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智能之內涵

從 1905 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發展出第一個智力測驗以來,一 個人智能高低的標準通常是以語文及數理能力來衡量,再加上升學主義掛 帥,使得傳統教學過於強調學生語文及數理的能力,忽略了其他潛能的開發。

但是這種狹隘的看法,近年來受到極大的挑戰。Gardner 博士及他的同事認為人 類的智力不應只侷限於語文及數理能力,於是發展出多元智能理論。本節旨在探 討多元智能的論點及特色,並了解其對教育的影響,以為本研究理論基礎。

壹、 智能的概念

Intelligence在心理學上是一個非常受重視的主題,在中文Intelligence有「智 能」、「智慧」或「智力」等不同翻譯,本研究對Intelligence一詞採「智能」來 進行討論。智能理論已歷經一個世紀的演變,有很多不同的學派,各個學者對智 能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見解,近年來,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智能非取決於單一的心 智能力,而是由多種不同的性向所組成的多元架構。Gardner(1983)將智能定義 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作品的能力。」

Mayer(1992)則將智能定義為推理、解決問題及作出決定的高層次認知處理過 程。張春興(1994)認為智能是一種心理能力(mental ability),即個體在學習、思 考及解決問題時,以個體遺傳條件為基礎,對於生活環境適應時,運用經驗、學 習與支配知識解決問題,由其心理上的運作所表現出來的能力。美國Yale大學教

授Sternberg則認為智能是從認知歷程解釋認知活動中所需的能力,亦即學習和運 用資訊以改造或適應環境的能力(Cathcart, 1999)。Campbell(1999)則將發現 現實生活中問題時去解決碰到問題的能力稱之為智能。曾志朗(2000)把智能定 義為「在新環境中學習新知識,適應新情境的能力。」。謝日榮(2003)認為智 能是個體學習時重要的心智能力,也是在不同情境中解決問題時的認知運作能 力。

綜合以上各學者對智能的定義與解釋,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智能」指的是 一種心智上的能力,以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與適應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會隨 著文化的不同與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情境而展現出來不同的能力。

貳、 多元智能的論點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於西元1979年展開了一項長期的研究計畫,名為

「Harvard Project Zero」,此項計畫的目的在從多種層面來探討人類認知能力的 本質、發展和實現情形。Howard Gardner教授亦參與此項計畫,研究腦部受損的 成人在表徵技巧上受到何種傷害;於是Gardner在1983年出版了「Frames of Mind」

一書。在此書中,他引用了心理學研究,以及運用生物科學和不同文化知識發展 及使用的發現,提出對人類智慧潛能的研究成果-「多元智能理論」(林奕宏,

2000)。多元智能理論有兩項基本主張,其一,每個人都具有這些智能,而且具 備這些智能的發展潛能,這些智能應依照所處環境的文化價值與偏好以及個別傾 向的需求去連結;其二,每個人都有其獨特且與眾不同的智能組合,當面對如何 開發人力資源潛能的挑戰時,應審慎考慮如何善用每個人天賦的獨特性(謝日 榮,2003)。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對智能的定義有以下三個意涵(王怡雅,

2004;謝日榮,2003):

一、每個人在實際生活中用以解決不同問題的一套技能。

二、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知識領域,並以獨特的組合方式來了解知識。

三、每個人對自己所屬文化背景做有價值的創作以及服務的能力。

由上述我們可知,Gardner 認為智能應是個人在某種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之 下,用以解決問題與生產創新所需要的能力;而Gardner在1999年再提出對智能的 定義,認為智能是處理訊息的身心潛能,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家人、教師或其他重 要關係人是否提供機會以及個體所在的社會文化價值是否推崇,將關係著這種潛 能會不會被展現出來。亦即智能是否會展現出來,不僅要視個體是否具備身心發 展潛能,也要看是否有機會讓個體把這些潛能發展出來,以解決問題和創造生 產,所以可以說是生物提供條件、文化提供機會(黃瑋苹,2003)。

Gardner(1999)認為智能不是集中在某一特定領域之中,其中包含多種能力。

而某一項智能要能夠被選入多元智能架構中,必須經過標準的檢驗,於是提出了 八個檢驗的準則(王怡雅,2004;林奕宏,2000;朱淑芬,2004;張稚美,1997;

黃瑋苹,2003;謝日榮,2003):

一、源自生物學的兩個準則

(一)腦傷之後發生分離現象的可能性

Gardner 在波士頓榮民醫院研究腦部受傷或病變的病人時,從腦傷病人的表 現可以看到,病人喪失許多能力但是某種能力仍然完好,或者病人喪失這種能力 但是其他的能力卻無損。不論病人顯示這兩種模式的哪一種,這種智能被辨明的 可能性都大為提高。

