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字母拼讀法的相關研究

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字母拼讀法普遍應用於一般學生身上,因此 一般生以字母拼讀法學習英語字彙成效的相關研究很多。對於身心障礙學 生而言, Conners (1992) 認為字母拼讀法為一個適切可行的閱讀教學方 法,可幫助身心障礙學生利用字母拼讀技能來閱讀其它生字。雖然比起一 般生,要花費更多時間學習字母拼讀法的技巧,但一旦學會即可類化到其 他生字和句子的閱讀上,是一項值得教導學生學習的技能。由於本研究的 研究對象為學習障礙學生,所以針對國外應用於學習障礙或閱讀困難學生 的實證性研究,列舉整理如下。

Vadasy, Jenkins 和 Pool (2000) 以 23 名國小一年級學習障礙學生為研 究對象,進行一學年每週四天、每天三十分鐘的一對一教學。教學內容包 括聲韻技巧、字母與字音對應關係、明確的識字解碼(explicit decoding)、

韻尾分析(rime analysis)、書寫和拼字,並讓學生閱讀符合字母拼讀法規則 的文本。研究結果顯示此教學能增進學生在閱讀、拼字和識字解碼的表現。

Iverson 和 Tunmer (1993) 以閱讀困難高危險群的國小一年級學生為 對象,每組 32 人,共分成三組,分別以標準閱讀復甦方案、修正閱讀復 甦方案和一般閱讀補救方案進行教學。一組進行標準閱讀復甦方案,將單 字解碼的活動隨機安排於文章閱讀中進行;一組進行修正閱讀復甦方案,

運用課程部分時間系統性教導音韻解碼技巧,以字族(phonograms)方式呈 現,例如:mop、pop、top 等,讓學生發現拼字組型與發音間的形音對應 關係;另一組實施一般閱讀補救教學。結果顯示系統性的音韻解碼教學效 率優於隨機性教學,且在發展解碼知識上,直接教導音韻解碼技巧比運用 寫作方式成效佳;此外,對於閱讀困難高危險群的學生而言,字族教學為 有效的教學法。

42

Berninger 等人 (1999) 以 48 位即將升上國小二年級的閱讀困難學生 為對象,’先將學生分成三組,再分別接受全字法(whole-word method)、次 字元法 (subword method),以及結合前述兩種方法的教學。在教學法方面,

全字法教導生字和其英文字母組合,但對於字母和次字元聲韻單位之間的 關係並不做說明;次字元法則是教導單一或複合字母與讀音之間的對應關 係,並示範將個別的字母讀音組合成完整的單字音。在教學流程的最後十 分鐘,三組研究對象皆在教師的引導協助下,進行讀故事書的活動。此研 究結果發現,三種教學方式均能增進學生讀出已學字、未學過的真字(real word)和假字(pseudo-words)的能力,而閱讀真字測驗的後測表現及研究對 象個別分析結果則顯示,次字元法的增進效果優於其他兩種方法。此外,

研究也指出,單一字母比複合字母更能幫助學生類化拼字和讀音間的對應 關係。

Foorman 等人 (1997) 欲瞭解合成法(synthetic phonics)、分析法

(analytic phonics)和視覺常見字(sight-word)這三種閱讀介入教學法,對於增 進聲韻(phonological)、拼字處理(orthographic processing)和讀字(word reading)能力的成效。研究對象為 114 位國小二、三年級的閱讀障礙學生,

由 14 位特教教師以小組方式教學,每天在資源教室進行 60 分鐘的課程,

共持續一年。其研究結果顯示合成法的效果較佳。

Baber 和 Bacon (1995) 以 12 位國小二至三年級閱讀能力較差的輕度 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包含學習障礙、輕度智能障礙及身體病弱學生,利 用不同階段的教學,將「上下文線索」(contextual cues)及「語音線索」(phonic cues)教學進行比較,比較兩者對於提升學生記憶生字的效果。階段一進行

「上下文線索」的教學,教師呈現含有目標字彙的句子,透過與學生討論 目標字意義的方式進行教學,並以「字的提供法」訂正讀錯的單字。階段 二進行「語音線索」的教學,教師利用單字表呈現目標字彙,然後教導學 生字母讀音、混合音素技巧及字母拼讀規則。研究結果指出,兩種教學方

43

法皆能增加學生於句子測驗的閱讀單字量;進行「上下文線索」的教學時,

學生於句子測驗讀出的單字量多於單字表測驗;「語音線索」的教學則在 句子測驗和單字表測驗中均讓學生讀出較多單字。

Meyer (1982) 以 58 名 7 至 14 歲學習障礙或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為研 究對象,比較「解字法」(word-attack)和「字的分析法」的教學效果。在 教學方法方面,「解字法」為「字的提供法」,指的是當學生唸錯字時,教 師只提供或告訴學生單字的正確讀音;而「字的分析法」則是指教師引導 學生注意錯字的音韻成份,然後再唸出正確的讀音。研究結果顯示,在口 語朗讀的正確性上,兩種教學法並無明顯差異。Rose, McEntire 和 Dowdy (1982) 也針對五名學習障礙學生的朗讀表現,進行「字的提供法」

(word-supply)和「字的分析法」(word-analysis)的單一受試比較研究。結 果指出其中四位學習障礙學生在「字的提供法」教學下,朗讀錯誤訂正的 表現較佳。

