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一所國民中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一所國民中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錦雀 博士. 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一所國民中學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 陳 容. 中華民國 一 ○ 二. 撰. 年 七 月.

(2) 謝誌 論文的書寫,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在歷經千辛萬苦的努力後,終於來到成 果豐收的時刻。然而,論文寫作的路上,絕非靠一人之力足以完成,最感謝我 的指導教授錦雀老師,在我萌生退意時,不斷給予鼓勵,並且不厭其煩給予指 導,而安邦老師與樹倫老師兩位口試委員,也在我的論文寫作過程中,提供寶 貴意見,讓我的寫作內容更能聚焦。同時也感謝我的父母,作為我強大的後盾, 給予力量,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寫作。 此外,也感謝我的論文寫作夥伴們:佳俐、心怡、俐伶與亞儒,因為一路 上有你們相伴相隨,讓我知道,我不孤單。我的同事:乃先、貞蓉與郁琪;大 學同學:傑揚、芯蕾、孟莉與雅涵,謝謝你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吝惜地給予協 助與寶貴意見。也謝謝我的團長夥伴們:玉卉、小山、正道與秉諭,在這段期 間幫我分攤許多團長工作。 其實,需要感謝的人很多,無法一一唱名,像是頤穎、欣姿、秀華、美慧、 欣怡等朋友們以及童軍團的團員們,這些日子以來,聽我的碎念並且給予我正 向的力量。真心感謝一路上許多貴人相助,我才得以走到這一步。. 陳. 容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班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i.

(3)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因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國中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普遍的 存在;另外,在了解到媒體素養教育實施的重要性與刻不容緩,並且相信透過 媒體素養教育的實施是能夠提升學生對性別意識認知的正確性,在這樣的引起 動機下,研究者決定朝這方面的議題進行鑽研與教學活動單元設計。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希望透過教學活動單元設計,發現媒體中所呈現 的性別刻板印象,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週遭充斥著對性別角色的迷思並且設計適 於國中階段實施的『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為達上述目 的,本研究以 30 名八年級學生作為教學活動單元實施對象,共進行 12 堂『發 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其教學單元主要分為單元一:性別 刻板印象;單元二:媒體的介紹;單元三: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單元四: 我真的很特別等。希望透過這一連串的教學,除了讓學生知道性別刻板印象普 遍存在於媒體;透過媒體的傳播,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之外,更能夠獨 立思考判斷,找出媒體在何時傳遞性別刻板印象的訊息,進而能推廣性別平等 的觀念。此外,透過行動研究的過程,也期待能夠讓研究者從中修正自己的教 學方法,對專業能力有所精進。 本行動研究的工具以課堂觀察紀錄、教師教學省思日誌、與觀課教師課後 討論、學生非正式訪談紀錄、活動課程學習單、學生回饋表等質性資料為主。 這些資料的分析將對未來繼續實施該教學活動單元有相當大的助益。 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研究者除了設計一套可實際運用在課堂上的『發現媒 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之外,並根據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 得到下列結論:. 一、 批判思考能力需長期訓練並配合生活實例舉證、營造適合學習的情境才 能顯現成效。. ii.

(4) 二、 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三、 透過教學省思與研究團隊進行討論等行動研究循環歷程,有助於提昇教 師之專業成長。 最後,針對行動研究過程中所遭遇之問題提出建議,期能提供日後從事相 關研究者作為參考,並提供更多的想法與研究方向。. 關鍵詞:性別刻板印象、媒體素養教育. iii.

(5) Abstract In this study, I aim at exploring the issue of ju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concepts towards the gender stereotypes. Beside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poganda of mass media,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mass media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se studendts because mass media has power to guide these studeunts into having correct concepts and attitudes towards gender study. With these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mind, I would like to explore the issue on course design. In this study, I adopt an action research and try to unearth biases of gender stereotypes presented in mass media. After that, I would like to hav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gender bias and start to design courses, “Biases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Mass Media,”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study, I would have 30 eight-grade students be my experimenters and design 12 courses for them. The contents of these courses includes: 1) bias of gender stereotypes, 2) an introduction to mass media, 3) bias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mass media, 4) the unique individual, and so on. In these courses, I want these participants to perceive the biases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mass media.. In addition, thes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on judging the values of gender study delivered by mass media.. After that, I expect them to have correct. concepts towards the gender issue. In this study, I also expect to re-evaluate the way I teach these students and improve my way of teaching. In this research, I would like to employ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teaching reflective journals, discuss with teacher after class , informal interviews with student records, learning document, student feedback forms as my resourses to explore the related issues. In my belief, these resources are helpful for me to analyze. iv.

(6) my course design. After running the courses, I would like to conclude what I have found in this study, and my conclusion includes: 1.. The critical thinking requires a long-term training and with real-life examples of proving, then we can create a situation for learning to show results.. 2..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3.. Through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the research team process such as action research cycle can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what I have found in my study as well as suggestion to the future study.. Keywords: gender stereotypes,media education. v.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 ........................................................................................................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性別角色的意涵 .................................................................................................. 11 第二節 性別刻板印象的意涵 .......................................................................................... 18 第三節 媒體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 29 第四節 性別平等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 .......................................................................... 36 第五節 相關研究討論 ......................................................................................................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背景 ...................................................................................... 6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1 第四節 教學活動單元設計 .............................................................................................. 7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81 第六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信實度 ...................................................................................... 86. vi.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9 第一節 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之實施歷程……………89 第二節 教學實施後學生的轉變與學習經驗…………………………………94 第三節 教學實施歷程中研究者之省思與專業成長…………………………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5. 參考文獻 ........................................................................................... 141 中文部分…………………………………………………………141 西文部分…………………………………………………………149. vii.

(9) 附錄 附錄一. 教學活動單元教案……………………………………………………151. 附錄二 『Bingo 請舉手』個人學習單一………………………………………171 附錄三 『男女生了沒』小隊學習單一…………………………………………172 附錄四 『找尋性別刻板印象』小隊學習單二…………………………………173 附錄五 『性別繽紛樂』個人學習單二…………………………………………174 附錄六 『媒體使用調查表』個人學習單三……………………………………175 附錄七 『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個人學習單四………………………………176 附錄八 『大家來找碴』個人學習單五…………………………………………177 附錄九 『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小隊學習單三………………………178 附錄十 『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評分表』小隊學習單四………………179 附錄十一. 個人課後回饋單……………………………………………………180. 附錄十二. 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研究同意書……..181. viii.

(10) 圖表目次 (1)表次 表 2-2-1 臺灣地區大學生認為適合於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質…………………20 表 2-4-1 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能力指標概念架構表……………40 表 2-4-2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核心能力與分段指標……………………………41 表 2-4-3 媒體素養教育分段能力指標檢核表……………………………………………47 表 2-4-4 性別平等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相關能力指標對照表…………………51 表 2-5-1 性別平等、媒體素養相關博碩士論文一覽表…………………………52 表 3-4-1 原先設計之單元名稱與活動名稱………………………………………78 表 3-4-2 修訂後之單元名稱與活動名稱…………………………………………79 表 3-5-1 訪談紀錄編碼方式………………………………………………………82 表 3-5-2 資料分析編碼方式………………………………………………………83 表 4-1-1 教學活動單元設計修正歷程表…………………………………………91 表 4-2-1『性別繽紛樂』學習單答案分析…………………………………………95 表 4-2-2『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學習單答案分析(1)…………………………100 表 4-2-3『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學習單答案分析(2)…………………………102 表 4-2-4 教學活動單元回饋單統計數據………………………………………109 (2)圖次 圖 3-3-1 研究流程圖………………………………………………………………74 圖 3-6-1 研究效度建構過程圖……………………………………………………88. ix.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背景 一、 性別刻板印象隨處可見 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在講求男女平權的思潮衝擊下,看似漸漸沖 淡,事實上,在臺灣社會裡依然到處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子。雖然近幾年 來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工作不斷的推動,從 2004 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施行 已將性別平等教育推至法制化的階段;配合教育部訓委會『友善校園總體營造 計畫』的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似乎也已經進入學校教育工作之正軌,一切好像 按部就班的在進行。但是在現實層面的執行上,依然遇到許多的困境,其中即 包含了社會刻板印象而支援微弱(方德隆、游美惠、李筱嵐,2009) 。在社會根 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及家長性別平等教育不足(張寶丹,2006) 、社區資源投 入或家長配合度有限(王淑麗,2004)的情況下,在校園這個社會的小小縮影 中,不難看到有男學生因為個性溫吞、舉止優雅、動作具有陰柔特質而被同學 排擠的現象。 常見的男性化陽剛特質是『有淚不輕彈』,甚至『有話不輕談』,要剛強勇 敢,跟很 man 不能娘;而女性化陰柔特質是溫柔婉約、可愛體貼。久而久之, 就形成性別刻板印象,比如對男生典型的形容詞是勇敢的、理智的;但對女生 是感性的、依賴的…等等(陸偉明,2011)。 除了校園之外,從家庭、大眾傳播媒體都不難看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子。 我們的孩子,總是在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觀念的環境底下成長,再次複製如此 的想法。. 1.

