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視覺藝術創意教學方案中,創造性教學策略的教學歷程與學童的學習經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多元視覺藝術創意教學方案中,創造性教學策略的教學歷程與學童的學習經

「多元視覺藝術創意教學方案」以創造性的教學策略,進行引導活動與師生間的團 體討論。研究者統整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創造性的教學策略,選擇能符應教學目標、適 宜融合在創作活動過程中的策略,幫助學童理解知識、觸發創意思維。亦即研究者運用 創造性的教學策略達成課程目標,使孩子能在獲取知識的路徑中,以靈活性的思維模式,

網架出發現問題、提出解題之道、形成後設認知的循環式脈絡,進而在視覺藝術的多元 表達方式中,呈現個體的創造力。

承接前一章節所言,多元智能理論、MBAE 課程架構、以及全面性藝術教育觀點,

構成了教師手中所秉持的教學魔幻三稜鏡。這三項的學習導向,除了能幻化出教師的教 學特質、照映出學童的學習經驗外,亦能形成孕育創造力新芽所需的非結構性教室。因 此,當教師以豐富的視覺藝術媒材、技法、表現形式,做為彰顯創造力的媒介,以多元 智能「多元化的教與學」作為啟發個體創造力的動源,並運用開放性的創造性教學策略,

促進學童的創意性思考能力,讓「靈光乍現」、「創意性的發想」、「與眾不同」的各樣思 維,流暢無礙地充塞在課堂的每個環節中,即是營造出非結構性教室。換言之,教學魔 幻三稜鏡能視為誘發創意之苗的觸媒,創造性教學策略猶如明熠魔幻三稜鏡的光源;這 兩者彼此共鳴、照映的炫色虹彩,就在光與鏡面的交互折映中,成就出絢麗非凡的創意

世界。

因此,當研究者浸潤於此中世界,探析光體模式與鏡面照映的相互關係,所能明映 出的麗緻印象,歷歷如下:

一、創造性教學策略,幫助學童活用多樣化的創作方式、展現創意

創造力最重要的特徵在於「將事物賦予獨特新穎的意義」

(陳龍安,2006)。創造力 無法無中生有,它必須依據充實的知識背景、豐厚的多重經驗,才能在種種既有的基礎 上擴展延伸,塑建出「與眾不同」、「別具新意」、「獨樹一格」的成果。

在視覺藝術的學習領域中,學童必須透過教學者以圖像、團體討論、分享繪本、肢 體律動、操作實驗…等多樣性的引導模式,初塑成先備知識;再將先前既有的視覺藝術 知識(美學、藝術史)與基本表現技法相互統整,融合於當前課堂中的創作媒材,以既 有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轉化出創意性的思維、幻化出具有創意的作品。亦即,完整的視 覺藝術學習,能提供學童豐富的媒材經驗、認知概念、深刻的實際體驗,使其在教學者 運用創造性教學策略的學習過程中,將各項經驗以及先備知識整合、疊架與延伸,繼而 在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與表現技法所構成的創作方式中,呈現創造力。因此,視覺藝術教 學可視為幫助學習者發展思考技能的一種方式(Loomis, Lewis, & Blumenthal, 2007)。

在研究者設計的十個主題式教學活動中,除了涵蓋 MBAE 的學習範疇、全面性藝 術教育理念的本質,以及多元智能的學習面向外,亦以平面繪畫、立體造型建構、製作 繪本、造型設計、集體建構、音樂肢體律動創作、實境實驗遊戲…等,多元化的表現形 式與表現技法,統整跨領域的學習知識,幫助個體將攫取而得的知識,透過豐富的視覺 符號外顯、呈現。二十二堂課的創作,學童運用了廚房紙巾、氣球、吸管、毛根、麵粉、

豆類、蛤蠣殼、通心麵、錫箔紙…等多樣性的生活媒材進行創意發想,在隨手可得的材 料中,以創意性的思維「推陳出新」。研究者提供學童多元豐富的學習模式與創作手法,

使其在開放性的創意性問答與可塑性高的媒材中,進行實驗探索、發現問題、觸發想法、

127

搭建解題能力、形成後設認知。換言之,學童能在操弄、重組各樣媒材,運用多種表現 技法與表現形式的創作過程裡,學習創意思考、培蓄創意動源;教學者能在創造性的教 學策略中,幫助學童轉換觀點、以新的角度看待舊事物,讓孩子能舉一反三、多方設想,

