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之研究"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振春 博士. 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之研究 A Study on Curriculum Planning Model of Elder Learn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研 究 生:謝婷婷.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誌 謝 告別師大的研究所生涯,我帶著滿滿的祝福與成長邁向未知的旅 程,轉身離開的不捨,就讓影子隨著阿勃勒的樹影搖曳吧! 論文的誕生,首要感謝指導教授林振春老師在我對論文方向茫然 之際的指點迷津,並隨時撥冗與我討論,更謝謝您對學生的厚愛,很 慶幸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向學術的殿堂更往前一步。張德永老師與朱 芬郁老師於口試時的悉心指導,也讓我的論文架構與內容更加完整, 謝謝您們。 除此,論文得以順利完成的幕後大功臣,非您們莫屬了─雙連安 養中心、頤苑自費安養中心、長庚養生文化村,以及康寧園安養中心 的五位既親切又熱忱的受訪者,很感謝您們豪爽地接受訪談的邀請, 並於訪談過程所給予的寶貴看法與經驗,我才得以順遂地完成論文。 回首寫作論文的日子,幸運身邊有好多人的陪伴、支持與鼓勵, 因為你們讓我感受到無比的愛,在此對你們表示由衷感激。謝謝摯愛 的爸爸、媽媽和哥哥,因為你們讓我無經濟上的憂慮,讓我在煩悶時 有個溫暖的避風港;謝謝 Amy 學姊的提攜與關愛,讓我學習與成長許 多;謝謝貓頭家族的馨方、怡如、小婷、惠勤,因為你們讓我忘卻論 文的焦躁,讓我珍惜友情的可貴;謝謝自救會成員雅嵐和佳穎,因為 你們讓我的論文道路不孤寂,也謝謝雅嵐的貼心與義氣;謝謝雅琇的 可愛與熱情,讓我的嗜好有人可以分享;謝謝所有的碩班師長與同 學,讓我的研究所生活擁有好多美麗的回憶。 感念之言,族繁不及備載,凡這段期間出現在我生命中,不論白 天或黑夜,身處台灣北部或南部,曾經陪伴過我、關心過我,為我加 油過的人,我都默默地惦記在心中,感謝你們讓我的容顏充滿了微 笑,讓我的生活圍繞著幸福。 謝婷婷 謹誌 2009.07.

(3)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實施現況,並依文獻 先行建構屬於高齡學習的課程規劃模式,而後再根據實際訪談結果修正之,重建 專屬社區安養機構的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 討我國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實施現況。 (二)析論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 規劃步驟與內涵,並建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 (三)檢視現形社區安養機構 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特色與缺失,並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未來國內其他社區安養 機構的課程規劃之參考。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文件資料的蒐集與訪談結果的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大體而言,社區安養機構的課程內容豐富多元,涵蓋健康養生、人文藝術、 休閒生活、語文與才藝技能五大類,但缺少自我心靈成長的類型。 二、課程規劃各階段所投入的要素,如下: (一)計劃階段:瞭解機構歷史背景、瞭解機構住民特質,以及評估學習需求。 (二)設計階段:評估參與人數、擬定課程主題與確認目標,以及評估並規劃可 支援資源。 (三)發展階段:研訂教學大綱、發展教學策略,以及準備教材教具。 (四)實施階段:實施前的準備工作、實施過程的注意事宜,以及高齡學習專業 師資培訓。 (五)評鑑階段:評估學員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滿意度,以及行政安排滿意度。 三、社區安養機構的特色,包括:混齡學習、讓具有專長的安養長者擔任教師、 課程全年無休,寒暑假也可以學習。就缺失而言,包括:未鼓勵從未參與的 長者、教學方法未求變化、教師與課程規劃人員專業知能不足。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對政府機關、社區安養機構及後續相關 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字: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

(4) Abst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and reviews literatures to propose curriculum planning model of elder learning. Then, modifies th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and constructs curriculum planning model of elder learning for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points: (1)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2)To analyze the steps and content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and construct the model. (3)To examine the features and defect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elder learn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and propose concrete suggestions. This research has below conclusions: 1.Generally speaking,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of communities have abundant curriculums about health, art, sport, language, and daily talent. 2.The stage of planning i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stitution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s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and evaluate learning needs. The stage of design is to evaluate numbers which participate in any curriculums, draw up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objects, and evaluate available resources. The stage of developing is to draw up teaching outline, think about appropriate teaching skills, and prepare teaching equipments. The stage of practicing is to prepare and confirm anything about all curriculums. The stage of evaluating is to evaluate learning effects, teaching effects, and administration satisfaction. Key words: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elder learning, curriculum planning.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13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安養機構的類型、演變與實施現況…………………………………..13 第二節 高齡學習理論探討…………………………………………………………..27 第三節 課程規劃理論基礎與模式分析….………………………………………….44 第四節 高齡學習課程規劃內涵與模式建構………………………………………..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2 研究設計與實施 82 第一節 研究方法……………………………………………………………………..82 第二節 研究流程……………………………………………………………………..85 第三節 研究取樣與研究對象………………………………………………………..87 第四節 研究工具……………………………………………………………………..88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與倫理…………………………………………………………..89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94 研究結果與分析 94 第一節 課程實施現況………………………………………………………………..94 第二節 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105 第三節 課程規劃的挑戰與因應……………………………………………………129 第四節 課程規劃的展望……………………………………………………………137 第五節 綜合討論……………………………………………………………………1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結論與建議.......................................................................................................149 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9 第二節 建議…………………………………………………………………………153 參考文獻……………………………………………………………………………….156 參考文獻 156 附錄一………………………………………………………………………………….168 附錄一 168. I.

(6) 表目次 表 2-1 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類型、數量與住戶人數……………………………...15 表 2-2 高齡者不同教育需求之課程內容………………………………….................36 表 2-3 三種心理學派理論及應用…………………………………………………….46 表 2-4 成人教育課程規劃的流程…………………………………………………….52 表 2-5 Boone、Caffarella、Houle 與魏惠娟的課程規劃模式分析…………………..66 表 2-6 完整生命週期課程安排……………………………………………………….76 表 2-7 高齡教育機構課程類別分析………………………………………………….77 表 2-8 自費安養機構社團課程內容………………………………………………….78 表 3-1 受訪單位與對象……………………………………………………………….87 表 3-2 雙連安養中心松年大學文件資料編碼……………………………………….92 表 3-3 頤苑自費安養中心松年大學文件資料編碼………………………………….92 表 3-4 長庚養生文化村銀髮學園文件資料編碼………………………………….....92 表 3-5 康寧園安養中心長青學苑文件資料編碼…………………………………….93 表 4-1 96 年 9 月至 98 年 6 月雙連安養中心課程規劃一覽表………………………96 表 4-2 96 年 9 月至 98 年 6 月頤苑自費安養中心課程規劃一覽表…………………97 表 4-3 97 年 3 月至 98 年 7 月銀髮學園課程規劃一覽表…………………………..98 表 4-4 97 年 9 月至 98 年 6 月康寧園課程規劃一覽表………………………………99 表 4-5 高齡學習課程規劃之參與人員……………………………………………...128 II.

(7) 圖目次 圖 2-1 台灣地區安養、養護機構數量成長情形……………………………………..18 圖 2-2 Maslow 的需求階梯論…………………………………………………………34 圖 2-3 課程規劃階段…………………………………………………………………..52 圖 2-4 Boone 課程規劃模式…………………………………………………………...57 圖 2-5 Houle 的課程規劃模式…………………………………………………………62 圖 2-6 方案規劃系統模式……………………………………………………………..65 圖 2-7 成人教育課程規劃模式………………………………………………………..67 圖 2-8 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圖……………………………………………………..74 圖 3-1 研究流程圖……………………………………………………………………..86 圖 4-1 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圖........................................................148. III.

