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如第二章所述,新加坡的華文教學普遍上可分為第一語文(高級華文)和 第二語文(華文)兩種層次。一般而言,此兩大支流透過教材所使用或教授的

字詞、篇幅以及要求或評量方面體現難易,在教學法方面卻沒有顯著的差異。

受訪時,教育人員對此並沒有表達任何看法,唯獨教育「圈外人」戲劇專 家 E 頗有微辭,認為語文教學策略在定位上曖昧不明的狀態不僅僅給學生帶來 學習上的困擾,更是構成了課程設計與發展者的阻礙:

ŒÂÏflŒ∞ÊÁË,èV(⁄RèGéz06<èV)§W!?ºIè GQ§€ºèG2±±∫§€ºèGëï§èV+<PÏ7!?ºIèG úmG∂<≠≥ëÚÅ1x<[Z‡-§"耺<èG[ZQ§!?º I<[Zëû∞wÊ¡<–ëŒÏflG∂€1§ŸD‹wQrs<ú

ã20110815ëEå Ë,1IÀî«›lêπi≠1Áè•úèVy30èGézûà",R

|ú·‡-§5€ºQ§?º<[ZëŒÂfi∞ÊÁúfl‡Ò<G∂ï

99

wQû§5"è!?ºI<[ZxÚÅ1xëï§Ò<πö·÷8«<§

"耺ú+eèGR|?ß7€ºQ§?º2÷èèVLòc1Áj kÒÚ…€º<èGëQ§?º<èG2∏?§?º<èGë÷ºI<¯

˘Èsflwç≠/ú÷Ò<1IËÛ<+|Ò≠&ºI<¯˘§wC<ú

÷€º<≠≥§òLòÀîãfl{|ËèºÚ•ëó%uQG∂Q∞c

<úáWÒ"\≠[\Ò5W"(ëDmË,rsëŒ≠<ÏflwCú

(20110815,E)

F>

確立了教學目標之後,課程發展團隊便致力於制定教學策略、教學法,以 及針對學生的學習經驗來設計教學活動。教育戲劇將戲劇視為一種學習方法或 歷程,而非學習對象。

課程發展團隊在此範疇內的相關討論,主要圍繞語文教學策略在「一語」

與「二語」另個層次之間的游定位,以及戲劇教學的複雜性與難度應該如何調 整,才能讓一般教師接受且應用。

?0¨-0GØî∞

ã"åàT¨-0GØî∞<[\

ef' ¨-52'

課程發展團隊將活動流程分為三個階段來設計(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 發展司、新劇團,2009):

(1)起步階段:

此階段的活動可包括擬定一個學習契約,要求學生共同創建一個安全 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知道當天探討的議題,以及讓學生通過資料呈現、提 問或分享、對當天的課題,或要探討的內容產生同理心。

(2)體驗階段:

<äÖÜ " @∞ÖÜ " …-,°CÖÜ

100

教師繼續創設一系列的情境,逐步推動學生深入探討學習課題。在進 行情境創設的時候,教師可以從戲劇裡的三種互動(即人與人的互動、人 與環境的互動、人與自我的互動)和戲劇的五種張力(由任務出發、由關 係出發、由驚異出發、由謎團出發、戲劇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的張力)這 兩方面開始思考,策劃可以牽動學生情感和行動的戲劇情境。

(3)行動與反思階段:

此階段將學生推向戲劇焦點,讓他們針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尋求處理或 解決的方法。學生也通過不同的戲劇活動,針對學習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梳 理和組織。

gf' ABØ)'

戲劇習式(drama conventions)指的是戲劇慣用手法,也是包含各種戲劇 元素的活動,引導參與者在「時間」、「空間」及「人」三者之間進行互動,在 戲劇中創造不同的意義,讓學生在學習戲劇藝術的同時,也透過戲劇來拓展他 們的其他知識。

教育戲劇「校本單元」透過戲劇習式來帶動教學活動,包括下列幾項(新 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新劇團,2009:138-142):

1. orãinterviewå

2. πz¥;ãdefining spaceå 3. èêÅAãteacher-in-roleå 4. Qìpfãrole-playå

5. áàÈDG\ÈDãstill image / tableaux / freeze-frameå 6. 5Ú‚ºãgossip-millå

7. «„≥ãstorytellingå

8. C‰ÂÊãthought-tracking / tap inå 9. ÁÕ±†ãunfinished materialså 10. ËÈãnarrationå

11. Í)ãritualå

12. ]Kefãimprovizationå „ú

101

教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具有多重身分,需要適時地轉化,在控制著(擬 定並貫徹學習契約、調整戲劇框架、教師入戲)、參與者、引導者(停止-反 思、放慢戲劇步伐、協助學生為意見進行分類與組織、探詢、追究),以及觀察 和聆聽者各種身分當中交替自如。

Pf' GØ@∞'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在教育戲劇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學習體驗即參與真實 的戲劇情境,以「協作的形式,把新舊能力與知識加以聯繫和應用……鍛鍊了 與人協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新劇團,

2009:60)

