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關論著與研究成果之探討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節 相關論著與研究成果之探討

從洪醒夫自 1967 年開始創作第一篇小說〈逆流〉,至 2003 年 12 月為止的 36 年間,各家對洪氏之評論有 79 篇,學位論文 4 篇,其死後親友同學追憶、弔 念文章(含訪問)有 99 篇。茲就其貢獻分述如后:

一、弔念短文:交友情形與成長點滴

洪醒夫不幸逝世的消息在報紙披露之後,引起文壇一陣錯愕與驚訝,隨著而 來的是遺憾與惋惜,遺憾他英年早逝,惋惜文壇痛失英才。於是報紙副刊、文藝 雜誌相繼策劃特刊,加以弔念。由於洪醒夫平日交友廣闊,且樂於助人,於是廣 結善緣,不但弔念文章達 99 篇,就是出殯當天,前往台中市三民路殯儀館公祭 者也達數百人。

這 99 篇弔念短文中,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部分:(一)昔日交往的情形;

(二)回憶洪氏家裡窮困的情形;(三)洪氏就學與創作過程;(四)待人處世的 態度;(五)作品的轉折與特色等。但概括來說,大概是述說與洪醒夫之間交友 往來,令他記憶深刻、感動與難捨的情感;以及伴隨洪醒夫成長的家境、校園與 教學等各階段的成長歷程。這些弔念短文,提供研究者研究洪醒夫創作背景,做 出最直接的貢獻。

二、單篇論文:個別成就與點的發現

洪醒夫文學創作被評論者提出評論,大概要到得獎之後,稍有名氣,尤其是 在《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小說集出版時,其作品才大量的被提出 評論,但也僅以小說為主。

在筆者收集到的 79 篇單篇評論文章中,其評論重點大多在人物刻劃、人道 關懷、象徵結構、農民形象上加以分析,其個別、點的發現與評論都相當精闢。

如:呂建忠分析〈散戲〉的情節構成6;尤增輝發現洪醒夫對每篇作品開頭的經 營苦心,就像一部有深度的電影煞費心機從事片頭的引介7;蕭蕭卻另有發現,

讀出洪醒夫小說中的象徵結構8;高天生歸納出洪醒夫小說除了寫市井人物的喜 怒哀樂之外,同時也呈現出農村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的種種變貌9;筆者曾經

6 呂建忠,〈析洪醒夫〈散戲〉〉,《中外文學》,1979 年 1 月。

7 尤增輝,〈洪醒夫《黑面慶仔》及其它〉,《台灣日報》,1979 年 2 月 7 日。

8 蕭蕭,〈洪醒夫小說裡的一個象徵結構〉,《書評書目》,1979 年 5 月。

9 高天生,〈從鄉土素描到市井傳奇─論洪醒夫的小說〉,《自立晚報》,1982 年 8 月 3 日。

歸納出洪醒夫小說中農民的共同性格──宿命、隱忍、悲苦10;呂興昌從困乏匱 缺的掙扎、土地淪喪的悲劇、倫理親情的呼喚、社會轉型的衝擊等面向來論洪醒 夫小說的人道關懷11等。都可稱是精心之作,提供日後研究者多角度的觀察,透 過「點」的認知與理解,構成以後「面」的研究。

三、學位論文:各有優點但疏漏難免

以洪醒夫作品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至 2004 年 6 月為止,有陳錦玉的《紮 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12、李佩芬的《洪醒夫小說鄉土人物 研究》13、王菁琰的《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14及陳忠偉《洪醒夫小說中的 原鄉意識》15,茲將三本研究論文的重點分述如下:

(一)《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

本文為陳錦玉的碩論,以下簡稱「陳文」。「陳文」是第一篇對洪醒夫創作所 提出的全面性研究,企圖詮釋洪醒夫的文學作品,「除了時代意義之外,其創作 作為藝術作品而言,有何永恆性?」

論文本體分為四章,第二章整理洪醒夫的生平傳記;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討洪 醒夫的創作內涵,將洪醒夫作品區分為前期與成名期。第三章探討洪醒夫前期作 品,第四章探討洪醒夫的成名期作品;第五章探討洪醒夫的文學意義,以台灣文 學的整體發展脈絡來理解,並且從 70 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前後的台灣學術環境,

以及台灣寫實主義文學中農村的傳承為座標,就其作品之繫聯,肯定其作品之意 義。

10 黃武忠,〈論洪醒夫的小說〉,《文學界》,1982 年 10 月。

11 呂興昌,〈悲憫與超越─論洪醒夫的人道關懷〉,《洪醒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後收入《洪醒 夫研究專集》,彰化:彰縣文化,1994 年 6 月。

12 陳錦玉,《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6 年 6 月。。

13 李佩芬,《洪醒夫小說鄉土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 年 6 月。

14 王菁琰,《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論,2003 年 9 月。

15 陳忠偉,《洪醒夫小說中的原鄉意識》,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 年 6 月。