形成多向度的思維模式。因此,當孩子能在不同的創作媒材、多樣的表現形式與技法,

以及跨領域的「異質性」學習模式裡,與教學者實施的創造性教學策略,相互激盪,自 能共鳴出異質性的融合、共振出異質性的創新。

以「嘩啦啦Ⅱ」這堂課為例,研究者運用「創意十二訣」(陳龍安,2006)幫助學 童將蛤蠣殼、開心果殼、通心麵、錫箔紙、吸管、毛根、珍珠板、泡棉,進行形狀、色 彩的聯想,進而激勵其將上述這些多樣性的生活媒材,重新拼組接合,設計出創新、各 個不同的新穎物件;在熟悉的媒材中轉換既有概念,以豐富的媒材表現創意。因此,當 學童能在研究者拋出的開放性問題中,盡情地想像、自在地思考,就能觸發出各式各樣 的答案,讓無限寬廣的思維,一一展現在爭先恐後發言的團體討論裡,與一個個充滿童 趣、獨一無二的作品中。一如下列所述:

T> 全班:「這個東西可以變成什麼?」(教學者拿著一個蛤蠣殼,運用創意十二 訣中的「變一變」策略進行發問)

S10:「烏龜的殼!」(立即回答)

S12:「魚的身體~」(馬上接著 S10 回答)

S9:「章魚的頭~~大頭大頭下雨不愁~~~」(邊說邊搖晃著頭,大家都在笑)

{S5、S8:「螃蟹!」

T> 全班:「好極了~你們真棒!那—-還有什麼材料可以代替蛤蠣殼變成你們剛 才說的東西?」(教學者運用創意十二訣中的「換一換」策略進行發

問)

S5:「嗯─嗯,可以用圓形的泡棉,或者是、或者是『乖乖』(裝於紙箱中,緩 衝撞擊力的白色保麗龍方形顆粒,形似零食『乖乖』)」

T> 全班:「我用蛤蠣殼加上錫箔紙,又可以變成什麼?」(教學者運用創意十二 訣中的「加一加」策略進行發問)

S9:「可以─可以把錫箔紙揉一揉(揉成顆粒狀),當成魚的眼睛」

T> S9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把蛤蠣殼當成魚的身體?」

(S9 點點頭)

S8:「老師,我知道!還有就是可以撕一片錫箔紙,貼在蛤蠣殼的後面,

當成魚的尾巴」(馬上舉手回答)

T> 全班:「ㄟˊ,那還可以用什麼材料做成魚的尾巴?」(教學者運用創意十二 訣中的「代一代」策略進行發問)

S7:「我─我,我知道!蛤蠣殼也可以呀~,或是用不同形狀的泡棉」(手上舉著 星狀、愛心狀的泡棉)(錄影記 980904C 嘩)

「我覺得今天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可以把它拼一拼、黏一黏,做成各種東 西,─就是讓我們很有想像力~很好玩!」(晤 980904C 嘩 S13)

烏龜(圖 4-3-1)

(作 980904C 嘩 S12,局部)

游小琪(化名)‧女‧9 歲

烏龜(圖 4-3-2)

(作 980901C 嘩 S2,局部)

林小毅(化名)‧男‧5 歲

烏龜(圖 4-3-3)

(作 980901C 嘩 S6,局部)

廖小甄(化名)‧女‧7 歲

螃蟹(圖 4-3-4)

(作 980901C 嘩 S4,局部)

陳小儒(化名)‧男‧7 歲

螃蟹(圖 4-3-6)

(作 980901C 嘩 S6,局部)

廖小甄(化名)‧女‧7 歲

螃蟹(圖 4-3-5)

(作 980901C 嘩 S1,局部)

陳小筠(化名)‧女‧5 歲

129

海中生物(圖 4-3-7)(作 980904C 嘩 S7,局部)

蔡小臻(化名)‧女‧9 歲

海中生物(圖 4-3-8)(作 980904C 嘩 S5,局部)