(8)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安養機構與高齡學習課程規劃兩者間連結的重要性,並 關切未來的永續發展,進而建構社區安養機構的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因此, 希冀透過本研究,深入瞭解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之實施現況與未來發 展方向。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三 節為相關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全球老化浪潮,台灣老年潮來勢洶洶 根據全球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人口老化的現象,人口轉型的過程,有其脈絡 可尋。例如,英國工業化的產生甚早,其社會老化的現象至為明顯。1880 年, 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 4.5%,至 1980 年已達到 15%(黃富順,2004) ,2006 年英 國老年人口比率為 16%(內政部,2008a) 。高齡化浪潮襲捲之下,日本社會高齡 化急遽進展的情形更是嚴重。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出生率即呈現一直下降的 趨勢,目前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大約 20%,據統計預測,2030 年左右將 達到 33%(牧野篤,2005)。當老人人口達到 14%時,往往被稱為「超高齡化的 社會」 (黃富順,2005),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指出,至 2006 年,老年人口比率 已達 14%以上者,除了日本與英國,尚包括:德國、義大利、瑞典、芬蘭、奧地 利、西班牙、法國等(內政部,2008a) ;若是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高齡化 社會指標,全國老年人口數達 7%以上時,正式邁入老人國來看,台灣、新加坡、 南韓、泰國、阿根廷、紐西蘭等目前皆屬高齡化社會(內政部,2008a) 。高齡人 口快速成長已成為全球性的議題,無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均無可倖免,台 灣至 1993 年之後,高齡人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以 2006 年為例,每天約增加 192 個高齡人口(黃富順,2007)。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醫藥衛生進步,世界老年人口比率不斷往上攀升,人口 結構的轉變已在大部分國家悄然展開。從行政院主計處(2009)統計數據得知, 1.

(9) 台灣自 1993 年,老年人口比率達到 7.1%,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可見我國已 正式邁入高齡化之社會結構。根據國際人口統計資料,世界上最早達到老人國的 是法國;法國的老年人口占全人口比率,由百分之七上升至百分之十四,其間經 過了一百二十五年;美國經過了七十二年;加拿大經過了六十五年;英國經過了 四十七年,日本是過去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只經過了二十五年,老年人口比率 即提高了一倍。台灣老化速度與日本相類似,加上近年人口出生率與結婚率下降 之急速,台灣可能成為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楊國德,2006) 。至 2009 年 6 月, 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已達 10.5%(65 歲以上總人口數為 2,426,251 人,各年齡層總 人口數為 23,069,345 人) (行政院主計處,2009) ,顯示從 1993 年至 2009 年,老 年人口比率成長三個百分點,平均一年增長 0.2%,依人口推估資料顯示,伴隨 少子化現象,速度甚或更快,堪憂台灣老化速度的同時,亦亟須政策法規的作成 與實行。 面對高齡社會所帶來的衝擊,不少先進國家已提出因應對策,有的以立法方 式,有的則是訂頒對策大綱、研擬計畫或發表宣言、白皮書的方式呈現。例如日 本政府早在 1986 年就提出「長壽社會對策大綱」,沿襲此精神,於 1996 年訂頒 「高齡社會對策大綱」 ,並指出高齡社會對策的三大主題為:(1)有關僱用或就 業的問題(2)有關老人福祉及增進生活品質的問題(3)有關生命意義的問題。 此對策須透過學習活動來幫助高齡者尋求精神上的充實和生命的意義(曾彌七 重,2004) ;英國的高齡社會對策,也提出「盎格魯─法蘭西聲明」、 「老人教育 權利論壇」 、 「老人教育憲章」等,協助高齡者再就學、擴充退休前教育活動及推 動老人教育等;美國爲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也依序頒布「禁止歧視老人法案」、 「志願服務法」 、 「老人教育法」等。綜觀以上各國學者所提之因應對策,具體內 容包括:延後退休、鼓勵生育、加強老人健康照顧、加強高齡者休閒活動的規劃、 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等(黃富順,2005) 。我國於 2006 年訂頒「邁向高齡社會 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 ,其中明確揭示四大願景為「終身學習」 、 「健康快樂」 、 「自 主尊嚴」和「社會參與」,七項目標則在倡導老人終身學習權益、促進老人身心 2.

(10) 健康、維護老人的自主與尊嚴、鼓勵老人社會參與、強化老人的家庭人際關係、 營造世代間相融合的社會與提升老人教育人員之專業素養(吳明烈、陳雯萍、楊 國德,2008) ,不僅表示高齡化的人口需要更多關注,更是臺灣高齡教育劃時代 的大事。歸納上述日本、英國,乃至於台灣針對高齡化社會所提的政策大綱、實 施計畫或白皮書等,顯見人口高齡化所引發的問題是多面向的,擴及政治、經濟、 社會、教育層面,影響可謂深遠。 高齡化社會除了帶來老年人口在醫療疾病和經濟生活方面的福利需求外,在 老人居住安養方面亦為老年人口未來必須面臨的問題之一(符宜鳳,2004) 。楊 國德(2006)提出人口高齡化帶來許多問題的當下,亦開啟了許多產業的商機, 如健康維護產業、保健食品、老人照護、安養療護和老人休閒等,都是可發展的 市場。不論從高齡化的利與弊來分析,高齡者對安養機構的需求是無疑的。 二、 「老有所安,老有所樂」,安養服務多元化 未來的老人係在低生育率、高離婚率的社會中成長,有關老人照顧人力的問 題勢將產生。過去高生育率及老年期不長的情況下,對老年人的照護,大多由家 庭負責。此種現象將隨低生育率、高離婚率及較長老年期的情形而改變,家庭已 無法負起照顧老年人的任務(黃富順,2004) 。且隨著家庭型態與經濟社會的變 遷,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是愈來愈低,相對產生老人獨居情形增加,或轉向居 住老人安養與養護機構。在相關的調查研究中也發現,對於進住老人安養機構與 養護機構的意願有提升的趨勢(符宜鳳,2004) 。詹火生(1992)即提出老人進 住機構的意願在增加中,未來老人的安養需求相當大。1999 年有 69%的老人認 為與子女同住是理想的方式。至 2005 年,認同與子女同住為理想的方式已降至 59.95%。而未來願意住進安養護機構、護理之家者有 43%,均高於目前實際進 住人數(內政部,2008b) 。綜歸以上的統計資料,由社會來承擔照顧老年人的工 作已不可避免,如何規劃安養機構,諸如機構設立、經營與管理的問題,不僅能 提供高齡者最適切的居住環境,亦可提升其內心能量,方使高齡者的幸福感如影. 3.

(11) 隨形。 個體生活的目的,如果追究到最後,不外乎兩項:活得久及過得好。兩者相 伴一生,缺一不可(黃富順,2005) 。因此,未來安養機構的經營重點除了老人 保健之外,亦必須將老人生活滿意的提升視為經營要務(葉金鳳,1998) 。相對 於青年人與中年人,老人多因為從職場退休與卸除家庭責任而增加許多閒暇時 間。然而,餘暇時光的增加卻使老人頓失生活重心,徒增失落感,故對於卸除重 擔且生活單調的安養機構老人而言,其生活不滿意的情形應更為明顯(Schulz, 1976; Voelkl, 1990)。欲改善老人之生活,引導其從事休閒活動絕對必要(Bammel & Burrus-Bammel, 1992)。爲增添老人生活滿意,近來安養機構經營者多將休閒 活動的提供視為機構經營之要項(張樑治、劉吉川、余嬪,2004) 。除休閒活動 能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之外,黃富順(2004)亦肯定學習活動在高齡者的生活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助於高齡者的健康,增進生活滿意度及維護獨立的生活。 惟目前國內多數的安養機構,均以照護為主,對象其實也多屬於重症,需要人照 護的老人,比照國外的老人安養機構,教育化的設計是一大特色(吳明烈、陳雯 萍、楊國德,2008) 。 就目前國內安養機構而言,大多是提供育樂休閒性質的社團活動,如卡拉 ok、下棋、槌球等,少見具有規劃性的學習課程。除了本研究的受訪單位外,尚 有崧鶴樓、兆如老人安養中心、台北縣立仁愛之家等,皆有提供連續性與系統性 的學習課程,崧鶴樓與兆如老人安養中心附有長青學苑,台北縣立仁愛之家則是 附設松年大學,課程內容豐富,包括語文、舞蹈、戲劇、繪畫、書法與電腦等。 因此,安養機構首要得徹底改變經營模式,在傳統純粹照護的功能之上,增入教 育化功能,爲高齡者安排多元的學習活動,乃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三、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權利的覺醒 聯合國將 1999 年定為「國際老人年」提出對高齡者人權的宣言,讓高齡者 擁有充分教育的機會,顯示國際間對高齡者的關懷與重視。另外基於生活即教. 4.

