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 研究生:黃武忠撰 指導教授:龔顯宗.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2) 摘要 洪醒夫雖然在世僅 33 歲,但是 1949 年出生於彰化二林郊區的他,在戰後台 灣文壇世代流轉中、農民小說作家群內,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洪醒夫之所以重 要,主要是他在 1920 年台灣新文學運動以來,於寫實主義文學思潮傳統流派裡, 居於承襲與延續的地位。在他去世以後,除了林雙不有系統且大量創作農民文 學,如:〈筍農林金樹〉等作品之外,連宋澤萊都已少有這類作品出現。隨著台 灣社會的變化,新一代作家已大量走上都市文學的創作。 洪醒夫被譽為「農民作家」,其大多數的作品都在紀錄農村社會轉型中的土 地與人民。我們讀其作品,領略一位知識份子在那個困苦時代所做的悲憫見證, 也體會作家的人格特質投射在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風格。但其人格如何形成?風 格又如何誕生?人格與風格又產生怎樣的對應結果?這是本文探尋其「文學觀與 人物圖像」之外所不能忽略的。 先哲有云: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洪醒夫的生活背景、成長歷程與貧窮遭 遇、當然會影響其人格特質的形成,這些因果關係也值得調查、引證與耙梳勾沉。 而其寫作成長過程,正好碰上台灣文壇兩大思潮─現代主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 戰;方興未艾與如火如荼展開之際,這兩個文學思潮交互與興替之間,洪醒夫多 少受到影響,而產生他的文學觀與創作觀。 洪醒夫創作橫跨多種文類,有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及評論等,最後選 擇集中火力,勤於小說創作,因此也以小說享譽文壇。而所描寫的人物更是多元, 有:知識份子、農夫、農婦、工人、小孩、民俗文化工作者、軍人、鄉紳、警察、 槍手、司機……等,洪醒夫企圖以筆下的人物,來描繪 60、70 年代台灣農村轉 型過程中,社會變化的圖像,如:校園生態的病態、農人脫貧的掙扎、民俗文化 的式微、婦女觀念的解放、農人轉型為勞工的見證、以及親情倫理關係的轉變…… 等。洪醒夫作為一個知識份子,試圖以筆編織 60、70 年代台灣農村的田莊浮世 繪。 綜上所述,從洪醒夫的成長歷程、文學創作軌跡、到人格的形成,及以其人 格特質投射到文學所產生的風格;並且在文學思潮風起雲湧中,自己所選擇的文 學觀與創作觀,由此脈絡,一一加以探究,足以觀察出洪醒夫以悲憫情懷,為那 變動的農村社會作出最佳見證與紀錄,成為一位文如其人、客觀忠實的農民作家。. i.

(3)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編纂全集:全面查訪作品…………………………………….1 二、新的發現:早期作品大量出土……………………….………3 第二節. 相關論著與研究成果之探討…………….…………………...4. 一、弔念短文:交友情形與成長點滴……………….……………4 二、單篇論文:個別成就與點的發現………………………..…...5 三、學位論文:各有優點但疏漏難免……………………………...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9.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13 第一節. 奠基期(1960~1967)….……………...………..…………..15. 一、聽故事:吸收傳統戲曲精華…………………………..…….15 二、說故事:小說創作的基礎訓練………………………….…..16 三、讀言情:拓展閱讀視野……………………………………...17 第二節. 成長期(1968~1976)…………….……...…………….……18. 一、創辦刊物:擴大交友廣度……………………………………19 二、就教方家:提昇作品深度…………………………….……..19 三、文學創作:增進寫作技巧成熟度……………………………22 第三節. 成名期(1977~1982)……………………………….………23. 一、協助台灣文藝編務:從創作跨界編輯……………….……..24 二、連續獲得小說大獎:享譽文壇卻惜墨如金………..……….24 三、受邀撰稿與演講:講授寫作經驗與小說創作技巧….……..25. 第三章 洪醒夫文學觀與創作觀的形成………………………..………….29 第一節. 現代主義的啟發……………….………………………...…..31. 一、三大詩刊:各有主張…………………….…………………..32 二、四大雜誌:推波助瀾………………….……………………..34 ii.

(4) 三、創作啟發:講究形式技巧…………………….……………..36 第二節. 鄉土文學的鼓舞………………………….……………...…..37. 一、各擁媒體:引爆論戰…………………….…………………..38 二、持續發聲:正名與回擊………………………………………39 三、確認路線:結束與影響……………….……………………..41 第三節. 洪醒夫的文學觀與創作觀………………………….….……43. 一、文學觀:關心與愛…………………………………….……..43 二、創作觀:自然平實……………………………………………45. 第四章 洪醒的人格與作品風格………………………..…………………..49 第一節. 洪醒夫人格的形成……………………...……………….…..51. 一、家庭背景:傳統農業社會大家庭……………………….…..52 二、人格發展:窮困中自我形塑…………….…………………..55 三、人格特質:責任、正義與愛…………………………………58 第二節. 洪醒夫作品風格的誕生…………...……………………..….61. 一、批評家觀點:階段性特色……………………….…………..63 二、洪醒夫觀點:自我期許與追求………………….…………..64 三、風格的誕生:相對性穩定…………………………………...66 第三節. 洪醒夫人格與作品風格的對應…………………….……….69. 一、文如其人:內外合一………………………….…….………..70 二、如影隨形:相互呼應………………………………….……..71. 第五章 洪醒夫小說人物圖像探索…..……………………………………..75 第一節. 童真的凝視─小孩………………………...…..…………….77. 第二節. 不屈的靈魂─農夫、農婦………….……………………..…83. 第三節. 悲憫時代的見證─知識份子……………….…………….…96. 第四節. 民俗文化的黃昏─歌仔戲藝人、布袋戲師傅……………..100. 第六章 結論………………………………………………………..…………..115. iii.

(5) 附錄 附錄一. 參考書目…………………………………………….……..….…121. 附錄二. 洪醒夫寫作年表……………………………………………..…..127. 附錄三. 洪醒夫作品繫年……………………………………………..…..139. 附錄四. 洪醒夫作品評論資料索引……………………………………....155. 附錄五. 洪醒夫生平傳記資料與文友紀念文………….………………...161. 附錄六. 洪醒夫新發現作品………………………………………………166. 附錄七. 洪醒夫著作(編選)目錄…………………….…………………175. i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嘆只嘆得生在貧窮人家, 嘆只嘆得生在飢寒交迫時, 嘆只嘆得前生不知造了什麼孽, 嘆只嘆得命呀……1. 這是洪醒夫描寫四叔,「神情懊喪之時,便無聊的坐在門檻上、田埂間,燃 一根烟在手上,眼神呆滯的哼唱起來,一副無可如何的命定的悽涼。2」四叔把 一生貧窮,且又無力掙脫窮困的種種坎坷遭遇,有一種無語問蒼天似的悲涼情 境,並且以一種「命定」的宿命論來自我安慰。 而洪醒夫生於 1949 年,卒於 1982 年,在世 33 年。在他死後,我們回想起 來,未免有著如同「四叔」般的悲涼遭遇。雖然他突破了各種困境,成為家中唯 一的讀書人─知識份子,但他始終與貧窮為伍。雖然他要改變現狀、掙脫貧窮的 能力比四叔來得強,機會也比較多,但是家無恆產,面對十餘個兄弟姊妹,只靠 一個人的微薄薪資,仍有無力回天的遺憾。 筆者早年與洪醒夫熟識,同樣生長在農業社會裡的大家庭中,有著共同的貧 窮經驗,在他死後,曾數度要研究洪醒夫的創作歷程與文學成就,但始終缺乏驅 策的動力而毫無進展,這次因需完成碩論,再也沒有推託的理由。.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編纂全集:全面訪查作品. 1. 洪醒夫, 〈四叔〉 ,原載《中華日報副刊》 ,1977 年 11 月 4 日。後收入《田莊人》小說集。台北: 爾雅出版社,1982 年 9 月 1 日出版,頁 20。 2 同上註,頁 21。 1.