Joseph 和 McCachran(2003)以 8 名 7 至 10 歲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以 及 8 名 6 至 8 歲的閱讀高危險群學生為研究對象,且兩者互為對照組。在 同一時間應用單字分類字母拼讀法教導學生字族與拼字模組,透過探討兩 組學生在認字、拼字、拼字轉換、聲韻覺識的前後測表現,以瞭解兩組之 教學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皆在後測有較佳的表現。

Linan-Thompson 與 Hickman-Davis (2002) 設計一閱讀補救教學方 案,期望透過密集嚴謹的訓練增進學習障礙高危險群學生的閱讀能力。該 方案以英語為母語和第二外語的學生為教學對象,並以 1:1、1:3 和 1:

10 的師生比進行分組,連續每天進行 30 分鐘的相關訓練,訓練內容包含 閱讀流暢度、聲韻覺識能力、閱讀理解教學(instructional-level reading)、文 字分析(word analysis)以及拼字能力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將研究對象間和 研究對象內的學習成就表現加以比較後,發現此閱讀補救教學對於學習障 礙高危險群的母語學習者,或是外語學習者均有成效。

44

Curtis 和 Chmelka (1994) 以 4 名 15 至 16 歲學習障礙學生為對象,

探討「Laubach 閱讀方法」對於增進閱讀表現的教學效果。「Laubach 閱讀 方法」是一套教學計畫,教導學生字母與發音間的對應關係,並培養學生 使用字母拼讀技巧來從事閱讀工作。經教學十週之後,所有學生在基本閱 讀技能及理解上都有顯著進步。

Oakland, Black, Stanford, Nussbaum 和 Balise (1998) 以讀寫障礙學生 為研究對象,採一源自歐登居林漢教學法(Orton-Gillingham methods)的 DTP(dyslexia training program)治療性方案,教學方案具有三大特色:一為 提供高度結構化的字母發音教學訓練,二為透過反覆練習以補償短期記憶 的缺陷,三為應用多感官教學方式。採小團體方式教學,每週進行五天,

共持續兩年。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閱讀識字和理解上明顯優於控制 組,但在拼寫上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字母拼讀法的相關研究可知,在研究對象方面,多半以國小 低年級學生為主,可適用於學習障礙、閱讀困難高危險群、輕度智能障礙 和身體病弱等輕度障礙學生身上。在研究時間方面,多數研究均採每天或 經常性教學,且持續一段時間,部分研究甚至持續長達一年以上。在研究 結果方面,多數研究指出透過教導或分析拼字與讀音間的關係,能有效增 進學生在唸讀、聲韻覺識、識字解碼和閱讀理解的表現,而拼寫方面的研 究結果較不一致。此外,有研究顯示系統性教學優於隨機性教學;有的研 究比較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差異,則發現以合成法的效果較佳。

針對上述國外應用字母拼讀法於學習障礙或閱讀困難學生之相關研 究,依研究年代的先後順序,整理如下表 2-3 所示:

45

Linan-Thompson

& Lemos-Britton,

& Brooksher

& Balise

(1998)

46

47

貳、國內字母拼讀法相關研究

以下針對國內字母拼讀法近十年來的相關研究作說明,依研究對象分 為閱讀困難或英語低成就學生,以及特殊需求學生之字母拼讀相關研究。

一、以閱讀困難或英語低成就學生為對象之相關研究

國內字母拼讀法教學除多數應用於一般學生之外,亦有幾篇研究是以 閱讀困難或英語科表現低成就的學生作為對象(吳美琪,2005;高千惠,

2009;張寶娟,2007;許瑛霞,2010;陳冠宜,2006;陳麗雯,2004;曾 允薇,2008;賴文婷,2003;賴真慧,2010),其中運用電腦輔助教學的 研究共有高千惠(2009)、許瑛霞(2010)和賴真慧(2010)三篇,其餘 則是以字母拼讀教學為主。

吳美琪(2005)以 33 名國小六年級閱讀困難學生為研究對象,並將 其分成兩組,兩組學生分別接受 14 週強調聲首和韻尾的教學,以及強調 音素的教學,比較兩種不同的字母拼讀教學法對閱讀困難學生其聲韻覺識 和文字辨識能力的教學效果。結果顯示兩組研究對象在聲韻覺識和文字辨 識能力上均有顯著進步,而接受強調音素教學的組別在整體表現和文字辨 識能力、以及音素切割表現相較於強調聲首和韻尾的組別有較佳的表現。

陳冠宜(2006)以 16 名國小四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為對象,進行為 期十四週的字母拼讀教學,探討在認字和拼字能力上的影響。結果發現學 生在字母辨識、單字辨識、填寫字首字尾子音和字中母音的表現皆有明顯 進步,且在學生在認字和拼字時不再倚賴視覺印象和逐字背誦的方式,而 改用字母拼讀法的形音對應知識來認字和拼字。

曾允薇(2008)以 10 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學習站 模式進行字母拼讀法補救教學,探討對學生在拼讀技巧、英語學習態度、

英語學習成就上的成效。進行為期兩個月之學習站補救教學後發現,有助 於增進學生的音韻覺識能力、字母書寫能力及字母拼讀技巧,且提升學生 的英語學習成就就,並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