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謂的校本特色,關鍵因素之一即學校如何善用學校情境脈絡下之內在與 外在資源來進行教學。高新建(2008)認為,學校本位課程之發展雖以學校的 教育理念及學生的需要為核心,同時也需要考量校外社區的特色及大眾的期望

,並符應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法令與政策的規範。以學校為發展的主要場 所及各項資源的主要提供者,但是並不必然侷限於校園內,而可以充分利用校 外機構及人士的資源。

對此,《課程標準》在為學校提供校本教材編寫建議時注明「教師可利用 各種資源拓展校本教材的內容,如邀請專家、家長、校友和相關機構,一起合 作開發、編制教材」(新加坡教育部,2006:32),而在教學資源開發方面則建 議學校「廣泛收集、善加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以及「建立資料庫,共享資源」(

新加坡教育部,2006:37)。統整上述兩方面的建議,教育部提醒學校應「與 社區建立密切的聯繫,爭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 動,為學生創設語言實踐的環境。學校可與政府機構、大專學府、專業團體、

民間團體、校友會等合作,主辦各種語文活動、表演等,推動華文教育。家長 更是學校重要的合作夥伴,學校應多與家長溝通,積極爭取社區與家長支持學 生的語文學習」。(新加坡教育部,2006:38)

46

究竟學校如何爭取學生、家長、社區乃至於社會人士(如專家、學者)與 環境(物理或文化層面)等來為校本課程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儲備,在互動的過 程中的關係權衡又呈現何種局面,對於學校內部機制又產生何種影響,都有待 深入探討。

90JKLMNO1234:%:i\

2007 年,新加坡教育部於全國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實施小學華文課程,「

校本單元」亦由此被推向全國小學。至今,「校本單元」在學校已有四年的發 展。在實施過程當中,新加坡教育部比較關注的是學校所採納的校本課程發展 模式。如前所述,教育部在《課程標準》當中建議學校考慮以下列三種方式來 進行小學華文「校本單元」之課程發展:

方式(一):採用部分導入、強化單元或深廣單元教材,加強針對性教學

方式(二):利用核心單元教材教學,豐富教學活動。

方式(三):自行設計教材,豐富學習內容。

根據學校所呈上的年度報告(新加坡教育部,2010),相關的推展情況如 下:

表2-5 2007 年選用不同「校本單元」課程與教材發展方式的學校數目與比例

R)ã"å R) ã?å R) ãaå ¥JKLMNO

F" 4 (2.3%) 8 (4.6%) 145 (82.9%) 18 (10.3%) F? 3(1.7%) 9 (5.1%) 158 (90.3%) 5 (2.9%) ↰äT$§CDEè˙⁄ã2010å

表2-6 2008 年選用不同「校本單元」課程與教材發展方式的學校數目與比例

R)ã"å R) ã?å R) ãaå ¥JKLMNO

F" 3 (1.7%) 2 (1.1%) 166 (94.9%) 4 (2.3%) F? 4 (2.3%) 3 (1.7%) 166 (94.9%) 2 (1.1%) Fa 3 (1.7%) 3 (1.7%) 160 (91.4%) 9 (5.1%) Fj 3 (1.7%) 3 (1.7%) 150 (85.7%) 19 (10.9%)

47

Fd 0 (0.0%) 0 (0.0%) 136 (77.7%) 39 (22.2%) 0 (0.0%) 0 (0.0%) 96 (55.5%) 77 (44.5%) ↰äT$§CDEè˙⁄ã2010å

表2-7 2009 年選用不同「校本單元」課程與教材發展方式的學校數目與比例

R)ã"å R) ã?å R) ãaå ¥JKLMNO

F" 2 (1.2%) 4 (2.3%) 161 (93.0%) 6 (3.5%) F? 3 (1.7%) 5 (2.9%) 160 (92.5%) 5 (2.9%) Fa 3 (1.7%) 6 (3.5%) 156 (90.2%) 8 (4.6%)

表2-8 2009 年選用不同「校本單元」課程與教材發展方式的學校數目與比例

(續)