(7)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1999 年 11 月,筆者接受彰化縣文化局之委託,與當時還在國立成功大學中 研所博士班就讀的阮美慧小姐,共同主編《洪醒夫全集》3,並於 2001 年 6 月出 版印行。 洪醒夫寫作數量比一般讀者的想像超出許多。他有個習慣,作品不是很成 熟,或者自認為不滿意的,往往不收在集子裡出版。洪醒夫曾在《市井傳奇》自 序上說: 「以出版次序而言,這是我的第二本書,所收集的卻是從 1970 年到 1980 年的十篇習作。其實兩三年前我便有這樣一本書稿,也跟出版社談過出版的事, 都沒有成功,不是我拒絕他們,便是他們拒絕我,主要原因大概是我和他們都認 為有幾篇作品實在寫的不好。4」足見其對自己作品要求之嚴謹。 直到《洪醒夫全集》出版之前,洪醒夫共有《黑面慶仔》 、 《田莊人》 、 《市井 傳奇》 、 《懷念那聲鑼》 、 《洪醒夫集》五部作品被出版,而且以小說為主。其中有 許多篇章重複。但從陳錦玉所編〈洪醒夫作品繫年5〉來看,其作品散見各報章 雜誌。尤其是當年發表的許多報刊、雜誌,有些已停刊多時,使蒐集、核對工作 更加不易,但是要編纂全集,這個基礎工作又不得不做。 首先我們展開對洪醒夫熟悉的人物拜訪,最先拜訪的是他的親人,就是洪醒 夫遺孀林碧雲老師,三度訪問,獲得許多協助,尤其是提供許多洪醒夫生前與文 友的通信,和剪報資料。次者,到洪醒夫二林老家,拜訪到他的母親、妹妹、啞 巴弟弟、最小的弟弟及四叔,瞭解洪醒夫生前家庭狀況及求學情形。接著拜訪洪 醒夫的文友及其同學,如:陳恆嘉、張拓蕪、鄭清文、鍾肇政、李喬、吳晟、林 武憲、康原、羊子喬、林雙不、王世勛、利錦祥、陳錦玉、陳義芝、劉伯顯等, 獲得相當多資料的提供與協助。 接著查閱文獻資料,我們查閱《台灣日報》 、 《青年戰士報》 、 《中華日報》 、 《自 立晚報》 、 《台灣新生報》 、 《民眾日報》 、 《聯合報》 、 《中國時報》 、 《馬祖日報》 、 《香. 3. 黃武忠、阮美慧主編, 《洪醒夫全集》 ,分小說卷五冊、新詩卷一冊、散文卷一冊、書簡卷一冊、 評論卷一冊,共九冊,彰化縣文化局出版,2001 年 6 月。 4 洪醒夫,《市井傳奇》 ,參閱〈自序〉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1 年 6 月,頁 1。 5 陳錦玉編,〈洪醒夫作品繫年〉 ,收入《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 ,國立成 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6 年 6 月,頁 143。 2.

(8) 第一章. 緒論. 港時報》 、 《民聲日報》及《書評書目》 、 《青溪文藝》 、 《文藝月刊》 、 《這一代月刊》 、 《新文藝》 、 《明道文藝》 、 《詩人季刊》 、 《大學雜誌》 、 《後浪詩刊》 、 《台灣文藝》、 《文學界》 、 《現代文學》等,查證其作品確切出處及刊登日期。當然最重要的是 尋找未被發現的作品,這個工作整整做了一年多才告一段落,值得一提的是:到 馬祖南竿查閱《馬祖日報》 。據洪醒夫在自己所編的寫作年表中提到,在馬祖日 報發表散文雜著,約三萬字,但卻只發現小說〈李班長〉一篇、散文〈時間〉 、 〈溪〉 、 〈山〉三篇而已,據當時與洪醒夫同時在馬祖當兵的文友羊子喬說,他和洪醒夫 經常在《馬祖日報》發表文章,得來的稿費就是他們的喝酒錢。因此,洪醒夫以 化名在《馬祖日報》發表文章的可能性很大,可惜現在已不易查證。另外,在《香 港時報》發現洪醒夫大量的詩作,共有〈十月之歌〉等 23 首(洪醒夫一生共有 詩作 50 首) ,何以洪醒夫當時會在《香港時報》發表這麼多詩作,到目前為止還 沒找到合理的解釋。 (參閱《洪醒夫全集》編輯前言). 二、新的發現:早期作品大量出土. 經過地毯式的訪查與收集,總共新發現小說 25 篇、新詩 31 首、散文 22 篇、 評論 8 篇,及書簡(洪醒夫致文友 73 封,文友致洪醒夫 63 封)等。(參閱《洪 醒夫全集─評論卷》)。另有照片 64 張,殘稿共二十餘件。 新發現的作品,大部分是早期作品,並未收錄在洪醒夫已出版的集子裡,從 這些作品不難發現洪醒夫寫作的成長歷程;其二十餘篇殘稿,可以看出洪醒夫的 寫作習慣及其創作長篇小說的企圖;照片的收集,提供了他青少年時期的情形, 與文友交往的紀錄;書簡的出現,極其珍貴,不但可以瞭解其內心世界及創作時 的掙扎,也能提供我們進窺、感知洪醒夫這個人。 經過上述的全面訪查與再發現,使筆者進一步瞭解洪醒夫孩童時期的生活處 境,與青少年時期的文學發展過程,尤其是他勤於與作家交往,這些特殊際遇正 是影響洪醒夫創作不輟的主要驅動力,也是筆者研究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的. 3.

(9)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主要範疇。此一研究至少可以突顯出以下幾點意義:. (一)作品的全面發現,使筆者更能透過其創作作品與成長的時間序加以分 期,並做比較研究,以探知洪醒夫創作風格的轉變與特色。. (二)新發現的作品,提供筆者可以做洪醒夫各種文類的全面爬梳勾勒,並 相互印證初期何以如此的理由。例如:洪醒夫小說語言文字的運用精 確,是受到他寫詩、寫散文的文字需要精練簡潔的訓練有關。尤其是 在演講中自述的文學觀點,正可以用來自我詮釋其小說素材的選擇。. (三)其成長的窮困背景與文友交往情形,可以找到洪醒夫作品的外緣關係 與文本間的相互對應。例如:136 封與文友相互往來的書信,除了述 說內心的一些想法外,也有寫作困境的表白、貧窮煎熬與參加文學獎 的動機等,都可再做進一步的縷析。. (四)由於作品及相關資料被大量發現,其研究資料要比前面研究者來得豐 富,將可對洪醒夫人格與作品的風格、文學觀的落實、及人物圖像做 更清晰的探索。. 第二節. 相關論著與研究成果之探討. 從洪醒夫自 1967 年開始創作第一篇小說〈逆流〉,至 2003 年 12 月為止的 36 年間,各家對洪氏之評論有 79 篇,學位論文 4 篇,其死後親友同學追憶、弔 念文章(含訪問)有 99 篇。茲就其貢獻分述如后:. 一、弔念短文:交友情形與成長點滴. 4.

(10) 第一章. 緒論. 洪醒夫不幸逝世的消息在報紙披露之後,引起文壇一陣錯愕與驚訝,隨著而 來的是遺憾與惋惜,遺憾他英年早逝,惋惜文壇痛失英才。於是報紙副刊、文藝 雜誌相繼策劃特刊,加以弔念。由於洪醒夫平日交友廣闊,且樂於助人,於是廣 結善緣,不但弔念文章達 99 篇,就是出殯當天,前往台中市三民路殯儀館公祭 者也達數百人。 這 99 篇弔念短文中,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下列部分: (一)昔日交往的情形; (二)回憶洪氏家裡窮困的情形; (三)洪氏就學與創作過程; (四)待人處世的 態度;(五)作品的轉折與特色等。但概括來說,大概是述說與洪醒夫之間交友 往來,令他記憶深刻、感動與難捨的情感;以及伴隨洪醒夫成長的家境、校園與 教學等各階段的成長歷程。這些弔念短文,提供研究者研究洪醒夫創作背景,做 出最直接的貢獻。. 二、單篇論文:個別成就與點的發現. 洪醒夫文學創作被評論者提出評論,大概要到得獎之後,稍有名氣,尤其是 在《黑面慶仔》 、 《市井傳奇》 、 《田莊人》小說集出版時,其作品才大量的被提出 評論,但也僅以小說為主。 在筆者收集到的 79 篇單篇評論文章中,其評論重點大多在人物刻劃、人道 關懷、象徵結構、農民形象上加以分析,其個別、點的發現與評論都相當精闢。 如:呂建忠分析〈散戲〉的情節構成6;尤增輝發現洪醒夫對每篇作品開頭的經 營苦心,就像一部有深度的電影煞費心機從事片頭的引介7;蕭蕭卻另有發現, 讀出洪醒夫小說中的象徵結構8;高天生歸納出洪醒夫小說除了寫市井人物的喜 怒哀樂之外,同時也呈現出農村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的種種變貌9;筆者曾經 6 7 8 9. 呂建忠,〈析洪醒夫〈散戲〉 〉, 《中外文學》,1979 年 1 月。 尤增輝,〈洪醒夫《黑面慶仔》及其它〉, 《台灣日報》,1979 年 2 月 7 日。 蕭蕭, 〈洪醒夫小說裡的一個象徵結構〉, 《書評書目》,1979 年 5 月。 高天生,〈從鄉土素描到市井傳奇─論洪醒夫的小說〉, 《自立晚報》 ,1982 年 8 月 3 日。 5.