(12) 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應協助老人適應社會生活,高齡者教育可以幫助老年人 了解自身的身心變化及角色的扮演,進而了解並適應社會變遷(黃明玉、陸象君、 施秀春,2003) 。高齡化腳步不斷加速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社會所面臨 的挑戰不僅是老年人居住與安養護的問題,高齡者教育已蔚為成人教育的主流, 其學習權應獲得更多重視,並藉由廣闢學習管道與機會,以保障高齡者的終身學 習權益。 台灣地區高齡教育的發展,早期由宗教團體發起,繼之因老人福利法施行 後,由公部門的社政機構和私部門的社福團體所倡導(楊國賜,1998) 。台北市 基督教女青年會於民國六十七年成立「青籐俱樂部」 ,為高齡學習者提供學習機 會,揭開台灣地區高齡教育的序幕,並開創民間社團辦理高齡教育之先例(林振 春,1995) 。民國六十九年一月我國第一部老人福利法公布,明示高齡教育為其 福利服務之一環。 國內高齡教育受到過去社教機構福利制度取向的影響,許多的教育模式仍然 停留在休閒與活動學習階段,不僅知性教育的涵養不足,課程設計內容也多侷限 在休閒與養生的部分。因應全球化、科技化、資訊化的多元時代來臨,高齡教育 的課程與教材內容也必須有所調整,以滿足現代老人的學習需求(吳明烈、陳雯 萍、楊國德,2008) 。根據國外相關研究指出高齡者偏好的學習內容可歸為五類, 包括:健康保健、人文藝術、休閒生活、語文與才藝技能(Clough, 1992; Lamdin & Fugate, 1997; Johnson, 1995) ;國內黃國彥等(1991)研究指出,語文類課程(包 括國語正音班、日語及英語等)與手工技藝類課程(包括民俗技藝、剪紙、藝術 造花等)亦受高齡者歡迎。綜合國內外研究,可得知不僅生活休閒的課程受到高 齡者持續以來的青睐,學術類或技能類的學習活動亦能引起高齡者的興趣。 民國七○年代以來,高齡者教育逐漸受各方重視與推動,且伴隨著終身教育 理念的推展,政府的政策引導及經費的支持,由教育部門結合相關政府單位與社 會大力推動高齡者教育的相關活動,自此長青學苑、遐齡學園、松柏學院、老人 社會大學等高齡者學習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曾揚容,2003) ,提供 5.

(13) 各種休閒活動與各類型課程,讓高齡者能夠舒活筋骨,打發時間。在高齡化社會 的今日,如何讓銀髮長者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達到身心成功老化、健康終老, 方是學習的目的。教育部自 2008 年起,整合教育體系、社福體系及宗教體系等, 在全國各地陸續設置樂齡學習中心,整合各鄉鎮市區老人學習資源,成為各社區 老人教育資源平台,提供社區老人便利的學習資訊連結網絡(朱楠賢,2008) 。 藉由樂齡學習中心,讓高齡者願意走出家庭,透過多元學習、志工參與、回饋, 除了「老有所養」以外,還能營造「老有所學」 、 「老有所用」的親善高齡社會。 美國的高齡者學習型態以老人寄宿所最受歡迎,主要是課程型態的多樣化, 可依據自己的興趣、體力、經濟情況,以及需求做選擇,推出的課程包括:傳統 課程、北美探索課程、戶外活動課程、水上探險課程、服務學習課程、代間課程 等。老人寄宿所不僅在美國五十個州設立組織,全球有 90 個以上的國家加入, 每年註冊人數超過 16 萬人(張良鏗,2007) 。由於老人寄宿所在美國各大學院校 營運多年,且成效卓越,台灣也投入興辦老人寄宿所的行列,於 2008 年教育部 委託台北護理學院、玄奘大學、靜宜大學、南開科技大學、中正大學、嘉南藥理 科技大學和高雄師範大學等七校辦理「老人短期寄宿學習」三梯次,共計 420 人 參與。以玄奘大學的活動內容為例,於 2008 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所推廣的老人 寄宿所計畫,主要把課程分為四大部分:(1)專業知能研習,以高齡期應具備的 專門知能為目的;(2)參觀活動,主要為動態課程,藉由實際的參觀訪問、解說 及導覽過程,增進參與者對在地文化、生活事象的了解;(3)體能課程,旨在增 進參與者身體健康及維持體能,包括健身操及太極拳等;(4)代間活動,旨在增 進代間溝通與了解,透過代間學習活動使不同代者有相互接觸與學習的機會。 綜而言之,在終身學習浪潮下,首要之務在保障高齡者的學習權,使其擁有 學習的機會與環境,進而機構內應考量高齡者學習需求,以提高其參與率,尤其 未來安養機構漸顯其重要性,如何讓高齡者達到最大的滿意度,不能只注重起居 環境,相對地,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規劃完善適切的學習課程,則有待安養機 構投注更多的資源與心力。 6.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補充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研究的不足 由於安養機構在未來的重要性得以預見,而回顧國內在安養機構的研究,多 侷限在機構經營成效、服務品質等研究,或著重老人健康行為、生活滿意度等議 題探討,針對安養機構內所規劃的高齡學習之研究題材付之闕如,更缺乏對整體 課程規劃的思考與評估的研究。又,黃政傑(1995)認為任何成人教育的實施, 有賴於優良的課程規劃;蔡美華(1998)亦提及課程是教育的主要內涵,課程規 劃的良窳,影響一切教育活動成效。但國內目前多針對一般成人或正規教育體制 內的課程規劃作為研究,未見專屬於高齡者的課程規劃。 二、社區安養機構缺乏對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關注 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加上公教人員平均退休年齡為 55.5 歲,且自願退休人 數佔同期退休人數比例,呈現逐漸上升趨勢,而一般的受僱員工平均退休年齡為 54.9 歲(考選部,2006) ,這批老人教育程度高、健康狀況良好,他們的學習需 求是相當強烈的,同時經濟也有保障,選擇進住自費安養機構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黃富順(2006)論及過去老人教育工作以社政機關為主,並早已開辦長青學 苑、松年大學等場域提供高齡者學習,當時課程提供是以福利的觀點出發,主要 目的僅是「讓他們有點事做」 ,課程內容如:剪紙、歌唱等,而非考慮高齡者實 際需求與學習傾向。然而,課程內容是否符合學習者需求將影響其選課的動機與 參與的熱忱,故安養機構在安排課程類型與內容前,瞭解高齡者的學習需求致為 關鍵。因此,如何迎合安養機構內高齡者的學習需求?保障其終身學習權益?妥 善規劃課程實值得關切。筆者藉本研究社區安養機構課程規劃的深入瞭解與分 析,並試圖建構課程規劃模式,以提供未來國內社區安養機構設計高齡課程之參 考。 基於高齡者對安養機構需求的日增及處於終身學習社會的當下,筆者認為前 7.

