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媒體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媒體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大多數的人對於兩性差異的認知,除了來自於個人的接觸、經驗及書 本之外,媒體也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中外的大眾傳播均有意無意的傳 達關於兩性能力的刻板印象、在家庭及工作場所中應扮演的角色,和女人被物 化的形象(林芳玟、張晉芬,1999)。

無人能自絕於媒體,媒體已經超越物件的本質,而成為環境,如同陽光、

水、空氣,是生命與生活的要素;媒體更是教育環境,人人透過媒體認識世界,

認識人、事、地、物與自己的關係。無論我們是否認識到媒體對自己的影響,

我們與他人在在都透過複雜的媒體互動建立社會關係,再將這些關係整合成為 日常生活的樣貌(吳翠珍、陳世敏,2007)。本節就先從界定媒體之意涵,再接 續討論媒體中所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壹、 媒體之意涵

媒體(media)意指資訊承載體(吳美美,2004),而只要是暴露在媒體前面 的大眾,都可以統稱為『閱聽人』(鄭貞銘,1994)。時至二十一世紀,科技日 新月異,媒體的範疇愈形擴大。舊有的媒體範圍包括報紙、電視、廣播、雜誌、

廣告等,但是自從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發明之後,學者專家將電腦、網路、網路 遊戲等新興媒體也納入媒體的範圍中(吳翠珍,1998)。以下僅就媒體內容、

媒體訊息特質進行探討,以了解閱聽人所接觸的媒體內涵。

大眾傳播媒體(mass media)的誕生和科技創新、政治與經濟發展、識字率 提升,以及相伴而來的人口結構轉變等因素關聯密切(余陽洲,2004)。二十 一世紀的大眾傳播媒體五花八門,綜觀國內媒體研究相關論著(張宏源,2001;

彭家發,1997;楊洲松,2003;管中祥,2004;鄭瑞城,1988)發現,可依呈現 型態區分媒體內容為「平面媒體」、「電子媒體」與「互動式新媒體」三大類 型。兹就各類型媒體的主要內容、特性加以說明如下:

一、 平面媒體

平面媒體泛指一般的印刷媒體,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體,其主要內容有 書籍、報紙、雜誌等。一般而言,平面印刷媒體具有以下特性:(1)傳遞容易、

快速;(2)獲取成本低廉;(3)能作較深入報導;(4)為獲取深度知識的最 主要來源;(5)閱聽人自行控制暴露;(6)能適合讀者特殊興趣。

二、 電子媒體

電子媒體乃現今媒體的主流,其中包括聲音媒體的廣播、錄音帶、CD,影 音媒體的無線電視、提供多頻道收視的有線電視、跨越地形地物的衛星電視,

及提供娛樂為主的電影等。這些電子媒體擁有以下特性:(1)訊息的傳遞極為 快速,時效佳;(2)聲光效果絕佳;(3)給人身歷其境的感受;(4)擁有多 樣化、多元化的內容,包含多種吸引人的元素;(5)能克服地形地物的障礙;

(6)已大量普及於一般家庭中,且只要擁有基本載具便能立即、快速地擁有訊 息。

三、 互動式新媒體

互動式新媒體屬於個人層次的便為家用個人電腦(PC),進一步的便是網 際網路(Internet),再者是同樣具有高互動性的電玩(Video Game)(張宏源,

2001)。而隨著電話通訊跨媒體的多元經營,使得手機不再只是通信產品,更 是具備拍照、上網、影音下載、電玩娛樂等功能的多媒體產品,其便利性與普 及率,使得手機對青少年的重要程度已經超過網路、電視及報紙,成爲新世代 青少年最常使用的溝通媒介(富邦文教基金會,2004)。這些互動式新媒體的 主要特色包括:(1)電子3C 產品價格較傳統媒體昂貴;(2)可以同時進行多 工處理作業;(3)透過網際網路,電腦可以互相溝通、傳遞訊息、共享資源;

(4)非線性的超連結瀏覽模式,顛覆閱聽人傳統閱讀習慣;(5)極具聲光刺 激、畫面變換快速與高度互動性。

以上所分類出的媒體種類,無時無刻存在我們生活週遭,無恐不入。我們 無法想像媒體對我們的影響有多麼的強大,除非一個人住在無水無電的原始社 區,否則我們很難說自己與媒體完全隔絕,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多新發明的誕 生,到底是人類控制媒體抑或是媒體控制人類的生活起居,值得大家仔細思考。

貳、 媒體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承如上述所說,媒體是個環境,而非物件。在生活中,媒體無時無刻地影 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存在著意識形態。2005 年臺灣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中顯示,

臺灣學童平均每星期看電視的時間超過 17 小時(其他調查指出國中與高中也接 近或超過這個數字),非假日平均每天收視 2.3 小時,其中有近三成的學童

(28.7%)每天看 3 小時以上,甚至有 12.7%的學童在上課日,每天花 5 小時以 上看電視;到了週末假日,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長。另外,在網路使用上,臺 灣也直線上升。依據富邦文教基金會 2003 年調查,臺灣兒童上網的比例從 2000 年 44%,到 2003 年攀升至 78%,成長非常迅速,網路也是兒童心目中最重要的 媒體(61%),以往使用時間最多的電視,重要性已經降為第二(47%),報紙為 第三名(39%),而廣播則位居第四(27%)(吳翠珍、陳世敏,2007)。

