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服務學習相關概念、理論與實施原則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服務學習相關概念、理論與實施原則

壹、 服務學習的相關概念

一、 服務學習的意義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帶領學生投入於人類與社區需求的活動,透過 有計畫安排的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為中心,

以完成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發展,達成預期的學習結 果(Jacoby, 2014;徐明、林至善,2008)。其中,「反思」與「互惠」即是服務 學習的兩個關鍵概念,表示服務與學習之間的共生關係,服務結合學習是需要 有意的設計反思(reflection)催化,增強服務及學習的個別價值,無論服務者或 被服務者皆是學習者,幫助彼此學習,這即是互惠(reciprocity)概念。

Kendall(1990)提到,服務學習是一種方案(計畫或課程),強調透過有意 設計的學習目標、結構化反思及批判性分析,以達成人類與社會需求目標。其 中,批判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是對於任何信念或假設性知識,按照其所依據

析、重新思考及質疑個人經驗的過程,調適自己在期待與真實經驗的落差,且 思考如何解決尚未形成問題的議題(Cress, C. M., Collier, P. J., Reitenauer, V.L., &

Associates, 2005)。而服務學習也可視為一門哲學(Philosophy)或一種教學法

(Pedagogy),「互惠」是一種價值的表達,在於服務他人、社區發展增能、互相 學習等;教學法植基於經驗教育,以「學習」為基礎,因「反思」才有學習的產 生,並以 Dewey、Lewin、Kolb 的經驗學習循環理論為基礎(徐明、林至善,

2008)。

整合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活動之服務學習須涵蓋條件為:(一)配合課程而 安排;(二)有清楚的學習目標;(三)持續一段時間探討社區需要;(四)定期 安排反思活動。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重視學生從事專業領域學習目標 有關的服務活動,並提供反思機會連結其專業領域。

根據 Sigmon(1996)分析四種服務與學習不同關係之模式,分別為「service-LEARNING」在於強調學習目標,類似許多學校課程中所安排的實習課;

「SERVICE-learning」強調以服務為核心,其主要為志願服務,且重視服務的志 工關係;「service learning」則缺乏服務與學習的連結性,但彼此各有目標。由此 可知,真正的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強調服務與學習同等重要,

也是 Sigmon 所喜愛且推崇,不只達成服務與被服務者的需求目標,且互相有加 強效果。

「SERVICE-LERNING」中的連字符號「-」(hyphen)有兩層意涵,不僅代 表服務與學習同等重要,更強調服務與學習必須透過「反思」,將服務經驗與課 業學習相互連結與整合,獲得更有效的學習(Eyler & Giles, 1999)。

表 2-1-1

「服務-學習」之關係類型 Service-LEARNING

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成果不重要。

如:實習課。

SERVICE-learning

以服務的成果為主,學習目標不重要。

如:傳統社區服務、志願服務。

service 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的目標,彼此沒有關聯。

如:勞作教育。

SERVICE-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的目標並重,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期望 和目標皆能達成。

如:各類型之服務學習課程或活動。

資料來源:Sigmon(1996)。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R.

Sigmon and others,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ning. Washington, D. C. :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綜合言之,服務學習皆強調「服務」與「學習」並重,是連結有意義的社區 服務、課程學習、個人成長與社會公民責任。無論服務學習應用在任何活動、方 案或課程,如果服務學習進行良好,皆可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同時應包含評 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亦不可忽略服務機構或被服務者的成果評量。

在學習經驗過程中,反思是持續性的,除了透過初步認識社區、組織、相關 議題與服務的對象,帶領學生做好準備,服務過程學生需紀錄自己的觀察,檢 視理論在實務中的應用,調適自己在期待與真實經驗的落差,且思考如何解決 尚未形成問題的議題。最後透過反思,幫助學生瞭解自己有哪些學習,這個學 習與自身之前的想法與經驗的關係為何,以及如何引導在未來繼續探索與實踐

(Cress et al., 2005)。

二、 服務學習的特質

根據上述服務學習的定義,綜合 Jacoby(2014)和黃玉(2000)歸納的理 想服務學習方案或課程,應具備之六項核心特質,說明如下:

(一)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協同合作在服務學習中不可或缺,強調服務目標是由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一 起設定,雙方具有共同目標且維持平等、互惠之關係,彼此應一起分享責任與 權力,在合作過程中滿足彼此需求和期待。機構除了提出自身需求外,亦須提 供給學生相關背景培訓與回饋,協助學生在服務學習的事前準備能充分瞭解被 服務對象;學校教育人員是和機構共同策劃,進行督導之外,需提供學生結構 化的反思;學生則是提供實質的服務,滿足機構的需求和期待,同時也不斷進 行反思,將經驗與學習結合(楊上萱,2012)。

(二) 互惠(Reciprocity)

從協同合作基礎上強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彼此是教導者也是學習者,服務 者協助被服務者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幫助其成長,被服務者也幫助服務者瞭 解社會問題癥結所在,彼此屬於平行關係,服務成果是雙方共同努力且共享。

