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之

本節主要探討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 力發展的相關情形,以及瞭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課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對 領導力發展之解釋力。

壹、 大學生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之相關

為瞭解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領導力發展的相關情形,根據邱 皓政(2010)指出相關係數的大小與對應的意義,如表 4-3-1 所示。

表 4-3-1

相關係數之強度大小與意義

相關係數範圍(絕對值) 變項關聯程度

1.00 完全相關

.70-.99 高度相關

.40-.69 中度相關

.10-.39 低度相關

.10 以下 微弱或無相關

一、 大學生課程經驗與領導力發展之相關分析結果

服務知能部分僅有共同目標、公民資質之相關達.05 之顯著水準,且屬於低 度相關;服務學習發展歷程經驗部分則有承諾、協同合作、共同目標、以禮相 爭、公民資質與改變之相關達.01 之顯著水準,且屬於中度相關。另外,「準備 與服務」與「反思」特別與「共同目標」之相關達.001 之顯著水準,而「慶賀」

課程經驗總量表方面,協同合作、共同目標、公民資質與改變之相關達.01

相關;而與以禮相爭、公民資質之相關達.05 之顯著水準,僅屬於低度相關。 達顯著水準(p<.01),且為中度相關(r=.497);在團體動力知覺上亦達顯著水準

(p<.05),且為中度相關(r=.555)。說明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課程經驗、

由此結果顯示本研究大學生對於課程的期待與瞭解程度,以及對團隊的凝 聚、規範與認同感之關係,推知課程經驗與社區服務對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在於 個人價值、個人對團隊組織的承諾、提升學習成效,並依據服務學習發展歷程 實施服務學習課程,能夠促使學生在各階段主動的參與(Fertman, White, & White,

1996;劉若蘭,2016)。同時,在同儕互動過程中,從別人眼中加深對自己的瞭 解,更確認自我價值;在合作與對話中,凝聚共同目標、面對挫折,經由過程獲 得更多經驗學習,以激發不同的想法,從改變中獲得學習(朱朝煌,2011)。

貳、 大學生個人背景、課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對領導力 發展之解釋力

為瞭解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個人背景、課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對領導力 發展之影響關係,本節以多元迴歸與逐步迴歸分別進行統計分析,以探討其對 領導力發展之解釋力。

本研究將個人因素(包括性別、社團幹部經驗)、課程經驗(包括服務方式、

服務知能、服務學習發展歷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包括團體規範、團體凝 聚、溝通互動)列為預測變項,領導力發展(包括自我覺察、真誠一致、承諾、

協同合作、共同目標、以禮相爭、公民資質、改變)列為效標變項。經過共線性 診斷,自變項變異數膨脹因素(VIF)均未大於 10,顯示其相依程度並不會造成 預測值變異數膨脹的結果。首先,以多元迴歸之強迫進入法(Enter)分析可解 釋本研究大學生領導力發展之整體變異量後,再輔以逐步迴歸(Stepwise)分析 各變項對於領導力發展的顯著成果與解釋力,以下分別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 以多元迴歸分析大學生個人背景、課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對 領導力發展之解釋力

在領導力發展方面,整合個人背景、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等預測變項,

其中「準備與服務」、「反思」、「溝通互動」有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達 54.1%,

對領導力發展有正向影響力。

表 4-3-4

領導力發展之多元迴歸摘要表

標準係數

領導力發展 全量表

β t 值

性別 .133 .789

社團幹部經驗 .277 1.776

服務方式 -.391 -1.850

服務知能 -.385 -.1.417 服務學習發展歷程經驗

準備與服務 .628 2.035*

反思 .665 2.725*

慶賀 -.220 -1.000

團體動力知覺

團體凝聚 -.255 -1.245

團體規範 -.229 -.849

溝通互動 .689 2.187*

R2解釋量 .541

F 2.826*

p .018

* p <.05

顯示學生在領導力發展中,由教師與機構督導帶領服務前的準備與培訓,

當學生進入機構服務時,能對於服務對象的需求做適當的調整且對服務做好充 足的準備;同時,在服務過程中,必須透過教師持續地反思引導,促使學生充分 連結學習經驗與感受,並與團隊有更多的溝通互動、協同合作及共享成果。

二、 以逐步迴歸分析大學生個人背景、課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對 領導力發展之解釋力

本研究另外以逐步迴歸分析來決定具有解釋力的預測變項,由各變項的相 關高低決定每一個預測變數是否能進入迴歸模型或被排除在外,以整合向前增 加法和向後刪除法的方式,得到最佳迴歸模式。

在領導力發展各面向方面,其中「自我覺察」與「真誠一致」的部分因不顯 著且影響力過小而遭系統自動刪除,無法將所有研究變項都順利置入迴歸方程 式,故不在表列中。其他領導力發展面向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如下:

(一) 領導力發展方面

整合個人背景、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等預測變項,其中「反思」特別有 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 29.6%。結果可顯示本研究課程設計對於服務反思的重視 與成果,從期初、期中、期末的反思心得,以及於服務結束後經內化與轉換撰寫 的服務日誌,皆以團體動力形式於課堂上進行分享與回饋。