(11)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歸納出洪醒夫小說中農民的共同性格──宿命、隱忍、悲苦10;呂興昌從困乏匱 缺的掙扎、土地淪喪的悲劇、倫理親情的呼喚、社會轉型的衝擊等面向來論洪醒 夫小說的人道關懷11等。都可稱是精心之作,提供日後研究者多角度的觀察,透 過「點」的認知與理解,構成以後「面」的研究。. 三、學位論文:各有優點但疏漏難免. 以洪醒夫作品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至 2004 年 6 月為止,有陳錦玉的《紮 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12、李佩芬的《洪醒夫小說鄉土人物 研究》13、王菁琰的《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14及陳忠偉《洪醒夫小說中的 原鄉意識》15,茲將三本研究論文的重點分述如下:. (一)《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 本文為陳錦玉的碩論,以下簡稱「陳文」 。 「陳文」是第一篇對洪醒夫創作所 提出的全面性研究,企圖詮釋洪醒夫的文學作品,「除了時代意義之外,其創作 作為藝術作品而言,有何永恆性?」 論文本體分為四章,第二章整理洪醒夫的生平傳記;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討洪 醒夫的創作內涵,將洪醒夫作品區分為前期與成名期。第三章探討洪醒夫前期作 品,第四章探討洪醒夫的成名期作品;第五章探討洪醒夫的文學意義,以台灣文 學的整體發展脈絡來理解,並且從 70 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前後的台灣學術環境, 以及台灣寫實主義文學中農村的傳承為座標,就其作品之繫聯,肯定其作品之意 義。 10. 黃武忠,〈論洪醒夫的小說〉 ,《文學界》,1982 年 10 月。 呂興昌,〈悲憫與超越─論洪醒夫的人道關懷〉, 《洪醒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後收入《洪醒 夫研究專集》,彰化:彰縣文化,1994 年 6 月。 12 陳錦玉, 《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6 年 6 月。。 13 李佩芬,《洪醒夫小說鄉土人物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 年 6 月。 14 王菁琰,《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論,2003 年 9 月。 15 陳忠偉,《洪醒夫小說中的原鄉意識》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 年 6 月。 11. 6.

(12) 第一章. 緒論. 「陳文」論述條理清晰,對於資料的蒐尋與研讀也頗能掌握。可惜的是,可 能完成碩論的時間匆促,對於資料的核對,仍有部分缺失,尤其是仍有大量的詩 作、散文、小說與評論文字未能找出,自然整體論文的周延性還有待商榷。但「陳 文」也並非毫無貢獻,其最大貢獻在於第一位以洪醒夫文學作品做全面研究的 人,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另外其所整理的〈洪醒夫作品繫年〉 ,是 1996 年 6 月以 前最完整的一份,光是這份年表的彙整就值得稱許,因為他提供了日後研究洪醒 夫較完整的基礎資料。. (二)《洪醒夫小說鄉土人物研究》 本文為李佩芬的碩論,以下簡稱「李文」 。 「李文」繼「陳文」之後以洪醒夫 小說人物為研究對象,期間相隔七年。這七年之間,洪醒夫學術研討會舉辦過兩 次,不是以洪醒夫為名的學術研討會也有多篇洪醒夫的單篇研究論文被提出,其 資料的蒐集與發現,已有筆者與阮美慧合編的《洪醒夫全集》 (2001 年 6 月)之 印行。此外其他洪醒夫可供研究的資料,也較 1996 年「陳文」研究時要豐富許 多。 「李文」分五章來論述,第一章緒論,說明對洪醒夫小說中的鄉土人物形象 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就洪醒夫成長的環境與時代背景 所造成的影響,其生命歷程與寫作背景對其小說人物的塑造過程做一論述;第三 章將小說創作中的鄉土人物形象加以區分為五類,各自形象的不同,分為五小節 分別敘述;第四章人物形象的表現技巧,分四小節首先提出洪醒夫小說人物外部 形象,綜述鄉土人物的內心世界色彩的象徵意義與台語化文字的運用,以及論述 敬天畏神順命的觀念;第五章結論,概述洪醒夫的文學歷程與創作的奉獻與努 力,以為論文的總歸納。 以上這段文字是李佩芬在論文摘要中的敘述,也是他寫作本文研究的企圖, 但是非常可惜,文字的使用不夠精確,將使論文的邏輯思考產生錯置。如:人物 形象的表現技巧,應該是純屬形式面的探究,含:敘述觀點、人物刻劃、文字運. 7.

(13)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用……等,但是「李文」把色彩的象徵意義與敬天畏神順命的觀念也視為人物形 象的表現技巧,實有待商榷。 而「李文」企圖研究的「洪醒夫的小說鄉土人物」,放在第三章,作者將其 分為五類,有卑微貧窮的查埔人、悲情的田莊人、沒落的技藝人、憨呆厚直的鄉 下人等加以論述。其實這樣的標題、分法是會產生意識混淆的。因為洪醒夫筆下 的小人物,大致具有卑微貧窮的特徵,不只是查埔人有,查某人也會有,尤其是 田莊人、鄉下人,更是這四個字「卑微貧窮」的代表。 「李文」的研究,在洪醒夫資料如此完整,且容易取得的當下,未能站在前 人的肩膀上,做出更新的發現與更前瞻性的研究,實在有些可惜。此篇學位論文, 可說仍停留在單篇論文論述的基礎上加以彙整而已,尚無法跳出前人研究的窠 臼。. (三)《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 本文為王菁琰的碩論,以下簡稱「王文」。「王文」於 2003 年 9 月完成,其 重點在於洪醒夫生平事蹟與小說人物研究。全文共分七章,除緒論與結論之外, 本文有五章,分述如下。第二章:洪醒夫生平;第三章:洪醒夫的文學歷程;第 四章:洪醒夫小說的藝術世界;第五章:洪醒夫小說人物─外在形式研究;第六 章:洪醒夫小說人物─內在心理研究等。每章各有小節,企圖作較為細緻的論述, 從全文的研究架構觀之,不難看出作者從主題內容入手,並且做技巧形式的研 究,野心實在不小。 但是本文的缺點也就在這裡凸顯出來,儘管作者做了田野調查、詳閱文獻資 料,但對全文的駕馭仍有力不從心之處,如:洪醒夫的文學特色被安排在第三章 的第三節,而第四章洪醒夫小說的藝術世界,所談的是小說的主題、語言的行事 風格、寫作手法等,其對小說藝術世界的界定實有待商榷。而類此歸類不清的情 形處處可見。 「王文」的研究成果,可說仍在前人的思考中流轉,看不出有獨特的見解。. 8.

(14) 第一章. 緒論. 也因為如此,筆者在編完《洪醒夫全集》 ,且印行之後,面對新發現的作品, 認為有進一步研究洪醒夫的必要,希望透過這批資料,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 對洪醒夫一生的創作生涯與文學特色,做一次全面性勾沉、縷析、歸納,而給予 一個較完整的印象與評價。. (四)《洪醒夫小說中的原鄉意識》 本文為陳忠偉的碩論,於 2004 年 6 月完成,其重點在於研究洪醒夫小說中 所建構的家鄉原像與創作所隱含的意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相關文獻與 論文研究架構;第二章說明洪醒夫的生平背景及對文學的想法;第三章分析不同 階段的洪醒夫,在其小說中所呈現的原鄉形象與創作意識、書寫位置的轉變;第 四章討論洪醒夫小說中的農村經驗與城市經驗;第五章以洪醒夫小說作一概論式 的分析,並試圖與黃春明、王禎和小說作比較。 就整體看來,陳忠偉的研究,雖提出新的議題,但成果卻相當有限,尤其對 文獻未能全面掌握,在本論文研究之前,除了陳錦玉論文之外,尚有兩篇碩論出 現,但陳忠偉並未提及。而結論中試圖將洪醒夫、黃春明與王禎和三者的小說加 以比較研究,但卻乏善可陳。.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本文雖重在探索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但就文學觀的形成及人物圖像的 認知而言,文學思潮流變的影響、家庭生活背景、成長時期交友的情形及農村經 濟的發展軌跡,也是無法擺落。因此本文牽涉到的研究時間,實際上,橫跨四0 年代至八0年代初,而對於本文論題的因、果形成之探索,有助我們更完整地瞭 解六、七0年代台灣文學思潮的流變過程、及台灣農村經濟轉型時農民生活形態 也隨之改變的「轉折」境遇。是以,本文共分六章,除前言、結論之外,本論共 有四章。. 9.

