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人員規制亦表示學校在「校本單元」的課程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面對更多 元的意見。然而,這也不過是應然的揣測,並不一定是實然的現象。即便課程 決定之過程是「眾聲喧嘩」的,最終結果是在何種影響因素下達成的,亦是耐 人尋味的。換言之,本個案可能提供了一個相對複雜的場域,讓研究者深入探 究課程發展的模式當中所作的決定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釐清或許存在於其中 的千絲萬縷。

a0WJè˙ABOæJKLMNO<12ç=

和其他學校相比,新亞小學選擇以「教育戲劇」為其「校本單元」的內容

,透過它來帶動語文學習的主軸,以及戲劇、人文、品德、情意的教學目標。

56

這和大部分選擇直接指導聽、說、讀、寫等語文技能的學校相比,似乎要更遠 離中央課程的目標。然而,教育部於2009 年將新亞小學的「校本單元」之實踐 心得出版成書,強調「戲劇作為活化和深化教學的方法,既能夠有效地創造投 入型學習的課堂生態,又配合華文學科教學目標為導向、照顧學生興趣、增加 語言實踐的機會和重視情感教育等各項教學建議,因此是教育部樂於支持的校 本教學方法」(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09)。作為教育部結集小學 華文「校本單元」課程實踐經驗的少數專著,此書在某種程度上起了標示性的 作用,起碼成為教育部所認可的課程發展範式之一。應當深入瞭解的是,「校 本單元」是屬於中央課程結構內的一部分,新亞小學在「校本單元」課程發展 的各階段與環節所作出的課程決定是如何在中央和校本概念之間擺渡且取捨,

二者之間的比重與關係又是為何。特此說明其複雜性。

P0()èV∆X

"0CYFG<*+Z[

ã"åGKi\

ef' GKl\'

新亞小學位於新加坡南部,建校的歷史迄今已有三十餘年。學校於 1990 年代末遷至現址,目前共有約三十多個班級,每年收生平均約1300 名,師資約 60 多名。該校毗鄰自然保護區與海港,與其他新加坡學校比較,其地理環境算 是都市化且高度劃一的社會當中較具特色的。

就學校類型而言,新亞小學是一所單班制(single-session)、男女共校的政 府學校,學生群體以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為主。其中,該校馬來族學生的比 率稍微高於一般學校。

學校總體的「校本項目」(school-based programmes)眾多,其中包括英文 科的「Literature Alive」以及將戲劇融入公民與道德科的實踐,與華文科的教育 戲劇「校本單元」共同形塑一個以藝術為背景的學科環境。

57

gf' GKt+0GK‹]'

新亞小學的願景即成為一所「樂於無限地豐富與熱愛生命的卓越學府」(a joyful school of distinction in enriching lives beyond limits, loving lives beyond measure ) ; 其 使 命 則 是 「 全 面 地 培 育 每 個 孩 子 」 ( nurturing every child holistically)。學校秉持著該使命,於 2005 年將藝術教育(包含表演藝術與視 覺藝術) 納入其「關鍵學習領域」(Key Learning Areas)當中,為日後的教育 戲劇「校本單元」埋下了伏筆。

ã?åHI⁄i\

ef' ⁄€t+,‹]'

如同絕大多數的新加坡小學,新亞小學的華文部是隸屬於母語部的。該校 的華文部也有自身的願景和使命。其願景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有效地使用自 己 的 母 語 」(every child is able to use his/her mother tongue language effectively),其使命則是「培養學生對於母語及母文化的熱忱與喜愛」(to nurture passion and love for the mother tongu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our pupils)。部門對母語學習與應用的關注,也反映在華文「校本單元」的課程與 教學目標當中。

gf' êâ'

本研究所關注的課程發展時間裡(即 2007 年至 2009 年三年內),新亞小 學的學校資料顯示,其華文部的教師每年平均約八名。和其他小學一樣,華文 部的教師除了教授華文科之外,多數還得兼教公民與道德科或是其他學科。新 亞小學的華文教師每週教授華文科的平均節數約23 節。平均計算,八位教師當 中,只有一名的教學年資在十年以上。其餘的七名教師當中,有五名的教學年 資不滿五年。三年裡,八名教師當中有兩名有所異動,可見華文部的教師團隊 在那三年裡還算穩定。

58

Pf' MN4)<%:0^Ç,G∂≤_'

上 述 三 年 當 中 , 新 亞 小 學 從 一 至 四 年 級 皆 以 「 按 能 力 分 班 」 (ability banding)的方式來實施單元模式,也就是將修讀同一個「單元組合」(即程度 相近)的學生編入同一個華文班級,例如「導入班」(即「導入單元」加「核 心單元」組合)的學生上華文課的時候(不論是上「導入單元」或是「核心單 元」),都在同一個班上4;學生到了五、六年級,遂由「奠基階段」進入「定 向階段」。故此,該校的做法和其他小學一樣,按學生校內的華文成績與課堂 表現分為「基礎華文」、「華文」或是「高級華文」三個學科。

新亞小學一至四年級,每年級各有一個「導入班」。每班學生人數平均為 17 名;同樣的,學校每年級各有一個「核心班」(即修讀「核心單元」及「校 本單元」組合),每班學生人數平均為22 名,屬學生人數較多的單元組合;修 讀「深廣班」(即修讀「核心單元」及「深廣單元」組合)的學生同樣是每年 級佔據一班,每班學生人數平均為18 名。