王懋雯(2003)等人曾透過實際觀察紀錄,取樣一百一十五則電視廣告加 以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不少電視廣告中出現性別迷思的現象,包括洗髮 精中的長髮迷思、男女職業刻板印象的強化、充滿性暗示的男性藥酒廣告、家 庭角色的重新地位、性別歧視語言的應用、男性窺視女性的迷思、陽剛陰柔的 兩性特質迷思、女性外貌美醜的二分迷思等。換句話說,我國的媒體中仍隱含 對女性儀表窺視與男性權威的尊崇。經由媒體不斷地暗示,女性很快就接受了 自己被物化的角色,以及必須美化儀表的觀念,同時間接呈現一種『男主女從』

兩性關係的訊息。

以下就幾個常見於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分述其類型:

一、 家務分工的性別刻板印象

1972 年多明尼克(J.Dominick)和饒區(G.Rauch)對廣告進行分析,發現 了廣告裡的女性角色主要都是家庭取向;女性出現在家中的頻率,比起出現在 戶外的頻率多於兩倍,而比起出現在企業機構的頻率更是多於五倍。廣告裡的 女性只有 19%被描繪在戶外活動,而男性在廣告裡卻有 44%是在戶外(引自張 錦華譯,2002)。

女性在廣告中的角色基本上是傳統的、被動的。有相當多的研究發現,女 性多出現在家庭用品的廣告中,而較少出現於高消費商品中,她們多數在家中 從事家事或相關活動。這些都在在顯示媒體不斷再製兩性之間的刻板關係來鞏 固父權體制(張錦華,1994)。另外,女性多以家庭角色或男性陪襯角色出現、

背景場所為家中、代言家務類商品、形象較為柔弱或裸露身體(吳翠珍、陳世 敏,2007)。

二、 興趣與專長的性別刻板印象

Tuchman 提到在報章雜誌方面,凡是與權力、政治、階層意識有關的議題,

都歸屬於男性興趣事務,搶占重要、顯著的版面;而家庭生活、社會事件則被 視為是『女性的』、『軟性的』新聞。同時,Cox 於 1992 年也提出女性的新聞、

議題和版面往往少於男性(引自徐西森,2003)。即使是報紙類以女性讀者為主 的家庭生活版面,仍然受到父權主義和商業效益的宰割,該版主編雖多為女性,

但報導決策仍掌握在更高層的男性主管手中(江靜芳,1995);而且配合版面視 覺美化的『催化』下,資訊廣告的現象也相當嚴重,女性讀者的價值觀、生活 方式與人生信念往往不自覺地受到商品影響(沈怡,1995)。

而男性通常代表專業角色、出現在專業的或公眾的場合、代言高價位類的 如建築、鐘錶、高科技等商品,汽車、運動用品也往往被歸類為男性商品,在

汽車廣告中還可以看見男性開車的自在與可以掌握一切的權威,尤其是在家用 休旅車的廣告中,女性多為裝飾性角色,承受男性凝視的目光,或因為擔任家 務而被拒於『開車』這種場合之外,或是即使開著車仍然必須擔驚受怕,開車 因此成為對於女性的另一種約束(吳翠珍、陳世敏,2007)。

三、 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

黃吉君、吳宇屏(2010)提到在卡通《多啦A夢》中,男性角色出現的職業 類別較多,而且多且活躍於公領域中,男生因為積極、主動、有抱負、是家庭 中的經濟支柱,因此從事的是需要技能性、知識性與有權威性的職業,其中大 臣、皇帝、警察符合傳統男性角色與職業的刻板印象。

此外,我們在電視劇中,也可時常看到男性角色多半飾演醫師、律師、建 築師等專業性的職業,而女性角色多半設定為教師、護士、幼稚園園長等需要 細心照顧他人形象的職業。

四、 不同性別形象描述的刻板印象

孫秀蕙(1996)指出在我們這個社會裡,使用的語言和常見的影像,將女 人身體物化、瑣碎化的程度,已經頻繁到令人麻木不仁的地步。將高效率電腦 比擬為身材誘人的俏皮女秘書,洋酒汽車廣告裡誘人的女體被比擬為消費者達 到快感的消費對象。女性的性徵處處被凸顯,我們早就將這些性訴求的廣告視 為當然,內化成價值觀的一部分。

陳芬苓(2003)指出,近年來無論是更年期用藥、子宮頸抹片的篩檢以及 避孕問題等方面的醫療保健資訊宣導,醫療界或傳播界大都以『保護』及『教 導』的角色,強迫婦女接受所謂專家學者及西方醫療的觀點,反而忽略了尊重 本土婦女對其身體自主性的詮釋;而且在醫療教育宣導的過程中,女性往往被 視為缺乏知識而需要被教導的被動體,同時女性被強力推銷各種醫療保健產 品。婦女儼然是傳播媒體與醫療教育的弱勢者,甚至被『無知化』、『商品化』

和『工具化』。

在電視節目方面,當節目中女性或男性的角色經常表現出某一類型的情 緒、需求、態度、個性、風格和生活型態時,即有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偏頗、誤 導之嫌,若加上對某一性別刻板刻意塑造上述心理反應的『負向』特質時,更 隱含有性別歧視、性別偏見的意涵,例如女人要在家相夫教子、嫁出去的女兒

在電視節目方面,當節目中女性或男性的角色經常表現出某一類型的情 緒、需求、態度、個性、風格和生活型態時,即有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偏頗、誤 導之嫌,若加上對某一性別刻板刻意塑造上述心理反應的『負向』特質時,更 隱含有性別歧視、性別偏見的意涵,例如女人要在家相夫教子、嫁出去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