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歷程進行自省與歸納,針對在教育現場上的實施提出 了以下三點建議:

壹、 利用活動體驗與小隊討論將有助於『發現媒體中的性 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實施

一、 從活動中,體驗出自身不意察覺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本行動研究教學活動單元設計之初,研究者搜尋了網路上或坊間出 版與性別刻板印象教學相關的教案,發現在國小階段已有相當多元且有趣 的教學活動單元設計,研究者該如何設計出創新且適於國中階段實施的發 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著實讓研究者傷透腦筋。如果又 與那些坊間的課程設計雷同,相信學生很容易就知道研究者的目的,而落 入制式化的形式。

因此,在參酌許多相關課程教案以及在研究者實施完第一堂分小隊的 活動後,赫然發現其實學生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完美的課程教材,從他們自 身,就可以發現所謂的答案,因此,研究者臨時增加第二堂課的賓果活動,

期待透過活動的體驗,讓他們自我察覺存在身上已久的性別刻板印象,課 後詢問學生也獲得相當不錯的迴響。

二、 以學生為主體,透過小隊討論提供多元思考觀點

另外,在本行動研究教學活動單元實施之初,研究者多半採課堂提問 或是書寫學習單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雖然在教學活動單元一開始,已 花了一堂課的時間進行分小隊的動作,但在第二堂課研究者並沒有善用這 樣的小隊制度,讓小隊成員之間有多一點的交流時間與討論空間,單純僅

就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或是將學生自己的想法寫在學習單上。如此一 來,卻導致討論議題與思考觀點有所侷限,這樣的實施方式並不能達到研 究者最初希望提供友善的意見交流空間。學生們似乎又再度變成傳統的教 學模式;老師講述,學生聆聽。

在研究者進行如此的自我檢討與教學省思後,決定善用小隊制度,讓 小隊成員之間有充分討論時間。相信在討論的過程中,會因為大家都是學 生,可以讓人更放鬆、更自由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增加主動學習的興趣;

也可以透過彼此之間的意見交換,進而討論出共同都可以接受的觀點,這 樣的學習方式,相信比教師一人在臺上講述的口沫橫飛更能達到效果。

根據本行動研究實施歷程經驗可知,研究者在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 印象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時,加入了活動體驗與小隊討論兩項元素,將有助 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適合在國中階段進行實施。

貳、 透過生活實例作為教學媒介,讓學生更能察覺媒體中 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學習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一、 他人的真實故事,點醒仍在睡夢中的孩子

在教學活動單元實施到第六堂課--『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研究者在 課堂最後,詢問全班是否在意媒體中所透露出的性別刻板印象,將全班學 習單回收統計後,赫然發現大家所寫出來的答案不如原先所期待。全班只 有四人是在意且願意採取行動去改變身邊的人。得到如此的統計數量,研 究者當場傻眼,不知道後續教學活動單元該如何進行,甚至一度沮喪。在 冷靜思考後幾天,研究者發現可以將自己正在閱讀的書籍『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生活』來做舉例,或許透過他人的真實故事,能影響學生們的 想法。

教學活動單元實施後,透過與觀課教師的討論與驗證,確實可以從學 生們的上課眼神與聆聽態度,發現以北韓人民的生活一書,成功地影響到 多數學生對於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關切程度。

二、 用生活中媒體素材舉例,提升覺察性別刻板印象的敏銳度

在教學活動單元實施的第三單元--活動一『大家來找碴』的課堂中,

研究者透過大量的媒體素材,和全班進行分析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訊息,

以實例舉證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相信更能幫助學生聚焦與信服。研究 者發現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體素材更能提升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刻板 印象訊息敏感度而不再淪於空泛之談。在學生們最後的成果驗收報告中,

也可從他們的口中得知,在經過一系列對媒體素材進行評論後,大家是願 意正視媒體所傳遞出的不當性別訊息,並且體認到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從以上的結果可以歸納出,運用『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 活動單元進行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於學生在性別角色態度的認知,有正 向的影響,並且對學生從媒體中發現性別刻板印象的訊息能力有顯著的幫 助。故整體而言,透過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實施,對 學生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有正向轉變與良好的學習經驗。

