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研究者蒐集相關的文獻及理論加以探討,以做為本章節之依據。本章內容共 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學校本位課程的意義內涵、相關理論、教學模式及學校本 位課程的影響與功能之研究;第二節環境教育的意義與內涵、環境教育的課程目 標與能力指標及環境教育與教學之研究;第三節環境教育、學校本位與環境教育 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

本節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學校本位的定義,第二部份是課程理論取向 與學校本位的相關理論,第三部份是學校本位課程的影響及功能,第四部份是學 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模式。

壹、學校本位的定義

吳清山,林天佑(1999)指出學校本位課程,是由學校對針對學生學習之課 程、內容、活動進行等做規劃課程、執行課程及評鑑。可以說是以學校為主軸依 據學校的特色資源、學生的特性等,實施「由下而上」一套由學校內部發展出的 課程。

歐用生(1999)指出學校本位課程是由學校的相關人員,如行政人員、教師、

學生及家長等共同規劃、討論的課程。在設計與教學的過程之中,鼓勵教師全力 投入,期待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引發學習興趣,符合學校之情境與資源的特色課 程發展。

黃政傑(1999)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是由學校相關單位結合有關設備及資 源,發展課程、進行實施與評鑑,透過中央及地區將責任、權力下放至學校及學 校教育人員,以學校為主軸的過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Rachel(2004)指出學校本位課程,取代由上而下課程決策方式,是學校的 教師及相關人員等,考慮學生及社區的情境進行課程發展,並對於學生的學習做 出設計及規劃。

高新建(2000)認為學校本位課程需重視學校願景、資源、特色及情境等進 行發展;學校的行政人員及老師,必須在了解學校的願景、設備資源、情境及相 關特色之後,進行課程的發展及設計。

教育部八十七年九月公佈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指出:「各校應成立課程發 展委員會,下設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完成學校課程計畫之規劃、

決定各年級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審查自編教科用書及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

並負責課程與教學評鑑」(教育部,2013)。

由以上的文獻可知各個學校有規劃、設計、實施課程及評鑑的權利,是由下 而上的一種課程發展模式,因此學校在規劃課程必須發展最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培養學習者應具備之基本的能力,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的概念。並且可歸納出 以下意涵:(一)在課程的發展上學校有相當的自主權,發展以學校為主體之課 程;(二)學校課程發展強調學校的相關人員,如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 及社區人士的參與;(三)強調結合校內外的資源,發展符合學生需求及學校情 境之課程。

貳、學校本位課程取向及相關理論

一、課程取向理論

學者休妮珂(Huenecke)探究課程,將課程分為結構取向、價值取向、內容 取向及過程取向等四類取向理論,並將其分述如下(引自王文科,2012):

(一) 結構取向理論(structure-oriented theories)

結構取向採用分析的途徑,以解釋與描述性的方式為主,關注課程的相關因 素與課程間的相互關係及交互作用的方式;結構取向又可分為宏觀層次分析與微 觀層次分析。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宏觀層次分析,嘗試發展課程的總體理論,藉由此來解釋以及描述課程之中 較大的影響因素。而相對宏觀之微觀層次分析,則是著重在學校與機構層級等的 課程現象。

(二) 價值取向理論(value-oriented theories)

價值取向理論主要分析課程決定者的價值觀,著重於「教育意識的培育」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raising),希望教師規劃課程時,能覺察出潛在課程與 顯著課程中的價值及其相關問題。

價值取向理論中是以批判為導向,因此也稱為批判論,同時價值取向的理論 學者,也主張應該將課程再概念化,故有「概念重建論者」(reconceptualists)

的別稱。

(三) 內容取向理論(content-oriented theories)

內容取向著重於應該明確的指出,課程決策者在選擇課程內容與規劃課程內 容時,必須採規約的方式進行。內容取向理論依其特色又可分為兒童中心理論

(child-centered theories)、知識中心理論(knowledge-centered theories)、社會中 心理論(society-centered theories)。

兒童中心理論強調以兒童為主,兒童是課程的決定者與起點,同時也是課程 的塑造者;教學者應設計規劃符合學生興趣及需要之課程,學生應該是所有教學 活動的中心,教學者不進行支配的活動,而被視為催化員。

知識中心課程認為應該以知識及學科為主體,並且將知識中心的課程分為學 科結構課程、認知方式課程兩類。學科結構課程主張課程決定的起點及關鍵,對 於課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認知方式課程則強調認知的方式並不侷限於一、兩種,