蔡小庭(化名)‧女‧7 歲

海中生物(圖 4-3-9)(作 980904C 嘩 S14,局部)

黃小銜(化名)‧男‧11 歲

海中生物(圖 4-3-10)(作 980904C 嘩 S11,局部)

謝小君(化名)‧女‧9 歲

水母(圖 4-3-11)(作 980904C 嘩 S10,局部)

廖小棻(化名)‧女‧9 歲

水母與海葵(圖 4-3-12)(作 980904C 嘩 S10,局部)

游小琪(化名)‧女‧9 歲

嘩啦啦(作 980904C 嘩 S5)

蔡小庭(化名)‧女‧7 歲

嘩啦啦(作 980904C 嘩 S7)

蔡小臻(化名)‧女‧9 歲 嘩啦啦(作 980901C 嘩 S2)

林小毅(化名)‧男‧5 歲

嘩啦啦(作 980901C 嘩 S1)

陳小筠(化名)‧女‧5 歲

131

承上所述,研究者提供豐富的創作媒材,輔以「創意十二訣」的策略觸發學童的創 意思維,讓其在團體討論的腦力激盪中,海浪式的情境音樂氛圍裡,能盡情展現獨特、

新奇的構想,將尋常的生活媒材,以不同的觀點重組,轉換原物件的意義,成為另一種 截然不同的意象;在開放式的環境中,孩子能運用擴散性的思考模式,將同一物件(例 如:圖 4-3-1~圖 4-3-12)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各式的媒材,呈現多樣的面貌,表現出創 造力的獨創性與變通性。

此外,當學童擁有自發性的創新思考能力時,其所運用的場域不再局限於課堂中,

而能惝徉在不同的時空背景裡(例如:圖 4-3-13)。如下列所敘述:

「自從 S5 來這裡上畫畫課之後,變得很會創作東西。…譬如,她最近和姊姊在 玩扮家家酒的遊戲,要餵娃娃、小動物玩偶喝牛奶,所以她就用一個果凍盒、

膠水蓋子,還有空的圕膠罐,做了一個奶瓶~~。她在果凍盒裡放了綠豆,搖起 來會『沙沙』的響~(邊說邊做出搖奶瓶的手勢)。她說這樣代表在泡牛奶~~~」

(S5 聽到媽媽這麼說也在笑)(家訪 980915 S5)

嘩啦啦(作 980904C 嘩 S10)

游小琪(化名)‧女‧9 歲

另外,在「這不是蘋果」的創作活動中,研究者運用創造性教學策略中的「奔馳」

(SCAMPER)檢核法(Eberle1,1971、1982),讓孩子將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蘋果 圖片,拆解、重組、想像添加、重新定義,轉換既有的認知概念、突破固著式的思維,

將「蘋果」的視覺意象表徵,以趣味性、特殊化的創新形式,轉換更新。換言之,課程 目標在於以創造性的教學策略,指引孩子利用生活物件進行創意發想,培養在環境中能 隨形、隨物、隨情,展現創意思維的能力,體悟「創意源自於生活」的精意。並以「提 升另類思考、轉換想法、顛覆既有觀念的能力」做為評量準則,促使學童的擴散性思考 與創意性思考能力再精進。

在讓孩子運用蘋果圖片進行創意發想的創作之前,研究者運用繪本《Not A Box》的 圖形,和孩子進行腦力激盪遊戲。亦即,透過書中所傳達「在生活中進行想像遊戲」的 趣味含意,引起孩子的共鳴,再次以每個孩子都有的童年經驗(用紙箱玩想像遊戲)、

都曾接觸的紙箱,做為「生活當中處處有創意」的切入點,使其能在熟悉、共有的生活 感受裡,輕鬆、自如地,以視覺圖形進行推理想像。因此,當孩子能在簡明的圖樣、開 放式的問句、來回激盪的語言互動中,自能逐一醞釀出天馬行空的幻想,點燃後續的創 意之源。誠如下列所述:

運用生活媒材及創意性的思考能力,

創作出色、形、聲兼具的趣味作品。

娃娃的奶瓶(圖 4-3-13)(作 980910 S5)

蔡小庭(化名)‧女‧7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