參、 組織課程研發團隊有助於研究者之專業能力提升 一、 課程研發團隊,集思廣義創意多

在尚未開啟本行動研究之前,研究者在教學活動單元設計與實施上,

多半單打獨鬥,自己設計教案、準備教具,遇到教學活動單元問題也獨立 解決,甚少有機會與其他相同教學領域教師進行討論與研發課程。

但本次行動研究為確實掌握教學成效,為研究成果做三角驗證,因此 邀請了三位研究同儕與兩位觀課教師一同進行本次研究,如此的專業研發 團隊,雖然讓研究者倍感壓力,尤其是每次課後討論的過程中,都相當緊 張觀課教師對於該週教學活動的實施成效進行評論。在上課過程中,也因 為有兩位觀課教師在一旁的觀看與紀錄,不免會影響上課的心情,深怕自 己沒有掌握好課堂秩序或是無法對學生的提問做出適當的回應,而顯得更 緊張。

所幸在教學活動單元實施後幾堂課,研究者已漸漸習慣如此模式,而 較能以平常心態看到教室後方有觀課教師做觀察與紀錄的狀態,每次課後 的討論,觀課教師也能就客觀的立場與善意的建議給予研究者回饋,幫助 研究者找到更佳的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成效。另外,當研究者在教學活動 實施後,所得到的學生學習成效,不如預期而感到沮喪時,透過與研究同 儕的經驗分享與討論,也能找出癥結所在,並從研究同儕以往的教學經驗,

發現其實研究者所得到的教學成果並沒有想像中的糟糕。

因此,透過如此強大的專業課程研發團隊,不僅能激盪出更多的教學 新點子,也能相互激勵並給予彼此信心。因有感於參加研究團隊的重要性,

在未來,研究者將參加校內中,有老師發起關於性別議題的興趣小組,每 學期將進行六次研討,希望在這樣的意見交流過程中,對研究者的教學能 力有不斷精進的引導與督促作用。

二、 共同研發多元評量方式、創新教學法,更能提升教學效果

在這次的行動研究之初,研究者雖然一直知道應透過多元的評量方 式,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學習成效,但具體的評量方式,卻始終無法確立,

能想到的教學活動單元評量方式基本上不出書寫學習單、透過小隊成果報

告等較為傳統的評量方法。但在不斷與三位研究同儕、兩位觀課教師的討 論過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方向、創造更大的可能性,

並透過更仔細的評量方法,來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例如,除了透過傳統 的紙筆測驗、學習單書寫,也許還可以試著對小隊成果報告人的臺風進行 公平的審核與建議,對於成果報告的簡報進行評分,這些都應該列入學生 學習經驗過程的評量項目,也是在學習察覺媒體中所傳遞出的性別刻板印 象訊息能力,額外可以學習到的附加價值。

上述兩點,是歷經一連串的行動研究過程後,研究者親自體認。無論 是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或是課堂授課,若僅是一人單打獨鬥,閉門造車,教 師的眼界自然有所侷限,若能有專業團隊的共同研發與討論過程,相信對 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絕對有相當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德隆、游美惠、李筱嵐(2009)。2008 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 現況調查。教育部國民教育司,臺北。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 印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

王淑麗(2004)。臺北縣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臺北市:

學富文化。

王懋雯、林俐君和黃淑鈴(2003)。電視廣告中的兩性角色。臺灣性學學刊,9

(1),1-13。

白玉玲、王雅貞合譯(2006)。兒童發展。臺北:雙葉。

朱貽莊(1998)。低年級單親兒童性別角色之差異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江靜芳(1995)。報禁解除後『家庭生活版』十八變。臺大新聞論壇,3,112-125。

余陽洲(2004)。多重觀點下的大眾傳播媒體。載於成露茜、羅小南(主編),

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21-32頁)。臺北:正中。

吳方馨(2011)。以 ADDIE 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 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

吳知賢(1999)。電視媒體中兩性關係的探討。國教之友,51,3-11。

吳知賢(1999 年 4 月)。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的內容分析。『邁向二十一世

紀兩性平等教育』發表之論文,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原作者:Jean McNiff , Pamela Lomax , Jack Whitehead)。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臺灣教育,

629,9-14。

吳清山、林天佑(2004)。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吳翠珍(1998)。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

47,145-163。

吳翠珍(2002)。媒體教育不教什麼?人本教育札記,10 月號,40-42。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巨流。

李欣凌(2009)。以性別角色衝突與媒體形象探討臺灣女性主管角色描繪(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

李欣凌(2009)。以性別角色衝突與媒體形象探討臺灣女性主管角色描繪(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