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課程經驗及團體動力知覺,其 對領導力發展之關係。本章首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的與問 題、進行研究假設;並對重要名詞進行釋義;最後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 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一、 臺灣高等教育重視學生全人發展與領導力的提升

就當前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是追求知識 學問的殿堂,更要重視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同時對於學生的學習內容 必須加以統整,強調學生為主、共同參與及行動省思的精神,來開展學生的多 元智能,亦是當前的教育願景。因此伴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提高,臺灣 許多大專校院推動「服務學習」或「專業服務學習」日益增多,亦是近幾年努力 推動並進而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法,希望藉由服務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 動者,培養多元能力與公民責任(王金國、梁偉明,2011)。劉若蘭(2013)認 為,培養大學生具有公民素養的效能,成為能解決社會問題,增進人類福祉的 領導角色,是當今高等教育需重新檢視的宗旨。

TeachHUB 雜誌教育專欄作家 Janelle Cox 曾提到,服務學習被證明是教育 人員有益的教學策略,亦是許多教育人員使用的教學策略之一。一方面將課堂

教學與社區服務相結合,使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同時,應用在教室中所學到的 概念;另一方面,在於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公民責任,以及學習有效的解決問 題。服務學習並非一般社區服務,讓學生撿撿垃圾、打掃環境,其重點應是引導 學生在服務過程中發現了什麼,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反思自己經歷了什麼,並 進一步與社會議題連結。因此須瞭解學生在服務學習課程中的學習經驗,體認 服務學習對學生的價值,以創新推動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使環境與生活整合 的潛在教育,是當今高等教育需要關注的議題(阮雋絜,2010)。

二、 推動服務學習課程已成為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

服務學習起源於 1960 年代,美國高等教育和學生參與社會正義聲浪出現,

並採用 John Dewey 經驗教育之論述,從 1970 年代開始於許多校園中蓬勃發展。

1980 年代末期,結合多所校院並積極宣導服務學習的理念及作法,鼓勵將學術 課程與服務結合、學生從事社區服務,從服務中學習。在民主社會發展、學生公 民參與和民主生活型態之觀點下,形成學校服務學習的基礎,作為教育改革的 策略(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8)。

國家青年領導委員會(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council,NYLC)多年來致 力於推動服務學習領域,為提供高品質、動態的服務學習內容,期望服務學習 課程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來達成設定的學習目標,是

「服務」與「課程學習」的相互結合(Waterman, 1997)。臺灣的服務學習於大 專校院奠基,並攜手高中職、國民中小學向下扎根,並透過相關方案促使各大 專校院得以形成一門常態且永續發展之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工作結合,重視

Eyler & Giles(1999)提到服務學習的功能在於:(一)促進個人及人際的 發展;(二)提高知識的瞭解與運用;(三)培養反思及批判思考的能力;(四)

促成觀念的轉變;(五)提高公民素養。各國推動服務學習情形雖有些許差異,

但皆重視以學習為主要目的、服務與學習並重的推動方式,強調應用知識於社 會問題上,並且強調社會經驗與知識發展之間的交互應用能解決高等教育缺乏 實務連結性的問題(Eyler & Giles, 1999)。

根據國外針對服務學習課程實施之相關研究,證明其有效成果包括:(一)

解決社區需求;(二)培養公民責任;(三)民主價值與社會意識;(四)獨立思 考;(五)批判能力;(六)建立學習社群;(七)個人成長與效能;(八)協同合 作;(九)促進互惠與多元學習的成效(嚴秋蓮,2012)。透過有效的學習策略應 用,學生能夠將學習與實務進行整合,服務學習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更可以 深入內心,幫助學生成熟成長(張雪梅,2002)。

貳、 研究動機

一、 服務學習課程與領導力發展之關係需要重視

近年來,社會期待高等教育能培養具社會關懷、瞭解社會需求及解決社會 問題能力的大學生,除了傳遞專業知識外,更需要培養大學生具有適應社會、

改變社會的核心能力(陳媛如,2011)。社會要有所改變需從人的改變開始,而 人的改變需從責任心、使命感、成就感、自我期許等做起,個人價值觀是影響一 輩子的事情。因此如何把社會真實情境帶入課程教育,激發學生對學習與生命 的熱情,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李雪莉,2008),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

教育部 2007 年頒佈「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中,特別著重「與課程結合」

的服務學習,並納入正式課程學分,期許有效結合「社區服務」與「學術課程」, 讓學生變成主動的資源提供者、學習者,成為社會轉變中的領導者(Fertman, White & White, 1996;嚴秋蓮,2012)。透過服務學習可以增進學生對自我的認 識,可以擴展人脈、經營人際關係與合作經驗,因而習得更好的溝通、領導技巧 及各方面能力。同時期待高等教育能培育具有社會責任、社會關懷與公民參與 能力,瞭解社會需求並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學生,使服務學習課程可促進學 生提升社會責任的最佳方法之一。

綜觀國內外的高等教育,許多學者及實證研究提出服務學習可促進學生個 人發展、人際關係學習、具批判思考及公民責任等,高等教育機構皆開始迎合 此趨勢,陸續蓬勃發展服務學習專業課程,期待能有效結合「學術課程」與「社 區服務」,讓學生走出教室,從被動接收走向主動學習,成為社會轉變的領導者

(劉杏元、劉若蘭、楊昌裕、林至善,2008)。

二、 國內探討服務學習課程實施歷程與領導力發展相關研究甚少

服務學習深受各國重視,加上服務學習如火如荼的推動盛況,雖然服務學 習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至今已有陸續增加的趨勢,但研究者於臺灣博碩士論 文加值系統進行關鍵字檢索,針對「服務學習」與「領導力」相關之研究,檢索 結果共有 6 筆。另外特別針對「服務學習課程」與「領導力」相關之研究,檢 索結果僅有嚴秋蓮(2012)探討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 研究。

可見就國內而言,較少深入探究與課程結合之服務學習課程經驗,亦較少 從學生領導力發展層面進行探討,以說明服務學習具有學生學習成長與學生能 力發展之提升。加上近幾年國內許多大專校院服務學習結合專業課程,因此本 研究欲針對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活動之結合,能連結有意義的社區服務、課程 學習、個人成長與社會公民責任。除了應具備服務學習發展歷程與核心特質之 外,亦特別重視學生「反思」的引導,並藉由課堂上團體動力的帶領,使小組成 員彼此分享服務經驗和感受,增進團體凝聚力、領導力、批判思考能力等要素。

本研究取向探討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領導力發展之關係研究,主要 以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RI)(1996)提出的社會改變模式(Social change model)觀點為主軸,瞭解學生在自我覺察、真誠一致、承諾、協同合作、

共同目標、以禮相爭、公民資質等之改變或提升。以本課程為例,如何規劃服務 學習課程與方案,能有效連結服務與學習,增進互惠的功能,進而使學生領導 力發展之提升,應是重要課題之一,希望可作為高等教育與任課教師在課程規 劃及實施上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