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主義的啟發

第三章 洪醒夫文學觀與創作觀的形 成

第一節 現代主義的啟發

現代主義(Modernism)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來在歐美陸續出現的各 種資產階級文學流派的總稱,是在傳統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之外的一場文學運 動、一股文藝思潮、一種創作方法。它包括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 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黑色幽默、垮 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達達主義等等駁雜的文藝派別。

現代主義早在十九世紀中葉的唯美主義中就已初露端倪,美國的愛倫•坡和 法國的波特萊爾被認為是現代主義的先驅者。現代主義曾在二0年代和第二次世 界大戰後兩次形成高潮。現代主義是對傳統的文學形式和主題的反叛,是在第一 次世界大戰的空前浩劫,動搖了人們對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基礎,以及原有信念之 後強烈地表現出來。

現代主義在表現手法上反對傳統的白描法,反對故事情節的邏輯性、人物形 象的完整性和語言的鮮明性,反對由作者直接出面介紹故事或作正面描寫。在詩 歌方面,大多數詩歌都採用自由詩的方式取代傳統的格律,詩的象徵、暗示的手 法得到了更有意識、更為普通的運用。語言上的革新,無論在詩歌還是在小說的 創作領域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並成為現代形式主義理論強有力的佐證。現代主

5 洪醒夫,〈從「黑面慶仔」到「田莊印象」─「田莊人」的旁白•報告作者處理此類題材的心 情及態度〉,原刊 1979 年 3 月 5 日《台灣日報》。收入林武憲編《洪醒夫研究專集》,彰化:彰化 縣立文化中心,1994 年 6 月,頁 83。

義作家更注重形式和形式的變異,他們認為內容即形式,形式即內容,特別強調 形象的重要性,強調形式的文學性和獨立性。6

現代主義思潮第一次被介紹到台灣,始於 1933 年秋季,由詩人楊熾昌主導 成立了「風車詩社」,並出刊文學同仁雜誌《風車》7,至 1934 年共出刊四期,

將超現實主義介紹到台灣。可惜並沒有蔚為風潮,只如曇花一現般的輕輕而過。

而真正將現代主義思潮在台灣推上火線,且引起論戰的是 1956 年 1 月 20 日「現 代派」的成立,加盟者 83 人,主要有紀弦、葉泥、鄭愁予、方思、林冷、林亨 泰、蓉子、羅門、白萩、季紅等人。

一、三大詩刊:各有主張

紀弦在「現代詩社」成立之後,隨即於《現代詩》詩刊第 13 期,刊登了〈現 代派公告〉第一號,並宣布「六大信條」:

第一條:我們是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萊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 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之一群。

第二條:我們認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

第三條:詩的新大陸之探險,詩的處女地之開拓。

第四條:知性之強調。

第五條:追求詩的純粹性。

第六條:愛國。反共。8

以上這六大信條,最為人所爭議是第一條和第二條。第一條開宗明義,拜西

6 石雲龍、蔡咏春主編,《二十世紀英美文學辭典》,中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年,頁 413~414。

7 「風車詩社」由楊熾昌、張良典、林永修、李張瑞及日文尚尾鐵平、戶田房子、岸麗子等同仁 組成,並發行雜誌《風車》,從 1933 年 10 月到 1934 年 12 月,共發行四期。(參閱黃建銘,《日 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 年 6 月,頁 40~46。)

8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 期,1956 年 1 月,頁 4。

方現代派的代表人物波特萊爾為祖宗。而且「精神」與「要素」都要拜人之賜,

這根本就是徹底西化。第二條「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從「理論 建立,到創作實踐」,有否定自己的嫌疑,這是要「全盤西化」。

因此,首先發難的是與紀弦齊名的「藍星詩社」社長覃子豪。他於《藍星詩 選獅子星座號》刊出〈新詩向何處去?〉提出六原則以駁斥紀弦的「現代派」的 六大信條,分別為:

第一條:詩的再認識。

第二條:創作態度的重新考慮。

第三條:重視實質及表現的完美。

第四條:尋求詩的根源。

第五條:從準確中求新的表現。

第六條:風格是自我創造的完成。9

覃子豪的「六大原則」對於紀弦的「六大信條」,提出強烈的質疑與批駁,

而紀弦隨後也對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一文所提出的諸多問題,以〈從現代 主義到新現代主義〉及〈對於所謂六原則之批判〉二文加以答覆,點燃起所謂的

「現代主義論戰」。

綜觀「現代派」與「藍星」的論戰,乃是彼此對詩的看法存在著「現代」與

「象徵」,「主知」與「抒情」,「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的歧見。10

而在論戰的熱鬧氣氛中,以軍中詩人為大本營的「創世紀」,於 1954 年 10 月 10 日出版《創世紀》創刊號,在發刊詞〈創世紀的路向〉一文中,標明三條 主張:

9 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原刊 1957 年《藍星詩選獅子座專號》,收入張漢良、蕭蕭編《現 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頁 1~13。

10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論,2002 年 6 月,頁 49。

1、確立新詩的民族路線,掀起新詩的時代思潮。

2、建立鋼鐵般的詩陣營,切忌互相攻訐製造派系。

3、提攜青年詩人,徹底肅清赤色黃色流毒。

基本上《創世紀》詩刊,比較有政治色彩,並且具有戰鬥性。但是到 1959 年 4 月,從第 11 期開始,《創世紀》詩人進行了改革,版面由 32 開改為 20 開。