(二)人類進化的歷史和進化的合理性

Gardner 斷定八項智能中每項都與人類,甚至更早的物種進化有淵源。追溯 生物進化史,探索人類和其他動物共有的能力,發現某些在人類身上結合一體的 能力,在其他物種身上卻是獨立運作的。進化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數千年來某些能 力歷經選擇壓力,這些研究從進化的角度所提供的新方法來說明某種能力。過 去,人類為了生活使得某種能力逐漸演化發展,某些能力似乎在過去比現今重 要,今後,某些智能可能變得更重要,例如隨著愈來愈多人從視訊媒體中獲得資 訊,空間智能的價值將逐漸提高。

二、源自邏輯分析的兩個準則

(一)可以明確指認出來一項或一套操作過程

在現實世界中,特殊智能是在很複雜的環境中操作,往往也和其他的智能一 起發生作用。為達到分析的目的,把一種智能的重點或是核心區分出來是很重要 的,每一種智能都有一或多種基本的資訊處理作業系統或機制存在。例如:空間 智能中對比例尺、二度或三度空間敏感度,或是音樂智能對音樂過程所涵蓋的音 調、節奏、音質及合音的掌握。但是在運用時卻是彼此互相連貫使用的,有如電 腦程式需要一套作業系統才能工作,每項智能也擁有一套中央作業系統,用來驅 動其各種固有的活動,尋找出一套核心作業系統,了解其運作歷程與內涵,是否 不同於其他類型智能。

(二)用符號系統編碼的感受性

Gardner認為人類運用符號系統的能力是智能表現最好的指標之一,符號化的 能力是區別人類與其他動物最重要的因素,每項智能都有相應的符號系統,以允 許人類在某種特別意義下進行溝通。符號系統並非自然形成而是特別發展出來 的,是獨一無二的。例如語言智能運用口頭和書寫的轉譯編碼來傳遞,空間智能 則可以圖像來表情達意。

三、源自發展心理學的兩個準則

(一) 一個特殊的發展軌跡和專家的優異表現:

Gardner 提出智能是由於參與具有當地文化價值的活動而被激發的,認為個 人的成長會遵循著某種發展的軌跡,從研究那些專家與奇才的優異表現看到智能 運作的巔峰。從某些領域的專家表現和個體獨特發展史去推斷,一個人必須通過 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才能在社會中具有相關的特長,個體所需具備的某項能力以 達到社會文化認同的某項標準。

(二) 白癡專家(idiot savants)、神童(prodigies)和其他有特殊能力的人的 存在:

從白癡專家、神童和其他有特殊能力的人物去了解,哪些是可以分離出來的 人類智能;例如,天才兒童是在一個或一個以上領域的才能極度早熟的個人,他 們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特殊的表現,而在其他方面也很傑出,或至少是正常的表 現。專家則是在某一領域表現出驚人的能力,但是在其他方面卻表現平庸甚至有 非常顯著的缺陷。自閉症患者是個更明顯的例子,有些研究顯示他們和右腦損傷 的病人表現類似。這些人可能在某方面或多方面有非常特殊的表現,我們得以觀 察出某種特別的特性及操作方式,使得我們注意到人類智能的隔離,也顯示某種 智能的存在。

四、源自傳統心理學的兩項準則 (一)自實驗心理學工作的支持論點

心理學家從觀察人們如何同時進行兩項活動的表現中,可以區別出這兩項活 動操作的相關程度。如果一項活動不影響到另一項活動的進行,那麼研究者可以 假設這兩項活動是由大腦不同部位在操縱,也是在使用不同的心理能力。我們可 以由此看見每項智能獨立運作的情形,也可以說明智能是可以區分開來或是不相 關的。每項認知官能有其專屬的智能,人們可以在每項認知領域裡以不同熟練程 的度來表現各項智能。

(二)來自心理測驗結果的支持論點

Gardner將心理學測驗發現的結果列入考慮,發現空間和語文兩種智能之間僅 有非常弱的關係。而研究新建立的人際智能,也顯示出ㄧ個人的人際智能和傳統 智力測驗的表現是沒有關係的。根據研究的統計分析結果,若是某兩種能力彼此 之間相關甚低,便有可能是不同的智能。例如一系列的測試可以說明哪些智能反 應相同的基本因素。當心理學家逐漸拓展其對智能的定義,並增加他們測量智能 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辨認出不同智能的區別,支持多元智能的心理測驗證據也自 然在增加。

Gardner將心理學測驗發現的結果列入考慮,發現空間和語文兩種智能之間僅 有非常弱的關係。而研究新建立的人際智能,也顯示出ㄧ個人的人際智能和傳統 智力測驗的表現是沒有關係的。根據研究的統計分析結果,若是某兩種能力彼此 之間相關甚低,便有可能是不同的智能。例如一系列的測試可以說明哪些智能反 應相同的基本因素。當心理學家逐漸拓展其對智能的定義,並增加他們測量智能 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辨認出不同智能的區別,支持多元智能的心理測驗證據也自 然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