(12) 二、 相關政策的實施 然而,基於社會需求與時勢所趨,教育部於民國87年公佈『國民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將『兩性教育』列為重大議題,希望藉由兩性教育 課程融入各領域課程內實施,讓學生能學習接納差異與尊重多元的態度(顏國 樑、簡安茹,2006),並於民國90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中正式明列『兩性教育』為重大議題之一,訂有課程綱要之內容,期能透過課 程實施,使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得以往下紮根。由此可知,發展性別教育是現 今教育重要一環。. 三、 媒體的影響力 我們對於性別存在著刻板印象,其主要原因除了受到家庭教養、學校教育、 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外,還有一項隱形的操控者:『傳播媒體』,其大大地影響 著我們的想法與觀念。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一天的生活似乎都離不開媒體。從 報章雜誌、廣播、電視中的新聞、戲劇、廣告甚至是網際網路,幾乎無時無刻 地充斥在我們生活週遭,讓人無法忽視。隨著臺灣傳播媒體的發達,若說我們 身處於『資訊海』一點也不為過。然而,這些媒體所傳達出的訊息,其真假又 有多少人能夠看穿。 大眾傳播媒體的內容取材、報導角度,也無形中傳遞與強化了性別刻板印 象,如:化妝品廣告大多訴求柔美女性,強調身為女生,美白與肌膚相當重要; 時尚雜誌封面也大多以身材纖細的女模特兒作為重點吸引消費者購買;偶像劇 也時常將女主角的形象塑造成需要強壯的男主角來保護。久而久之,社會文化 即形成了一種男生需孔武有力、女生需溫柔纖細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然而,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資訊爆炸時代,媒體對臺灣青少年的影響力,大 大提升,甚至已經成為臺灣青少年和兒童的第二個教育課程,甚至有取而代之 成為第一個教育體制的可能(吳翠珍、陳世敏,2007)。. 2.

(13) 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2004)的調查結果發現, 『媒體』可說是新世紀公民 的生活必需品,近七成家庭將看電視當成居家休閒生活;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 在『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顯示,網路是青少年認為最重要 的媒體,其次是電視、手機、報紙、雜誌、廣播。青少年一週使用網路時間最 長(16.1小時),其次是看電視(15.36小時)、手機(4.94小時);在此研究調查 中,青少年一週接觸媒體的時間高達四十三個小時,比成人一週上班的時間還 多。另外根據Christine McCauley 與Ohannessian(2009)針對328名14到16歲的青 少年進行調查,發現這些青少年每天平均花兩小時在看電視、一個小時在上網、 一個半小時在使用手機,一天中媒體的使用也佔據不少時間;而其中傳遞出的 訊息,對青少年而言,是全盤接收,還是曾經過大腦判斷其真假建立正確的價 值觀念,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環顧目前媒體生態,許多媒體業者為取得較高收視率或銷售率,往 往將最腥羶色、尚未取得證實的素材展現在國人面前,而不考慮其訊息對尚未 成年的國中生或年輕學子帶來多大的影響。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導致媒體業 者喪失了自身對社會應負起的社會道義,也因為如此的問題,媒體素養教育也 更加值得我們重視。教育部在2002年公佈『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又在2008年 5月間公佈微調後國中小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增加媒體素養基本知能,並且在 一百學年度成為正式教科書內容,將媒體素養教育之相關概念融入現行的國中 小教學領域之中,並加入現行之新興議題融合運用,強調媒體與日常生活的關 係,以教導學生如何思辨各種媒體的訊息(教育部,2008) 。另外,各家學者也 投入有關媒體素養能力之研究,不過,多半將焦點放在不同種類媒體之媒體素 養能力之研究,較少部分的學者是針對青少年對於媒體所傳遞出性別訊息之媒 體判讀能力。因此,本研究希望能研發出適合國中階段的教材,能夠讓學生透 過媒體素養教育來檢視自己是否受到偌大媒體影響,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進 而能得以屏除。. 3.

(14) 貳、 研究動機 一、 國中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普遍的存在 『不要用咖啡色啦,那是男生的顏色。』這是曾經在課堂上請學生分組製 作校園簡介 DM 時,無意間聽到學生在選擇 DM 紙顏色時的對話。於是我停下 腳步,問了該名學生各種顏色的性別屬性,沒想到該名學生相當快速地一一回 答,但當我反問:『為什麼答案是如此』,學生卻無法說出個原因,只說是憑感 覺,此時,在旁邊聽著我們對話的另一位同學,分享了他的看法: 『老師,大部 分的女生都喜歡粉紅色,比較亮、比較粉色的東西;而男生,就常常使用暗色 系列的顏色,不是嗎?』這才發現原來對學生而言,顏色跟「性別」是緊密關 連的。 在教書的經驗中,深刻的發現,課堂發言的比率往往是男性學生居多,有 一回,實在忍不住私下問了一群女生:『剛剛的問題很難嗎?為什麼妳們都不舉 手回答,既可以幫自己加分,也可以幫小隊加分啊。』其中一位女生說:『男 生都搶著在前面亂回答,我們不想跟他們一樣,而且如果說錯了,會很丟臉。』 於是我接著問:『回答錯誤,修正就好啦,怎麼會丟臉,像剛剛XXX(一位男 同學)回答錯誤,老師也沒有扣他分數,並不會怎麼樣啊。』另一名女學生回 應我的問題:『他又沒差,男生厚臉皮,不怕丟臉。』在與學生的對話當中, 明顯地發現,現階段的國中學生,仍存有男生應該就怎麼樣…女生就應該不能 怎麼樣的性別刻板印象。. 二、媒體素養教育刻不容緩 『媒體素養教育』或『媒體教育』有別於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 育,媒體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全民具備思辨、產製和分 析應用資訊的能力,並從批判性的角度加以解讀信息(王錦雀等,2008) 。然而, 打開電視媒體、報章雜誌、網路訊息,每天有多少腥羶色的消息,映入我們的. 4.