(15)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本文第二章,即簡述四0年代至七0年代間台灣農村土地政策的轉折、經濟 發展狀況及政治氣氛,讓大家瞭解洪醒夫生長的時代背景。而後將洪醒夫的文學 成長進程分為奠基期(1960~1967) 、成長期(1968~1976) 、成名期(1977~1982) 三個階段來加以論述。 在洪醒夫文學資料尚未全面被發現之前,一般研究之分期,大都以創作作品 的成熟度來分,幾乎沒看到過以其學習過程及年代來加以分期的論文,也許是對 於洪醒夫文學資料未能全面掌握之故。筆者以為以奠基期、成長期、成名期等三 個時期來加以論述,較能探究出洪醒夫文學成長之路的「轉折」過程,並且透析 出每一個時期的特色。 第三章,主要係透過文獻的考察,探討台灣文壇從五0年代的「反共文學」、 六0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思潮,是否能給洪醒夫 帶來影響,在這樣的文學思潮流變之中,洪醒夫形成什麼樣的「文學觀」與「創 作觀」。 第四章,則以洪醒夫的人格與作品風格,加以探究,並且找出人格與作品風 格的對應。自古就有「文如其人」與「文不一定如其人」的兩派說法,洪醒夫到 底是屬於哪一類的作家,筆者試圖從他生長的環境、交友情形、為人處事等來爬 梳其人格特質,並且從作品中勾沉出例證,最後發現洪醒夫是一位「文如其人」? 或「文不一定如其人」?的作家,並且歸納出他的人格特質與作品所形成的風格。 第五章,是以洪醒夫所創作的小說,來探索他所觀察紀錄的人物,是一幅怎 樣的台灣圖像?他所紀錄的人物相當多元,有:知識青年、農夫、農婦、工人、 小孩、民俗文化工作者、賭徒、家庭主婦、軍人、街頭混混、槍手、鄉紳、警察、 司機等。透過這些人物的表述,使我們得以在他的小說中窺見台灣鄉村社會的變 遷史。 進一步深入洪醒夫小說文本細讀之後,選擇就小孩、農夫、農婦、知識份子、 歌仔戲藝人、布袋戲師傅等來加以論述歸納,試圖勾勒出洪醒夫小說中所描繪的 台灣圖像。. 10.

(16) 第一章. 緒論. 綜上所述,本文就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文學觀與創作觀、人格與作品風 格、人物圖像探索等,置於洪醒夫一生的創作生涯與其所有作品之中,加以縷析、 演繹、歸納、尋找出其文學歷程中的轉折路徑,並且透過客觀寫實的紀錄,企圖 描繪出怎樣的圖像。 其次,有關本文的研究方法,最為費心之處,乃是首重資料的收集與爬梳。 希望能從第一手資料,窺探洪醒夫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要表達的內心思維。 當然田野調查在所難免,訪問其親朋故舊都屬必須。查閱文獻資料,也要跟進, 因此,連外島馬祖,我們都親自前往,翻閱洪醒夫當年服役期間,可能發表於《馬 祖日報》的作品;更難得是在國立台中圖書館找到一份完整的香港時報,讓洪醒 夫大量的詩作得以重見天日。最後完成《洪醒夫全集》的出版,整整花了一年多 的時間。而後接著細讀文本,整理訪談紀錄,最後著手洪醒夫的文學研究工作。 是以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透過田野調查及文獻蒐集,加以爬梳鈎沉、縷析歸納, 並且熟讀文本加以論述。. 11.

(17)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12.

(18)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雖然國民政府隨即在台灣設立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陳儀為行政長官。但此時人心浮動,通貨膨脹,一日三 市,台南市米價封市時,曾暴漲一大斗突破二萬元1。社會治安、金融秩序混亂, 整個台灣已陷入無政府狀態,偏偏又在社會急待重建的當頭,發生至今仍令人心 ,使得台灣百姓陷入不安的黑暗期,當時坊間流行這樣的俚 痛的「二二八事件2」 謠:. 轟炸. 驚天動地. 收復. 歡天喜地. 接收. 花天酒地. 政治. 黑天暗地3. 這段俚謠充分展現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民間百姓所發出的聲音。 直到 1949 年國民政府撤遷來台,實施土地改革,推動「三七五減租」 、「公 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改變了地主的社會經濟地位,也造就出為數眾多的 自耕農,促進 50 年代農村經濟的發展。1960 年政府又試辦「農地重劃」,將原 來畸零狹小、不適於農事工作的農地,辦理交換分合、重新規劃灌溉、排水、農 路等設施,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生產方式,便利於推動農耕機械化,使農產品產. 1. 見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 年 2 月初版 2 刷,頁 73。 2 民國 36 年(1947)2 月 27 日傍晚,六名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的緝私員在台北市太平町(今延平 北路)一帶,查獲中年婦女林江邁販賣私菸。雖然林婦苦苦哀求,但並未獲得緝私員同情,反被 槍管敲破頭出血,引起路人義憤,進而發生衝突,造成一名民眾陳文溪當場中槍身亡。2 月 28 日上午,抗議群眾衝入省專賣局台北分局,毆傷分局長及三名職員,焚毀文件。下午,民眾集結 於行政長官公署前示威,遭公署屋頂上憲兵用機槍掃射,死傷數十人,全市騷動,停工罷課。3 月 1 日,事件向全省蔓延,各大城市及城鎮發生騷動,民眾攻打官署警局,毆打外省人,軍警憲 則開槍鎮壓,此為後來所謂的二二八事件之開端。參考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 《台灣史 小事典》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年 9 月,頁 162。 3 摘自《新台灣》,第一卷第三號,1946 年 4 月,頁 8。 13.

(19)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量大幅提高,改善農村經濟。同時於 1965 年開始籌設「加工出口區4」,推動進 口加工的商品,1966 年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成立,1969 年 1 月又在楠 梓開闢第二個加工出口區,同年 11 月又將「潭子工業區」改為「台中加工出口 區」。這些加工出口區吸引了農業機械化之後,過剩的農村勞力,尤其是女性勞 工,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就業機會。並且透過加工出口區吸收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 和管理模式,對台灣 60 年代後期到 70 年代的經濟起飛,有相當大的貢獻。 中國學者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共同主編的《台灣文學史》一書 中提到「台灣經濟在最初的恢復之後,經歷了 50 年代的替代進口工業化階段, 60 年代的促進出口工業化階段,70 年代的重工業化階段,和 80 年代以來以電子 資訊為核心的策略化工業化階段,有了相當快速的發展。5」把台灣的經濟發展 歷程作了一個歸納,雖然簡要,但也頗具說明性。 台灣經濟發展軌跡如此,但是政治氛圍又是如何呢?首先是 1947 年的「二 二八事件」 ,接著是 1949 年的台灣地區全面戒嚴;同年 6 月開始實施「懲治叛亂 條例」及「肅清匪諜條例」,以肅清匪諜為名擴散「白色恐怖」 ;1960 年 3 月 8 日國民代表大會審查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3 月 11 日由總統公佈施行; 1971 年退出聯合國,1972 年中日斷交;1977 年掀起「鄉土文學論戰」,同年 11 月 19 日爆發「中壢事件」;1979 年中美斷交,同年 12 月 10 日又爆發「美麗島 事件」。這樣的政治氛圍,使得知識分子的思想自由受到極大的箝制,尤其是對 一個創作者來說,好似被套上一個緊箍咒,無法自由施展。 洪醒夫生於 1949 年 12 月 10 日,卒於 1982 年 7 月 31 日,得年三十三歲6。 4. 所謂的「加工出口區」 ,乃是模仿西方國家的「自由貿易區」 ,亦即進口加工的商品,只要不進 入內地市場,就可以免課關稅,也可以不受海關人員的監督,進行裝貨、貼商標、重新包裝和轉 口輸出。設立加工出口區的目的有:一、引進外資;二、擴大出口貿易和增加外匯收入;三、擴 大就業機會;四、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參閱《台灣史小事典》 ,頁 181。) 5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年 1 月,頁 79。 6 洪醒夫,原名洪媽從,筆名馬叢、洛堤、司徒門、邊疆,台灣省彰化縣二林鎮人,1949 年 12 月生,1982 年 7 月因車禍去世。省立台中師專畢業,任教小學。曾參與藝術雜誌《這一代》的 復刊,創辦「後浪詩社」 ,出版《後浪詩刊》 。曾任《書評書目》特約記者、《台灣文藝》編輯委 員。十八歲開始發表小說創作,也寫散文、新詩、評論,著有小說集《黑面慶仔》等六種,另編 有《年度小說選》二種,部分作品譯成英日文,編成舞劇、單元劇。曾獲救國團復興文藝營小說 組第一名,第四、七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佳作獎,第二屆聯合報小說佳作獎,第三屆聯合報小說 14.

