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六節 學生學習表現改變的情形

本節旨在分析研究歷程所蒐集的資料,探討學習共同體理念結合遊戲應用於 教學的實施成效,對於學生學習表現改變的情形,並透過學生的教學意見回饋單

(附錄五),了解學生對於學習方式(表 4-10)、自身學習經驗(表 4-11)、遊戲 教學活動感受情形(表 4-12-1)和(表 4-12-2)、學習共同體在人際關係上的助 益(表 4-13)、學習態度上的轉變(表 4-14)與學童定期評量之成效與檢討這六 方面的改變的情形。

壹、學習方式之實施成效與檢討

以下針對學生參與學習共同體理念結合遊戲,對於學習方式的感受調查回饋 情形,呈現統計結果,如表 4-10 所示,並輔以質性資料說明與檢討實施成效。

研究者為了便於討論,在量化資料的分析上,將學生的教學意見回饋單中的

「非常同意」和「有些同意」這兩項的統計結果,合併稱為「正向回饋」;「非常 不同意」和「不太同意」這兩項的統計結果,合併稱為「負向回饋」。

研究者的班級是一年級的學童,因此此項教學意見回饋單則以正向問題提問 為主。

116

117

大家可以互相幫忙、比較不容易錯。(學回 S23-20170626)

有些我沒有想到別人有想到。(學回 S22-20170626)

能學習到別人的優點。(學回 S5 -20170626)

覺得很好玩、有趣。(學回 S3 -20170626)

可以交朋友,答對的機率也比較高。(學回 S16--20170626)

可以和同學互相學習也可以讓你的頭腦變聰明(學回 S1-20170626)

第三題喜歡每四周重新抽籤分組 89%和第四題喜歡老師安排的ㄇ字型座位 93%,有九成學童正向回饋。

我喜歡ㄇ字型座位有 23 位:

可以和小組討論(學回 S10、S16、S17、S21、S22、S22-20170428)

可以看到同學比較清楚(學回 S8、S26-20170428)

中間很大可以坐 28 個人(學回 S5、S8、S17、S18-20170428)

坐在一 起感覺像一家人(學回 S7-20170428)

空位很大很方便行走(學回 S15 、S20-20170428)

大家可以坐在中間耶,也可以在教室的後面玩跳繩(學回 S1、S9、

S28-20170428)

覺得很舒服又很方便(學回 S23-20170428)

不喜歡ㄇ字型座位有 5 位,因為:

有我不喜歡的人(學回 S10-20170428)

考試不用移位子(學回 S6-20170428)

老師上課旁邊的人會看不清楚(學回 S25-20170428)

走動會繞來繞去很麻煩(學回 S2-20170428)

我覺得很怪(學回 S24-20170428)

每四周重新抽籤分組是學童提出的要求,所以正向回饋接近九成,但是有一

118

些極少數的個案還是會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與容易爭執者一起而不喜歡。這是 老師要注意並且要能機動調整合適對象給與學童最安心最舒服的學習環境。佐藤 學認為ㄇ字型座位是啟動課堂學習共同體的開始,目的是營造安心的氛圍,讓學 生彼此能互相接觸,就近討論,傾聽與分享,進而達到深度有意義的學習(黃郁 倫、鐘啟泉譯,2012)。從第 7、9、10、11 題可以顯示透過ㄇ字形座位境教的影 響,正向回饋都超過九成。班上學童樂於和別人分享討論,也感受到每個人都有 發表和主導學習活動的機會。甚至喜歡老師安排的四人合桌座位,正向回饋高達 100%,研究者推測是因為教學活動需要四人協同學習或遊戲時一定會安排的座 位形式,包括生活領域、鄉土老師都會沿用,因此,學童的喜愛程度比ㄇ字型座 位還高。

ㄇ字型座位需要學童到前面集中在ㄇ字中間時,老師只規定一排坐六人,學 童自行入座,所以每一次都會出現坐不一樣的人,學童必須學習在不干擾別人的 情況下,選擇一個自己最舒服的位子坐下來。因為這樣,曾經發生過爭吵,詢問 學童想要老師規定座位還是各自自行決定座位時,學童一致表決通過要各自自行 決定座位,不要老師安排固定的座位,願意學習尊重與包容,學習做選擇並接受 自己的選擇。一學期下來,雖然也會有一些小小的衝突,但是學童會很快的解決 而不影響學習。老師要處理的是─學童因為好朋友關係坐在一起閒聊分心的狀況

,或忍不住動動別人的行為,這時就必須請他回椅子座位或調整一人到他處,情 況就會改善。

貳、自身學習經驗之成效與檢討

以下針對學生參與學習共同體理念結合遊戲,對於自身學習經驗感受調查回 饋情形,呈現統計結果,如表 4-11 所示,並輔以質性資料說明與檢討實施成效。

119

120

朋友追著想探究答案是什麼?提醒老師上課要繼續討論。(省思-20170322)

小組協同學習時,孩子都能踴躍參與且不會只有單獨一人操作,學童會平分 也會爭取。(觀課 T7-20170518)

聆聽能力有進步,時間有拉長,小組的和諧度也提高了。(訪談 T5-20170630)