「陳文」論述條理清晰,對於資料的蒐尋與研讀也頗能掌握。可惜的是,可 能完成碩論的時間匆促,對於資料的核對,仍有部分缺失,尤其是仍有大量的詩 作、散文、小說與評論文字未能找出,自然整體論文的周延性還有待商榷。但「陳 文」也並非毫無貢獻,其最大貢獻在於第一位以洪醒夫文學作品做全面研究的 人,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另外其所整理的〈洪醒夫作品繫年〉,是 1996 年 6 月以 前最完整的一份,光是這份年表的彙整就值得稱許,因為他提供了日後研究洪醒 夫較完整的基礎資料。

(二)《洪醒夫小說鄉土人物研究》

本文為李佩芬的碩論,以下簡稱「李文」。「李文」繼「陳文」之後以洪醒夫 小說人物為研究對象,期間相隔七年。這七年之間,洪醒夫學術研討會舉辦過兩 次,不是以洪醒夫為名的學術研討會也有多篇洪醒夫的單篇研究論文被提出,其 資料的蒐集與發現,已有筆者與阮美慧合編的《洪醒夫全集》(2001 年 6 月)之 印行。此外其他洪醒夫可供研究的資料,也較 1996 年「陳文」研究時要豐富許 多。

「李文」分五章來論述,第一章緒論,說明對洪醒夫小說中的鄉土人物形象 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就洪醒夫成長的環境與時代背景 所造成的影響,其生命歷程與寫作背景對其小說人物的塑造過程做一論述;第三 章將小說創作中的鄉土人物形象加以區分為五類,各自形象的不同,分為五小節 分別敘述;第四章人物形象的表現技巧,分四小節首先提出洪醒夫小說人物外部 形象,綜述鄉土人物的內心世界色彩的象徵意義與台語化文字的運用,以及論述 敬天畏神順命的觀念;第五章結論,概述洪醒夫的文學歷程與創作的奉獻與努 力,以為論文的總歸納。

以上這段文字是李佩芬在論文摘要中的敘述,也是他寫作本文研究的企圖,

但是非常可惜,文字的使用不夠精確,將使論文的邏輯思考產生錯置。如:人物 形象的表現技巧,應該是純屬形式面的探究,含:敘述觀點、人物刻劃、文字運

用……等,但是「李文」把色彩的象徵意義與敬天畏神順命的觀念也視為人物形 象的表現技巧,實有待商榷。

而「李文」企圖研究的「洪醒夫的小說鄉土人物」,放在第三章,作者將其 分為五類,有卑微貧窮的查埔人、悲情的田莊人、沒落的技藝人、憨呆厚直的鄉 下人等加以論述。其實這樣的標題、分法是會產生意識混淆的。因為洪醒夫筆下 的小人物,大致具有卑微貧窮的特徵,不只是查埔人有,查某人也會有,尤其是 田莊人、鄉下人,更是這四個字「卑微貧窮」的代表。

「李文」的研究,在洪醒夫資料如此完整,且容易取得的當下,未能站在前 人的肩膀上,做出更新的發現與更前瞻性的研究,實在有些可惜。此篇學位論文,

可說仍停留在單篇論文論述的基礎上加以彙整而已,尚無法跳出前人研究的窠 臼。

(三)《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

本文為王菁琰的碩論,以下簡稱「王文」。「王文」於 2003 年 9 月完成,其 重點在於洪醒夫生平事蹟與小說人物研究。全文共分七章,除緒論與結論之外,

本文有五章,分述如下。第二章:洪醒夫生平;第三章:洪醒夫的文學歷程;第 四章:洪醒夫小說的藝術世界;第五章:洪醒夫小說人物─外在形式研究;第六 章:洪醒夫小說人物─內在心理研究等。每章各有小節,企圖作較為細緻的論述,

從全文的研究架構觀之,不難看出作者從主題內容入手,並且做技巧形式的研 究,野心實在不小。

但是本文的缺點也就在這裡凸顯出來,儘管作者做了田野調查、詳閱文獻資 料,但對全文的駕馭仍有力不從心之處,如:洪醒夫的文學特色被安排在第三章 的第三節,而第四章洪醒夫小說的藝術世界,所談的是小說的主題、語言的行事 風格、寫作手法等,其對小說藝術世界的界定實有待商榷。而類此歸類不清的情 形處處可見。

「王文」的研究成果,可說仍在前人的思考中流轉,看不出有獨特的見解。

也因為如此,筆者在編完《洪醒夫全集》,且印行之後,面對新發現的作品,

認為有進一步研究洪醒夫的必要,希望透過這批資料,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

對洪醒夫一生的創作生涯與文學特色,做一次全面性勾沉、縷析、歸納,而給予 一個較完整的印象與評價。

(四)《洪醒夫小說中的原鄉意識》

本文為陳忠偉的碩論,於 2004 年 6 月完成,其重點在於研究洪醒夫小說中 所建構的家鄉原像與創作所隱含的意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相關文獻與 論文研究架構;第二章說明洪醒夫的生平背景及對文學的想法;第三章分析不同 階段的洪醒夫,在其小說中所呈現的原鄉形象與創作意識、書寫位置的轉變;第 四章討論洪醒夫小說中的農村經驗與城市經驗;第五章以洪醒夫小說作一概論式 的分析,並試圖與黃春明、王禎和小說作比較。

就整體看來,陳忠偉的研究,雖提出新的議題,但成果卻相當有限,尤其對

就整體看來,陳忠偉的研究,雖提出新的議題,但成果卻相當有限,尤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