(20)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其一生歷經 50 年代、60 年代與 70 年代,這三十年的台灣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 構成洪醒夫創作過程中的時代背景,而洪醒夫的文學觀與人物圖像,就在這個時 代背景中萌芽、成長、且趨於成熟。為了討論方便,以下就將洪醒夫的文學成長 進程分為三個階段來加以敘述。. 第一節 奠基期(1960~1967). 洪醒夫是個早熟的少年,他說:「十一歲,參加惡補,因為過分壓逼與強迫 注入的教育摧殘著我,我那倔強的個性就逐漸在心裡轉變成一種無言無奈無助的 反抗意識,雖說只有十一歲,但心智年齡已進入少年時期了。」7 為了討論,試圖將洪醒夫進入少年期,一直到他就讀師專二年級,發表第一 篇小說〈逆流〉,作為其文學歷程的奠基期,但影響洪醒夫寫作因素的產生也許 是更早。. 一、聽故事:吸收傳統戲曲精華. 洪醒夫說:十歲以前是他生活最快樂的時光。這個時代上屬於台灣的 50 年 代,農村生活很不好,那個時候,收音機剛問世不久,很少人家買得起。除了有 「店仔頭」是開放的,他們 錢人家之外,就只有農村裡的「店仔頭8」有收音機, 很歡迎人家去那裡坐坐。……很多村人從田裡回來,吃過飯後,便到「店仔頭」 去聽收音機,這幾乎是那個時期農人們唯一的娛樂。由於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歌仔 戲和布袋戲節目,大都以忠孝節義的演義故事為主要內容,因此這些節目,便成 為農村文盲世界的人唯一的教育來源。他們能通曉事理,能待人處世,大都從這 獎第二獎,第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參閱林武憲作〈洪醒夫小傳〉 ,收入林武憲編《洪 醒夫研究專輯》 ,彰化:彰縣文化,1994 年 6 月,頁 2。) 7 洪醒夫, 〈童年印象〉 ,原刊《台灣新生報》1975 年 7 月 10~11 日。收於《懷念那聲鑼》 ,台北: 號角出版社,1983 年。 8 「店仔頭」 ,即雜貨店門口,在資訊不發達的階段, 「店仔頭」是鄉村村民聚集閒聊、傳播訊息 的地方。 15.

(21)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些民間戲曲裡面學來的。9 除了聽收音機之外,那時農村的娛樂還有廟會的野台戲,夜間跑江湖賣藝的 賣藥團,當然還有要付費的戲院可以去,可是娛樂的類型,幾乎是歌仔戲和布袋 戲。洪醒夫從小就喜歡到「店仔頭」聽收音機、聽歌仔戲和布袋戲,有聲音又有 戲劇情節,因此很迷它。洪醒夫就在不斷的聽故事中,不但吸收了許多傳統戲曲 中忠孝節義的情節,卻也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一身說故事的功夫。. 二、說故事:小說創作的基礎訓練. 因為聽收音機故事進展太慢,於是洪醒夫開始讀演義的書,他第一本看的書 是《七俠五義》,據洪醒夫說:那時戲院有個布袋戲班子,叫做「正五洲掌中戲 團」,正在演這個戲,但只去看過一次,他父親就不准他去看了。後來到書店買 紙筆,看到《七俠五義》這本書,就買回家看,雖然書裡很多字不認得,但整個 情節還是看得出來。那時記憶好,知道了故事就忘不了,忘不了就想表現給人家 看。 後來,洪醒夫以演布袋戲的方式,為他人作口頭演出,每天上下學各演一次。 村子離鎮上的小學大概有半個鐘頭的路,每天與同學們一起上下學,邊走邊演。 ……演啊演的,演出興趣來了,慢慢的聽眾愈來愈多,連五六年級的都來聽,二、 三年級的也不例外,有天入夜後,村子裡許多家長都出來找他們的孩子,最後在 路旁的草地上找到洪醒夫他們。10(參閱〈童年印象〉) 讀過《七俠五義》 ,洪醒夫接著看《小五義》 、 《薛仁貴征東》 、 《薛丁山征西》 、 《薛剛大鬧花燈》 、 《郭子儀征西》 、 《羅通掃北》 、 《楚漢演義》 、 《彭公案》 、 《西遊 記》 、 《水滸傳》 、 《封神榜》等書。因為書看多了,有時也會出口成章,大講道理, 甚至引「經」據「典」 ,儼然成一家。 「寫作文時,有時能借題發揮,縱使文不對. 9. 洪醒夫,〈談小說創作〉(1982 年 5 月於台中市中山醫學院演講,王世勛整理),收於《懷念那 聲鑼》,頁 14。 10 洪醒夫,〈童年印象〉 ,原刊《台灣新生報》 ,1975 年 7 月 10~11 日。 16.

(22)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題,不知剪裁,也會叫老師們嚇一下,所以大家都認為我非池中之物,將來必大 有可為。」洪醒夫在〈童年印象〉一文中這般的自我陳述,可見讀這些演義小說, 給他的作文能力帶來很大的幫助,甚至是為日後寫作小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英 國知名作家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ster)說:. 小說是說故事。故事是小說的基本面,沒有故事就沒有小說。這是所有小說 都具有的最高要素。11. 因此,如何說一個生動的故事,是小說創作者必備的條件之一,洪醒夫在少 年時期,無師自通之下,在長期的聽故事中,與熟讀演義的過程裡取得豐富的故 事素材,並且集結了聽眾和觀眾,以演布袋戲的形式,說故事給同儕聽,因為說 得生動,說到忘記回家的時間,這對洪醒夫日後寫小說,無形中是個相當好的基 礎訓練。. 三、讀言情:拓展閱讀視野. 國民小學畢業後,洪醒夫順利考上台中一中初中部就讀。開始從彰化二林鎮 的鄉下,來到離家五、六十公里遠的台中市,一個人租房子在台中讀書,對一個 剛從鄉下來的孩子來說,這個新環境確實充滿陌生與好奇。還好,洪醒夫有一個 姑姑也住在台中,可以就近照應,稍稍可以紓解對家人的思念與不安。 洪醒夫自詡比同年齡的小孩要早熟,因此,初中三年成績一直名列前矛,讀 來順利,自然也有餘力讀其他課外書籍。他說:「事實上,我對文學的喜好、對 文學的寫作能力,不知不覺就在那時候(讀演義小說時)開始萌芽。國小畢業後, 我到台中讀初中,讀的是台中一中,那時看到都市裡的小姐、太太,都在看些像 磚頭大的大部書,好像都市的人懂得很多,很令人羨慕。當時,我也看了很多這. 11.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 ,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 年 5 月,頁 21。 17.

(23)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些東西。譬如:禹其民、金幸枝,還看了瓊瑤的作品。12」 60 年代言情與武俠小說風靡台灣,整個租書店除了漫畫之外,就是這兩種 書最多了,那個時候禹其民的《籃球情人夢》 ,金幸枝的《徬徨的愛》 ,以及後來 瓊瑤的《煙雨濛濛》一系列以男女戀愛故事所鋪陳的小說,幾乎是初中生、高中 生必讀,且經常談論的話題。洪醒夫自然也不例外,讀了這些作品,拓展自己的 閱讀視野。 尤其是進入師專之後,接觸的人不同,唸的書就不一樣,開始讀文星書店出 版的文星叢刊。洪醒夫個人認為:「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比 較有價值、有力量的真正的文學作品。」(《懷念那聲鑼》,頁 16。)在師專的那 幾年,洪醒夫讀了不少這類作品,對他以後的創作思想不無影響。 洪醒夫從聽故事開始,吸收傳統戲曲中,各種角色的人生態度;從讀演義小 說,豐富故事內容,並且說給同儕聽,練就了一身說故事的本領;到「十五歲就 立志要做一個作家,所以初中畢業就捨棄一般升學的道路,進入師專。13」就讀 師專之後,廣泛閱讀,拓展視野,也加深了自己的人生思想,當然這一切在有意 與無意之間,蓄積了豐沛的創作能量,也為以後的創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直到師專二年級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作品〈逆流〉,雖然那時年僅十八歲,但初試 啼聲,已有不凡的表現。. 第二節 成長期(1968~1976). 從師專三年級到《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出版(書評書目版) 14,這九個年頭, 洪醒夫的創作能量大為發揮,威力不小。他寫詩、寫散文、也寫小說;在文壇的 活動力也日益增強,成立詩社,創辦刊物,接受邀約主編小說選、擔任知名刊物 12. 《懷念那聲鑼》,頁 16。 洪醒夫,〈從拒絕聯考到當作家〉,原刊《明道文藝》第十二期,1977 年 3 月 1 日。收於黃武 忠、阮美慧主編, 《洪醒夫全集─散文卷》 ,彰化:彰縣文化,2001 年 6 月。 14 《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 ,台北: 《書評書目》月刊,1976 年 4 月 15 日。由洪醒夫主編,共收 錄荻宜〈米粉嫂〉 ,保真〈班代表〉 ,微知〈「天聲木偶戲班」的傳奇〉 ,蔣家語〈約會〉,蔣小芸 〈隨緣〉 ,顧肇森〈流逝〉共六篇小說。 13. 18.