(15) 者的趨勢加上後者的現況, 「安養」與「學習」應予同步進行。在愈來愈多的高 齡者選擇走進「機構式服務」,或「使用者付費」的自費安養時,學習社會的腳 步更不能在此停止,唯有謹慎評估高齡者需求,建立機構內完善學習體制與規劃 適切課程,以提升生活品質、維護尊嚴,達實現自我之可能。 三、個人對於課程規劃的接觸與期許 不論教學領域與實施對象為高齡者、婦女、青少年、兒童等,方案規劃皆是 課程進行的幕後推手,方案規劃的過程愈嚴謹,課程活動的進行就能愈順暢。由 於大學的專業實習是規劃方案並實際執行,方案主題為「使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能 集中注意力達到學習成效」 ,對於方案規劃的目的與執行步驟,大致熟悉運作模 式,但方案規劃運用在不同年齡層、不同對象,其規劃過程所需考量的事項會有 所差別,藉此更加瞭解方案規劃或課程規劃的精髓。因此,在高齡社會的今日, 期藉由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之探討,增進社區安養機構對於高齡學習課程規劃 的整體認知,並供實際操作之參酌。.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針對目前台灣社會人口年齡的趨勢與面對未來超 高齡化社會的現象,當前政府不論是社政單位或教育單位,皆應高度重視高齡者 的相關問題。惟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社區安養機構中,高齡學習課程規劃之實際 運作情形,並藉由建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並訪談社區安養機構課程規劃者 相關之看法,以供社區安養機構規劃課程之思考架構。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目 的,有下列三點: 一、探討我國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實施現況。 二、析論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步驟與內涵,並建構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 模式。 三、檢視現行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規劃的特色與缺失,並提出具體建議, 以提供未來國內其他社區安養機構的課程規劃之參考。. 8.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社區安養機構 「安養」本為佛家語,意指西方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但被廣義地泛指老年 人的安心養身(王阿保,1990) 。老年人居處方式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個別 居,一是群體居。群體居的所在一般人稱之為安養機構,有養護設施的則稱安養 護機構(熊智銳,2005) 。民國九十一年修訂的《老人福利法》中明確定義安養 機構之特性: 「安養機構:安養自費老人或留養無依的老人。」一般安養機構的 服務對象為較健康且生活可以自理者為主(施麗紅,2003;詹火生,1992) 。 社區安養機構,係指安養機構與社區的關係是緊密連結的,安養機構的設施 設備必須是開放的、資源共享的,並非封閉的、與社區脫節的,如同《老人福利 法》第五十三條第二項明文: 「主管機關應積極輔導安養機構轉型為老人長期照 顧機構或社區式服務設施」,指出安養機構未來的趨勢是提供長期照顧與發展社 區型的安養機構。 本研究所分析的四間安養機構:分別為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頤苑自費 安養中心、長庚養生文化村,與私立台南仁愛之家康寧園安養中心。就其辦理理 念或實際狀況而言,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自九十年起辦理社區外展服務,九 十六年更擴展為現今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更投入擴建以 Unit Care 為照護模式 的「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及宗教聚會場所、康樂室。另外,位於安養中心內的 松年大學其學員包括安養中心的住民及社區長者,與外界保持開放的往來關係; 頤苑自費安養中心內設有診所,由家醫科醫師管理及提供醫療服務,並提供屈尺 地區民眾醫療服務。附設其內的松年大學,學員亦來自社區人士與住民;長庚養 生文化村將優美的社區環境及良好的社區設備與社區民眾分享,保持與社區的互 動與連結,並配合鄰近的長庚大學、長庚護理技術學院等各級學校的學生,共同 促進老年人終身學習的活動;康寧園安養中心常結合社區資源,在安養中心內舉 辦活動,供住民參加,以獲得知識技能的提升或充實精神生活。例如,台南市政 9.

(17) 府消防局公園分隊於安養中心內舉辦的 CPR 講習活動。附設其中心內的長青學 苑,可供社區民眾以及住民共同參與。本研究的四間安養機構,皆與社區保持活 絡的關係,並以資源共享的方式,讓住民長輩與社區長者能擁有更充分的資源, 故界定為社區安養機構。. 貳、高齡學習 「高齡」一詞,一般係指年齡較大的意思,有時亦用來泛指年齡較大的族群, 以「高齡者」稱之(黃富順,2004) 。聯合國人口年鑑以六十五歲為高齡人口統 計標準,美、日等國之老人福利法亦規定以 65 歲為老人之標準。至於,我國老 人福利法也是以六十五歲以上界定為高齡者,而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以六十五歲 為命令退休年齡(傅家雄,2001) 。本研究中, 「高齡者」與「老人」將相互使用, 不做特別區分。 高齡學習,係指高齡者透過經驗而使行為產生較持久改變的過程,其目的亦 在於增進個人知識、技能、態度或價值的改變。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從個人的 觀念著眼,非從國家、社會、機構或施教者的立場出發(黃富順,2004) 。. 參、課程規劃 課程(curriculum)一詞,由於學者各依據不同的知識概念、學習理論及社 會、哲學導向定義之,故涵義分歧。學者 Taylor & Richards(1989) 、Pratt(1980) 、 Posner(1992)與 Schubert(1986)等皆曾對課程下了一些定義,歸納論者說法, 認為課程是一種有意圖的學習,具有目的性;是一種教育性經驗;是一種整體學 程之計畫,具有組織性與系統性。此定義與李子建和黃顯華(1996)對課程的論 點相一致,其認為課程是一個有意圖而可修正的計畫,亦是學習活動的計畫或藍 圖,包括正規與非正規的內容及過程,課程的要素諸如目標、內容、評鑑等彼此 是關聯的,且為連貫性的整體。 在成人教育領域,課程設計有稱之為課程規劃(curriculum planning)、課程 設計(curriculum design) 、課程發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方案發展(program 10.

(18) development)者,但一般是以「課程規劃」較常在成人教育中被使用。課程規 劃的過程可分為計畫、設計、發展、實施與評鑑等五階段,各階段之下再細分為 進行步驟和主要的工作項目(黃政傑,1995;魏惠娟,1997) 。在課程規劃模式 中,通常包含了課程的要素、工作的程序與方法,以及要素和方法程序彼此間的 關係,且大部分的課程規劃模式都可以圖示表現,做到提綱挈領,一目了然(黃 政傑,1995) 。 本研究所指的課程規劃模式,係指課程規劃者在規劃課程時,提供一個系統 性的架構,讓工作流程更具效能。而此架構是整合歸納成人教育課程發展的理論 與模式,並考量社區安養機構住民長輩的成長背景、學習需求、學習特性、機構 內外資源、課程主題與目標、教學前後的準備事項、評估各種成效等過程要素所 建構而成,並時時檢討與修正各階段間的關係,使課程規劃具有連續性。. 11.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主題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實施於社區安養機構高齡學習課程的內涵,以及課程規劃 背後的思考,因此蒐集文獻並根據相關理論,以作為本研究建構高齡學習課程規 劃模式的理論基礎。其次,以文件分析法歸納整理雙連安養中心、頤苑自費安養 中心、長庚養生文化村,以及康寧園安養中心之高齡學習課程的實施現況。本研 究更關切課程規劃者對各規劃流程的理念與重視的要素,以及課程產出實際遇到 的困境,故在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的基礎下(如圖 2-8) ,設計訪談大綱為研究 工具,以達研究目的。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雙連安養中心松年大學、頤苑自費安養中心松年大學、長庚養 生文化村銀髮學園,以及康寧園安養中心長青學苑之課程規劃者,或對課程規劃 具深度瞭解者。.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單位皆為自費安養機構,或許公費安養機構的課程規劃者對於課程安 排的考量有別於自費安養機構的課程規劃者,故不足以推論至所有類型的安 養機構。 二、本研究對象僅以社區安養機構之課程規劃者為訪談對象,未採及高齡學習者 本身對課程實施的看法,亦即係以供給者的角度出發,未能得知是否符合需 求者的期待。. 12.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當今社區安養機構在高齡學習課程規劃上的情形,檢證高齡 學習課程規劃模式,建構專屬社區安養機構的高齡學習課程規劃模式。首先應探 討台灣社區安養機構的實施現況,繼而瞭解高齡者學習需求、學習特性與課程規 劃的內涵與模式,以達本研究目的。因此,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探討社區安 養機構的類型、演變與實施現況,第二節為高齡學習理論探討,第三節為課程規 劃理論基礎與模式分析,第四節為高齡學習課程規劃內涵與模式建構,依次敘述 如後。. 第一節 社區安養機構的類型 社區安養機構的類型、 安養機構的類型、演變與實施現況 目前國內因應高齡化趨勢的到來,一些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團體(如:基金會、 各類宗教組織…等)都逐步地在推動與高齡者相關的政策制訂與福利措施(王麗 萍,2005) ,而政府基於福利國家的立場與扮演社會正義支持者的角色,保障老 人經濟生活、維護老人身心健康,設立安養機構是責無旁貸之事(詹火生,1992: 7)。以下即就台灣安養機構之進程與現況進行探討。. 壹、社區安養的意涵 社區在希臘字裡稱為同伴(fellowship) ,意指一群人集居在一起,共享互動, 滿足基本需求,發現生命意義。在法文裡稱為 commune,意指最小的地方自治 團體,類似台灣的村里(林萬億,2006) 。在傳統社會裡,社區是很容易界定的, 通常一群人居住在一個地理範圍,與其他群體有明顯的疆界區隔。現今的社區範 圍比較模糊,且社區這個名詞,往往根據學者所強調社區不同的特質,也有許多 不同的定義,但可歸納出其共同的要素為:人民、土地、社會互動與認同。 (林 萬億,2006;賴兩陽,2002) 。 社區是居民休戚與共、彼此溝通往來的生命共同體。從出生到臨終,我們 都是某一社區的成員,而且有意或無意地參與各種教育與學習的活動。可見,我 們與社區及學習是分不開的,回流教育的實施,將社區與終身學習緊密連結,進 13.