(15) 眼瞼,這些事件的敘述,因受商業目的的考量,變得誇大不實、過度渲染甚至 傳遞錯誤的訊息或者複製不當的觀念。 縱使,教師在學校教育中,不斷地強調正確的觀念,但往往透過這些媒體 的傳播,使學生建立的正確觀念,又將付之ㄧ炬。因此,對於媒體素養教育進 行的迫切性,可謂是刻不容緩。. 三、 媒體素養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性別意識認知的正確性 教育的力量,可以防患未然,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與了解其正確性。除 此之外,充斥在我們生活週遭的媒體,在現今社會中無所不在,已無法與教育 絕對分割,教育與媒體儼然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兩大社會動力。媒體中主流的 節目內容已經構成一張文化之網,形塑人際之間的角色認知、態度與行為互動, 尤其是對於心智正在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在兩性的角色價值、與互相對待方 式的影響上更是特別明顯 。因此,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時必須正視臺灣媒體環境 的問題。否則,學校教育顯然不敵媒體所構成的潛在課程勢力的影響威力(張 錦華,2000)。 多數研究發現,傳播媒介長期存在著性別歧視,女性於媒介中所呈現的形 象,多為社會大眾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如此意識形態的傳達更深度鞏固父權 優勢結構、資本主義及物化的現象等(張錦華,1994a)。然而,透過媒體素養 教育,除了可以抑制媒體為商業目的而過度渲染,也可將媒體當成現成教材, 直接對媒體進行批判,將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性別意識與性別角色態度的正確認 知。. 四、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於國中階段編製的缺乏 媒體素養教育至今已受社會大眾逐漸的重視,然而,根據查閱資料顯示, 大多數的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往往是針對國小階段的學童所編製。在國中階段以 上的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卻相當不足。若在國家圖書館網頁的臺灣博碩士論文. 5.

(16) 系統查詢處,輸入『媒體素養』或『媒體識讀』四個關鍵字,將會出現 83 筆相 關資料,其中有 23 篇論文是關於媒體素養融入課程教學方案中,此 23 篇論文 有 16 篇是針對國小課程,所佔比率最高;另外,在國中、高中、大學階段則各 有 2 篇,在幼兒時期的媒體素養教學相關研究僅有 1 篇。關於國中階段的兩篇, 一篇是『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 ,另一篇 則是『從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以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為例』 ,更是沒 有特別針對性別刻板議題做深入探討。 由此可知,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於國中階段編製是相當的缺乏,而性別刻板 議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媒體素養課程更是乏人問津。然而,在國中階段,無論 是性別刻板議題或是媒體素養教育,都是相當重要不可缺少的一環. 参、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論述,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三: 一、. 探討在實施『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的過程中, 學生的轉變與學習經驗。. 二、. 探討於國中階段實施『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教學活動單元 時,教師在執行過程中,將面臨的困難與因應策略。. 三、. 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促使研究者本身進行反思以提昇專業。. 6.

(17)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 茲就本研究涉及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壹、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是指多數人普遍對男女兩性之行為的刻板區分,且其存在社 會中,不易被察覺。性是與生俱來的,但性別角色卻可透過學習得來,其相關 概念,除了文化層面的影響外,在個人層面中也會造成適度的影響。本研究中 的性別刻板印象所指的是對性別有特定的期許、認知以及分類,認為男女生應 各自具備固定的特質,沒有因人而異的狀況。. 貳、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媒體即蒐集訊息與製作訊息,並透過管道傳遞訊息給閱聽人的媒介。媒體 無所不在,其中所傳遞出的價值觀、意識形態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而媒體 在傳遞訊息的過程中,也會透露出關於性別的訊息,其訊息可能帶有刻板印象, 並且重複不斷地影響著閱聽人的內在價值觀,此即為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然而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大約可分為以下五大類:(1)家務分工的性別 刻板印象;(2)興趣與專長的性別刻板印象;(3)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4)不同性 別形象描述的刻板印象;(5)不同性別間關係與互動的刻板印象。. 7.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 研究領域 本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相關議題,透過檢視媒體做為教學素材,設計 一套教學活動單元,在教材方面,以自編教材為主;在教學策略,則融入 體驗學習、團隊合作等相關教學方式,期望學生有能力且願意檢視媒體中 所傳遞的性別刻板印象訊息,進而願意尊重他人並在合理範圍內,忠於自 我喜好,不盲從流行。.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教師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的國民中學三十位 八年級學生。. 貳、教學活動單元範圍限制 關於『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議題,涵蓋範圍其實相當廣泛,其中除了 對男女兩個性別的刻板印象以外,也包含了多元性別的概念,例如對同性戀的 刻板印象議題,這些都很值得和學生進行探討,也有助於學習如何尊重他人的 教學目標達成。但是由於授課時數有限,研究者無法將許多相關議題都納入討 論,僅能就最初步的男女兩性刻板印象的議題做討論,此為教學活動單元範圍 最大的限制原因。. 參、教學活動單元設計與教學成效限制 教學活動單元設計之初,尚有不足,經過與眾多專家討論才稍微彌補,並 透過多樣化評量方式始能檢測學生學習成效,然而多半僅能就學生在認知上瞭 解媒體與性別議題的關係,在情意上能正確發展性別觀念與價值判斷,但能否 將所學落實於行動中,真正批判、省思媒體所傳達的性別刻板印象,仍然有待. 8.

(19) 觀察。. 肆、研究者本身限制 由於研究者本身為觀察者又為教學者,可能受限於本身主觀意識、專業學 養、資料蒐集及分析方式等因素影響,在思考模式、價值觀、信念上形成盲點 或偏見,影響研究結果。有鑒於此,研究者將儘可能透過教學現場錄影、訪談 時錄音與學生的學習單等資料,加上研究者自我反省,以澄清自己的主觀意識 與成見,並透過與學校教學夥伴、研究同儕、指導教授的討論,希望能藉此降 低如此的研究限制。. 9.

(20)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性別訊息相關之概念與理論,包含了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 印象;接著檢視媒體中所呈現出的性別訊息並且探討現今教育部所推動的性別 平等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能力指標,找尋其共通性。在最後一節,將對國內所 做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第一節 性別角色的意涵 壹、 性別的意義 就『性』 (sex)與『性別』 (gender)之別來探討,一般而言, 『性』是生物 學上的語彙,一個人可以藉由其性器官與基因來判定他/她是男性或是女性,換 言之,基本上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是有所不同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談,『性別』 是心理學上或文化上的語彙,它代表社會對男性或女性的『期待』與『評價』, 或是個人對自己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一種主觀感受。通常,人們會『想 當然爾』地做推論,既然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有所不同,那麼,在『性格』、 『氣質』、『能力』、『行為特性』……等各方面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很 多人也會習慣以為,他所『看到』或『經驗』到的男性與女性間的差異,是由 於『生物學』上的不同所造成的。但是,目前有關『性別學』的研究指出,兩 性在性格或行為上的差異,大多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亦即是經由社會化歷 程、社會性期待、個人認知信念系統、社會歷史結構所制約、型塑出來的。簡 言之, 『性別』的差異主要是由『人』或『制度』所建構的,而不是來自生物學 上的(黃囇莉,2002)。 李美枝、鍾玉秋(1996)也指出在西方社會,性(Sex)與性別(Gender) 有不同的定義,性(Sex)指的是生為男人或女人的生物性狀態,稱為生理性別; 而性別(Gender)則是社會用來區別男女有所不同的非生物性狀態,如:穿著、. 11.

(22) 體態、言行、興趣、嗜好、工作、人格特質及家庭中的角色等等,又稱為社會 性別。 然而,多數人都將『性』與『性別』混為一談,認為『性』一定等於其『性 別』 ,因此對於男女性別的人,有著固定的性別期待,如此的觀念卻也導致了性 別刻板印象的存在。. 貳、 性別角色的意義 李美枝(1984)認為性別角色是透過自我的行為表現,以明示其所歸屬的 性別;張春興(1989)指出性別角色即為某一社會文化中,大家公認男性與女 性應有行為,因此性別角色是經由行為組型來界定,包含了內在態度、觀念及 外在的言行服裝;黃文山(1998)提出性別角色是在某一個社會情境下,對男 性或女性行為具有共同認可或接納的模式;柯淑敏(2001)認為性別角色是指 社會學上的差異,指男女兩性在社會結構中具有特別權利與義務的特定位置。 而國外專家學者也提到性別角色是指我們對於男人和女人行為舉止的期望(楊 宜憓、高之梅譯,2002;16);Bem(1974)指出性別角色是指個體認為自己是男 性化或女性化特質或行為的程度(引自 Rogan, H. Wayne,1977);Schaffer(1980)表 示性別角色是文化對男性行為或女性行為的適當期許。 從上述這些解釋可知,性別角色是後天訓練的成果,是社會化的產物,它 受到了社會中對性別的期待影響,是個人將社會所期待的行為加以學習、內化 的過程與結果。. 參、 性別角色的發展 關於性別角色的發展過程,在心理學上有幾種看法,接下來將介紹最常被. 12.