值得一提的是,新亞小學一至四年級都沒有開辦高級華文班,直至五、六 年級才各開一班。

修讀華文的非華族學生每年級則平均為 10 位。他們在一至四年級大部分 修讀的是「導入班」,五年級至六年級則是修讀基礎華文或是華文,幾乎沒有 修讀高級華文的。

Rf' JKLMNOüóòJ!ì¨-O'

新亞小學除了一至二年級以教育戲劇為「校本單元」的主軸,三年級至六 年級則採納閱讀為主的「校本單元」,每週進行一次,歷時一節課(約 30 分 鐘)。

除了「校本單元」以外,華文部還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其他的「特色活 動」,例如漢語拼音比賽、兒歌朗誦比賽、母語週、漢語拼音課程、趣味小學口

4 學校按學生的語文能力分班,在上華文課的時候將他們編入不同的班級。修讀「導入單元」

與「核心單元」組合的班級稱為「導入班」;修讀「核心單元」與「校本單元」組合的班級稱為

「核心班」;修讀「核心單元」與「深廣單元」的班級則稱為「深廣班」。如第二章所述,相對 於「按能力分班」的另一個單元模式實施方法則是「部分時間分組」(pull-out)。在此模式下,

學生在上核心單元的時候可以在自己原來的班級上課,只有在上導入、強化或是深廣單元的時 候才分班,和其他班級程度相近的學生一起上課。

59

語 與 演 藝 課 程 、 作 文 比 賽 、 講 故 事 比 賽 、 小 記 者 課 程 、 廣 播 與 呈 現 課 程

(Broadcasting and Presentation Course),以期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與呈現能 力。

?0CYFG<HIJKLMNO

ã"å1234:w<

若追溯其根源,「校本單元」在新亞小學的播種及發展有著「雙重的軌 跡」,一個源自外部環境的促因,一個則與學校內在或「在地」的因素有關。

ef' Ù⁄<34`a'

素來傾向中央集權管制的教育制度開始轉型,邁向民主與開放的道路之 時,往往是由中央開始釋出部分權力,至少在名義上為學校「增權賦能」。新亞 小學的「校本」之路,與新加坡教育中央的「鬆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007 年實施的小學華文課程在單元模式的架構內設置了「校本單元」,《課 程標準》明文規定釋出 20-30% 的華文課時,授權給學校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 校本課程,可謂新加坡華文課程開放的重要里程碑。自此,學校便「名正言 順」地擁有了發展多元化課程的空間。

為了推動學校進行創新的校本實踐,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南洋理工 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校群特級教師,連同25 所學校開展了相關的行動研 究。其中的項目涵蓋聽說教學、漢語拼音教學、閱讀評估、全語文寫作教學、

雙語並用教學以及教育戲劇等範疇。各行動研究團隊皆由國立教育學院的導 師、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的課程規劃員、特級教師以及參與學校的教師組 成。該計畫歷時十個多月,於2007 年 9 月在上述單位聯合舉辦的「策劃、實踐 與反思:小學華文校本課程」研討會中展示其成果,作為新加坡實施小學華文

「校本單元」早期經驗的描述(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09)。

新亞小學的教育戲劇「校本單元」之旅正是該項活動所促成的。教育部的 課程規劃員一方面聯繫了學校,另一方面聯繫了特級教師,並邀請了華語劇場 的戲劇教育專家,共同參與該「校本單元」的編制與研究。研討會結束之後,

團隊持續耕耘,經過了多一年的實踐,最終把心得結集於《我們的戲路》(化

60

名)這本教學手冊當中。隨著此書的出版,「校本單元」的合作發展計畫亦告一 段落,由校內、外多方教育夥伴所組成的課程發展團隊也正式解散。

gf' 5b<34`a'

從制度的層面來看,「校本單元」的實現是因為教育部在總體課程的規劃 上(尤其體現於課程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外在、客觀的「硬體」條件。然而,

內在與主觀的「軟體」,即校內人士自主的意志同樣是成事的關鍵。

新亞小學的領導層秉持著「全能教育之教學理念,力求打造一個以學生為 中心之教學環境,鼓勵教師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從而提升教學品質」(新 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09:42)。早在 2005 年,校方已意識到藝術 能為教育帶來的教學效應,因而將之引進校園,成為學校的其中一個「關鍵學 習領域」,進而實施藝術教育課程,並將之編入課程時間表。藝術教育課程的內 容包括「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兩大範疇,讓學生在不同年級都有機會接 觸各藝術範疇之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 展司,2009)。

既然戲劇是藝術領域的一部分,當學校教師 T 表示自己對「教育戲劇」深 感興趣,願意將之融入華文「校本單元」,校方對於該「校本單元」之發展與前 述的行動研究也就表示大力支持。為此,學校還特設了一個「教育戲劇實驗室」

既然戲劇是藝術領域的一部分,當學校教師 T 表示自己對「教育戲劇」深 感興趣,願意將之融入華文「校本單元」,校方對於該「校本單元」之發展與前 述的行動研究也就表示大力支持。為此,學校還特設了一個「教育戲劇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