(21) 而強調社區是終身學習的核心組織。學習使社區及每個人都帶來希望、尊嚴,及 對社區與生命力產生責任感,增進個人對社會的關心,對個人、團體、社區都有 深遠的影響(楊國德,1998:197) 。 根據研究發現,若高齡者的晚年仍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網絡被照顧、被支 持,讓他們的「根」不會被拔除或切斷,生活會具有安全感和穩定感,有助於生 心理的健康(陳燕禎,2005) ;反之,若高齡者遷居到陌生的環境,無法適應所 造成的心理壓力,會產生「失去自主權」及「隱私權被剝奪」的感受(Nay, 1995) 。 「在地老化」最早於 1960 年代由北歐國家提出,1990 以後,由於老人教育經 濟水準的提升、專業人員照護理念的轉變、節約長期照護費用的壓力,新型設備 設施的研發等原因,世界各國均以「在地老化」作為老人生活照顧之主要政策, 認為老人應在其生活中自然老化,以維持老人自主、自尊、隱私的生活品質(張 莞珍,1999) 。換言之,以推展社區化的福利服務為目標,提供各項社區化的老 人照顧服務,希望老人能就近在熟悉的社區內接受妥善的照顧,進而達到「在地 老化」的目標。例如,朱芬郁(2007a)提到我國長庚養生文化村在社區中,建 構專責規劃學習的組織-銀髮學園,為區內高齡者提供廣泛而多元的學習課程與 活動,並且採行「連續性照護退休社區」模式,與現行在地老化趨勢切合,極具 代表性。. 貳、安養機構的類型 詹火生(1992)提及老人安養可分為家庭安養、社區安養及機構安養等各種 不同方式,而民國六十九年元月公布施行之《老人福利法》中,並未採用「安養」 的名稱。該法中,將老人福利機構分為:1.老人扶養機構:以留養無扶養義務之 親屬或扶養義務之親屬無扶養能力之老人為目的。2.老人療養機構:以養護罹患 長期慢性病或癱瘓之老人為目的。3.老人休養機構:以舉辦老人休閒、康樂及聯 誼活動為目的。4.老人服務機構:以提供老人綜合性服務為目的。由於《老人福 利法》從首次制定公布至今歷經近三十年,經過四次修正,若查閱九十六年元月. 14.

(22) 修訂之《老人福利法》 ,其中第三十四條明文規定老人福利機構的辦理可分三類: 1.長期照顧機構。2.安養機構。3.其他老人福利機構,故可明顯看出民國六十九 年當時所謂的老人扶養機構同等於今日老人福利法中的安養機構。 民國九十六年元月修正公布之《老人福利法》將老人長期照護機構、養護機 構及安養機構簡化為老人長期照顧機構及安養機構兩類;而同年七月修正公布 《老人福利機構設計標準》 ,其中老人長期照顧機構分為長期照護型、養護型及 失智型三種。觀諸內政部統計資料,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類型包括如下:長 期照護機構(Long-term Nursing Organization) 、養護機構(Nursing Organization) 、 安養機構(Caring Organization)、社區安養堂(Elderly Community Shelter)以及 老人公寓(Elderly Residential Settling),其中又以養護機構的數目居冠,其次為 安養機構與長期照護機構,而各類型機構的實際進住人數也與可供進住人數成正 比(內政部,2009) ,可謂供需平衡,以下表 2-1 表示之。 表 2-1 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類型 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類型、 、數量與住戶人數 長期照護機構 養護機構 截至 97 機 機 機 年十二 可供進 實際進 可供進 實際進 構 構 構 月底 住人數 住人數 住人數 住人數 數 數 數 公立 1 360 321 15 公設民營 7 1687 1197 1 財團法人 7 829 468 71 8738 5951 24 小型 26 947 789 803 27494 21197 合計 33 1776 1257 882 38279 28666 40 收容率 70.8% 74.9%. 安養機構 可供進 實際 進 住人數 住人數 4716. 3381. 51. 29. 4683. 3091. -. -. 9450. 6501. 68.8%.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09) 此外,台灣安養機構的種類亦可依照經營的方式以及收費方式加以區分,就 經營方式而言,可分為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等三種。公營又可分為政府直 營及委外經營,退輔會設置並自營的榮民安養中心,為典型的公營安養機構;公 辦民營模式是由公部門提供房舍及設備,交由私部門提供社會福利服務,因雙方 契約約定不同,導致在權利義務及經營管理上每有差異;民辦民營是由私部門提 供社會福利服務,是目前安養產業的主流,且今後社會更將走向高齡化、多元化. 15.

(23) 且專業化,民營安養市場將持續擴展(林萬億,1994;熊智銳,2006) 。 若就收費方式區分,郭玉燕(1993)依老人須負擔安養費用與否,將安養機 構區分為公費安養與自費安養,居住於公費安養的老人無須負擔生活費用,其費 用支援來源為政府補助或社會福利基金;而後者是向安養老人收取保證金和月 費。其中,民辦民營的自費安養機構的費用又比公辦民營的費用來得高,其原因 為二,首先因為公辦民營的自費安養機構是以契約方式委託財團法人經營,且有 些公辦民營的自費安養機構其住宅的建設是由縣政府購地自建,並有內政部的補 助工程款項,因此成本會較低;再者,民辦民營的自費安養機構所提供的設施與 服務,比起公辦民營的自費安養機構是較為完善的,公辦民營的自費安養機構通 常僅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黃琦絢,2004) 。 根據內政部(2009)安養護機構統計顯示,公立的安養護機構實際進住人數 有下滑的現象,而私立的安養護機構的進住人數卻有增長的趨勢,可見私立的安 養護機構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關華山(1996)認為改變公費安養機構為自費 或以私人企業營利為目的,可提供中偏高或高收入老人自費安養、養護之服務, 甚至美國流行的「退休社區」 ,均應置於自由市場中運作,政府不必插手,只需 訂定相關法令管制或提供資訊協助。. 参、安養機構的演變 安養機構是工商科技社會乃至所謂後科技社會的新興產業,在農業社會是不 曾出現也不會出現的。可以預見的是,安養護機構今後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與養 老需求的增加,不但在量上會繼續成長,在質上也會不斷改進,這是市場經濟和 市場機制下的必然趨勢(熊智銳,2005) 。 民國四十二年先總統 蔣公發表「民生主義育樂篇兩篇補述」 ,在「育」的論 述中談到生育、養育、教育的問題;在「樂」的論述中提出康樂、音樂及「鄉村 都市化」的觀點,對老人安養或老有所終問題亦有著墨。三、五十年後社會型態 劇變,家庭功能快速衰退,生育養育教育的功能已趨退化,照顧老年父母或祖父. 16.

