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背景

在行動研究中,不同的研究對象、環境與研究者背景對於研究結果都有相 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在進行研究之前,必須先對研究基本資訊做全盤暸解,

以利研究過程分析並讓結果的解讀較有整體與客觀的依據。

壹、 研究場域

本行動研究之實施場域為研究者自身所任教之中壢市區某公立國中,本校 為一所大型國中,全校約八十幾個班,除了一般班級之外,還設有體育班、舞 蹈班,目前全校人數合計將近三千人,教職員工總數約兩百名。由於本校所處 學區範圍內有兩所大學,又交通便利位於市中心,故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皆不 算太差,父母多屬公教人員或從商行業。

本校在性別平等教育之推動與執行方面,已成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定 期召開會議。另外,固定於每年十月負責主辦桃園縣反性/別暴力全國戲劇比 賽,協助推廣與宣導性別平等教育,不過,大部分都是以政策面的推動為主,

課程設計與教學方面,未見校方實質面的鼓勵或行動。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推 動,學校教師雖然認為學生受到電視和網路影響很大,但因學校整體仍以升學 主義為導向,因此,往往在行有餘力時,教師才在課堂上稍加宣導或是靠著導 師於班會課或早自習略為提到,關於媒體素養課程,並未有整體性的實施。

貳、 學生背景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本身所任教的一個八年級班級,全班共有30 人,男女比率各佔一半。此次選擇八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的原因是因為在 八年級的綜合活動課程內容中有提到性別相關議題,恰巧可與設計之教學方案 內容作協同教學,此外,在七年級上學期時,公民課中也曾提到性別角色、性 別刻板印象等觀念。至於選擇此班級的原因則是因為在研究者所任教的八個八

年級班級中,該班學生較願意將自己的想法提出來與全班同學分享,該班的學 習氣氛也是八個班級中,最為正向積極。另外,研究者與此班的熟悉度與關係 較為良好,應有助於教學活動單元的順利進行。

參、 研究者

質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做「理解」和「領 會」,研究者透過自身的體驗,對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其意義建構產生理解

(陳向明,2002)。因此,研究者應為研究過程中的研究工具,因研究者對研 究參與者的解讀都會影響整個研究結果。研究者個人的背景也將會影響研究過 程的解讀,若將研究者之學經歷背景詳述之,也能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研究圖 像與研究結果。

一、 研究者的知識與經歷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大學時曾積極 參與系學會與童軍團活動,曾經修過『性別教育』課程,在該課程中我們深入 探討校園中不同性別受到的差別待遇,或是傳統觀念上對男女的期待,大學時 期所鑽研的性別相關議題,也奠定了如今的研究方向。畢業後,主要任教的科 目為綜合活動領域中的童軍科,並兼任男女童軍團團長,目前教學與帶團年資 為五年。教學風格上,多採用活動式的教學活動單元設計,以綜合活動領域整 體概念來貫穿,因在大學期間仍有接觸公民課程的部份,故對公民教材也有一 定程度的熟悉。平日上課時,也時常運用多元媒體來進行課程教學,但經過公 領所上安排的課程,修了『媒體素養與公民教育研究』課程後,逐漸體會到連 教師自己在選取媒體素材當作教學教材時,往往也忽略了自身的媒體識讀能 力;此外,也因為受到所上課程的薰陶,更感受到性別刻板印象議題在國中校 園往往只是師生間嘴上提到的名詞,在內心層面卻仍存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因此,希望藉由本次所設計之性別刻板議題融入媒體素養的課程能夠提升 學生媒體素養能力以及減少性別刻板印象。

二、 研究者的立場與角色

研究者目前擔任八年級之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教師,在研究進行期間,一 方面是教室中的課程執行者、教學者,進行教學活動與進行學生輔導等工作;

一方面也是研究者、訪談者、觀察者、文件蒐集者等角色。在研究過程,須時 時提醒自己身為研究者的角色,忠實呈現研究資料,並在過程中不斷自我省思、

修正,盡量避免研究者的偏誤,詳實說明研究結果。

肆、研究同儕與觀課教師 一、 研究同儕

本研究之研究同儕,共有三位。三位皆是研究者大學時期的同班同學,其 中有兩位更是研究者在研究所階段的同學。三位目前皆為社會領域公民科教 師。在大學時期我們皆曾修習過『性別教育』一門課程,研究所時期也都曾上 過『媒體素養與公民教育研究』,因我們的研究主題皆與媒體素養議題或性別議 題相關,每個月至少見面一次,進行教學活動單元設計與教學活動單元實施歷 程之分享,相信經過彼此討論、分享的過程中,能夠擦出更多的教學火花,並 更容易看出教學歷程問題所在,進而加以修正。

研究者之三位研究同儕對於自己的教學領域不斷力求日益精進,在假日也 參加許多相關研習活動,在媒體素養與性別教育等議題上皆曾參加多次研討 會,也創新過許多相關教案設計,相信三位研究同儕能夠在行動研究期間給予 研究者更多的想法與激勵。

二、 觀課教師

本研究之觀課教師,相當榮幸地邀請到研究者的兩位同事。兩位皆畢業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位是研究者大學時期的系上學妹;另一位則是衛教系的 學姊,兩位在大學時期也都曾修習過性別教育相關課程,在各自的教學領域上 都對性別議題有相當深入的研究。研究者甚至與兩位觀課教師成立桃園縣教育 局所推行的教師興趣小組,研究主題則與性別議題相關。

在實行本行動研究的期間,兩位觀課教師給予研究者多方面的思考與意 見,促使研究者在教學活動單元設計上更加完善,也由於觀課教師協助觀察學 生們在課堂間的反應與表情,讓研究者能夠多方確定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以達 行動研究之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