表 4-3-5

大學生領導力發展逐步迴歸摘要表

投入變項 R 平方 Beta T 顯著性 F 顯著性 反思 .296 .544 3.725*** .001 13.874*** .001

*** p <.001

(二) 承諾方面

「反思」與承諾有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達 24.6%。此結果可呼應 Delve、

Mintz 與 Stewart(1990)提出服務-學習價值發展模式中的四個變項,其中包括 承諾(commitment),表示本研究大學生在參與服務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因素會影 響其內心對於服務的價值,而此價值亦會影響其投入服務的程度。同時亦可說 明學生能透過反思,在服務過程中激勵自我並連結服務需求,從過去的經驗賦 予未來的承諾,能產生對自己或其他人、事、物新的詮釋,也對未來造成影響。

表 4-3-6

大學生承諾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投入變項 R 平方 Beta T 顯著性 F 顯著性 反思 .246 .496 3.277** .002 10.740** .002

** p <.01

(三) 協同合作方面

「溝通互動」與協同合作有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達 29.7%。此結果可呼應 Jacoby(1996)提出服務學習應具備六項特質,其中包括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表示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平等、互惠關係,團隊一起分享 責任、權力並一起努力來共享成果。同時亦可說明學生透過與社區或機構的合 作過程,願意反思社區或機構被服務之需求,並經由溝通互動以促進夥伴關係。

表 4-3-7

大學生協同合作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投入變項 R 平方 Beta T 顯著性 F 顯著性 溝通互動 .297 .545 3.730** .001 13.911** .001

(四) 共同目標方面

「準備與服務」、「反思」皆與共同目標有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達 52.3%。

此結果可呼應 Kendall(1990)強調服務與學習之間的連結,需透過設定具體目 標與經驗反思,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同時亦顯示學生在服務活動中學習和同儕、

社區及其他成員共同思考問題、合作解決,雙方一起設定目標、承擔責任和權 力,一起努力與共享成果。

表 4-3-8

大學生共同目標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投入變項 R 平方 Beta T 顯著性 F 顯著性 準備與服務

.523

.351 2.522* .017

17.571*** .000 反思 .486 3.491** .001

* p <.05, ** p <.01, *** p <.001

(五) 以禮相爭方面

「反思」與以禮相爭有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達 19.5%。結果可顯示學生在 服務過程中透過自我反思並重新檢視先前認定的觀點,且願意傾聽他人,促使 自己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此部分與相關研究發現學生服務學習成果方面,得分 最高為觀點轉換(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皆提到反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楊 上萱,2012;劉若蘭,2013)。

表 4-3-9

大學生以禮相爭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投入變項 R 平方 Beta T 顯著性 F 顯著性 反思 .195 .441 2.825** .008 7.983** .008

** p <.01

(六) 公民資質方面

「準備與服務」與公民資質有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達 20.4%。此結果可呼 應相關研究發現課程實施品質對於參與課程的學生,其公民參與的改變有正向 的影響(楊上萱,2012;嚴秋蓮,2012)。同時亦可說明學生透過準備階段與服 務階段發展,因而影響其願意關懷他人、為服務奉獻心力、願意與他人共同努 力之精神,且能瞭解自己影響帶來的程度。

表 4-3-10

大學生公民資質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投入變項 R 平方 Beta T 顯著性 F 顯著性 準備與服務 .204 .451 2.905** .007 8.438** .007

** p <.01

(七) 改變方面

「團體規範」與改變有顯著正向關係,解釋力達 31.7%。此結果可呼應相關 研究發現學生對於瞭解課程的規範、對團體內部的共同規範、對服務對象或機 構的需求原則的理解度較高,使學生在投入課程中有所依歸,亦較能使學生積 極與他人進行互動與討論(楊上萱,2012)。同時亦可說明本研究課程對於團體 規範能使學生理解並接受,促發其在服務學習過程中與他人協同合作、溝通互 動,並且願意對服務學習做有價值的投入與實踐。

表 4-3-11

大學生改變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投入變項 R 平方 Beta T 顯著性 F 顯著性 團體規範 .317 .563 3.910*** .000 15.290*** .000

三、 綜合討論

經整理多元迴歸與逐步迴歸顯著預測因素均共同發現,特別在「反思」最 有其影響力,其解釋力最高為「共同目標」,依序為「改變」、「協同合作」。本研 究課程在學生服務前、中、後,由教師於課堂中引導反思,並安排小組討論互 動,另外學生在服務後需撰寫服務日誌,於整學期服務結束後進行成果報告,

同時邀請機構督導參與評量並給予學生直接的回饋。雖然「以禮相爭」、「公民 資質」相較解釋力較低,可能課程在這些部分並沒有安排特別針對個人去引導、

做準備與反思等,但藉由個人撰寫服務心得與日誌,於課堂上進行交流分享,

亦能夠連結個人、團體與社區之學習與成長。故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 程之個人背景、課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對其領導力發展仍有部分面向之正向 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