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組織健康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學校組織健康理論與相關研究

有鑑於組織健康與組織公民行為對組織的重要性,並繼學校組織氣氛開放程 度的研究之後,學校組織健康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和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逐漸出 現,本節首先探討學校組織的特性,並繼而探討學校組織健康之意涵;再者,就 學校組織健康的量表與構面予以探討;最後,探究學校組織健康的相關研究。

壹、 學校組織的特性

人類在生存過程中,體會到只憑個人力量是無法生存的,也難以改善生活品 質,因此聯合起來組成群體,藉共同的力量來達成生存,改善生活或其他目的。

這種多數人組成的群體也稱之為「組織」,就如將絲麻織成布帛,或將細胞組成 器官一樣,都旨在藉群體力量達成共同目標(謝文全,2016)。

組織乃是指兩個以上的成員,彼此間具有共同的目標,經由適當的分工與持 續、不斷的交互作用與相互尊重、彼此滿足需求並能有效因應周遭環境的變遷,

為組織的發展貢獻心力、全力以赴,以期能達成共同的目標(吳清基,2000)。

依Owens(2001)之觀點,學校教育系統作為複雜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 必須檢視人類行為與組織脈絡間及其組織文化間的關係.方能使我們更瞭解組織 的運作(范慶鐘,2011)。以下將學者對於學校組織特徵的描述整理說明如下

(引自范慶鐘,2011;曾湘婷,2012):

一、學校具有組織的特性

學校組織結構具有科層體制的性質,其主要在於科層體制提供法規條例、明 確權責劃分.使學校校長、教師與學生間,形成階層體系的關係,而使得學校成 員的行為皆能有所遵循,進而擬定明確的教育目標,指引學校發展。下列為黃昆 輝(1992)、陳清泉(2001)、秦夢群(2006)等學者對於組織的描述與說明。

(一)黃昆輝(1992)對於組織基本特徵的描述如下:

1. 職位階層:組織的任何一種行政功能,都由一個賦有明確權責的職位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承擔。擔任某一職位的人員,便須遵從該職位所賦予的權利與義務。

2. 法規條例:組織中每一個職位的經常性業務與全體的成員,亦皆訂有標 準程序與行為的標準,彙成組織之法規,來維持組織的正常運作。

3. 專職分工:組織中所有工作,依職位進行分工,使每一職位專司一事。

4. 不講人情:組織內部各職位人員的交互作用,或內部工作人員與外在服 務對象的接觸交流,都有統一的方式來辨理。

5. 書面案卷:組織內部以及對服務對象的活動事頊,均錄案存檔,備供日 後參考、擬訂決策、以及稽核檢討之用。

6. 支薪用人:視導監督和行政管理人員,都是全時制的支薪工作者,靠著 組織來賺取所得。

7. 資源控制:組織由外在環境取得資源之後,便由行政人員控制與分配這 些資源。資源控制與分配的目的,就是要讓組織更有效率。

8. 講求效率:組織透過其決定的合理性及專業的分工,以謀取組織最大的 效率,促進組織的發展。講求效率沈是讓組織各項資源、各盡職位功能 充分發揮。

(二)陳清泉(2001)認為學校組織乃教育組織之一環,具有特性如下:

1. 科層體制:學校組織的確具有科層體制的一些特徵,如:學校組織依照 工作性質的不同,區分為教務、訓導、總務、輔導四個處室,即為職位 分類分層;在組織架構中有校長、主任、組長、老師清楚的權力階層存 在,以及教育法規上明確責任的訂定,其科層體制特徵非常明顯。

2. 基層官僚體制:基層官僚的員工為在第一線與群眾接觸,其責任乃在分 配資源或是伸張公權力,其面對的是大量的工作負荷,其運作往往與理 想差距甚遠。而基層官僚機構所服務的顧客,基本上沒有選擇的權力。

基層官僚體系雖然位居底層,但對所服務之顧客生活影響卻很大故常被 抨擊,而且顧客常透過立法程序或利益團體的壓力,使其運作自動化、

標準化、正式化,以減少基層人員自我主張的機會與權限。國民中小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具備上述基層官僚體系之特徵,在面對眾多又異質性甚高的學生時,往 往難以保障教學的品質,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造成學校組織 內外的衝突,如何改善學校官僚體系的運作,乃一大課題。

(三)秦夢群(2006)對學校組織特性的描述如下:

1. 權力階層的存在:學校的權力核心是校長。校長之下設有主任、組長、

副組長、教師、幹事、工友等,分層負責各自職務,並向校長負責,而 校長擁有政策的決定權。因此學校具有權力階層的存在。

2. 行政命令的訂定:為了讓學校能順利推動校務,一般而言學校均訂定有 校規、事務管理規則、各種教育措施辨法等。

3. 職位階層化:學校教育事務龐雜,教學問題、建築設備問題、人事問 題、社區公共關係、學生行為管理、學校績效表現等非常龐雜的校務問 題,必須分層負責,依據其職位各自盡力。