(23) 探討的相關理論,透過這些理論,相信將可助於瞭解個體是如何接受並且遵循 社會的價值觀。. 一、 Freud 的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sis) 性別角色之心理分析論,以佛洛依德(S.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為基礎,其主張每一個人天生都具有兩性的心理與 生理特質,因此個體的性別角色發展是經由認同的歷程而形成的(黃文三, 1994) ,也相信性別角色發展的基礎始於兒童對父母的性別趣向(sexual interest) (黃文三,1998) 。佛洛依德(1916)於其著作精神分析引論中提到將人格發展 理論中性心理發展期分為五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及兩性 期(張春興,1991;引自彭舜譯,2006) ,其中性別角色的認同主要發生在第三 階段,即性器期(約在 3~6 歲之間) 。兒童進入關鍵性的性器期之後,在行為上 開始有了性別之分,也使得兒童經驗到所謂戀母情節或是戀父情節,此時兒童 必須化解戀親情節帶來的衝突,才能獲得適當的性別認同(朱貽莊,1998:22) 。 在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中有關性格發展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的部分,提出了與性別角色發展有關的三個基本思想:一、強調 兒童期與嬰兒期的重要;二、提出並強調潛意識(conscious)中許多動機(motive) 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三、人對內在焦慮(anxiety)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若運作不當則會造成異常行為(張欣戊,1990:218)。與這三個 基本思想有關的即個體的性(sexuality)需求。佛洛依德認為,男女性別分化, 肇因於對性原慾(Libido)的緊張,並尋找滿足所造成的。兒童透過生殖器的 高度興趣經由認同的歷程形成性別角色。男孩對於照顧者母親有『戀母情結 (Oedipus Complex)』,但覺知母親的真正伴侶是父親,因而產生『閹割恐懼 (Fear of Castration)』作用,因無法對抗父親,轉而產生『強者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發展出與父親相符之男性角色氣質與行為。女孩因認同. 13.

(24) 母親,為取悅父親之『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及缺乏陽具之『陽具嫉羨 (Penis Envy)』的情況下,形成女性化角色。因女性的壓力較小(沒有閹割恐 懼),所以性別分化情形較晚(晏涵文,2003)。不過,以佛洛依德有關性心理 的發展過程來解釋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歷程,似乎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釋力, 但仍有其他資料顯示對此理論觀點的質疑與爭議。. 二、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 認為個體的行為可以透過觀察(observation)而進入模仿(imitation) 具體行為,然而在此之前個體有四項基本能力必須在發展上已經達到準備度 (readiness)(Spodek&Saracho,1994): (1)能注意觀察被模仿對象的行為細節; (2)能記憶所模仿行為的行為特徵及細節; (3)能呈現出行為特徵及細節; (4) 能在外在或內在增強作用之下表現出特定的模仿行為。由這個理論的角度出 發,個體的性別角色的發展是來自於幼兒模仿成人各種合乎自己性別角色的行 為,因此這是一種社會學習所獲得的社會行為(劉秀娟,2003)。 按照社會學習論的觀點,模仿因素主要是通過它們的信息功能產生學習 的。觀察者在與楷模的接觸過程中獲得了示範性的主要符號形象,並以此作為 自己的合適行為的指導。在這一概念化過程中,觀察學習受到四個子過程支配, 分別是『注意過程』 、 『保持過程』 、 『動作再現過程』 、 『動機過程』等四個階段, 茲分述如下: (一) 注意過程 注意過程決定了一個人在其所接觸的大量示範性因素中選擇什麼來進行觀 察,以及在與楷模的接觸中吸取些什麼。由不同楷模所表現的行為的功能價值, 直接影響到人們會觀察哪些楷模或忽視哪些楷模。某些示範形式具有極其誘人 的酬賞,足以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不同年齡的人的注意(周曉虹譯,1995: 23-25)。. 14.

(25) (二) 保持過程 人們若不能記住示範性行為,就難以有效地受到影響。觀察學習包含的第 二個主要過程涉及到對當時所模仿的活動的保持。當楷模不再出現示範行為 時,觀察學習者要想從楷模的行為中得到效益,就必須能夠在記憶中通過符號 的形式複現那些反應模式。通過符號的媒介作用,瞬間的模仿經驗能夠被永久 地保持在記憶裡。正是這種符號化的卓越能力使人類能夠憑藉觀察學會很多行 為(周曉虹譯,1995:23) 。當示範性活動被轉換成形象和易於利用的言語符號 之後,示範性行為就比較能被記住且形成行為的指導。除此之外,練習也可以 提供重要的記憶幫助。在童年早期,兒童的模仿反應是由楷模的行為直接、及 時引起的。而在發展後期,模仿反應通常是在觀察楷模行為之後很久,而且楷 模並不在眼前時做出的(周曉虹譯,1995:28)。 (三) 動作再現過程 模仿所涉及的第三個過程是將符號性表徵轉換成合適的行為。在大多數人 的學習過程中,人們一般通過模仿掌握與新行為非常相近的行為,然後,他們 通過操作和綜合練習那些只是部分習得的行為片段,在信息回饋的基礎上,經 過自我矯正的調整,進一步將自己已接近正確的行為精確化(周曉虹譯,1995: 29)。 (四) 動機過程 人們多半傾向於接受能夠產生他們認為有價值的結果的示範性行為,而不 接受沒有酬賞或是具有懲罰後果的示範行為(周曉虹譯,1995:25) 。人們對自 己的行為所產生的評價性反應,也調節著他們將實施哪些可經過觀察習得行 為。他們表現出的是哪些自我滿意的行為,而拒絕的則是他們個人厭惡的行為。 如果一個楷模重複做出人們所期待的反應,指導他人去再現這一行為—當他們 失敗時給予指點,當他們成功時給予酬賞,那麼,他最終就能使大多數人產生 相配反應(周曉虹譯,1995:26)。. 15.

(26) 因此,Bandura(1977)認為,性別角色的學習是經由社會的制約所形成的。 性別角色的形成是由成人直接教學或觀察模仿而學習來的。藉由獎勵、壓抑或 處罰,兒童逐漸表現出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 三、Kohlberg 的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郭爾保(L.Kohlberg)的認知發展理論立基於皮亞傑(Piajet)的認知論, 乃針對心理分析及社會學習理論的缺失,提出性別認同即性別角色的看法(晏 涵文,2003)。 郭爾保認為,兒童學習性別角色的過程不全然是增強或模仿的結果,而是 兒童對自我性別分類產生意識及認知能力(劉秀娟,2003) 。兒童從身體意像和 社會關係型態中,抽取性別刻板印象,並開始模仿同性別,且符合刻板印象的 成人行為。這種性別認知能力有其階段性的存在,分別為『基本性別認知』 、 『性 別穩定』、『性別恆定』等三個階段(Shaffer,1996),這三個階段,必須循序漸進 的發展,並且與心智的成熟有密切關係。個體一直要到發展出抽象的認知能力 之後,才能突破既有社會規範的操控,進入雙性化的性別角色。 郭爾保認為,兩歲以前的兒童對性別特徵無法辨識,直到三歲左右,才開 始以髮型長短、衣服樣式等來區分男女,如留長髮的視為女生,留短髮的視為 男生,即使是女性長輩變換髮型為短髮,也會被兒童認定她『變成男性』 。當兒 童成長至六、七歲時,才有『性別恆定』的概念,無論是留短髮或是長髮,女 性依然是為女性;也只有當兒童發展至『性別恆定』階段時,才瞭解自己永遠 是男性或是女性,並且趨於模仿同性楷模的興趣與價值觀(晏涵文,2003)。. 四、Bem 的性別基模論(gender schema theory) 『性別基模(gender schema)』為 Sandra Bem 運用認知基模之觀點,重新 建構雙性化及性別的概念;是人們為求符合文化對男子氣概(masculinity)或 女性氣質(femininity)的定義,而選擇合適其性別之人格特質及行為表現的過. 16.