R)ã"å R) ã?å R) ãaå ¥JKLMNO

Fj 2 (1.2%) 7 (4.0%) 157 (90.8%) 7 (4.0%) Fd 6 (3.5%) 5 (2.9%) 140 (80.9%) 22 (12.7%) 1 (0.6%) 4 (2.3%) 110 (63.6%) 58 (33.5%) ↰äT$§CDEè˙⁄ã2010å

表2-9 2010 年選用不同「校本單元」課程與教材發展方式的學校數目與比例 R)ã"å R)ã?å R)ã"å0

ã?å;é

R)ãaå ¥JKLMNO

F" 1 (0.6%) 2 (1.2%) 1 (0.6%) 153 (90.0%) 13 (7.6%) F? 4 (2.4%) 2 (1.2%) 1 (0.6%) 150 (88.2%) 13 (7.6%) Fa 3 (1.8%) 2 (1.2%) 1 (0.6%) 148 (87.0%) 16 (9.4%) Fj 3 (1.8%) 2 (1.2%) 2 (1.2%) 143 (84.0%) 20 (11.8%) Fd 6 (3.6%) 0 (0.0%) 1 (0.6%) 135 (79.3%) 28 (16.5%) 6 (3.6%) 0 (0.0%) 1 (0.6%) 127 (74.6%) 36 (21.2%) ↰äT$§CDEè˙⁄ã2010å

48

49

%>Ê?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äT$§CDEè˙⁄ã2010å

表2-11 2009 年採納方式(三)自行設計「校本單元」之學校的課程重點

50 FTCfTCfGHÕDÙTDÙ¨-ÕI“T@‚I“Õ¯˘TøÙ¯˘

↰äT$§CDEè˙⁄ã2010å FT2010 njIëè˙⁄12˛ˇ,34J5KLâGKâ†{MJKLMNO:1 2ç=#ÊæB•ù)üºIÔNðOpú

↰äT$§CDEè˙⁄ã2010å

51

從表 2-9 至表 2-12 的數據,可以得出的分析即各校所設計的校本課程種 類豐富,在內容或形式上從2008 年相對偏向語文技能(聽、說、讀、寫)之直 接訓練,到2009 年逐漸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如戲劇教學、電影賞析、傳統文化

、科技教學,到2010 年更是透過其他活動如戶外活動和國外浸入來豐富與帶動 華文教學。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數據,作出以下的詮釋:

(一)儘管這些資料都是學校所自行定義與分類的,從資料越加細緻的程度 卻可以看出學校在思考華文「校本單元」課程時對於自身的自主性乃至於課程 的可能性有了更清楚的意識,也更願意嘗試不同且更豐富多元的實踐方式。

(二)資料蒐集與呈現的方式亦顯示教育部在看待華文「校本單元」課程的 態度逐漸開放,接受純語文技能之外的其他內容形式。從2010 年開始,教育部 亦將「內容形式」與「語文技能」分開列表視之,開始區分二者,從本質上將 前者視為能夠帶動後者的策略。

(三)從 2009 及 2010 年開始於資料中顯現的戶外活動、傳統文化乃至於戲 劇教學等「校本單元」的內容形式或策略反映了部分學校開始重視「校本單元

」之社區及社會特性。從內容的角度觀之, 學校作為社區以及社會有機的一部 分,或許已經開始意識到社區或社會環境也是一項寶貴的資源,同時也能夠體 認它能夠如何發揮學校特色,彰顯「校本單元」之獨特性;從資源供給的角度 來看,這些「校本單元」的內容或許是超越教師知能所能單面承擔的。相對於 聽、說、讀、寫等語文技能之教授,如戲劇教學就可能需要外界專家的諮詢與 協助才能夠達成。

綜上所述,2008 年至 2010 年所呈現的「校本單元」種類之變化,反映的 是一種更開放的姿態,即開始鼓勵社區與其他校外人事的參與,共同進行課程 發展。當然,參與與決策之過程是否是民主式的,正是本研究欲探討的。