(24) 母的養老娛親又何能強求,於是各式各樣的安養和養護的公共設施及商業化的產 業乃應時運而生(熊智銳,2005) ,綜觀世界各國爲協助高齡者的居住問題及提 供照護需求,居住方式可歸納為在宅安養、社區安養、機構安養等三種方向(林 鴻志,2005) 。觀之《老人福利法》的內容,可清晰區分此三種安養方式的目的 與所提供的服務。在宅安養,是爲協助失能之居家老人得到所需之連續性照顧,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居家式服務,如:關懷訪視 服務、家務服務、餐飲服務與住家環境改善服務等;社區安養,則爲提高家庭照 顧老人之意願及能力,提升老人在社區生活之自主性,所提供的服務,如:日間 照顧服務、家庭托顧服務、教育服務、休閒服務與退休準備服務等;機構安養, 是以滿足居住機構之老人多元需求為目的,提供服務包括:住宿服務、生活照顧 服務、緊急送醫服務、膳食服務與家屬教育服務等。 美國的安養服務可依其居住類型的不同分為社區安養和機構安養兩大類,前 者如公、私立老人公寓,後者如養護之家。居住老人公寓的均是飲食起居自理的 健康老人,而住在養護之家的則是不能行動、衰弱、殘障或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 護理與療養,且飲食起居需人照料的老人(詹火生,1992:39) 。回顧我國機構 安養型態,早期主要係針對民國 38 年大陸遷台之後,許多退役或退休後孤苦無 依的高齡者需求照顧,由退輔會管轄,服務對象設定為 61 歲以上缺乏照顧的榮 民,在民國 42 年成立了「榮民之家」或「仁愛之家」 ,由政府免費照顧。高齡者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開始亮起紅燈,有成為重度障礙者,臥病在床需要長期 醫療與看護,因此逐漸形成安養與療養並存於同一機構內的現象。 另外,由於工業社會變遷迅速,傳統農業社會家庭制度式微,家庭規模的改 變,與子女同住的老人日益減少,經濟許可有養老計畫的高齡者,願意付費居住 自費型的安養機構,自費型安養機構於焉產生,並促使原本公費安養的機構,也 開始收容自費型態的高齡者,而有公自混合的現象。近年來高齡者安養的需求日 增,有些宗教性團體或私人財團法人本著做善事的精神創設機構,許多私人企業 家所設立的安養、養護機構亦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林鴻志,2005) 。由於社 17.

(25) 會環境的變遷、高齡者個人安養需求的增加與對安養機構觀念的改變,使台灣地 區近年來的安養護機構數量有逐年遞增的情形,如下圖 2-1。 1200. 安養機構. 1000. 養護機構. 800. 長期照護機構. 600 400 200 0.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圖 2-1 台灣地區安養、 台灣地區安養、養護機構數量成長情形 資料來源:筆者自繪,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09). 肆、國內安養機構實施現況 我國對於孤苦無依,流離失所或無人奉養、無力謀生的老人,係由公、私立 救濟機構免費予以收容安養。機構式的收容為我國照顧和保障貧苦無依老人的工 作重點,即使早期在經費、設備、專業人員等有待改進,但不可否認其確實是我 國在推展各類老人福利工作中做得較為成功的一環。根據內政部(2009)統計資 料顯示,截至 97 年 12 月底,全國計有 40 家安養機構(不含長期照護或養護機 構),其中公立的 15 間、公設民營的 1 間、財團法人的 24 間,提供長期照護、 養護,以及安養的需求,而可供進住的人數以安養為最,共 6,351 人,實際進住 的安養人數為 4,063 人。我國目前之老人安養機構,涵括公費安養與自費安養, 分別整理說明如下: 一、仁愛之家 現行的老人扶助措施,是依據民國 33 年公布的「社會救濟法」規定設置的, 過去俗稱「救濟院」 。例如,現有的台灣省私立台南仁愛之家,則是由台灣省私 立台南救濟院,於民國 65 年改稱之。各仁愛之家的性質大體一致,均為殘障、 安老、療養、育幼等混合一處收容。公立仁愛之家,只要高齡者的入住資格符合 皆不需付費,且機構提供高齡者各項生活必需品,經費來源由主管單位按年編列. 18.

(26) 預算支應。全國各公立仁愛之家大抵採多人(二至六人不等)居住一室,院方定 期發給高齡者免費日常用品、衣著,除伙食外,尚有少許零用金,並附設簡易醫 療設備,定期舉辦健康檢查(傅家雄,2001) 。 早期政府爲了推動自費老人安養居住的問題,在民國六○年代即委託各縣市 的仁愛之家辦理自費老人的收容業務,提供老人安養的住所,以公費收容為基 礎,在同一基地上建設自費住宅收容自費安養者。最早辦理自費安養的公立機構 是台南市仁愛之家以及高雄市仁愛之家,其入住居民以六十歲以上,能自理生活 之健康老人為對象(曾思瑜,1995) 。 二、榮譽國民之家 政府對於軍人退除役官兵無家可歸者,責由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設 立「榮譽國民之家」收容安養。依據《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第十條之規定, 榮譽國民之家所收容之對象為「退除役官兵或年老無工作能力、體能傷殘者」 。 所謂年老無工作能力,依輔導委員會之規定係指年滿六十歲以上,無工作能力, 孤苦無依之高齡者而言;所謂體能傷殘,指因公負傷致殘,無謀生能力者,並無 年齡限制(傅家雄,2001) 。 榮譽國民之家在就養服務包括公費安養與自費安養。公費安養由各縣市政府 視需要分別設立,編列預算,日常所需之食、衣、住均採全部供應制,並發給每 人每月零用金,其收容業務與行政督導,則直接受命於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 會。截至九十六年底,全省榮民之家共 18 間(內政部社會司,2007) ,並根據退 輔會(2007)統計指出,就養榮民總計有 87,390 人,其中高齡者占 84,226 人。 公費安養有 85,287 人,占 97%;自費安養有 2,103 人,占 2.4%。 三、老人自費安養中心 由於退休制度的推行,非經濟因素的老人問題亦有積極開展之必要。這類高 齡者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服務與照顧,所以政府嘉惠高齡者的方式為籌設老人 自費安養社區中心,並鼓勵輔導民間社團配合辦理。位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 段的安康社區,為國內首創之老人自費安養中心。經費由社會福利基金支付,以 19.

