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環境教育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環境教育

本節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環境教育的意涵,第二部份為我國環境教育 實施的課程目標及能力指標,第三部份是環境教育的教學之研究。

壹、環境教育的意涵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對環境教育的定義如下:

「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了解和讚賞介於人類、

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 應用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 (引自王惠玲,

201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 1977 年蘇俄伯利西(Tbilisi)的國際環 境教育會中,對環境教育的定義是: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 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份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

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引自簡慧 施,2009)

我國為推動環境教育,於中華民國 99 年 6 月 5 日頒佈環境教育法,並且將 環境教育定義為:

「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 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 之公民教育過程。」(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

由以上的文獻研究者歸類環境教育的意義,環境教育是教育的一環,在教育 的過程之中,教導個人重視與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生物之間的倫理互動關係,

並培養尊重環境、愛護資源及生物的知識態度,並進一步建立自然環境永續經營 的價值觀。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及能力指標

一、環境教育課程目標

我國教育部九年一貫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七大議題中,並環境教育課程目標 分為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環 境行動經驗這五個向度做為目標,並分述如下(教育部,2013):

(一)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 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汙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境和 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 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汙染、核汙 染、空氣汙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 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 樸生活、綠色消費等)。

(三)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 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 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 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

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五) 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 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分為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 度、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這五個項度做為目標,進行課程設計與環境教 育教學。

二、環境教育能力指標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綱中,將環境教育課程之目標,進一步將課程目標再訂出 詳細的分段能力指標。研究者將與本研究相關之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羅列如 下(教育部,2013):

(一)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2-1 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1-2-2 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多 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1-2-4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1-4-1 覺知人類生活品質乃繫於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維持生態平衡。

(二) 環境概念知識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 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2-2-1 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2-2-2 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探究可能的改善方法。

2-3-1 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三)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 關係。

3-2-1 思考生物與非生物在環境中存在的價值。

3-2-2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 責任感。

3-3-1 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3-2 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與社區的環境,並透過對於相關環境議題的瞭 解,體會環境權的重要。

3-4-4 願意依循環保簡樸與健康的理念於日常生活與消費行為。

(四) 環境行動技能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4-1-2 能經由家人與師長指導,以文字、圖畫等方式記錄校園與住家環境問題。

(五) 環境行動經驗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5-2-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活動經 驗。

5-3-2 執行日常生活中進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5-3-3 主動參與學校社團和社區的環境保護相關活動。

參、環境教育教學

王鑫(1998)指出環境教育是在發展人類與自然環境、生物、文化互動時應 具備之認知、行為及價值觀;其教育目的是為了改善環境,當學習者在接觸相關 環境問題或議題時,培養學生研擬策略與解決問題之能力,並發展適合學生之行 為規準,以及概念釐清與自我信念形成,指出環境教育有下列三項性質:

(一)環境教育是一個認知的教育:環境教育是一個整合性的跨科目的議題,

與其他的學科領域皆有相關,可將環境教育融入於其他學科及領域之中。目的在 於促使學習者思考並釐清與自然環境相關之問題,進而增進學習者對自然生態資 源與環境等整體的認知。

(二)環境教育是一項情意的教育:環境教育之情意教育,強調以認識環境 為基礎,藉由學習建構學生對自然與生態環境正確的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環 境的倫理道德及信念等正確價值觀。

(三)環境教育是訂定行為準則、發展個人進行選擇與決定的教育:環境教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決定並付諸實踐;即是期待學習者將對於環境的價值觀及態度轉化為具體的實踐 行動。

三、環境教學應結合之方式

國小階段的環境教育是教導學習者認識人類與其環境的互動關係。1972 年 國際環境保育與教育教師訓練課程之會議中,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提及 環境教育教學應結合以下方式(引自陳立國,2003):

(一)在環境中教學(teachung in environment)

是指讓學生在實際的自然環境當中進行學習,實際親身地去發現、觀察環境 中的問題。

(二)教導認識環境(teaching about environment)

在環境教育的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環境並記錄以外,教師也應引 導學生對於環境相關事件與情形進行分析與比較。

(三)為環境而教學(teaching for the environment)

以解決環境問題為教學主體,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生活中環境的問題引 導學生進行自我判斷與反思。

四、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

Greg(1995)認為環境教育中的首要任務,是要讓學習者對環境的相關問題 及議題產生「覺知」,因此在環境教育的課程中,培養學生覺知環境問題的敏感 度,對於學習者未來採取環境保護意識及行動是相當重要的。

Iozzi(1993)強調為了使環境教育課程的實施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能夠運 用適合學習者且經過設計的教材與教法,這些教材與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習者的 環境態度及價值觀,對於學生在學習環境教育上具有相當的成效性。

環境教育教學可藉由學生與學生密切的校園環境,將學校內與周遭擁有的自 然資源及生態環境規劃於課程當中,引領學生走進環境教育的課程當中,是相當 適宜的。並在課程之中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階段之相關課程,並透過相關活動的設 計,讓學生親身體驗並投入課程,在其中學生可以透過與大自然的對話與反思,

習得相關的知識、技能及態度,並將其運用於生活之當中(王惠玲,20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者 Ballantyne 和 Packer(1996)也指出在環境教育的相關課程之中,教師 的教學應該將焦點、關注的焦點,應在提升學生對於環境的概念知識、行動經驗 及其價值觀與態度,並且認為教師在環境教育的課程中,進行適當的教學設計及 統整。

(一)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之課程模式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職 UNESCO 的推動之下,多數會員國家的環境教育課程,

已將環境的成分融入於學校的課程之中。環境教育融入之課程模式可分為「單科 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與「多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兩類,並分述如下(引 自林明志,2005)。

1.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

是指從各科目之中擷取出與環境有關之教材,並將環境教育獨立設科,組成 一完整的課程。我國教育部七大領域與環教教育議題之組織模式如圖 1:

圖 1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引自林明志,2005)

2.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

是指將適切之環境主題或環境成分(包含概念知識、價值觀、態度、技能與 經驗)在不影響原有課程目標及內容的狀況下,融入各個科目課程中。我國教育 部七大領域與環境教育議題之組織模式如圖 2:

語文

環境教育

自然與生活科技 數學

綜合 社會 藝術與人文

健康與體育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2 多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引自林明志,2005)

在聯合國國際環境教育計畫研究之中曾指出,環境教育在各國是將環境成分

(概念知識、價值觀、態度、技能與經驗)融入各科課程中,均非單一課程(楊

(概念知識、價值觀、態度、技能與經驗)融入各科課程中,均非單一課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