(24)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的特約記者。除了約稿結交文友,參加文藝營與學員相互切磋創作經驗之外,也 四處拜訪文壇前輩,就教方家,指點迷津。這個階段,洪醒夫無論在創作量上, 或者作品的質方面,皆有很大的成長。. 一、創辦刊物:擴大交友廣度. 1969 年 3 月 31 日,洪醒夫與蘇紹連、蕭文煌創辦「後浪詩社」,極力鼓吹 現代詩,由洪醒夫擔任負責人。1970 年,他擔任校刊《台中師專青年》的主編, 構想和策劃「後浪詩頁」專欄,有詩、評論,刊登許多詩社同仁的作品。15 1972 年 9 月 28 日, 「後浪詩社」同仁決定創刊《後浪詩刊》 ,這個詩刊是每 兩個月發行一期的雙月刊,八開銅版紙雙面印刷,這種方式發行至 1974 年 11 月 為止,共發行十二期,洪醒夫在這十二期中發表了十首詩作。1975 年 1 月, 《後 浪詩刊》改版,更名為《詩人季刊》,以書本形式發行,每冊 50 頁,1980 年停 刊。 1974 年,洪醒夫好友陳恆嘉擔任《書評書目》月刊主編,洪醒夫受聘為特 約記者,負責人物專訪,共完成李喬、鍾肇政、鄭清文三位作家訪問記,也寫了 十篇評論文字發表在這本刊物上。 從「後浪詩社」到《後浪詩刊》 ,再從《這一代》到《書評書目》 ,光是詩社、 詩刊及雜誌同仁就有:莫渝、呂錦堂、陳珠彬、蕭文煌、陳義芝、吳麗櫻、掌杉、 林興華、李仙生、牧尹(李勤岸)、蘇紹連、陌上桑、喬幸嘉(陳恒嘉)、黃潮湖、 莊喆、楊亭、廖莫白、李國躍、蕭蕭、吳晟、洪友白、林章旭、林鶴玲等人。再 加上訪問的作家、邀稿的文友,及兩次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復興文藝營學員、老師, 其認識文壇的前輩或同輩友人增加,無形中擴大其交友廣度。. 二、就教方家:提昇作品深度 15. 陳錦玉, 《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6 年 6 月,頁 18。 19.

(25)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這個時期,洪醒夫除了辦刊物結交文友之外,同時也四處拜訪其心儀的知名 作家,像鍾肇政、鄭清文、李喬、姜貴、楊逵等等。並向諸位前輩作家請益,茲 摘錄兩封洪醒夫寫給鍾肇政的信於下:. 第一封: 謝謝您告訴我這個消息,總覺得自己的東西不如別人,這是真話,這兩個年 頭,對寫文章這碼子事兒,根本就沒什麼信心,反而變成一種在「不知幹什麼事 兒好」的後才搞的玩意兒,老覺得我們國內的作品,不管是什麼,都差人家一大 截,而且這一大截又不是像司徒(洪醒夫)之流可能迎頭趕上的,所以不寫也罷。 可是不寫的日子實在難過,老覺得那個地方不對勁似的,所以又寫了,寫是寫了, 到處塗抹,抓到紙張就抹,大部分是抹了就丟,還看得上眼的,才留下,何故? 沒信心也。16. 第二封: 再看了自己〈扛〉一遍,有一種感覺,本人被台文獎評審所「害」頗深。大 家都說我「起步甚高」 , 「頗受文壇矚目」等等,捧得我心虛,越發不敢寫,即使 寫了,也越來越忸怩作態,以前有的那股靈銳之氣幾乎蕩然無存矣。目前的作品, 總被求好心切的心理影響壓抑得不像樣,越急越拿不出作品來,最後可能會造成 文學生命的早夭。針對此點而言,不發表作品誠然是好事,我用記事簿之類的東 西塗抹,不想給誰看,比較能放心去寫,這也許是繼續我的文學生命最好方法了。 17. 這兩封信在表明 1972 年洪醒夫作品〈跛腳天助和他的牛〉獲台灣文藝「第 16. 洪醒夫於 1972 年 11 月 22 日致鍾肇政信,收錄於黃武忠、阮美慧主編, 《洪醒夫全集─書簡 卷》 ,頁 8。 17 洪醒夫於 1975 年 10 月 16 日致鍾肇政信,收錄於收錄於黃武忠、阮美慧主編, 《洪醒夫全集 ─書簡卷》 ,頁 26。 20.

(26)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四屆吳濁流文學獎佳作獎」及 1975 年得知另一篇作品〈扛〉獲台灣文藝第七屆 吳濁流文學獎佳作獎後的心裡感受。愈是得獎,愈是感到心虛,甚至於缺乏寫作 信心,只能在筆記簿上塗抹。這種心裡感受,也只能向指導他最多的鍾肇政訴說。 1982 年夏天,我曾經拜訪洪醒夫,兩人暢談一個下午,他告訴我結識鍾肇 政的經過,及鍾肇政給他的種種指導。洪醒夫 1970 年因結識陌上桑,陌上桑又 把他介紹給鍾肇政。他把作品寄給鍾肇政過目,一個星期之後,他收到鍾肇政的 信,信上對他的作品提出極嚴格的批評。鍾肇政認為洪醒夫的許多作品都大有疑 問,並且說他的一些想法相當年輕,嘴上無毛,說話不牢。這話給洪醒夫帶來很 大的衝擊。他說:. 鍾老是個很受敬重的作家,接到信後,我看了好多遍,然後想想鍾老告訴我 的許多問題,領悟到文章好像不是像這種寫法。這是我寫作上遇見的第一件事, 影響我很深刻。18. 而在這一階段中,影響洪醒夫最大的應該是鄭清文。洪醒夫說:. 影響我的不是鄭清文的作品風格,而是他的觀念。鄭清文是一個很平實的 人,甚至寫文章,也不喜歡濃厚的色彩。他(指鄭清文)說: 「要寫一種實在的事, 用實在的聲音把它寫出來就好。」鄭清文作品也相當含蓄,在文字方面,我自己 時常想到鄭清文的原則。19. 不論是鍾肇政,或者是鄭清文,從洪醒夫結識他們之後,是就教也好、是討 論作品也好,他們的意見帶給洪醒夫許多衝擊,也帶給他很大的啟發,對於他日 後的創作不無影響。 18. 黃武忠,〈市井人物的擁抱者─洪醒夫印象記〉,原刊《聯合報》副刊,1982 年 8 月 9 日。收 於黃武忠, 《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出版公司,1984 年 5 月);另收於林武憲編, 《洪醒夫 研究專輯》 ,頁 19。 19 同上註。 21.

(27)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三、文學創作:增進寫作技巧成熟度. 這個階段,洪醒夫開始嘗試撰寫各種文類,他寫小說、詩、散文,也寫報導 文學、評論文字及雜文等。這與大多數剛起步的作家一樣,先來一段各種文類的 摸索與訓練期,而後才選擇某一較為擅長的文類定下來。在這期間(1968~1976) 洪醒夫到底創作出多少詩、散文和小說呢?現在羅列於後,以幫助瞭解。. (一)新詩 計有〈春到河堤〉 、 〈看歌舞團〉 、 〈冬日〉 、 〈跋涉〉 、 〈朝山者〉 、 〈長街〉 、 〈故 事─給雪姿〉 、 〈畫家〉 、 〈五月〉 、 〈十月之歌〉 、 〈問路〉 、 〈本事〉 、 〈噴泉〉 、 〈彼岸〉、 〈過站〉 、 〈即景〉 、 〈滄桑之後〉 、 〈楓的故事〉 、 〈丑角悲歌〉 、 〈落葉之歌〉 、 〈天空 的象徵〉 、 〈異鄉之秋〉 、 〈開花的聲音〉 、 〈菊的默想〉 、 〈方城之戰〉 、 〈掌燈之外〉、 〈逍遙遊〉 、 〈花緣〉 、 〈誰將自泥沼中走過〉 、 〈蠟燭〉 、 〈雨後〉 、 〈滿江紅〉 、 〈星期 六〉 、 〈午夜二時過花街〉 、 〈破曉時分〉 、 〈夜過台北〉 、 〈僱傭兵〉 、 〈那年秋天〉 、 〈望 夫石〉 、 〈鬼歌〉 、 〈虞美人〉 、 〈秋風瘦〉 、 〈紙船〉 、 〈滾滾江流〉等四十四首。另有 〈家〉(《中國時報》1982),〈爸爸砰砰〉、〈橋〉(參加教育廳兒童教學寫作班第 六期研習結業作品,1978)、〈畫畫〉等四首。其中,〈畫畫〉與〈爸爸砰砰〉找 不出其創作發表的確切時間,但依其創作習慣來看應該也是這時期的作品。. (二)散文 計有〈北國的冬天〉 、 〈陽關以西無雨〉 、 〈出葬行列〉 、 〈把兔子養在屋頂〉 、 〈時 間〉 、 〈溪〉 、 〈山〉 、 〈吃草去〉 、 〈歸〉 、 〈東籬無菊〉 、 〈蝴蝶〉 、 〈童年印象〉 、 〈撐傘 印象〉、〈都市印象〉、〈秧船印象〉等十五篇。. (三)小說. 22.