(27) 財團法人企業方式經營,並兼顧社會福利性質,減輕進住者之負擔。服務對象為 年滿六十五歲以上,凡設籍台北市有繳費能力者均可進住(傅家雄,2001) 。 四、社區安養堂 社區安養堂是運用社區或村里資源,修建小型老人住所,由社區人士組織管 理委員會負責管理,惟鑑於經費不足、人力短缺,有些縣市未設置、或有設置但 已廢除。設立的目的乃鑒於部分孤苦無依的低收入老人,不願遷離故居住進公費 的安養機構,乃配合台灣省政府六十五年的小康計畫而興建(內政部社會司, 2007) ,屬於社會救助法中的社會救助機構,這是以提供照顧服務的救助,屬於 項目給付,有別於現金給付。1970 年,當時政府所採取的「消極貧窮」手段, 一方面是積極輔導生產、就業;另一方面,針對老弱殘障無生產能力者給予適當 的救助與照顧。後者,則是設置社區安養堂的重要目的(吳明儒、康峰菁,2006) 。 社區安養堂的數量有逐年遞減情形,於 1999 年全省有二十間社區安養堂, 2002 年為 15 間,至 2004 年後尚餘 10 間,而至 2008 年 12 月底僅存 9 間,皆位 於台北縣,可供進住人數 344 人,實際進住人數 75 人(內政部統計處,2009)。 五、老人公寓 近年來,政府爲因應並解決部份中高收入高齡者的居住需求,於是參考歐美 各國之政策及實例,如:美國的老人退休者住宅(retirement housing) 、瑞典的年 金者住宅(pension house)、庇護住宅(sheltered housing)等。我國首先以老人 公寓命名的自費安養機構是由台南市政府於 1992 年動工開始建立能容納三百多 人居住的「台南市老人長青公寓」 ,同年高雄市仁愛之家也興建「老人公寓─松 柏樓」 。此兩座公寓的入居條件均為設籍當地縣市六個月以上,且年滿六十五歲, 能行動自理者(曾思瑜,1995) 。此外,根據內政部(2009)統計指出,截至九 十七年底,全省老人公寓共有五所,其中公立一所,公辦民營有四所,可供進住 人數為 860 人,實際進住人數為 387 人。 六、私人企業自設安養設施 除了縣市政府爲解決老人居住問題而陸續開辦自費老人安養業務或興建老 20.

(28) 人公寓外,也有許多民間業者瞄準該市場投入老人住宅的經營。例如:民國 85 年潤泰集團與日本中高齡住宅權威─中銀建物株式會社技術合作,創建「潤福生 活新象」 ,入 住 者 以 個 人 或 夫 妻 為 主, 入 住 資 格 須 滿 50 歲, 且 生 活 可 自 理 。另外,尚有由奇美集團投資興建的悠然山莊、永信藥品集團成立的翠柏 新村等。未來老人經濟及教育程度之提高,自費安養機構的需求將隨之增長,安 養業務的重心由救濟性質的公費安養轉移至自費安養(謝高橋,1994) 。關華山 (1996)亦認為近年來私人企業開始設立之自費安養機構,已不同於政府或慈善 機構所辦理的自費機構,成為另一股新樣態。. 伍、社區自費安養機構 一、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 (一)成立緣起 雙連教會自 1913 年設立以來,一直稟持關懷社會、服務人群、傳揚基督引 人歸主,舉辦傳教慈善及育英等公益事業為宗旨,積極參與社會關懷之工作等, 獲得各界之肯定與支持。由於近年來社會福利機構及高齡人口的生活照顧需求逐 年增加,因此雙連教會除參與社區服務、幼稚教育及盲胞等之關懷外,並於 1993 年決定籌設一處完整的社會福利園區,興辦老人安養中心、殘障關顧與訓練、社 區活動中心、幼兒教育及宣教中心等。 (二)服務特色 提供安養護、社區照護與高齡學習的服務,擴及的範圍從個人、家庭至社區, 涵蓋的層面包含身體照顧、心靈關照與提供終身學習的場域。安養護包含生活能 自理與無法自理的高齡者,或需要日托照顧、短期安養者。除機構內的安養護服 務外,亦進行社區外展服務,爲獨居老人所提供的送餐到府服務。此外,亦辦理 松年大學,讓高齡者能適應社會生活與追求自我實現。 (三)松年大學 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園區內的松年大學,是屬於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所. 21.

(29) 附設的,自第四屆起開辦至今。宗旨為提昇長者精神生活品質,培養休閒娛樂, 擴大知識層面,規劃銀髮生涯,使銀髮族充分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依學制而言, 俢習期限為一年,分上、下學期辦理,每 4 個月為一學期,上學期自九月至十二 月,下學期自三月至六月,每週上課二次,每次兩小時,共計一二八小時,但各 分校可視課程需要,自行調整每週上課時數。松年大學校本部及各分校每學年均 需修習共同科目與選修科目,共同科目包括天下大小事、生活法律、養生保健、 生活理財、美化人生等,每學期十小時。選修課程之安排則由各受補助的公所或 民間團體自行訂定,每學期 54 小時,所開設的課程類別以語文、藝術、生活休 閒、資訊、體育為主。 雙連安養中心目前所開設的課程類型,涵括健康養生、人文藝術、休閒生活、 語文與才藝技能等類型,提供相當多元的學習內容。參與的高齡學員有本身的住 民長輩,亦有來自社區的民眾,且希望安養中心內的資源能與社區產生連結與互 動,當社區民眾走進松年大學學習時,也能夠注入新的活力與激盪新的想法。 二、長庚養生文化村 (一)成立緣起 每個人在其豐富的人生旅程中,會積累許多寶貴的經驗,而各自擁有不同的 專長,可以奉獻於社會大眾。基於此深長的意義,以及為了實踐「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的理想,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將此大規模的老人退休社區,命名 為「養生文化村」 ,目的是讓長者能積極的經營生活,而非被動地接受養護。秉 持著「養生」非「養老」的信念,強調「養生」與「文化」作為老年生活的目標, 不僅有健康的生活,亦增添了生活的色彩。因而以長庚醫院的專業醫療結合台塑 企業的管理經驗,斥資百億打造佔地 34 公頃的林口長庚養生文化村,希冀藉由 妥善的規劃及設施,讓居住在村內的銀髮族能獲致良好的照護,並豐富多元的心 靈生活。. 22.

(30) (二)服務特色 1999 年興建的護理之家,是園區內最早完工的,目的在全面性支援本社區 醫療照顧。同時期的污水處理廠、動力中心、中央廚房、桶槽區也陸續完成,而 全區的老人住宅分設 A、B、C、D、F 五棟。E 棟為社區活動中心,並規劃銀髮 學園自 2006 年正式辦理高齡課程,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提供的服務,在使 年長者於身體活動、心智認知、生產力和生活滿意方面,都能享受健康樂趣的生 活環境。在醫療照護方面,包含健康諮詢、健康評估、促進與維護,以及緊急救 護、長期照護等。在休閒娛樂方面,成立不同的社團,並每週辦理多元的育樂活 動,可分為運動養生活動、娛樂交誼活動、藝文技藝活動、民俗節慶暨晚會活動、 宗教活動五大類。 (三)銀髮學園 長庚養生文化村社區高齡教育規劃自 95 年 3 月起開始正式辦理,每四個月 為一期。參加對象包含養生文化村住民及一般民眾,且年齡層分布廣泛,以混齡 學習的方式,增進代間的互動機會。課程內容包含養生健康類、藝文類、生活技 能類、語文類等,就近兩年課程而言,又以人文藝術類(國畫、水彩、國劇等) 與才藝技能類(舞蹈、電腦、手工藝等)的課程為最。上課地點以長庚養生文化 村 A 棟三樓教室區為主,師資來源包含各大專院校、社區大學、長庚醫院、養 生文化村有特有專長的住民等。 三、頤苑自費安養中心 (一)成立緣起 原為省政府於民國七十一年設立,共有單人套房一百九十間,雙人套房七十 一間,專供身體健康、經濟自足之老人安養之用。於八十六年七月一日改制公設 民營,經省政府委託“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北教區”辦理,由台北教區指派耕莘 醫院負責經營管理,精省之後,於八十八年十月十四日正式更名為“內政部北區 老人之家頤苑自費安養中心”。 天主教耕莘醫院除提供急慢性醫療服務外,為因應人口高齡化之趨勢,積極 23.

