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模式、教學策略及評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模式、教學策略及評量

以多元智能為教育內涵的教學,在課程安排及評量上皆會考量個別差異(魏美惠,

2002)。即課程設計以孩子的興趣及具備的能力、知識,開展學習活動;教學目標為啟

20

發個人的智能潛能;經多元化、長期性的評量方式,幫助孩子發掘優勢智能,讓孩子以 獨特的智能專長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

多元智能理論,提供了豐富課程架構涵蓋的學習領域的指標;以人類潛在的、多元 化的心智活動,切入學習範疇,能使學習更貼近每個孩子的內在天賦。並規範了複雜的 認知活動的範圍,讓學生除了能運用傳統上注重的語文和數學智能外,亦能運作其他智 能的思維活動,統整各項學習,讓學生可以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

一、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模式

(一)多元化的教與學

Gardner(1999a)強烈主張,以多元管道進行對某一主題、學科及領域的深入探究,

才具有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學習架構的精神。亦即,以此論說為課程規劃的依據,主要目 的在使孩子經驗到不同領域的學習;教師提供多元智能領域的探索經驗,以達成尊重個 別差異、開放、多樣的統整學習。

(二)統整式的學習課程

目前以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模式有:單科多元智能統整課程、科際多元智能統整課 程、多元智能專題計畫、多元智能學習中心、師徒制(王為國,2001;鄭博真,2003)。

這些課程模式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採多樣性的課程內容、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教 學者將課程內容做有效的轉換,以達成學習者的正確理解,形成統整化的學習。即為以

「多元化」的教與學、「個別化」的因材施教,進行「人性化」、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適 性化」的優勢智能的學習模式。習得「生活化」、與生活連結的知識,以及「統整化」、 能進行學習遷移的歷程。

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兒童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核心,在主題式的藝術學習活動 中,開展與激發孩子的主智能和擴展智能,為單科多元智能統整課程。另外提出以「全 面性的藝術教育觀點」為視覺藝術課程的發展主軸、MBAE 理論為課程架構,進行跨學

科的學習,為科際多元智能統整課程。

二、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學策略

Gardner(1999a、1999b)提出以多元智能的理論優點為基礎,能以下列三種教學策 略促進學習者的理解(引自鄭博真,2003,頁 127):

(一)提供有力的切入點(entry point)

多元智能理論提供了多種切入主題,學習重要概念(big idea)的方式。以視覺藝術 教學來說,運用繪本的分享與討論,即為運用語文智能的引導方式;聽音樂舞動肢體,

做為提升創作感知及技法表現的教學策略,是為音樂與肢體動覺智能的表現;欣賞藝術 品,做為引起創作動機的方法,即是空間與內省智能的統整。亦即,當教師運用多元智 能模式的教學策略,作為教授學習重點的途徑時,即能幫助學童運作多種不同的智能進 行學習,以孩子容易理解、感興趣、多樣化的方式,獲取重要概念。

(二)提供有力的類比和比喻(powerful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就 MBAE 理論中的藝術欣賞及美學範疇而言,需要以 Taba(1962)所主張:轉化 複雜的概念及教材,成為適合學習者的心智操作來發展課程,以提供「更高深及正式的 思考」(引自方德隆,2004,頁 192),來解釋藝術品的含意及美學術語,讓孩子能理解 與應用。例如:介紹抽象大師《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作品,可運用生活中的經 驗─切蛋糕,所運用的內省、空間、語文、數學邏輯智能,來做為理解與應用的途徑。

例如:解釋美學術語─「平衡」,就像玩翹翹板時左右重量相同的自然觀察者與空間、

邏輯數學智能之比喻;或是「對稱」─如人體外在結構的空間智能為比喻。「循環」則 為紅綠紅綠…、方圓方圓…輪流排隊,以數學邏輯智能做為比喻。

(三)提供核心概念的多種呈現方式

教師能運用八大智能介紹核心概念,或做為學生表達理解知識的方式。例如:核心 概念為「色彩與我」,教師能以繪本、藝術品介紹色彩,讓孩子體會色彩給人的感覺;

22

學生則能透過詩詞創作、水彩混色遊戲、戲劇演出(道具、布景、服裝設計的製作)…

等多種的方式,呈現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綜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論所提供的三種教學策略,即是以智能為教學內容,培養、

激發學童的智能;以智能為獲取知識的手段,運用智能達成學習目標;以智能為教學主 題,增加學習成效、擴展教學內容(封四維,2001)。

本研究的教學策略運用前述中的(一)、(二)要項做為視覺藝術教學的引導方式與 轉換專業知識(藝術欣賞、美學術語)的技巧。以(三)要項做為串聯、銜接十項創作 主題的主軸。

三、多元智能取向的評量模式

Gardner 在 1986 至 1991 年間領導一項「零方案(Project Zero)」的研究計畫。其 中的一項方案─「藝術推進(Arts PROPEL)」,展開藝術與人文領域中教學與評量的 先驅實驗。此研究目標在觀察初高中的學生如何學習藝術,及設計促進學習成效與評估 學習效能的評量方法。研究者綜合前述學者的觀點,與此先驅實驗形成之指導「藝術推 進」評量的原則,歸納出下列各點(王為國,2001;田耐青,1999;引自李平,2003;

鄭博真,2003;魏美惠,2002):

(一)「在脈絡中評量」(assessment in context)以達成「智能公平性」(intelligence fair) 的評量

多元智能理論反對傳統的標準化、機械式、選擇式的評量,認為並非所有的學習都 能以標準化的測驗做為評量工具。Gardner 主張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評量智能的展現;

評估智能在直接運作的脈絡中的向度與強度。鼓勵學生應用「智能中介的材料來解決問 題或創作產品,探索特定智能的核心成份」(鄭博真,2003,頁 120)。例如:以詩詞 朗誦、寫作、閱讀…等方式,探究語文領域的課程,評量語文智能,並非以紙筆測驗判 定語文能力,而是以多樣性的表現方式,讓孩子呈現所學,進行「在脈絡中評量」。

(二)實做的「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

教學與評量彼此結合。教師評量學生在整個教學、創作過程的種種表現。亦即,在 自然情境下評量學習的狀態,在直接操作中觀察學生運用的智能。

(三)評量為長期性、多元化

評量注重個別差異與發展階段。教師鼓勵學生以繪畫、戲劇、表演舞蹈、專題報告…

等多元化、個人專長的表現方式,呈現所理解的知識,以做為教師評量的依據。Gardner 主張以學習檔案,做為長期觀察學生學習狀況與發展階段的有效工具。

(四)教師與學生均可為評量者

教師能以多元化的非正式評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學生能在多樣化的學習表現 方式中,評估自己的長處與弱點,明瞭自己運用何種思考模式與學習方式來建構知識。

(五)教師與學生均為評量的受益者

教師能運用觀察進行評量,察覺學生的真實需求與智能,為教學提供改進的方向。

以更多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技巧,提升孩子的學習效能與興趣。學生在反映自己學習歷程 與學習模式的評量中,能了解自己所長、以擅長的方式學習較弱勢的智能領域,潛移默 化地進行學習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