(27) 程。其包含社會需學習理論及認知發展論之特徵,但最大的差別在於強調『文 化』因素的重要性(劉秀娟,2003) 。Bem 認為性別基模從幼兒時期即開始形成, 孩子會根據性別基模評價文化與社會信念對性別的差別待遇,以發展符合他或 她的行為表現、態度及個人特質。所以,如果兒童在性別刻板的文化下成長, 其性別基模化(gender-schematic)的程度就會提高,而不得不學習到性別刻板 印象(晏涵文,2003) 。於是,男孩會朝著管理性---成就、競爭、獨立發展,而 女孩則會朝著表達性---養育、社交及依賴來發展(劉秀娟,2003)。. 五、小結 綜觀上述四種理論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分析理論』強調性原慾的 驅使與滿足為兩性性別角色發展的關鍵; 『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經由不同的增 強,導致兩性性別角色發展差異; 『認知發展理論』提出性別認知的發展有其循 序漸進的階段,為一種認知能力; 『性別基模理論』則運用基模的觀點,建構性 別形成的概念,此模式更提供了『性別刻板印象』的起源及其穩定性的理論基 礎,對於性別角色的眾多理論提供新的文化觀點(晏涵文,2003)。 然而,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對於性別角色發展的解釋來看,性別角色的學習 是經由社會的制約所形成的,是由成人直接教學或觀察模仿而學習來的,且是 藉由獎勵、壓制或處罰,兒童逐漸表現出適合自己的性別角色行為。從這一連 串的影響過程來看,後天的學習不容小覷。本研究採用社會學習論的主張,認 為性別角色態度是由後天的學習而逐漸形成。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接收到外界 不同訊息,媒體充斥在生活週遭、家庭觀念與學校老師的觀念傳遞,在在影響 著兒童與青少年價值觀的建立。 本研究期待以教學單元的設計,提供給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多元想法、獨立 思考判斷能力,以及解讀媒體中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 17.

(28) 第二節 性別刻板印象的意涵 所謂『刻板印象(Stereotype)』 ,指的是社會對於某一特定群體中的人,有 一組簡化的、僵化的,且過度類化的看法(黃囇莉,1999)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 理論,刻板印象為人類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快速適應環境,將具有共同 特徵的東西加以分類,以幫助自己更有效率的瞭解,自然形成的概念。當我們 不認識或剛認識一個人時,最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但是若能進一步獲得 足夠的資訊,人們便會捨棄原先的刻板印象,轉而利用這些資訊重新來描述或 預測這個人的行為(晏涵文,2003) 。許多刻板印象的習得是來自家庭或大眾傳 播媒體,往往因為和另一社會團體(或族群)缺乏接觸,而對該團體成員的行 為,有過於簡化的印象(陳杏枝,1999)。 『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則指人們對於男性或女性群體的成 員所抱持的一般共通信念(簡皓瑜,2004) 。性別刻板印象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 我們,例如在嬰幼兒出生時,男嬰即以藍帶標示,女嬰即以粉紅色帶標示,隨 之父母親的養育也隨著性別而有所不同,替男孩購買玩具車、棒球及槍,替女 孩買洋娃娃、填充玩具動物、廚房設備玩具等,等到進入中小學後,許多人也 都會期望男孩能多出力氣、接觸數學與電腦;期望女孩多照顧他人、熱愛音樂、 手工藝。在上了大學後,也會出現許多的男女性別差異期望,包含男學生會主 修理工、化工、建築、法律、政治等科目,女學生則主修藝術、語文、心理等 社會科目,即使出了社會,這種情況也持續出現,男生會成為醫生、建築師、 機械操作員、飛行員、工程師等;女生則會成為秘書、教師、護士、空服員、 銀行行員、家庭主婦(邱紹一、洪福源,2009)。. 壹、 性別刻板印象之內涵 由於性別角色是經由後天學習而來,因此個體在其社會化的歷程中,若學 習到社會文化所賦予性別的特定規範,而對性別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與態度形. 18.

(29) 成一種固定、刻板、概化的標記,並產生相對應的行為傾向時,即出現所謂的 『性別刻板印象』(劉秀娟,2003)。 性別刻板印象從嬰兒出生後,父母根據嬰兒外在生殖器官差異而給予『男 孩』與『女孩』的標記開始,便無時無刻影響其成長過程。我國的社會與文化 中即存在一些固定的性別刻板印象,縱然歷經社會變遷及經濟轉型的過程,某 些『男尊女卑』的絕對觀念已逐漸式微,卻仍因為社會對於男女性別角色有不 同的期望,而保有或多或少的性別刻板印象(晏涵文,2003)。 對於現存的性別刻板印象,可分為一、人格特質的差異;二、行為的雙重 標準;三、對未來成就期待不同;及四、擔任職務的差異等項目,來加以討論 (晏涵文,2003)。. 一、 人格特質的差異 根據李美枝(1996)文獻回顧發現,我國過去是以男性為優勢的社會,因 此對男、女性應具有何種特質之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男性往往被要求具 備與『工具性』、『主動性』有關的特質,如能夠自我肯定、追求成就、獨立、 勇敢、果決等;而女性則被要求具有與『人際互動』 、 『情感表達』相關的特質, 如順從、依賴、細心、敏感、富同情心等(見表 2-2-1)。 近年來對於青少年所做的調查發現,學生們普遍認為男性應具備勇敢、剛 強、獨立、豪放等特質;而女性應具備的特質細心、整潔、溫柔、潔身自愛等 特質,且這種以人格特質為主的性別角色意識形態,會經由父母、教師、其他 社會成員及各種傳播媒體甚至教科書的強化,使學生對於人格特質之性別觀念 愈形刻板化(晏涵文,2003)。. 19.

(30) 表 2-2-1. 臺灣地區大學生認為適合於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質 (受試者為兩百多位男女大學生,1985 年). 男性項目. 女性項目. 粗獷的. 有主見的. 溫暖的. 討人喜歡的. 剛強的. 深沉的. 整潔的. 文靜的. 個人主義的. 自誇的. 敏感的. 親切的. 偏激的. 競爭的. 順從的. 愛美的. 靠自己的. 膽大的. 純潔的. 慈善的. 隨便的. 好鬥的. 心細的. 甜蜜的. 冒險的. 豪放的. 伶俐的. 溫柔的. 冒失的. 穩健的. 動人的. 被動的. 獨立的. 自力更生的. 富同情心的. 端莊的. 武斷的. 善謀的. 保守的. 文雅的. 浮躁的. 有雄心的. 膽小的. 依賴的. 主動的行動. 幹練的. 矜持的. 純情的. 像領袖的. 頑固的. 愛小孩的. 輕聲細語的. 粗魯的. 嚴肅的. 害羞的. 拘謹的. 善感的. 天真的. 有領導才能的 好支配的. 資料來源:李美枝(1994):275. 二、 行為的雙重標準 社會中對於某些行為存有依性別而區分的『雙重標準』 ,如男生長大後應當 傳宗接代、繼承家產,女生則應當順利出嫁、放棄產權;男生做事要有氣魄、 女生做是則應當細心;男生『有淚不輕彈』 ,女生則可以『把眼淚當作武器』 (晏. 20.