這時,他們的主張作了大幅度的改變,提出了「四性說」,即世界性、超現實性、

獨創性與純粹性。這「四性」中,關鍵是「世界性」,「世界性」的基本內涵是「西 化」。「創世紀」由此走向了「西化」之途,最後變成了台灣新詩「西化」的大本 營。創世紀的「轉向」,充分表明,台灣的新詩已基本上走上了現代主義的道路。

11

五0年代,從「現代詩」到「藍星」再到「創世紀」,可以見到一個有趣的 發展向度,即三大詩社之間的交替,存在著正、反、合的歷史規律。首先,「現 代詩」提倡「橫的移植」,標榜「現代主義」思潮,繼而引起「藍星」論戰。然 而,以藍星為主的覃子豪的創作,卻產生了不同先前抒情象徵的詩風,逐漸走向

「現代主義」的實驗與創新。到了五0年代末,「創世紀」標榜超現實主義,吸 納了「現代詩」與「藍星」的成員,又再次大力地學習西方的現代技巧,致使六 0年代,整個詩風瀰漫在此炫風中。12

二、四大雜誌:推波助瀾

現代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小說,是台灣現代派文學思潮的兩條軌道,運載台 灣文學列車向前推進。現代詩興起於五0年代中期,現代小說思潮如果從《文學 雜誌》、《文星》雜誌倡導算起,和現代派詩潮興起相差無幾。但現代小說思潮是

11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年 6 月,頁 252~253。

12 同註 10。

自 1960 年前後,以白先勇為代表的「現代文學社」出現,才形成氣候。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夏濟安,因對「反共八股」不滿,於 1956 年 9 月,結 合該系教師創辦了學院式文學刊物《文學雜誌》。在創刊號〈致讀者〉中寫到:「……

我們的信念是:一個認真的作者,一定是反映他們時代,表達他們時代精神的人。

我們所提倡的是樸實、理智、冷靜的作風。我們希望,因文學雜誌的創刊,更能 鼓舞起海內外自由中國人寫讀的興趣。」《文學雜誌》後來於 1960 年 8 月停刊。

這個刊物,在「反共八股」文學氾濫之際,為台灣文壇打開了一扇呼吸新鮮 空氣的窗戶,接通台灣文壇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關係,對當時台灣文壇較大的 影響,是為台灣現代派的崛起進行了輿論準備,培養了創作人才。

1960 年 3 月,以白先勇為首的「現代文學社」創刊了《現代文學》雜誌,

並由白先勇任主編。《現代文學》雜誌發刊詞中寫到:「我們打算有系統地翻譯介 紹西方近代藝術學派與潮流、批評和思想,並盡可能選擇其代表作品,我們如此 做並不表示我們對外國藝術的偏愛,僅為依據『他山之石』之進步原則……」;「我 們感於舊有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不足於表現我們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情感。所以,我 們決定試驗,摸索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從宣言看,《現代主義》同仁,以譯介西方現代文學思潮、實驗和創造現代 派文學為宗旨,因此,「現代文學社」的成立和《現代文學》雜誌的創刊,成為 台灣小說方面現代派崛起的重要標誌。

就在《現代文學》創刊前一年,尉天聰接編了《筆匯》,以「革新號」的面 目重新出現。「革新版」的《筆匯》從 1959 年 5 月到 1962 年 3 月,共出版二十 三期,革新號〈獻給讀者〉一文說:「我們深深覺得,做一個現代的人,必須具 有現代人的思想,如果每個都把自己囿於『過去』的時代裡,沉醉於舊的迷夢中,

無疑地是走著衰微的道路。所以,我們主張要現代化。」

《筆匯》刊行時間較短,它的作家常與《現代文學》重疊,它介紹西方現代 文學的幅度也沒有《現代文學》來得大,因此,相對於《現代文學》來說,在六 0年代的文學發展,就比較居於邊緣的地位。

《筆匯》停刊四年以後,我們看到一份與現代主義性格上有極大差異的文學 刊物,即《文學季刊》(從 1966 年 10 月到 1981 年 2 月,共出版了十期,其中有 一期合刊號)。在這十期雖然也刊登了七等生、李昂及其他現代風格的小說,但 我們看到陳映真擺脫晦澀的象徵風格,而改走明朗、寫實的路子;我們看到王禎 和開始有系統的寫他嘲諷性的市鎮小人物畫像;我們也看到年輕的黃春明一步步 的在發展他的農村人物素描,我們開始看到後來所謂「鄉土文學」的源頭。13 綜觀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發展,由《文學雜誌》培養了不少創作人才,而六 0年代前期《現代文學》成為現代文學發展的主流地位,譯介許多現代主義文學 思潮與西方作家之作品;而《筆匯》和《文學季刊》卻在培養現代小說家上面做 出了不小的貢獻。而這四個雜誌的出現,對於台灣文壇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卻

《筆匯》停刊四年以後,我們看到一份與現代主義性格上有極大差異的文學 刊物,即《文學季刊》(從 1966 年 10 月到 1981 年 2 月,共出版了十期,其中有 一期合刊號)。在這十期雖然也刊登了七等生、李昂及其他現代風格的小說,但 我們看到陳映真擺脫晦澀的象徵風格,而改走明朗、寫實的路子;我們看到王禎 和開始有系統的寫他嘲諷性的市鎮小人物畫像;我們也看到年輕的黃春明一步步 的在發展他的農村人物素描,我們開始看到後來所謂「鄉土文學」的源頭。13 綜觀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發展,由《文學雜誌》培養了不少創作人才,而六 0年代前期《現代文學》成為現代文學發展的主流地位,譯介許多現代主義文學 思潮與西方作家之作品;而《筆匯》和《文學季刊》卻在培養現代小說家上面做 出了不小的貢獻。而這四個雜誌的出現,對於台灣文壇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