而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認知方式應該在教育之中獲得重視。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認為,應該以社會秩序作為決定課程的依據及起點,在課 程上可能會受到順從者觀點、改革者觀點、未來者觀點與激進者觀點等的影響,

而會有所差異。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四) 過程取向理論(process-oriented theories)

過程取向理論主要關注於敘述課程的發展方式,同時也會對課程的採行提供 建議。過程取向的學者多採用描述性的方式,但也有少數採規約的方式進行。

學校本位課程的定義是學校必須考慮學生的特質、學校的環境等所述設計進 行之課程,並對於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活動進行等進行規劃及實施(吳清山、

林天佑,1999),且本位課程期待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及其學習興趣(歐用 生,1999),由此可知學校本位課程是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在 課程理論中是屬於內容取向理論的兒童中心課程。

二、建構主義

(一)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以人本為主的教育思潮,認為知識是藉由學習者的不斷嘗試並賦 予經驗意義而建構出來的,且強調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主動學習的。

學習者會發現複雜的資訊,並進行轉化,主動地詮釋其學習經驗,學習者便能有 所收穫。建構主義其主要的類型可區分為「認知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

並分述如下(王文科、王智弘,2012)。

「認知的建構主義」(cognitive constructivism),此一建構主義源於皮亞傑 的觀點,著眼於學習者個人的內在認知過程,認為學習者會以內在趨力對認知衝 突或不平衡之現象進行解釋。學生會將學習到的知識訊息同化於基模或修正、調 整,而產生新基模進行運思建構個人意義,強調知識是由個人主觀建構的。

「社會的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認為「知識是個人與他人經 由不斷討論與對話加以調整而來的;強調學習是學習者與能力較高的他人互動、

對話中進行的。因此在教學上教師可以藉由鷹架教學,教師可給予開放式的任務,

使學習者與較高能力者共同對話討論,或由教師提供輔導、支持與協助,促使學 習者達到其近側發展區(ZPD)進一步建構其觀念。

(二) 建構主義之理論基礎

杜威(J. Dewey)的「做中學」認為活動是知識的來源,學習者必須運用頭 腦、感官與環境交互作用,強調知識不是理性主義者所言的來自理性,也不是經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驗主義所說的來自感官,而是在於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活動。

杜威所提出的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強調知識的獲得,需透過學習者 親身實際地參與活動,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認為知識是行動的工具,學習者必 須成為活動之中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建構教學反對實證主義的知識論,強調 知識的工具及實用性價值,並認為知識是絕對、客觀的存在(陳芸慧,2006)。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必須以「人」為主體,知識需藉由個人的主觀及其先 備經驗相連結而建構的。在過往的研究中指出,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理論,

認為知識的學習,是由認知的個體為起點,其透過基模的同化、調適,發展出新 基模進行學習的歷程(引自陳芸慧,2006)。

三、情境學習理論

情境的學習是指教師提供真實學習情境、真實任務,讓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 脈絡之中進行知識及概念的學習,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利用各種資訊以及技能,來 解決真實情境之中的各種問題(王文科、王智弘,2012)。

王文科、王智弘(2012)指出課程設計的情境模式以史克北(M. Skilbeck)

與羅頓(D. Lawton)為此模式之代表人物,其中史克北(M. Skilbeck)認為課 程發展的重點首先應考量教師的專長及學校的獨特性,並指出教學相關人員應該 先對學校的背景進行情境分析,再進行課程的規劃與設計;意即從「學校本位課 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進行課程之規劃。

(一) 主要觀點

情境學習理論主張學習者應主動地,在被引導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此理論同 時強調知識須於真實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學習的知識才能產生意義,學習者能 獲得健全、完整的知識,並且與教師互動,讓專業相關知識被保存並且傳遞下去,

使學生能適應未來的生活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

方吉正(2003)統整各學者及其理論的觀點,論述情境教學的主要觀點,並 將情境學習分為以下主要的三大面向: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1.學習環境方面:強調真實學習活動與情境脈絡對學習的重要

強調學生的學習,情境是必要之條件,意即學生必須於情境的脈絡之中進行 學習,藉此讓學生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使得技能與知識能被保存、傳承 下來。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可以使其學習到的概念知識與經驗技能,具有 意義並被運用生活中,更進一步讓學生在面臨未來生活中的類似情形時能有能力 進行處理。

2.學習內容方面:強調知識即工具,學習資源與來源是多元化的

主張學習資源與來源並非集中在某一專家身上,而是分布於群體中的每一個

主張學習資源與來源並非集中在某一專家身上,而是分布於群體中的每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