(31) 涵文,2003)。. 三、 對未來成尌的期待不同 在教育期望上,父母較盼望並願意支持家中男孩更高教育,以換取較高的 社會地位,兒子的社會地位越高,則意味父母的晚年更有保障;而對家中的女 孩而言,父母多認為「書唸太多或工作能力太強,會嫁不出去」 ,女性自身也容 易有「依賴情節」(謝小芩,1998),雖然現在社會女性意識逐漸高漲,但對於 未來成就的期待仍有著性別刻板印象。. 四、 擔任職務的重要性 性別刻板印象很容易反映在擔任職務的重要性上,通常相同能力的男、女 性,男生有較佳的升遷管道;在地方民意代表、政府官員之任用方面,亦以男 性為較多數。許多機構考量女性會因懷孕或照顧家庭而影響工作,而男性卻沒 有這種限制,因此喜歡任用男性部屬。例如當主管要求部屬加班時,男性部屬 較少推託說家中有妻小要照顧,即使有也說不出口,女性部屬則較易表達掛念 家中小孩,需要提早返家之意願,主管也較願意准許女性部屬不加班。因此社 會對兩性在職務上實有不同的看法,也造就今日男女在成就上的落差,雖然許 多女生加倍的努力,但是仍然受到許多的限制(晏涵文,2003)。 因此,現存的性別刻板印象可從許多面向看到,也深深地影響社會大眾對 一個人的期許與認定,也因為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而讓人忽略了屬於每個個 體的獨特性。. 貳、性別刻板印象之形成 社會角色理論(social role theory) 將有助於我們瞭解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 (Eagly,2003)。社會角色理論認為性別差異的概念是基於實際性別差異而產生. 21.

(32) 的,但性別刻板印象卻擴大了社會角色中男性女性的不平等,這樣的歷程有下 列三個步驟: 一、藉由生物社會、經濟與政治因素的結合,隨著時間在性別間出現勞務區分。 男性可能在企業或公司工作,女性則可能照顧小孩或從事較低階的工作內 容。 二、人們會依自己所適配的角色採取行為,因而男性可能較有行使物質、社會 與經濟的權力。 三、這些行為差異提供了社會概念的基礎,導引我們認為男性本質上較有支配 性,女性本質上較會管理家務。 另外,林芳玫與張晉芬(1999)提到,關於性別角色的認同以及性別分工 的接受和持續並非個人出生時就已經決定的。在與家人、老師、同儕及同事的 互動中,男女各自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功能也就一再的被操演、強 化。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規範和制度造成了個人對性別角色的認同;而經 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對性別角色的認同也深化了已被建構的性別差異,因而 形成了性別刻板印象。既然性別是社會所建構而成的,究竟社會透過哪些管道 影響人們的性別角色形成,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以下針對青少年最常接觸 的三個管道:家庭、學校及媒體等三方面來探討影響性別刻板印象形成之因素。. 一、 家庭 由一些來自古書 的說法或口耳相傳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從出生開始臺灣社 會的父母對於男孩、女孩期望的不同。生女孩被稱為『弄瓦』 ,而生男孩則是『弄 璋(玉器)』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後』指的是男孩,而女孩則是『賠 錢貨』 。古代有溺女嬰之事,但鮮少聽到有溺男嬰的。現代醫學進步使得孕婦可 以在懷孕初期就得知嬰兒的性別,重男輕女的結果和臺灣婦女高墮胎率,以及 1990 年男女出生性別比例達 120 比 100 之間,並不能全然看成毫無關係。男女. 22.

(33) 有別所說的不僅僅是差異,而是男尊女卑的觀念(林芳玫、張晉芬,1999)。 此外,人類自出生時第一個接觸的場所就是家庭,而家庭也是孩子成長過 程中,最重要的環境;在孩子出生之前,性別刻板的信念便影響著初為人父人 母對男孩或女孩的偏好以及對他們的評價,而兒童性別角色認同與定型,往往 與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態度及教養行為有關。從嬰兒一出生開始,嬰兒服的顏色 就將男女寶寶二分化,藍色寶寶行為期望跟粉紅色寶寶非常不一樣----他們比較 粗野、頑皮、惹麻煩、好鬥、精力較旺盛,父母買給他們的玩具是玩具槍、足 球、電腦遊戲;而粉紅色寶寶則比較被動、順從、漂亮,父母給她們玩洋娃娃、 化妝包、告訴她們要注意外表、有禮貌,與人和平相處(劉泗翰譯,2004)。 根據黃文三(1994)調查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中發現,青 少年之所以發展出男性或女性特質,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很大;此外,若父母 對性別角色的觀念越傳統,他們就越容易按照性別刻板印象為孩子安排家務分 工;擬定獎懲標準、賦予不同的期望,這些做法其實都造成子女行為的性別刻 板化。 由此可知,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深深影響著子女的性別認同,家庭影 響力不容小覷。因此,父母應跳脫傳統的性別觀念,給予孩子的成長過程更大 的發揮空間,如此孩子才能更適性的發展。. 二、 學校 學校是另一個性別認同社會化的重要媒介,主要的機制則是透過學校課程 安排和教材內容。女孩和男孩是在學校中更進一步認識到兩性的差異,而且在 不知不覺中在思想和行為上依從這些既定的區分。在書本中,學生發現到偉大 人物幾乎都是男性,而女人的重要性往往都是在培育出男性的偉人(如:孟母) 或只是神話中的人物(如:嫦娥)(婦女新知,1988)。書本中所強調的是女人 本性----愛心和照護能力,男性則是具有雄心和成就大事業的志氣。男女學生的. 23.

(34) 角色典範完全是不同的類型。而在學校的遊戲中,女生往往是圍繞在躲避球場 外或是站在走廊上替男學生加油的一群(林芳玫、張晉芬,1999)。 從國小階段開始,大家普遍認為男生對數學較為拿手;女生則會用數學是 專為男生設計的課程作為拒絕寫數學作業的藉口(Cvencek Dario et al.,2011)。另 外,教育分流自國中開始就出現性別的差異。女生上家事課、男生上工藝課就 是一個例子。考上高中的男生大部分是要再往理工科發展,女生則大都選擇人 文及商科。在商職及商專中的女生是多數,而商工及工專則是以男性為主。在 工科的學生中,女生只佔 15%,但女生人數卻佔了商科學生的 83%,家事科的 98%。隨著年齡的增長,女男學生學習內容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同時也幾乎 決定了未來的工作(或不是工作)的選擇(謝小芩,1995)。 從學校中的人事分配的性別差異,學生似乎也看到了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在中小學裡,大多數的老師是女性,校長和教務主任(學校中最有權威的人) 卻大都是男性。到了大學或是專科學校,女老師、女教授則越來越少見。大學 教授中女性的比例只有 9%。即使是以女學生為主的科系,如:外文系或社會系, 也是以男教授佔多數(林芳玫、張晉芬,1999)。 晏涵文(2003)提到,性別刻板印象若顯現於教育的實務運作上,更容易使人 內化或將之合理化。教師本身性別刻板印象的程度、教師在教室內對不同性別 學生有無差別待遇、教科書中的性別角色安排、校園文化對性別教育之觀念等, 皆會影響學生對性別平等的觀念與行為,導致性別刻板化行為的產生。 教師只有適時充實自己在性別教育課程方面的知識,瞭解性別是社會建構 出來的產物並且願意時時刻刻地檢視自己,做一個多元文化與性別平衡的後現 代觀教師,才能規劃出適當的性別教育課程,使學生破除刻板印象的束縛,適 性發展。. 24.

