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實驗設計

壹、實驗設計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設計出合作式網路問題解決學習模式,並以 多元智能與學業成就為不同的分組依據來進行合作學習,以質、量並重之方式收 集教學實驗時的各類資料,探討其學習成果。實驗方法採準實驗研究法,將學生 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來進行實驗教學。實驗前,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接受「數學成 就評量」前測,實驗組學生並接受「多元智能評量表」的測驗,以作為分組的依 據。為降低受試者因不熟悉教學網站的因素而影響學習成果,研究者於正式實驗 的前一週,分別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各實施兩節課的教學網站介紹與使用教 學,並給予一週的時間先行了解與熟悉教學網站所提供的各種功能。受試者可以 利用課堂上提出問題,也可以利用討論區及留言板提出使用上的相關問題。實驗 正式開始之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同時進行為期四週的實驗教學,每週兩節課,共 計八節課。實驗中利用問卷及討論區收集各組合作學習的歷程檔案,並於實驗教 學結束後,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實施「數學成就評量」後測以及填寫「教學意見調 查表」。本研究之實驗設計如表3-3-1 。

表 3-3-1 實驗設計表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O1 X1 O3

控制組 O2 X2 O4

註: O1 表實驗組的前測分數 , O2 表控制組的前測分數 O3 表實驗組的後測分數 , O4 表控制組的後測分數 X1 表以多元智能傾向為分組依據進行分組後之實驗教學 X2 表以學業成就為分組依據進行分組後之實驗教學

貳、實驗變項

一、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是以合作學習中的不同類型分組為依據,實驗組以多元智能 進行,控制組則以學業成就為主。

(一)實驗組:

主要以學生的不同多元智能傾向為分組依據,多元智能傾向主要分成

「個人智能」、「數理智能」和「其他智能」三類,「個人智能」包括人際智 能和內省智能,「數理智能」包括邏輯-數學智能及空間智能,「其他智能」

則包含語文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本研究先依

「個人智能」、「數理智能」和「其他智能」將全班分成三群,然後再將這三 群學生以S 型的分組方式分成六組,每組各有兩名「個人智能」傾向的學生,

兩名「數理智能」傾向學生以及二名「其他智能」傾向的學生。實驗組各組 各類智能學生人數統計表如表 3-3-2 。

表 3-3-2 實驗組各組各類智能學生人數統計表

智能總類 個人智能 數理智能 其他智能 總計

第一組人數 2 2 2 6

第二組人數 2 2 2 6

第三組人數 2 2 2 6

第四組人數 2 2 2 6

第五組人數 2 2 2 6

第六組人數 2 2 2 6

實驗組總人數 12 12 12 36

(二)控制組:

以學生六年級上學期的學業成就為分組依據,將學生分為三群,學業成 績前三分之一的學生為高分群,後三分之一為低分群,中間三分之一為中分 群。每群的學生再以S 型的分組方式分成六組,每組有五至六名學生。控制 組班級中各組高、中、低分群學生人數統計表如表 3-3-3。本研究實驗及控 制組分組流程圖如 圖 3-3-1 所示。

表 3-3-3 控制組各組高、中、低分群學生人數統計表 群組總類 高分群 中分群 低分群 總計

第一組人數 2 1 2 5

第二組人數 2 1 2 5

第三組人數 2 2 2 6

第四組人數 2 2 2 6

第五組人數 2 2 2 6

第六組人數 2 2 2 6

實驗組總人數 12 10 12 34

六年級共 13 班

36 位學生 34 位學生

實驗組 控制組

分成個人、數理、

其他三類智能

分成高、中、低 三群

依多元智能分組 依學業成績分組

隨機選出兩班

以 S 型方式將每類學生 分派兩位至各組

以 S 型方式將每群學生 分派一至兩位至各組

成六組,每組六位學生 成六組,每組五至六位學生

圖 3-3-1 實驗分組流程圖

二、依變項

本研究之依變項主要在探討以不同的條件來進行合作學習的分組,在網路問 題解決學習模式下,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合作學習歷程評量與數學成就評量方面的 差異情形,以及兩組的學習態度及意見。

(一) 合作學習歷程評量:

包含「合作學習評量表」與「分組作業自評評量表」兩部份的得分。「合 作學習評量表」包含自評、同儕評量兩個項目。「分組作業自評評量表」則包 括整組表現及個人表現兩部份。

(二) 數學成就評量:

包括「分組作業教師評量」及「數學評量測驗」後測之成績。「分組作業 教師評量」係為教師評定實驗教學中兩次分組作業各組的成績。「數學評量測 驗」後測成績係指在實驗教學之後,受測者在以「比例尺」單元為內容設計 之「數學評量測驗」之成績。

(三)學習態度:

係指在實驗教學之後,受測者在「教學習意見調查表」中各項目之得分。

三、控制變項

為了減低自變項之外的其他變項對實驗效果產生的影響程度,所以本研究在 實驗處理上採取以下的方法來掌控一些可能的干擾變項。

(一) 學生背景因素:

本研究取樣的班級屬於同一所學校,並且為常態分班。所以將實驗組與 控制組的智力、學業成就、社經地位等分布視為相等。

(二)教學內容及方法:

本研究在實驗處理過程中,由研究者自行當任授課教師,設計相同內容 之教學網站,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接受相同的教學教材,進行相同的教學活動。

(三)教學時數:

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接受為期四週的實驗教學課程,每週兩節課,共計八 節課,每節課為40 分鐘。

(四)上課地點:

實驗組與控制組皆於同一間電腦教室進行實驗教學,並於相同的場地進 行各種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