52

53

!"&' ()yz'

依據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參考相關文獻,本研究之架構以圖 3-1 所示

12[\<fghi 1. KÙWX

54

!?&' ()R|'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旨在瞭解新加坡新亞小學發展華文「校本 單元」課程發展團隊的組成與運作,分析該團隊所作的課程決定及其影響因素

個案研究指的是對單一的社會單位(social unit)為對象而作的縝密且深入 研究。該單位可以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做個案的綜合研究)、家庭、社區

、機構、團體等(郭生玉,2005)。個案研究具有幾項特徵:一、焦點置於特 定的事實或情況,來研究現象;二、對個案作深度研究,結合事件的描述、敘 述 、 分 析 與 解 釋 ; 三 、 在 情 境 中 研 究 現 象 ; 四 、 研 究 個 案 的 內 在 觀 點 ( Hitchcock & Hughes, 1995;引自 Cohen, Manion & Morrison, 2009)。

本研究所選擇的社會單位為新加坡的新亞小學的「校本單元」課程發展團 隊。本研究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等蒐集資料的方法,深入個案的組織、制度等 情境,瞭解其組成與運作,以及分析該團隊所作的課程決定及其影響因素,從 課程決定之相關理論和學校課程發展團隊的具體運作相互驗證,解釋課程決定 現象背後的影響因素,探討其內在觀點。

!a&' ()mz<ÏÌ'

/0()èV<ÏÌ

選擇新亞小學為個案的原因主要包括:一、學校決定自行設計華文「校本 單元」課程;二、校內外人士共同參與該校華文「校本單元」的課程發展;三

、該校決定以「教育戲劇」為華文「校本單元」的課程重點。茲針對以上三點 作進一步闡述。

"0§…AËJKLMNO12

2007 年,新加坡教育部於全國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實施小學華文課程,「

校本單元」亦由此被推向全國小學。至今,「校本單元」在學校已有了四年的 實踐歷程。由於學校是首次需要在屬於教育主科的華文課程當中發展「校本單

55

元」,新加坡教育部原本預計學校會採取較為「經濟」且有效率的課程發展方 式,因此除了鼓勵學校自行設計校本課程與教材以外,還建議學校利用由中央 所提供的核心單元教材來進行教學,豐富教學活動,或是採用部分導入、強化 或深廣單元的教材來加強針對性教學。若將上述校本課程的三種發展方式進行 比較,可以說從利用核心單元教材來豐富教學活動,到採納部分導入、強化或 深廣單元,再到自行設計課程,呈現的是教師專業自主性的層層提升。故此,

教育部亦認為學校會從第一種方式開始實踐,逐步累積經驗與資源,最終可以 自行發展教材。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教育部在前四年(2007至2010年)所收集的學校資 料當中,發現在170多所小學當中,竟有85%(新加坡教育部,2010)以上的學 校採納第三種方式,即選擇自行設計校本課程。而根據資料顯示,新亞小學,

也正是其中一所。

?0KBÙ≤ÿ˚±S,JKLMNO<1234

在此前提下,參與新亞小學的教育戲劇「校本單元」課程發展的人員就包 括了以下幾種類別的人員,即:一、學校的教師;二、學校所屬校群的特級教 師;三、華語劇場的戲劇專家;四、新加坡教育部的課程規劃員。以上四方人 馬從人員組織的形式上實現了學校本位課程所提倡的校內外(學校結合社會力 量)人員的參與。如此全面的動員在眾多學校當中亦是少見的,顯示其特殊性

此人員規制亦表示學校在「校本單元」的課程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面對更多 元的意見。然而,這也不過是應然的揣測,並不一定是實然的現象。即便課程 決定之過程是「眾聲喧嘩」的,最終結果是在何種影響因素下達成的,亦是耐 人尋味的。換言之,本個案可能提供了一個相對複雜的場域,讓研究者深入探 究課程發展的模式當中所作的決定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釐清或許存在於其中 的千絲萬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