(35) 三、 媒體 社會所扮演傳遞性別刻板印象之角色,往往超過家庭或學校所帶來的影 響。現今資訊發達,視聽媒體普及化,孩子非常容易從觀看電視、電影,或閱 聽書報、網路中,接觸、學習到性別角色之刻板印象(晏涵文,2003) 。媒體一 方面走在時代前端,對社會變遷與最新趨勢十分敏感,但是在以文字、圖片、 影像、音樂的表達與再現過程中,仍然複製了就有的刻板印象。以新聞報導而 言,社會新聞常將性侵害中女性受凌虐的過程與步驟仔細地描寫出來,這不只 是侵犯人的隱私權,更使性犯罪新聞與色情小說二者間的界線混淆不清。此外, 性犯罪新聞報導也常著重於對受害人衣著打扮或私生活情形的描述,強化了人 們的強暴迷思(rape myth)。在電視劇、電影、流行音樂等娛樂文化中,男性 強大威猛的形象也被誇大,而女性形象則擺盪於犧牲奉獻的好女人與享樂放縱 的壞女人兩種極端之間(林芳玫與張晉芬,1999)。 和報紙或雜誌相比,電視的影響更為深刻。在卡通節目中,美少女的特質 是長髮、大眼睛、修長的雙腿,而英雄的形象則是高大、寡言、決心。這些形 象幾乎都是固定的。連續劇中的女性角色多半是被刻畫成柔弱、楚楚可憐;或 者是介入別人家庭的女人。即使是曾經轟動一時、刻畫女人的堅毅和能力的日 劇『阿信』也不例外。劇中傳達了不少對兩性的刻板印象,例如: 『女人作為一 個個體,其才幹與行動能力可受到欣賞與敬佩,但是在兩性互動關係中,她(阿 信)必須化為男性關愛的客體對象,才能有和諧的兩性關係』 (林芳枚,1996)。 這顯示了,即使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女性的能力,但媒體及大眾對於女性的 角色卻仍然維持著刻板印象。Luyt Russell (2011)針對南美洲的幾則電視廣告進 行內容分析,也發現南美洲的電視廣告所呈現出的男女角色是具有階層性的, 廣告中的男性多半握有權力,但女性則多半被描繪成被掌控的形象。大眾傳播 事業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許多電視臺的新聞主播是由女性擔任。. 25.

(36) 這除了是由於女性口齒清晰之外,是否還反映了觀眾及媒體逐漸肯定女主播的 專業能力,還是女性的外表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林芳玫與張晉芬,1999)? 林鶴玲(2002)就指出傳播媒體是型塑與建構性別角色與刻板印象的重要 管道。根據社會觀察學習的理論,兒童或青少年藉由觀察電視或傳播媒體中, 人物角色的扮演及情節的描述,會模仿及習得那樣的角色行為,並且認為那樣 的角色行為是正確的(賴保禎等,1999:286)。因此,傳播媒體或社會環境如 果不能提供正確適當的性別角色行為示範,則對於認知能力或判斷能力尚未完 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賴保禎等,1999:286-287)。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是家 庭、其二是學校,其三是媒體。其實,這只是形成性別刻板印象的三個主要來 源,仍有更多的因素會導致我們性別刻板印象的養成,要完全消除性別刻板印 象並非一朝一夕即可促成,需要靠長久而不間斷地努力。. 參、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 性別刻板印象會對兒童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性別刻板印 象來評判他人,尤其是當他們對此人不甚了解時,更是如此。舉例來說,當小 英跟我一樣同為女生,那麼我所喜歡的東西,小英理所當然也會喜歡。此外, 性別刻板印象還會影響兒童記得的事情,一般而言,他們會記得與其刻板印象 相符的訊息,如果讓兒童看過許多男孩與女孩的活動照片後,他們比較能回憶 起刻板印象的活動圖片(玩汽車的男孩) ,而不是非刻板印象的活動圖片(玩洋 娃娃的男孩) 。他們甚至有記憶扭曲的現象。就是他們會依有偏見的刻板印象, 回憶起錯誤的訊息(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 另外,性別刻板印象會以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tilling Prophecy)的方式 來運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都認為女性擁有的特質比男性擁有的特質更為負. 26.

(37) 向,有些女性也將如此看待自己,因而發展出那些負向特質。舉例來說,如果 我們認為女性比男性更不理性,則有些女性也會這樣看待自己,所以她們可能 就不參與解決問題或數學等活動,因為她們認為與自己的性向不合。結果,這 些女性就真的不善於解決問題或不會數學,因而也應驗了刻板印象的看法(劉 秀娟、林明寬譯,1996)。 Rose Jessica et la. (2012)研究顯示,目前青少年使用率相當高的社交網站 Facebook,其具備上傳個人照片的功能,從人們所上傳的照片來看,女孩子多 半在網路上將自己較為柔美、性感、溫順的形象展現;而男孩子則喜歡在網路 上呈現好動的、喜歡戶外的形象。 劉秀娟(2003)認為性別刻板印象對每個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不論是在 個人的自我概念,身心健康、友誼、愛情、婚姻、家庭及權力等,都有一定程 度的影響,而其負面的影響有:自尊的形成、情緒隱藏、家庭分工型態、男女 平均壽命不同…等面向。 Basow(1992)也認為性別刻板印象會對男女在社會功能上產生負面影響。男 性容易過度自信且行為具有攻擊性,而女性容易缺乏自信而表現退縮等情況。 在社會功能方面,性別刻板印象會使得男女雙方產生歧視,而有『男尊女卑』、 『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就業市場上,女性也只能從事薪資或權位較低 的工作。 Dianne(1995)在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上提出這樣的看法;性別 刻板印象會否定兒童天生的能力和興趣傾向,使得兒童選擇不符合自己的學業 興趣、工作職業甚至是生活方式,進而限制了她們的潛能發揮。 從上述可知,社會上存有著性別刻板印象,不僅在男女個人身心發展、自 我概念上有著負向影響,在社會上也會產生互相歧視、男尊女卑的概念。對兒 童而言,更可能會否定其天生的能力而限制了他們原有的發展,所以該如何破 除性別刻板印象,是相當重要的。. 27.

(38) 想改變性別刻板印象,其實是有困難度的,他們甚至會扭曲訊息以符合他 們的性別刻板印象。所以只讓學生接觸非刻板印象的人或活動,可能是不夠的, 需要更積極的教導學生並非所有的人都相信性別刻板印象,或並非所有的事 情、活動都符合他們的性別刻板印象(白玉玲等譯,2006) 研究者曾在一場婚宴中,聽到與會貴賓在致詞內容中提到:新好男人的條 件有三:一是出門在外,要時時體貼地問老婆是否需要上廁所,因為女生可能 會有這樣的需求;二是等待老婆逛街購物時,須有耐心,因為老婆可能只是想 逛逛街,不一定真的想買下手;三是當老婆生氣時,切忌不要回嘴,讓老婆將 心中想抒發的情緒講出來,耐心地聽老婆嘮叨即可。貴賓用這樣的致詞內容來 勉勵新郎倌,同時也獲得在座男女老少的滿堂喝采,殊不知,這樣的言論透露 出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參加此婚宴的來賓,都是來自教育界的人士,卻頗少 人感受到此言論的不當,可以見得要在社會風氣中徹底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有 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因為有些價值觀已根深蒂固的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28.

