方面也可以做志工。」(A2)

「過去大家對安養中心都是比較負面的一種想法與看法,過去從老人本身也 好,他如果被送到機構去,他就以為我在那邊要變成三等國民。我們主辦者或政 府單位,怎麼樣去為這些所謂的退休族或銀髮族或必須要住到機構的,規劃一個 讓他有舞台,因為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專長,每個人都有他過去非常專業的一 面,那你退休到機構、進入到社區也好,只要你有給他舞台,就可以讓他的生命 更好,讓他去創造另外一個價值。」(A1)

「當初會規劃長青學苑是因為我們最主要是自費安養,那時候還沒有機構裡面 是有長青學苑的課程,那時候規劃這邊業務的主管是認為長青學苑可以招募社區 的老人,最主要就是說跟社區有一個互動,想要走比較社區式,就想說用長青學 苑的課程,讓社區民眾與住戶和機構有個交流。」(D1)

「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學習課程,開始讓養生文化村不是一個很孤立的老 人社區,它可以引入很多外面的一些資源進來,包括老師或者對外的招生,讓一 般的社區民眾可以進來養生文化村參與這樣的一個學習課程,然後讓我們的長輩 在這樣的一個學習活動當中,他有機會去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人,可以讓他感覺 不會那麼孤立,生活會比較豐富。」(C1)

(二)認識住民長輩特質

由於高齡學習的課程是附設在安養機構內,參與的學員勢必有多數會是住民 長輩,所以瞭解機構內長輩的年齡、學歷、省籍、社經地位等個人背景,以及使 用的語言,作為開設課程的參考。

1.年齡

社區安養機構住民長輩的年齡層從六十幾歲到九十幾歲都有,對於想要學習 的東西是會不一樣的。另外,大多機構住民長輩的平均年齡為八十幾歲,須特別 評估他們的學習能力,以避免課程內容造成他們的負擔與心理壓力。

「我們安養中心這邊平均年齡是 82.5,所以我們這邊的能力其實沒有辦法像一

般的松年大學這麼好,所以以前開國畫班,很多的比例都是老師幫忙畫,唯一比 較能自足的就是卡拉 OK 班。」(B1)

「我們年齡層差異性很大,我們有六十幾歲,也有九十幾歲,那六十幾和九十 幾想學的不一樣,因為他過去個人的背景有很大的落差。」(C1)

「我們住戶平均年齡八十幾歲了,所以對他們來講,有些課程他會覺得不是很 有興趣,有些會覺得沒有必要。」(D1)

2.省籍

當本省籍與外省籍的長輩碰在一起時,課程安排或內容設計須避免可能引起 敏感話題的部分。

「這邊很多都是榮民,就外省籍的長輩,可是安養中心在轉變,有些本省籍的 長輩也開始住進來,我們開課的時候必須要避免掉很敏感的話題。」(B1)

3.學歷

不同教育程度的高齡者有興趣的課程也會不同,誠如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所 言:「你不可能叫一個以前沒有讀過書的阿嬤來學電腦,跟他講個鍵盤上什麼,

abc 是什麼,ㄅㄆㄇ是什麼,對他來說很困難,還要講說什麼倉頡…,對他來講 是種壓力,甚至於是欺負他,當然我不是講說完全沒學過電腦的就不能來學電 腦,除非他是主動要來學,要不然你開一個課硬性要他來學,他很困難。所以,

你另外開一個課─醫療講座,專門講老人的疾病,他就聽得頭頭是道。」

「會看機構裡長者的年齡層,還有他的學歷怎麼樣,所以我們談到背景,第一 個談到他的年齡,第二個談到他的學歷,從這兩個的情況之下開始去規劃課程,

所以我們規劃的課程有一些是過去有讀書的人,來參與的課程;有一些課程是過 去通通沒有機會上課的,他來參與的課程。有一些可以是要動腦筋的,有一些是 不用動腦筋的。」(A1)