(28)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計有〈打胎〉 、 〈瀟瀟風雨〉 、 〈沒有月亮的晚上〉 、 〈飄〉 、 〈椅子和大門〉 、 〈不 是蚯蚓〉 、 〈混蛋班長〉 、 〈吞舟之魚〉 、 〈故事三題〉 、 〈三點十三分〉 、 〈多面人〉 、 〈盜 墓〉 、 〈渴〉 、 〈學生開班會〉 、 〈人間遊戲〉 、 〈橫街〉 、 〈造訪〉 、 〈橄欖湖風波〉 、 〈李 家池塘有鬼〉 、 〈神轎〉 、 〈寒流〉 、 〈最後的歸向〉 、 〈尷尬的事件〉 、 〈有誰要到二林 去〉 、 〈出嫁的男人〉 、 〈黑路〉 、 〈依里依索〉 、 〈戲〉 、 〈風雨驟來〉 、 〈歸去〉 、 〈跛腳 天助和他的牛〉 、 〈陰錯陽差〉 、 〈裘震亞〉 、 〈崙腳村的故事〉 、 〈李班長〉 、 〈金樹坐 在灶坑前〉、〈江裡翻老浪〉、〈乾山記事〉 、〈扛〉、〈僵局〉等四十篇。20. 其中多數均未被收入洪醒夫生前出版的集子裡,據其友人王世勛所言,是因 洪醒夫惜墨如金之故,自己覺得不盡滿意的作品,就不收入小說集中,結果造成 後人要研究其小說,需要多費一番功夫。 洪醒夫在這一時期,透過編刊物、與文友交往、拜訪前輩知名作家,以及不 斷創作,在吸收前輩作家經驗、與同儕相互交流切磋和自我訓練之中,獲得相當 大的成長。除了小說〈跛腳天助和他的牛〉 、 〈扛〉分別獲台灣文藝第四屆、第七 屆吳濁流文學獎外,參加台中縣國語文競賽,也獲小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參加 復興文藝營,以小說〈渴〉獲小說組第一名,以新詩〈滄桑之後〉獲詩歌組第四 名。這個時期,洪醒夫已在台灣文壇嶄露頭角。. 第三節. 成名期(1977~1982). 從 1977 年〈黑面慶仔〉獲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佳作獎至 1982 年 7 月 31 日 洪醒夫因車禍不幸去世為止,這期間洪醒夫連續獲得報社主辦的小說大獎,一時 聲名大噪,邀約寫稿的信件,紛紛而至。其小說作品備受肯定,已逐漸趨於成熟 之境界。. 20. 參閱附錄〈洪醒夫作品繫年〉 ,原收於黃武忠、阮美慧主編, 《洪醒夫全集─評論卷》 ,頁 261。 23.

(29)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一、協助台灣文藝編務:從創作跨界編輯. 1977 年獲聘台灣文藝編輯委員兼吳濁流文學獎初審委員,協助鍾肇政處理 編務。策劃鄭清文、楊青矗、黃春明專題,並寫信向名家約稿,從他與鍾肇政書 信往返中,可以看出他對台灣文藝編務相當投入,僅摘錄其中一信的一小段文 字:「鍾老師:信收到。台灣文藝訂閱情形極差,這些人裡,真正從事寫作的並 不多,大都是來混積分想升主任、升校長的,真正從事兒童文學的人,大部分眼 光又短淺,只窩在那個小天地裡,不想探探頭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已推展、拉過, 並寫在黑板鼓吹過,無奈反應並不佳。21」由此可見,洪醒夫對於台灣文藝用力 之深,已不只是單純協助鍾肇政處理編務而已。他不但要寫小說在台灣文藝刊 登,也要策劃專題、約稿、甚至於要幫忙推銷訂戶。 也因為洪醒夫對台灣文藝編務的投入,使其對文學推廣的問題思考得更深 入,因邀約稿件的關係,使他與文壇的諸多作家有更密切的往來,當然也擴大了 編者與編者之間的互動。而當時的許多編者也都兼有作家身分。所以這時期,洪 醒夫的作品發表園地與文壇交友圈,要比成長期寬闊得多。. 二、連續獲得小說大獎:享譽文壇卻惜墨如金. 1977 年, 〈黑面慶仔〉榮獲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佳作獎,1978 年〈散戲〉獲 第三屆聯合報小說獎第二獎,〈吾土〉獲第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因 為連續得到兩大報文學獎,洪醒夫的小說作品引起國內文壇的注目,一時肯定之 聲、喝采之文及評論文字不斷,獲得文學界熱烈的討論與迴響。 其實〈吾土〉是有希望得到首獎的,只是可惜,評審以經驗法則加以判斷, 認為其中某些情節不夠真實而只獲第二名。在洪醒夫逝世之後,當年當任評審之. 21. 可能是洪醒夫參加教育廳兒童教學研習班第六期(1978)擔任學員時,於班上推銷《台灣文藝》 訂閱情形,寫信向鍾肇政先生說明。(請參閱黃武忠、阮美慧主編,《洪醒夫全集─書簡卷》 ,頁 52。) 24.

(30)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一的葉石濤在〈獻給洪醒夫的花環〉一文提到:「這篇小說(指〈吾土〉)之所以 未能奪魁,是在席的某一位作家提出了十分合理的抨擊。原來在洪醒夫的這篇小 說中患肺癆的老農民必須時常打 Morphine 以治痛,為了購買麻藥治痛,老農民 的土地就一分一分地被賣殆盡。與會的作家認為這種情節既不真實又荒謬,以為 洪醒夫為了加強小說的悲劇張力和效果而憑空捏造的。這樣的寫法,有些荒唐, 破壞了整篇小說的寫實風格,所以也就忍痛割愛了。我當時也有些存疑,所以未 能堅強地擁護到底。22」 後來葉石濤知道了那是洪醒夫祖父母的親身遭遇,感到相當遺憾,但為時已 晚。有時候參加一些競賽,除了自己本身的實力之外,也要靠點機運,怪只怪洪 醒夫當年機運不佳,因此其作品未能被賞識,只得個第二,獲優等獎。其實這一 年連獲兩個第二名,若累計其成績,真正的第一名還是洪醒夫,只是洪醒夫為「銀 兩」而來參加「作文」比賽,卻少拿許多「銀兩」而已。 洪醒夫在他的文學成長期中,曾多次寫信給鍾肇政,表明自己對寫作小說缺 乏信心。因此在他連續得獎之後,給自己帶來的創作壓力更大,常開個頭後就無 法再下筆。王世勛說:「兩大報的獎使得他在文壇嶄露頭角,但也使好勝的他, 在寫作時,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他去世以後,好朋友為他整理遺物,發現了 很多殘稿斷篇23,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一堆一堆的寫作大綱,我們不難想像, 他在夜深人靜時,坐在桌前,抽著煙,一個字一個字的『刻』下來,『刻』到最 後,卻頹然洩氣,把寫好的東西,全部棄於一旁。24」 由此可知,洪醒夫為什麼在步入寫作成名期,尤其是連續獲獎之後,其作品 數量銳減的真正原因了。. 三、受邀撰稿與演講:講授寫作經驗與小說創作技巧 22. 葉石濤,〈獻給洪醒夫的花環〉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3 年 7 月 27 日。 洪醒夫過世後,其小說未完稿或殘篇計有: 〈無賴〉 、 〈師表〉 、 〈焚髮記〉 、 〈港都夜語〉 、 〈等待〉、 〈少年遊〉 、 〈離開〉 、 〈北港來的漢文先生〉 、 〈母親〉 、 〈歌手〉 、 〈蘆竹筆管與麵粉袋衫〉 、 〈放風箏〉 、 〈民生路一段〉 、〈離開〉 、〈永遠的獅子〉、 〈大煙囪〉 、〈新居〉、 〈社口之冬〉、 〈一晌貪歡〉、 〈獵〉 等二十篇。 24 王世勛,〈鑼聲若響〉前言,收於洪醒夫著《懷念那聲鑼》 ,頁 6。 23. 25.