(39) 第三節 媒體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大多數的人對於兩性差異的認知,除了來自於個人的接觸、經驗及書 本之外,媒體也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中外的大眾傳播均有意無意的傳 達關於兩性能力的刻板印象、在家庭及工作場所中應扮演的角色,和女人被物 化的形象(林芳玟、張晉芬,1999)。 無人能自絕於媒體,媒體已經超越物件的本質,而成為環境,如同陽光、 水、空氣,是生命與生活的要素;媒體更是教育環境,人人透過媒體認識世界, 認識人、事、地、物與自己的關係。無論我們是否認識到媒體對自己的影響, 我們與他人在在都透過複雜的媒體互動建立社會關係,再將這些關係整合成為 日常生活的樣貌(吳翠珍、陳世敏,2007) 。本節就先從界定媒體之意涵,再接 續討論媒體中所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壹、媒體之意涵 媒體(media)意指資訊承載體(吳美美,2004) ,而只要是暴露在媒體前面 的大眾,都可以統稱為『閱聽人』(鄭貞銘,1994)。時至二十一世紀,科技日 新月異,媒體的範疇愈形擴大。舊有的媒體範圍包括報紙、電視、廣播、雜誌、 廣告等,但是自從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發明之後,學者專家將電腦、網路、網路 遊戲等新興媒體也納入媒體的範圍中(吳翠珍,1998)。以下僅就媒體內容、 媒體訊息特質進行探討,以了解閱聽人所接觸的媒體內涵。 大眾傳播媒體(mass media)的誕生和科技創新、政治與經濟發展、識字率 提升,以及相伴而來的人口結構轉變等因素關聯密切(余陽洲,2004)。二十 一世紀的大眾傳播媒體五花八門,綜觀國內媒體研究相關論著(張宏源,2001; 彭家發,1997;楊洲松,2003;管中祥,2004;鄭瑞城,1988)發現,可依呈現 型態區分媒體內容為「平面媒體」、「電子媒體」與「互動式新媒體」三大類 型。兹就各類型媒體的主要內容、特性加以說明如下:. 29.

(40) 一、 平面媒體 平面媒體泛指一般的印刷媒體,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體,其主要內容有 書籍、報紙、雜誌等。一般而言,平面印刷媒體具有以下特性:(1)傳遞容易、 快速;(2)獲取成本低廉;(3)能作較深入報導;(4)為獲取深度知識的最 主要來源;(5)閱聽人自行控制暴露;(6)能適合讀者特殊興趣。. 二、 電子媒體 電子媒體乃現今媒體的主流,其中包括聲音媒體的廣播、錄音帶、CD,影 音媒體的無線電視、提供多頻道收視的有線電視、跨越地形地物的衛星電視, 及提供娛樂為主的電影等。這些電子媒體擁有以下特性:(1)訊息的傳遞極為 快速,時效佳;(2)聲光效果絕佳;(3)給人身歷其境的感受;(4)擁有多 樣化、多元化的內容,包含多種吸引人的元素;(5)能克服地形地物的障礙; (6)已大量普及於一般家庭中,且只要擁有基本載具便能立即、快速地擁有訊 息。. 三、 互動式新媒體 互動式新媒體屬於個人層次的便為家用個人電腦(PC),進一步的便是網 際網路(Internet),再者是同樣具有高互動性的電玩(Video Game)(張宏源, 2001)。而隨著電話通訊跨媒體的多元經營,使得手機不再只是通信產品,更 是具備拍照、上網、影音下載、電玩娛樂等功能的多媒體產品,其便利性與普 及率,使得手機對青少年的重要程度已經超過網路、電視及報紙,成爲新世代 青少年最常使用的溝通媒介(富邦文教基金會,2004)。這些互動式新媒體的 主要特色包括:(1)電子3C 產品價格較傳統媒體昂貴;(2)可以同時進行多 工處理作業;(3)透過網際網路,電腦可以互相溝通、傳遞訊息、共享資源; (4)非線性的超連結瀏覽模式,顛覆閱聽人傳統閱讀習慣;(5)極具聲光刺 激、畫面變換快速與高度互動性。. 30.

(41) 以上所分類出的媒體種類,無時無刻存在我們生活週遭,無恐不入。我們 無法想像媒體對我們的影響有多麼的強大,除非一個人住在無水無電的原始社 區,否則我們很難說自己與媒體完全隔絕,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多新發明的誕 生,到底是人類控制媒體抑或是媒體控制人類的生活起居,值得大家仔細思考。. 貳、媒體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 承如上述所說,媒體是個環境,而非物件。在生活中,媒體無時無刻地影 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存在著意識形態。2005 年臺灣兒童傳播權調查報告中顯示, 臺灣學童平均每星期看電視的時間超過 17 小時(其他調查指出國中與高中也接 近或超過這個數字),非假日平均每天收視 2.3 小時,其中有近三成的學童 (28.7%)每天看 3 小時以上,甚至有 12.7%的學童在上課日,每天花 5 小時以 上看電視;到了週末假日,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長。另外,在網路使用上,臺 灣也直線上升。依據富邦文教基金會 2003 年調查,臺灣兒童上網的比例從 2000 年 44%,到 2003 年攀升至 78%,成長非常迅速,網路也是兒童心目中最重要的 媒體(61%) ,以往使用時間最多的電視,重要性已經降為第二(47%) ,報紙為 第三名(39%),而廣播則位居第四(27%)(吳翠珍、陳世敏,2007)。 王懋雯(2003)等人曾透過實際觀察紀錄,取樣一百一十五則電視廣告加 以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不少電視廣告中出現性別迷思的現象,包括洗髮 精中的長髮迷思、男女職業刻板印象的強化、充滿性暗示的男性藥酒廣告、家 庭角色的重新地位、性別歧視語言的應用、男性窺視女性的迷思、陽剛陰柔的 兩性特質迷思、女性外貌美醜的二分迷思等。換句話說,我國的媒體中仍隱含 對女性儀表窺視與男性權威的尊崇。經由媒體不斷地暗示,女性很快就接受了 自己被物化的角色,以及必須美化儀表的觀念,同時間接呈現一種『男主女從』 兩性關係的訊息。. 31.

(42) 以下就幾個常見於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分述其類型:. 一、家務分工的性別刻板印象 1972 年多明尼克(J.Dominick)和饒區(G.Rauch)對廣告進行分析,發現 了廣告裡的女性角色主要都是家庭取向;女性出現在家中的頻率,比起出現在 戶外的頻率多於兩倍,而比起出現在企業機構的頻率更是多於五倍。廣告裡的 女性只有 19%被描繪在戶外活動,而男性在廣告裡卻有 44%是在戶外(引自張 錦華譯,2002)。 女性在廣告中的角色基本上是傳統的、被動的。有相當多的研究發現,女 性多出現在家庭用品的廣告中,而較少出現於高消費商品中,她們多數在家中 從事家事或相關活動。這些都在在顯示媒體不斷再製兩性之間的刻板關係來鞏 固父權體制(張錦華,1994) 。另外,女性多以家庭角色或男性陪襯角色出現、 背景場所為家中、代言家務類商品、形象較為柔弱或裸露身體(吳翠珍、陳世 敏,2007)。. 二、興趣與專長的性別刻板印象 Tuchman 提到在報章雜誌方面,凡是與權力、政治、階層意識有關的議題, 都歸屬於男性興趣事務,搶占重要、顯著的版面;而家庭生活、社會事件則被 視為是『女性的』、『軟性的』新聞。同時,Cox 於 1992 年也提出女性的新聞、 議題和版面往往少於男性(引自徐西森,2003) 。即使是報紙類以女性讀者為主 的家庭生活版面,仍然受到父權主義和商業效益的宰割,該版主編雖多為女性, 但報導決策仍掌握在更高層的男性主管手中(江靜芳,1995) ;而且配合版面視 覺美化的『催化』下,資訊廣告的現象也相當嚴重,女性讀者的價值觀、生活 方式與人生信念往往不自覺地受到商品影響(沈怡,1995)。 而男性通常代表專業角色、出現在專業的或公眾的場合、代言高價位類的 如建築、鐘錶、高科技等商品,汽車、運動用品也往往被歸類為男性商品,在.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ensure that Hong Kong students can have experiences in specific essential contents for learning (such as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design for th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of CYUT was to expose students to a broad knowledge in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rather than

• 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is the highest nutrient intake value that is likely to pose no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for individuals in a given age and gender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