F>

一旦確定了教學策略與方法,策劃相關的學習經驗與能夠達到該經驗的教 學活動相對而言是水到渠成。課程透過起步到體驗,再到行動與反思三個階段 的進程來設計教學活動,而活動主要是透過變換的戲劇的習式來帶動。

30è±0èGB•

"0è±IL

ã"åàTè±IL<[\

課程發展團隊既然選擇深化核心單元教學為主要教材發展的方式,其教材 之來源還是以中央教科書的核心單元課文內容為依據。然而,團隊只是以這些 課文為「先備知識」,他們需要在原始文本的基礎上作更複雜且具有拓展性的改 編與設計。此環節之重點將隨後的相關部分進一步闡述。

ã?å,è±ILcT<O|

è›z<ILîïrs'

102

戲劇專家 E 對於「校本單元」的教材依據!!中央課程的課本之文本(text

),表示較大的「抗議」,認為它們在「îï€àwQrs」,在主題與內容 的邏輯脈絡上並無有機的聯繫(20110815,E):

ŒÆflà"K1IÅÎ3ÏÉ……Ò`hŒœ<6I1I<2+§ñóŒ œ<híè˙≠≥<",ÆscTëáW÷KI#< èË≥›·“e<

híÂ^§‰ÂÌÇ<úËÛ<"dèVÒ¶•G∂ëG∂O•ë!"ö

≥ȧ«Ò°›Œ«è•ëŒû•àO‡·?=<TUú

ã20110815ëEå

E 認為此現象可能衍生語言邏輯方面的問題,進而影響語文或其他領域或 學科的學習:

ÒOë©5wQFG∂_Gàrsë∞§hæòœ∞ãfl1ÛÓëÒ§ò œC√€ºÚîï¿©rsúProblem sums §ºÚîï°<úáW«÷{

◊5»…G∂ë!ê§FGF"0F?ëÒû•à»…òœ<ºÚîï0 ºÚ<CåR|ëÒÈ≠òœ「ÔÚfl」ëŒÏfl§∞1|<úáWwQ G∂ºI$wëë_G$Èwëú

ã20110815ëEå 即便如此,E 仍然能夠採納「辯正」思維,從中得到慰藉TJ°©ËÁQ rsëËÁQ¥ëŒœåËè¥°4ÒÚ4ë°&ÍÎë°oj67/O

(20110815,E),可謂將危機視為可「因勢利導」的契機。

對此,特級教師M 亦提出類似的觀點:

ÛÌÇ<ÍÎëïW<·—“◊AB<"èÙ,=ë+e5AË<u26

<ËèÙ,ıπë·Ès◊lêïW@ˆG∂ÅC√<"è<=ë+e G∂ÈïWNË8fl√ƒ1ÛV[Ëèrs·e¸òœ<^4úŒ∞`h ÒOŒœ<èVà•àO‡ËÛ<ÍÎúhæòãAB˝˜ EåwÇΫ

h+Œœ˝è˙ABëáWŒœ5üé<u265W&RDë5@ˆ±G

«–›C√RD≠L∑à,Ù,=ëÙ$"¿©ëG∂Æt^«–0ef

·3e^4ú

20110819,M)

學校教師 T 則認為文本「邏輯問題」之癥結在於硬將句式與主題進行配 合,因而顯得牽強:

ŒÏflà{◊5AË<{◊ëhæ])›Æs≠{|ëϧÆs›])˜

103

∞"\à?=<TUëÈ'7à=ÌÇëyou try to marry both of themú÷

§à=BC<ú

(20110914,T)

T 甚至在教育學院修讀戲劇的時候將「校本單元」的教案改寫成英語的版 本,把它當作業呈交給那邊的教授。該教授竟然向她詢問編寫的思路,並指出 邏輯脈絡方面的跳躍性太大,因而顯得不合理,不連貫:

0∂Œ<Ëè12ëËèèV£+◊ªº<ë<·0"è#_r¶Œ<è

˙Gÿ<lêëhæŒ5÷y€drama diplomaú÷èèF˜rŒëæ.Á Œ<12ËÈËÛY+ëit's not coherentã^_,îï∞ıGåúŒ›ò« I followed my Chinese text……òræˆÁÒ<1I§∫JunOëeD˜§

∫ËèÆsëwhy did you jump? I said I didn't jump. I just followed what the curriculum was about.

(20110914,T)

?0è±j3,2¯

ã"åàTè±j3,2¯<[\

課程發展小組參考了《課程標準》中指導小學開發校本課程所建議的三種 模式,決定「在二年級選擇的模式主要探討深化核心單元的教學。整個小二的 校本課程設計以課文句式為主軸,或利用核心單元的內容豐富教學活動,或採 用部分的深廣單元教材,透過戲劇活動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並主要進行口語 表達的訓練」。(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新劇團,2009:74)

然而,他們得做的不僅僅是教材課文的選擇或簡單的改編,而是需要在原 始文本的基礎上作更精細與複雜的設計,如提取適當的教學目標、找出中心事 件、確立戲劇焦點與課題、設定戲劇框架,最後再設計活動。策劃流程的具體 步驟如下(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新劇團,2009:32):