因此互惠的原則強調雙方互相指導與學習,對於事後的服務結果評量,應重視 學生與機構的後續經驗追蹤,使雙方皆能有所成長和改變(徐明、林至善,2008)。

(三) 多元差異(Diversity)

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均有機會接觸與自己背景、經驗不同的人,在服務的過 程必須瞭解並尊重彼此的不同,所帶來個人觀念的轉變與自我成長。多元差異

亦可指學生在服務規劃中,有多元選擇的權利,可以從事不同類型的服務,機 構會提供多樣的服務方式,使所有參與服務的學生皆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四) 以經驗學習為基礎(Experiential Learning-Based)

服務與學習連結的關鍵在於反思,誠如 Kendall(1990)將服務學習是為一 種教學法係基於經驗的學習,必須設定具體學習目標,透過服務的具體經驗,

經由反思領悟出新的觀念,再將新觀念應用於新的具體經驗中,來達到學習的 目標,亦是服務學習與志工服務最大之不同。以經驗學習為基礎的服務學習強 調反思的執行,能確實輔助學生轉化經驗為學習的基礎,使學生學習有結構性 的發展(楊上萱,2012)。

(五) 反思(Reflection)

依據前述幾點,皆與反思有密切關連性,強調學生在得到具體服務經驗後,

必須透過觀察反思,得以產生新的概念與見解。Eyler 和 Giles(1999)提出有效 服務學習反思的五個特質,分別為:連結(connection)、持續(continuity)、脈 絡(context)、挑戰(challenge)、督導(coaching)。一個有效的服務學習,能連 結學生與不同背景的人、學校與社區、經驗與應用、情感與思想、現在與未來,

且是持續的反思歷程,需有思考的脈絡,能整合課堂所學與服務經驗,形成學 術脈絡;當學習發生在新舊經驗或觀念衝擊時,透過反思才能使新經驗的挑戰 為不平衡帶來成長,此時在挑戰中需要支持的力量,教育人員需在過程中扮演 督導的角色,提供學生適度的挑戰與支持(Eyler & Giles, 1999;楊上萱,2012)。

(六) 以社會正義為焦點(Social Justice Focus)

以社會正義為焦點的服務學習是指服務者與被服務者應由傳統提供者和接 受者之關係,走向社會正義觀點的服務學習模式,不再是從慈善觀點為出發的 傳統社會服務去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和不足而已,以致被服務者長期的依賴。

雙方之間應轉化成平等互惠的夥伴關係,透過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規劃、執 行、反思與評量,應重視彼此的目標和意見,強調讓被服務者看到自己的資產 與能力,協助被服務者建立信心,幫助其瞭解問題的根本原因,而學生開始透 過行動來關注社會議題,促進社會發展,才是服務的最終目標。

綜合上述服務學習之六項特質,指出服務學習重視必須與學習者真實情境 結合,強調在與他人互助合作中接觸多元的參與經驗,經由反思歷程將經驗轉 化為有用的知識,透過積極的落實與執行,由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共同建構互惠 的服務學習課程。

貳、 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

在瞭解服務學習相關概念後,將進一步探討服務學習相關的理論基礎,理 論提供有價值的觀點,來幫助我們瞭解在服務過程經驗了什麼、會有什麼學習 和發展結果。本研究以 Dewey 經驗教育學習觀點及 Kolb 經驗學習型態理論為 基礎,強調服務經驗與學習連結的重要性。

一、 Dewey 經驗教育學習觀點

經驗學習之父-John Dewey 提到:「所有真正的教育均自經驗而來的信念,

並不意謂所有的經驗都是真實的或具同等教育功能。」從 Dewey 的經驗教育觀

點來看,其主張學習必須與生活經驗相結合,並透過個人與真實環境的互動,

藉由面對實際問題和經驗的運用,服務學習即是一種行動與反思的循環概念,

並指出在真實情境中,最容易將知識與技能轉化應用,如何選擇也成為解決問 題的一部份,且藉由真實社會經驗呈現的各種問題,有助增進學生批判性思考。

根據 Dewey 理念之應用,學校應以社會環境作為學生學習的場域,根據學 生興趣、社會需要和資源的可能性進行優先順序及發展,協助學生將服務經驗 與學習目標相結合,透過服務和反思,可促使學生瞭解社會議題的多元面向,

並在實際社區服務中,獲得知、情、意之整體發展,增進學生公民責任及對社區 服務之承諾(徐明、林至善,2008)。

二、 Kolb 經驗學習型態理論

Kolb 的經驗學習循環(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定義學習(learning)是 知識由經驗轉換而被創造的過程,其連結 Dewey、Lewin 等人的觀點形成一個 不斷重複的經驗週期,是服務學習最可直接應用的模式,包含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ing,CE)、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和積極實作(Active Experimentation,AE)。

(What)

具體經驗

(Why How)

反思觀察

(So What)

(Now What)

積極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