(31)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1978 年,洪醒夫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黑面慶仔》(爾雅出版社)問世,三年後 第二本短篇小說集《市井傳奇》(遠景出版社,1981)出版,這兩本小說集的出版 更加奠定洪醒夫在台灣文壇的地位,因此邀約寫稿與演講不斷。就在演講的過程 中,以自身經驗與文學觀點來啟發文藝青年,也在不覺中留下〈從拒絕聯考說到 當作家〉 、 〈從黑面慶仔到田莊印象─田莊人的旁白,報告作者處理此類題材的心 情及態度〉 、 〈談小說創作〉等篇章,讓後人更能瞭解洪醒夫的創作心路歷程,也 提供了洪醒夫文學觀的第一手資料。 遺憾的是,正當洪醒夫的創作步上成名階段,可以好好發揮所長之際,卻因 車禍不幸去世,宛如一顆剛擦亮的彗星,突然隕落,給當時的台灣文壇留下一陣 錯愕與惋惜。 洪醒夫在 1982 年 7 月 30 日淩晨從台中回豐原的途中,因車禍於 31 日喪生 之後,其悼念詩文在各大報刊中被刊登,一直到 1999 年仍然有文友為文紀念, 略作統計,其去世之後的悼念或紀念文章約有 99 篇之多25,足見其在台灣文壇 頗得人緣,對於他的英年早逝,不無痛失英才之遺憾。在這近 100 篇的悼念詩文 中,李國躍的〈你為何消逝得這樣倉促26〉一詩,頗能傳達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 程。. 從二林到台中 從台灣到北竿 從新社到社口 從田莊到都市 你走得這樣泥濘. 25. 〈洪醒夫生平傳記資料與文友紀念文彙整表〉,原收於黃武忠、阮美慧主編, 《洪醒夫全集─ 評論卷》 ,頁 298。 26 原刊《詩人季刊》第十六期,1983 年 11 月,頁 27。 26.

(32)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 從學生到老師 從兒子到父親 從洪媽從到洪醒夫 你走得這樣坦蕩. 從逆流到跛腳天助和他的牛 從黑面慶仔到散戲 從吾土 到田莊人 你走得這樣豪壯. 唉!從台中到豐原 你為何走得這樣匆忙 消逝得這樣倉促 一點都不回顧我們的哀傷. 洪醒夫從十三歲就離開純樸的二林鄉下,到台中求學,一路從台中一中到台 中師專畢業,然後從台中到馬祖北竿服役,服完兵役後從新社國小到社口國小任 教。這一路走來,並不如一般人想像中的順暢。 在他在世的三十三年歲月裡,從學生到老師,從人家的兒子再到當父親、歷 經角色的轉換,日子雖然過得窮困,卻是一路走來坦坦蕩蕩。從十八歲開始寫第 一篇小說〈逆流〉開始,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中,洪醒夫一直在編織一個作家的夢 想。從十五歲立志當作家開始,就逐步在實現這個夢想。當夢想得以實現,美夢 終於成真之際,他卻走得如此意外,以他三十三年的生命旅程,走得有夠倉促。 但洪醒夫的寫作成就,正如李喬所說:「作品留在人世,醒夫活在每一個熱愛文. 27.

(33)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學的人心裡27。」的確也是如此,儘管洪醒夫逝世二十餘年,但讀他作品的人仍 大有人在,討論他作品的人也從不間斷。. 27. 李喬, 〈大地之子─洪醒夫〉 ,收於林武憲編,《洪醒夫研究專集》 ,頁 5。 28.

(34) 第三章. 洪醒夫文學觀與創作觀的形成. 第三章 洪醒夫文學觀與創作觀的形成 戰後的三十年,就實際創作主流來說,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 十年的五0年代,以「大陸文化的回顧」為主流:作品滿溢著懷鄉之情、憂國之 思、題材頗多故國山河的眷念、戰亂流離的漂泊、與民國初年人事的描述。內容 充滿反共精神的「戰鬥文藝」,而文學園地最活躍的是軍中作家,因此這十年又 被稱為「反共文學」或「兵的文學」。第二階段是中間十年的六0年代,其創作 主流為「海洋文化的嚮往」:在台灣受教育的年輕作家興起,由「兵的文學」轉 向「秀才的文學」。這段期間,在文壇最活躍的是學院作家,由大學出身,尤以 外文系居多。再加以譯介西方文學作品與理論,國內作家作品的體裁和形式、主 題筆觸、表現方式等,均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強烈影響,不斷嘗試新的形式與技 巧。在西潮的衝擊下,西方的文學思潮與技巧大量橫的移植。第三階段是後十年 的七0年代,重點在本土文化環境與條件的掌握:作品內容題材以反映台灣現實 的社會環境為主流,語言技巧有由絢爛歸於樸實的現象。這固然受到國際性文化 尋根潮流的影響,同時在文學發展的趨勢上,也是一種必然的轉變。1 文學研究者也常以五0年代是「反共文學」 、六0年代是「現代主義文學」、 七0年代是「鄉土文學」為主流概括稱之。雖然言簡意賅,但背後卻代表著不同 的深沉意義。 「反共文學」所標榜的是「戰鬥文藝」 ,又處在動員戡亂時期,身心 都受到許多禁錮與限制,其創作並不自由;「現代主義文學」所代表的意涵是西 方文學思潮的引進,渴望創作的自由心靈,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鄉土文 學」乃是以樸質的語言文字,描述我們立足的土地上的人事物和種種現象。楊牧 說:. 六十年代的詩為中心的現代文學運動是對於一般所謂五十年代文學的反抗. 1.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 〈風雲三十年─三十年來中國現代文學之發展與聯副〉 ,本文 為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之總序,收入《聯合報三十年文學大系》 ,台北:聯合報社印行,1981 年 12 月,頁 3。 29.

(35) 洪醒夫文學觀與小說人物圖像之研究. ,而七十年以小說的改革為主流的鄉土文學運動,則對於六十年代文學的批評。 2. 「反抗」的是五0年代的「反共八股」與「創作約束」 , 「批判」的是六0年 代的「全盤西化」與「橫的移植」。洪醒夫雖未能直接參與現代文學運動與鄉土 文學運動,但其創作卻或多或少受到這兩種思潮的影響。他的好友王世勛在《鑼 聲若響》一書前言中提到:. 來自二林農村的洪醒夫,到台中市就讀中學,並且在這時吸收了他最早的文 學養分,於是對他早期作品那種情緒化傾向,強調作品所造成的氣氛,以及陰鬱 的色調所呈現的,正是他在那個時期吸取了現代主義餘緒的反應。. 1977 年的鄉土文學論戰3,激起了整個文壇對於文學路線的思考,在文學論 戰之前,他(洪醒夫)經常出入東海花園,與楊逵老先生談論文學在這個社會所扮 演的角色,以及文學是否有、或者應該有其功能。4. 雖然洪醒夫在其所作〈從「黑面慶仔」到「田莊印象」〉一文中說: 「鄉土文 學論戰」我並不關心。但他接著說,「我從練習寫作時,就開始寫故鄉的人事, 到現在還是在寫,因為那是我最熟悉的,裡面有我真實的感情與期盼,寫出來就 2. 楊牧, 〈文學論評序〉 ,收於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聯合報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 5》 ,台北:聯合報社印行,1981 年 12 月,頁 37。 3 葉石濤認為在台灣文學史上曾經有過三次鄉土文學論爭,分別是發生在日治時代 1930 年的第 一次鄉土文學論爭,戰後 1947 到 1949 年在《新生報》 「橋」副刊上展開的第二次論爭,以及 1976 到 1977 年展開的第三次論爭。第一次鄉土文學論爭時, 「鄉土文學」指的是台灣文學裡的一個主 張以本土為主的文學傾向之意。第二次論爭,由於戰後來台的中國人作家普遍認為「台灣文學」 就是邊疆文學,是屬於中國文學的領域之內。這些中國人作家大多為左派的新現實派藝術工作 者,具有直視現實的某種左翼思考。但屬於國民黨的文藝工作者,如錢歌川等人並不認同「台灣 文學」,他以為台灣文學指的是中國文學的一環、地方色彩特別濃厚的文學,也就是台灣人作家 所創作的作品就是鄉土文學罷了。第三次鄉土文學論爭,是台灣文學屬於中華民國文學的領域內 的右派底舊民族主義者,和認同台灣文學是屬於中國領域內的民族主義的對決。 (參閱葉石濤, 《台 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41~43。) 4 王世勛,〈鑼聲若響─前言〉 ,收入洪醒夫《鑼聲若響》,台北:號角出版社,1983 年 7 月 31 日,頁 5。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敦煌 煌壁 壁畫 畫、 、變 變文 文之 之佛 佛陀 陀「 「降 降魔 魔」 」故 故事 事取 取向 向析 析論 論.. 張 張家

5.派發作文時,宜嘉許同學的優秀表現,印發 佳作,於課堂上分析讚賞,鼓勵同學互相 觀摩,並將佳作上載學校網頁,加強學生

韓愈〈師說〉系統地提出了「師道」的理論,以及論證「從師」的必要,期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朗誦 表演 或 比賽 ──這 是很 受學 生 歡迎 的 活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 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

我們衷心感謝各協作學校的參與,並在實施的過程中與我們進行專業交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