4. 檔案卷宗的建立:人事室有人事檔案紀錄資料,教務處有學生學籍管 理,輔導室有輔導紀錄檔案,訓導處有學生平時表現紀錄等。

5. 支薪用人:在學校中的教職員工也是支領國家或政府的薪水,以滿足生 活所需。學校薪水支領的方式,大致上是根據服務年資而來,服務越 久,薪水越高。不過,如果達到薪水的最頂峰,則不再繼續提高薪給。

6. 一般行政的規範:學校有校務會議的組織,是學校最高的會議組織。重 大的學校事項,均應於校務會議中提出,以建立學校民主的機制。

二、學校組織與一般組織之異同

學校組織具備一般組織的特性,但與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有部分是相同,即教 育行政機關組織屬一般科層體制的特性,學校組織則有行政系統組織及教師專業 系統的雙重組織,學校行政系統的組織校屬於一般科層體制或古典的組織特性,

學校教師專業系統的組織則與一般組織不同,且依照教育基本法第八條之說明略 以:「……教師之專業自主權應予以尊重,…」,又依教師法第八章有關學校教 師得成立教師組織,教師組織分為三級,即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在直轄市及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市)為地方教師會;在中央為全國教師會。學校班級數少於二十班時,得跨區

(鄉、鎮)合併成立學校教師會。各級教師組織之設立,應依人民團體法規定向 該管主管機關申請報備、立案地方教師會須有行政區內半數以上學校教師會加 入,始得設立。全國教師會須有半數以上之地方教師會加入,始得成立。

綜上,學校組織不同於一般企業組織,除不以營利為目的外,大部分教師成 員都是經過專業化訓練,,依不同專業特長形成不同的專業團體,因此在組織的 分類中,可藉由特性、對象和功能的運用情形來了解學校組織和其他組織間的差 異(吳清山,2004;張慶勳,2006;謝文全,2004)。以下為張志明(1999)及 陳清泉(2001)兩位學者認為學校組織不同於一般組織之特徵。

(一)張志明(1999)認為教育組織不同於其他組織之處有以下幾點:

1. 服務對象的參與性:教育組織不同於一般組織之處,在於教育組織是以學生 及家長而存在的,學生必須到學校來,參與學校活動,教育組織才有存在的 意義。因此服務對象的參與性,是教育組織的第一點特性。

2. 服務對象的異質性:教育組織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的經驗背景與聰明才智 差異性非常大,因此,學校活動的進行比一般組織的運作更複雜。

3. 組織目標的抽象性:教育組織的特性之三就在於教育目標的抽象上。例如學 校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因此,資訊應用能力是未來生活 所必須,所以教育組織就必須進行教導。但教導要教到什麼程度呢?按照學 生的認知發展程度來施教。因為學生程度差異性相當大,施教的方向與目標 變顯得難以掌握,這就是學校組織目標的抽象性。

4. 組織聯繫的鬆散性:教育組織成員的聯繫是鬆散的。例如教師在教學當中的 自主性相當高,任何行政人員對於教師在教室中的教學活動,都是很難加以 干涉的。教師間彼此的依賴,也較一般組織來得低,成員之間知識、資訊的 傳遞與分享也較為鬆散。

(二)陳清泉(2001)認為學校組織與一般組織不同,其特性如下:

1. 鬆散結合系統:在此系統中,各成員彼此相關卻保持自己一定的身份與獨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我國中小學具有相當程度的鬆散結合特徵。如學校組織成員間彼此的關 係雖然互相聯結,但在教室中往往可以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2. 雙重系統:學校組織在教學系統與學生組織上具有鬆散結合的特性,但在非 教學的行政事物上卻是緊密結合的(張明輝,1997)。就學校法令而言,校長 雖有其權限來影響教學,如:時間的控制、學生的分班、資源的控制,但往 往無法直接干預到老師的教學。而非教學部門卻剛好相反,如:薪水的發 放、學生的管理、校園的維護等皆被行政單位系統化的控制。這種雙重系統 的特性常常增加學校領導的難度,也造成了學校組織變革的困難。

3. 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是由成員所自然形成,附隨於正式組織之中,藉著 組織成員無意識、不定型的自然接觸所產生,具有民主導向、自然領袖、成 員重疊及社會控制等特性(張明輝,1997;張慶勳,1996)。我們除必須了解 學校組織的正式運作之外,尚需瞭解由組織成員互動所孕育出來的非正式組 織,因非正式組織可能帶來正向的影響,也可能帶來負向的影響,其力量往

3. 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是由成員所自然形成,附隨於正式組織之中,藉著 組織成員無意識、不定型的自然接觸所產生,具有民主導向、自然領袖、成 員重疊及社會控制等特性(張明輝,1997;張慶勳,1996)。我們除必須了解 學校組織的正式運作之外,尚需瞭解由組織成員互動所孕育出來的非正式組 織,因非正式組織可能帶來正向的影響,也可能帶來負向的影響,其力量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