104

ã?åàTè±j3,2¯<O|

新加坡教育部於《課程標準》(新加坡教育部,2006)中建議學校按照各 自的情況,採取三種不同方式來開發與編製「校本單元」的教材:

1. 3é⁄ʈÅ0Ç“MN·ÄMNè±ëDÇ4mYèGú 2. øé}~MNè±èGë56èG¨-ú

3. §…AËè±ë56GØB•ú

針對以上的建議,課程發展團隊就他們所選擇的方式作了以下的描述:

Œœ5?nÇÏÌ<4)Æ≠~“}~MN<èGú èF?<KL 12AËW1I])æÆ˘ë·øé}~MN<B•56èG¨-ë·3é⁄

Ê<ÄMNè±ë’uAB¨-°≈3G∂<Hr$ëíÆ≠Ú…qºe¸

<»…úãCDEè˙⁄12˛ˇ,34J0CBWë2009T74å

就此描述來判斷,新亞小學實際上是以「深化」核心單元教學為主,也就 是綜合了「利用核心單元的內容豐富教學活動」(即第二項建議)、「採用部分的 深廣單元教材」(即第一項建議)來發展「校本單元」。

然而,團員在訪談裡對教材開發方式有不同的見解。

學 校 教 師 T 將 之 歸 納 為 「 ! ? µ ë È § · § " è } ~ < { | 」

(20110914,T)。戲劇專家 E 亦認為自己礙於身分與時間,只能夠以現有的中 央教材為基礎,無法重新開發一套獨立的校本教材(20110819,E)。

™ˇ52<äª A\èGoöæGØw~

#

€¿6~≥öë»\AB¿=æè˙AB1s

# A\AB˙y

#

A˨-æ52

105

課程規劃員 O 在分析早期在試教階段所看到的「校本單元」之類型時,似 乎呈現出不同的詮釋。他認為學校實踐當中較缺乏「原創」的嘗試,所以以此 為發展新亞小學「校本單元」的方向:

0{s• A FG÷d6˚¸ÆsënÆs)‰Á<JKLMNOWÙëQ à",§?=VÏ⁄ÊÄMNæJKLMNO<B•ëP∏˛E<ë°

©È§•àGK&˝H<^3ú

ã20110808ëOå

總結團員的以上觀點,研究者認為此詮釋上的「分歧」,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源自教育部對於教材開發之建議的概括性與籠統性。此三項建議勾勒 出教材開發的大致方向,而沒有明確指出其具體做法;此外,「教材開發」的方 式較細緻,或許在詮釋上與「課程發展」的模式產生了混淆:在教材開發或編 制方面,第一和第二項建議分別以「中央單元教材」為依據,自然難以擺脫其 教材。然而,研究者認為該「校本單元」即便是以中央教材為句式來源與情境 發展之依據,整個課程的發展卻因為添加了許多的內容與環節而顯得具有開創 性,即更接近自行設計的「校本單元」(即第三項建議)。

學校教師 T 在形容其「校本單元」所需在中央教材的基礎上建構的部分與 歷程時,說:

ŒÏfl§Ê¨≠¨Ùπz<⁄ʧC√AB˙ydëŒ≠AË"è1Û<

WXëˆïW{|ÆsëˆïW{|])<ëȧ≠<·AËfl?ß7„

≥"Ûë„≥yD≠à-#ë≠à¨-ëȧin an authentic contextú ã20110914ëTå 課程發展團隊在其出版物中展示了他們 「戲劇創作的歷程」之流程圖。該 流程圖顯示了教師在原教材的基礎上所需添加的設計內容,方可達到理想中具

「戲劇性意義」的學習目標:從中心事件出發,確定戲劇焦點、把人物安置在 戲劇框架當中(空間、時間、戲劇情境、象徵 )、人物在戲劇框架裡運用語言 及形體動作來表達戲劇性的意義。

106

因此,該「校本單元」雖然是以中央(尤其是核心)單元的教材為依據,

然而在其學習內容的設計與安排上卻得落足心力。如果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看待

「教材」的定義,將學習情境等相對無形的元素皆納入其中,或許我們應該肯 定新亞小學的「校本單元」開創性。

既然沿用中央所提供的課文會帶來「文本邏輯」方面的問題,課程發展團 隊應該盡可能擺脫中央教材的牽制,選擇最後一種方式,即自行設計教材,這 樣至少可選擇保留教學目標而脫離課文。然而,團隊最終仍是決定以中央教材 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另作建構。如果將流程當中的「戲劇框架」視為抽象的「

教材」,這或許更接近「自行設計教材」的教材開發方式;如果將「戲劇框架」

視為更宏觀的「課程發展」的一部分,則可將團隊的實踐歸納為「自行設計課 程」的做法。

F>

既然是中央課程單元模式的一部分,「校本單元」在教材選取方面主要還 是參照中央的教科書,更何況教師首次在正規課程內嘗試校本的設計,難免會

既然是中央課程單元模式的一部分,「校本單元」在教材選取方面主要還 是參照中央的教科書,更何況教師首次在正規課程內嘗試校本的設計,難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