不管國語、數學、綜合領域的遊戲教學活動大部分都要在期限內完成的,學 童都願意再嘗試一次,挑戰更短的時間內完成,甚至希望老師多讓他嘗試幾次。

有別於以往被動的等待老師指令。第 6 題上課時,我喜歡舉手發言,正向回饋超 過九成,相較開學時 9 人喜歡舉手發表,已有明顯進步。尤其是當初那兩位上台 說話會發抖的學童,現在已經可以大方自然的上台分享報告了,但是仍有極少數 的學童表示還是不喜歡舉手發言,有幾位聲音還是很小,不過每個人都已經可以 大方上台了,尤其是和同學一起上台時,正向回饋接近九成,除了老師的鼓勵,

遊戲學習更是功不可沒,讓學童自然消除緊張和不安。王俊杰、吳崇旗、陳修蕙

(2014)研究中發現遊戲參與者的學習轉移表現在學校課業上,能主動積極面對

、解決問題;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也提到遊戲對於兒童認知、語言、社會技巧 和情緒適應……等有良好的效果,孩子透過遊戲可以學會輪流、分享、溝通,使 得大家能一起工作。吳崇旗、張清源(2007)提到遊戲參與者若是在情緒不安,

個人內心受到刺激,感受到失衡狀態時便會產生學習動機,希望藉由學習讓失衡 狀態恢復平衡,參與者進而產生學習與改變。因此,遊戲確實能擺脫學童心理的 障礙,凝聚向心力。所以第 8-15 題都有超過九成的正向回饋,班上學童也在學 習傾聽意見、互相尊重和互助共學上有努力的表現。

第 15 題同學會尊重我的意見,有極少數學童表示小組討論時未感受到被尊 重,其中一位學童 S21 私下個別詢問時表示,同學都不聽她的。之後,研究者特 別留意她和小組互動的情形,發現她會在小組中出點子,但是不會堅持己見,也 不會據理力爭,即時她的意見很好也被其他的聲音淹沒。例如:數學遊戲─做紀 錄時,明明討論時,是採用她的提議─看班上誰跳繩最多下?老師才轉個身,看 看其他小組討論的情形,再回頭詢問小組最後的決定時,他們那一組已換成調查

121

生日了,而且剛剛老師還宣布第二組要調查班上生日。老師必須再次提示他們剛 剛聽到調查跳繩的點子不錯喔,要不要考慮,最後終於採用 S21 的意見,老師看 她非常開心的樣子,聲音也大了起來。

經由這次事件,研究者發現內隱的學童更需要老師的協助。在課堂中,

老師很容易被學童外顯的行為吸引,這些孩子特別會受到關注。而學童 吵鬧、不專心……等外顯行為老師容易處理,但是學童的挫折、不想要 ……等內隱行為會因為學童學業成就高被忽略,而這些孩子才更需要老 師的協助,要改變原來羞澀膽怯的心理障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藉著 教學意見回饋單讓老師有機會去觀照這些孩子。(省思-20170617)

至於第三題上課時,別人看我的答案,我會大方問他需要幫助嗎?學童正向 回饋接近九成,顯示這一學期研究者努力改變學童排斥別人看答案和作品的心態 有改善。從習作練習或學習單的習寫中讓學童互相檢核答案成為一種習慣,老師 就幾乎沒有再聽到學童說某某人看我的答案。鼓勵孩子大方用「需要幫助嗎?」

來回應對方,希望對雙方都有所助益。

參、遊戲教學活動之成效與檢討

以下針對學生參與學習共同體理念結合遊戲,對於遊戲教學活動感受調查回 饋情形,呈現統計結果,如表 4-12 所示,並輔以質性資料說明與檢討實施成效。

122

123

124

國語領域最喜歡的遊戲是「造詞最佳拍檔」,再來是「國字描一描」、「賓果遊戲」、

「文字摩天輪」和「寫作新樂園」。學童覺得不太容易的,除了「文字加減遊戲」

外,其他七項遊戲都有人覺的不太容易;非常不容易的是「支援前線」和「寫作 新樂園」各有 2 人。這幾位都是班上後段的孩子,分辨字體的結構和猜字謎及寫 作,確實對他們有難度。

數學遊戲學童都顯示很喜歡,正向回饋 100%。最喜歡的遊戲是「抓抓樂」

和「百元大採購」。覺得「不太容易」和「非常不容易」的也是「百元大採購」。 這和老師設定的過關條件過高有關,要達成遊戲的任務已經超越他們的能力了。

班上有十一個孩子在第二輪的時候過關,實在是很難得。有一人拿到冠軍王,百 元消費,只剩一元,算式記錄正確,物品核算金額也無誤,真的是班上的冠軍王。

買賣遊戲對兒童是有很大的吸引力,雖然過關的人不多,學童卻玩得很開心。「數 字密碼」學童也覺得「不太容易」和「非常不容易」,但是與「百元大採購」的 困難度不同,因為「百元大採購」是超越他們的能力,「數字密碼」是因為全班 一起玩,被老師選中猜題的人數有限,因此大部分的人知道答案卻沒有機會被老 師選中,這幾個小朋友才會說不容易,不希望再玩。因此,小組競賽的方式比全 班一起玩容易獲得成功或過關的機率相對提高,所以第十題喜歡小組達成任務的 競賽方式,正向回饋 100%。可見讓每個遊戲參與者都能在遊戲過程中獲得成就 感是遊戲教學成功很重要的關鍵。因此,研究者以時間或題數作為達標的條件,

不但減少競爭的火藥味,因為人人都有希望,反而促成學童互助合作,自然形成 共好的現象。

不但減少競爭的火藥味,因為人人都有希望,反而促成學童互助合作,自然形成 共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