(31) 從事長期照護的發展,使服務介面更加完整,希能為老人打造一個愛的世界,讓 他們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並朝向老有所養、老有所終、老有所樂、老有所學、 老有所醫、老有所用、老有所終的服務目標邁進。 (二)服務特色 天主教會台北教區秉持這樣的信念承接頤苑自費安養中心公辦民營計劃,結 合天主教耕莘醫院優秀的服務團隊,希以四全照護理念(全人、全程、全家、全 隊)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可適性的長期照護服務。 除生活照顧與專業醫療照護之外,亦提供餐飲服務、文康娛樂、社團活動、 宗教活動、關懷訪視、設施設備與松年大學等服務。 (三)松年大學 頤苑自費安養中心是自松年大學第一屆就開始辦理,由於第七屆與第八屆招 生不足,而暫停辦理,但第九屆又開始辦理,至今第十一屆。自第九屆復辦後, 即以卡拉 ok 班持續受到住民長輩的青睞,且每一屆都有許多熟面孔的學員,可 見卡拉 ok 班對長者的魅力。 四、私立台南仁愛之家康寧園安養中心 (一)成立緣起 康寧園安養中心為因應銀髮族居住及生活所需,自民國 89 年開辦自費安養 服務,除提供舒適安養空間外,更以提供銀髮族全人服務為主,期待長者在安養 中心獲得各項生心理、社會需求之滿足。特別為銀髮族規劃寬敞舒適、採光良好 精緻套房 79 間,配合無障礙生活空間與其他貼心服務,提供高齡長者自費安養 服務。此外,更利用既有設施與志工人力,並結合社會資源,針對長者不同需求, 規劃長青學苑服務方案,以期達到老者安之的目標,讓銀髮族群享有具尊嚴、活 力之日常生活。 (二)服務特色 基本的食衣住行等生活照顧外,每兩周舉辦康樂活動,每季舉辦慶生會,每 年舉辦年度旅遊,並配合節期舉辦節慶活動,於年終舉辦尾牙讓住戶及家屬同 24.

(32) 樂。另外,不定期與其他機關團體合辦各種競賽或非競賽活動。就學習而言,有 心靈學習和終身學習兩部分。心靈學習,係指並不定期舉辦宗教心靈講座,以滿 足住戶心靈需求。終身學習,係指提供長青學苑各式課程優惠住戶自由選課,每 年並不定期舉辦保健及復健資訊、講座,提供住戶智能成長的學習機會。 (三)長青學苑 自 89 年 11 月起,每年舉辦春季班與秋季班兩期,春季班為每年 3 月至 6 月, 秋季班為每年 9 月至 12 月。凡年滿五十歲以上的長者皆可參加,不限居住地。 長青學苑的學員可參加各項不定期開放給學員的活動,如健康講座、社區健診、 感恩美食週、結業式等。目的為協助銀髮族擴展生活領域、豐富精神生活,並增 進身心健康及生活情趣。 目前所開設的班級數很多,類別更是豐富多元,涵括健康保健、人文藝術、 休閒生活、語文與才藝技能,且各類課程平均分配。康寧園安養中心長青學苑和 其他社區安養機構比較不同的是,來參與的學員以社區民眾居多,住民長輩的參 與率僅佔全體住民的八分之一。. 陸、小結 綜上所述,國內安養機構就功能類型而言,目前趨勢以長期照護機構、養護 機構與安養機構三類為主;就屬性而言,包括公費安養與自費安養;就經營方式 而言,可分為公營、公辦民營與民營三種。 機構式照顧隨著社會發展趨勢更形重要,此一服務模式整合家庭、民間機 構、團體及政府的力量,為老人提供完善的安養、養護及長期照護等福利服務措 施,以補充家庭照顧功能之不足,增進老人福祉。因此,增進機構照顧服務功能, 提昇專業品質,讓民眾能安心將自己的長輩送到機構托顧,使受顧長者感受尊嚴 的對待已是安養機構基本的課題。 基於自費與私立安養機構的漸趨盛行,考量未來的可發展性,故本研究主體 以自費安養機構為前題,另外,由於大部分安養機構僅提供高齡者娛樂休閒等社. 25.

(33) 團活動以打發時間,未規劃系統性的課程供其學習,而無法滿足自我實現的需 求。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係自費的私立安養機構,提供其高齡學習課程的 單位為公辦民營的松年大學,首創全國第一所位於安養中心的松年大學,同樣為 連續性且有系統的課程規劃。台塑集團興建的「長庚養生文化村」 ,不只規劃完 善的醫療養生設備,標榜「國民的價格、世界級的水準」 ,並自 95 年 3 月起開辦 高齡教育課程,爲高齡者規劃學習活動,且高齡者可依專長為師教學,達到老有 所用、經驗傳承的效果。頤苑自費安養中心,除結合天主教耕莘醫院優秀的服務 團隊,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可適性的長期照護服務外,亦辦理松年大學,使苑 友得以終身學習。私立台南仁愛之家康寧園安養中心,係內政部評鑑多次優等之 老人福利機構,不僅提供優質的照顧服務,並針對長者不同需求,規劃長青學苑 服務方案,讓銀髮族群享有具尊嚴、活力之日常生活。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長庚養生文化村、頤苑自費 安養中心與私立台南仁愛之家康寧園安養中心為本研究的社區安養機構。. 26.

(34) 第二節 高齡學習理論探討 高齡學習理論探討 學海無崖,而有「活到老,學到老」之必要,促進高齡者終身不斷學習已為 先進國家社會政策中老人福利的目標之一,故在滿足高齡者基本的生理與安全等 低層次的需求外,亦得特別重視其認知的需求,使能自我實現,發揮個人潛能。 正如江亮演(1984)認為老人福利不應僅求所有的老人都有所「養」 ,有所「安」, 有人「敬」 ,有所「為」 ,有所「用」 ,而更須使所有的老人都有所「樂」 ,有所「學」 。 因此,本節探討高齡學習的源起與高齡者的發展任務、學習需求與學習對活躍老 化的重要,分述如下:. 壹、高齡學習的意義與緣起 一九七一年,美國白宮老年會議(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eing)激起 人們對老人教育的覺醒。其中許多建議,涉及教育的價值。一九七八年,白宮老 年會議聲明: 「教育是所有年會團體的基本權利,它是使老年人能享受到完美和 有意義生活的方式之一,也是促進老人發揮潛能貢獻社會的途徑。」一九八一年 該會議更進一步指出: 「老年生活的主要問題:經濟安全、生理和心理健康、老 人資源等,大部分皆可經由學習來處理。」(引自邱天助,1993)。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知識與技能快速過時,爲能趕上時代脈動與因應社會變 遷,學習已是刻不容緩之事,而引發了成人教育的運動。幾年之後,由於高齡人 口的現象在世界各角落蔓延開來,基於鼓勵高齡者創造幸福滿意的第二生涯,許 多推行老人福利較為積極的先進國家,均將「促進老人終身所得安全」與「老人 終身不斷學習」 ,列為社會政策中有關老人福利的雙重目標(張鐸嚴,2000) 。換 言之,建構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高齡者參與學習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以下 即就高齡學習的緣起,茲述探討: 一、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高齡人口的增加是世界性的趨勢,且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醫藥的發達,其增長 的速度正急遽加快,人類的平均生命期不斷後移,老年期約占人生的三分之一。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修模組必選課程,列屬主修模組選修規 定之 20 學分內,如不及格者,需另外修習 主修模組之其他選修課程 ,以補足所缺之

主修模組必選課程,列屬主修模組選修規 定之 20 學分內,如不及格者,需另外修習 主修模組之其他選修課程 ,以補足所缺之

主修模組必選課程,列屬主修模組選修規 定之 20 學分內,如不及格者,需另外修習 主修模組之其他選修課程 ,以補足所缺之

(如善用學時、課程和教學上運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設計學習任務外 [ 詳見分 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及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 機結合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students in any outdoor activities organised by the school related to geography fieldwork.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