4.社經背景

不同社經背景的高齡者,對於學習認知、需求與期待會有很大的落差,課程 規劃人員必須大致瞭解住民長輩的社經地位,以作為課程規劃的參考。

「我們現在已經不像之前剛開始,軍公教佔 70%,現在已經是很多元了,本省 籍的本例已經超過三成接近四成,然後很多過去經濟背景條件有很多不同的,家 庭主婦在變多、從商的也在變多、軍公教反而比例就下降了,所以當多元性增加,

需求就會不一樣,那上課的需求也開始有所改變。」(C1)

「這邊幾乎都是公教人員退休,等於說退休之後有錢有閒。公教人員退休,其 實很有自己的想法。」(D1)

5.使用的語言

課程規劃者清楚瞭解學員所普遍使用的語言,才能告知教師授課時須以何種 語言為主。

「我們課程規劃比較需要去注意的部分,當然老師本身就是要通台語和國語,

因為我們中心長輩主要是以台語為主。」(A2)

「今天來上課絕大多數都講台語的,你台語一定要會講,國語穿插就好;那如 果今天來的都是外省人,都是那種高齡的,然後都是那種只聽得懂國語,講話還 有腔調那種,那就跟這個老師說你一定要講國語很多,而且要講得慢。」(C1)

(三)評估需求與創造需求 1.評估需求

來自正式與非正式兩種方法,正式的方法通常會透過問卷以開放式的題目,

來詢問學員是否還有其他有興趣的課程。非正式的方法則是藉由長輩私底下的談 話,得知其學習需求。

「每一年我們在問卷調查的時候,上面雖然是一些封閉式的問題,下面還有一 些開放式的空間,我們會寫就是“他給我們的建議”。今天長者他如果想要上其 他的課程時,他可以直接提議,我們這邊去做協商。」(A2)

「我們會以問卷的方式來瞭解假如開別的課,會希望開什麼班?」(B1)

「在第九屆的時候,我們的考量是先問比較資深的長輩,就很主觀問一些住在 這邊比較久或曾經參加過第一屆到第六屆的長輩,問他開長怎樣的課比較好?因 為以前有開過國劇班、合歌班、畫畫的,以前沒有卡拉 OK 班,第九屆後來開卡

拉 OK 班的原因是,我問那些長輩,他們會覺得卡拉 OK 班比較合適。」(B1)

「問卷最後一定會有空白的東西,就是問你說『除了這個課之外,你還想學些 什麼?』」(C1)

「有的長輩是在巡房的時候,私下偷偷跟我講,因為他本身應該知道我在承辦 松大,『我偷偷跟你說喔…(台語)』,就是說有人想要上什麼課程。」(A2)

需求評估不只是得到有哪些高齡長輩想學些什麼課程,而是要進一步瞭解這 樣的需求是廣泛性的需求或只是個別性的需求,以作為往後開班的參考。

「就需求評估,參與的人通常我們長輩會是比較主要的參與者,他會來告訴我 他們的需求,那當然我們的工作人員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會陪同,一定會共同 去瞭解,就是說這樣的需求是一個廣泛性的,還是一個只是單一少數性質的需 求。」(C1)

康寧園安養中心社工員亦表示,有些學員提出需求卻未開課的原因為:「學 員的反應並不是多數人的反應,是比較個別化的需求,再加上這個別化的需求不 是那麼立即或重要,不會影響其他人的權益,其他學員的權益不會受損。」

另外,雙連安養中心有別於其他社區安養機構的是每年寒暑假開設試辦課 程,採先修的方式,不僅讓住民長輩的學習不中斷,也可提前評估長輩的學習需 求,藉此評估若學期開始正式開班的實質效益。

「試辦的時候長者會來參加,會依照他們出缺席的一個情況,去評估這個課 程的實質效益,並跟學員做討論,看這課程的開課可能性。我們可能會試辦好幾

「試辦的時候長者會來參加,會依照他們出缺席的一個情況,去評估這個課 程的實質效益,並跟學員做討論,看這課程的開課可能性。我們可能會試辦好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