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奠基期(1960~1967)…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第一節 奠基期(1960~1967)…

洪醒夫是個早熟的少年,他說:「十一歲,參加惡補,因為過分壓逼與強迫 注入的教育摧殘著我,我那倔強的個性就逐漸在心裡轉變成一種無言無奈無助的 反抗意識,雖說只有十一歲,但心智年齡已進入少年時期了。」7

為了討論,試圖將洪醒夫進入少年期,一直到他就讀師專二年級,發表第一 篇小說〈逆流〉,作為其文學歷程的奠基期,但影響洪醒夫寫作因素的產生也許 是更早。

一、聽故事:吸收傳統戲曲精華

洪醒夫說:十歲以前是他生活最快樂的時光。這個時代上屬於台灣的 50 年 代,農村生活很不好,那個時候,收音機剛問世不久,很少人家買得起。除了有 錢人家之外,就只有農村裡的「店仔頭8」有收音機,「店仔頭」是開放的,他們 很歡迎人家去那裡坐坐。……很多村人從田裡回來,吃過飯後,便到「店仔頭」

去聽收音機,這幾乎是那個時期農人們唯一的娛樂。由於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歌仔 戲和布袋戲節目,大都以忠孝節義的演義故事為主要內容,因此這些節目,便成 為農村文盲世界的人唯一的教育來源。他們能通曉事理,能待人處世,大都從這

獎第二獎,第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參閱林武憲作〈洪醒夫小傳〉,收入林武憲編《洪 醒夫研究專輯》,彰化:彰縣文化,1994 年 6 月,頁 2。)

7 洪醒夫,〈童年印象〉,原刊《台灣新生報》1975 年 7 月 10~11 日。收於《懷念那聲鑼》,台北:

號角出版社,1983 年。

8 「店仔頭」,即雜貨店門口,在資訊不發達的階段,「店仔頭」是鄉村村民聚集閒聊、傳播訊息 的地方。

些民間戲曲裡面學來的。9

除了聽收音機之外,那時農村的娛樂還有廟會的野台戲,夜間跑江湖賣藝的 賣藥團,當然還有要付費的戲院可以去,可是娛樂的類型,幾乎是歌仔戲和布袋 戲。洪醒夫從小就喜歡到「店仔頭」聽收音機、聽歌仔戲和布袋戲,有聲音又有 戲劇情節,因此很迷它。洪醒夫就在不斷的聽故事中,不但吸收了許多傳統戲曲 中忠孝節義的情節,卻也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一身說故事的功夫。

二、說故事:小說創作的基礎訓練

因為聽收音機故事進展太慢,於是洪醒夫開始讀演義的書,他第一本看的書 是《七俠五義》,據洪醒夫說:那時戲院有個布袋戲班子,叫做「正五洲掌中戲 團」,正在演這個戲,但只去看過一次,他父親就不准他去看了。後來到書店買 紙筆,看到《七俠五義》這本書,就買回家看,雖然書裡很多字不認得,但整個 情節還是看得出來。那時記憶好,知道了故事就忘不了,忘不了就想表現給人家 看。

後來,洪醒夫以演布袋戲的方式,為他人作口頭演出,每天上下學各演一次。

村子離鎮上的小學大概有半個鐘頭的路,每天與同學們一起上下學,邊走邊演。

……演啊演的,演出興趣來了,慢慢的聽眾愈來愈多,連五六年級的都來聽,二、

三年級的也不例外,有天入夜後,村子裡許多家長都出來找他們的孩子,最後在 路旁的草地上找到洪醒夫他們。10(參閱〈童年印象〉)

讀過《七俠五義》,洪醒夫接著看《小五義》、《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

《薛剛大鬧花燈》、《郭子儀征西》、《羅通掃北》、《楚漢演義》、《彭公案》、《西遊 記》、《水滸傳》、《封神榜》等書。因為書看多了,有時也會出口成章,大講道理,

甚至引「經」據「典」,儼然成一家。「寫作文時,有時能借題發揮,縱使文不對

9 洪醒夫,〈談小說創作〉(1982 年 5 月於台中市中山醫學院演講,王世勛整理),收於《懷念那 聲鑼》,頁 14。

10 洪醒夫,〈童年印象〉,原刊《台灣新生報》,1975 年 7 月 10~11 日。

題,不知剪裁,也會叫老師們嚇一下,所以大家都認為我非池中之物,將來必大 有可為。」洪醒夫在〈童年印象〉一文中這般的自我陳述,可見讀這些演義小說,

給他的作文能力帶來很大的幫助,甚至是為日後寫作小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英 國知名作家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ster)說:

小說是說故事。故事是小說的基本面,沒有故事就沒有小說。這是所有小說 都具有的最高要素。11

因此,如何說一個生動的故事,是小說創作者必備的條件之一,洪醒夫在少 年時期,無師自通之下,在長期的聽故事中,與熟讀演義的過程裡取得豐富的故 事素材,並且集結了聽眾和觀眾,以演布袋戲的形式,說故事給同儕聽,因為說 得生動,說到忘記回家的時間,這對洪醒夫日後寫小說,無形中是個相當好的基 礎訓練。

三、讀言情:拓展閱讀視野

國民小學畢業後,洪醒夫順利考上台中一中初中部就讀。開始從彰化二林鎮 的鄉下,來到離家五、六十公里遠的台中市,一個人租房子在台中讀書,對一個 剛從鄉下來的孩子來說,這個新環境確實充滿陌生與好奇。還好,洪醒夫有一個 姑姑也住在台中,可以就近照應,稍稍可以紓解對家人的思念與不安。

洪醒夫自詡比同年齡的小孩要早熟,因此,初中三年成績一直名列前矛,讀 來順利,自然也有餘力讀其他課外書籍。他說:「事實上,我對文學的喜好、對 文學的寫作能力,不知不覺就在那時候(讀演義小說時)開始萌芽。國小畢業後,

我到台中讀初中,讀的是台中一中,那時看到都市裡的小姐、太太,都在看些像 磚頭大的大部書,好像都市的人懂得很多,很令人羨慕。當時,我也看了很多這

11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 年 5 月,頁 21。

些東西。譬如:禹其民、金幸枝,還看了瓊瑤的作品。12

60 年代言情與武俠小說風靡台灣,整個租書店除了漫畫之外,就是這兩種 書最多了,那個時候禹其民的《籃球情人夢》,金幸枝的《徬徨的愛》,以及後來 瓊瑤的《煙雨濛濛》一系列以男女戀愛故事所鋪陳的小說,幾乎是初中生、高中 生必讀,且經常談論的話題。洪醒夫自然也不例外,讀了這些作品,拓展自己的 閱讀視野。

尤其是進入師專之後,接觸的人不同,唸的書就不一樣,開始讀文星書店出 版的文星叢刊。洪醒夫個人認為:「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比 較有價值、有力量的真正的文學作品。」(《懷念那聲鑼》,頁 16。)在師專的那 幾年,洪醒夫讀了不少這類作品,對他以後的創作思想不無影響。

洪醒夫從聽故事開始,吸收傳統戲曲中,各種角色的人生態度;從讀演義小 說,豐富故事內容,並且說給同儕聽,練就了一身說故事的本領;到「十五歲就 立志要做一個作家,所以初中畢業就捨棄一般升學的道路,進入師專。13」就讀 師專之後,廣泛閱讀,拓展視野,也加深了自己的人生思想,當然這一切在有意 與無意之間,蓄積了豐沛的創作能量,也為以後的創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直到師專二年級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作品〈逆流〉,雖然那時年僅十八歲,但初試 啼聲,已有不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