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數學與科學的能力,達成學習目標,這種課程導向遊戲的教學方式,即是遊戲教 學。而遊戲導向課程,是跟著學童興趣發展,也就是教師從兒童的遊戲中發展新 的學習活動(吳幸玲,2013)。教學是一種藝術,沒有一種教學是可以完全適用 所有的學習(王美芬、熊召弟,2005)。本研究所指的是教學應當多元,以增加 學童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所以遊戲在此是教師教學的策略,用來協助學童學習 知識與技巧的媒介,希望透過設計遊戲融入教學課程,吸引學童興趣和注意力,

並在過程中能主動參與學習、維持學習動機,以達成教學目標。

参、協同學習

「協同學習」是主張在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透過對話與溝通進行學習,形 成對文化認知和同儕關係的社會實踐(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協同學習」

和「合作學習」在本質上和教學時的應用有很大的不同。黃永和(2013)指出合 作學習著重教師結構性與處方性的教學技術;協同學習則偏重哲學的導向,強調 知識社群成員學習的過程。

本研究所稱的協同學習是根據佐藤學的說法,是同儕協助,即以分組的概念 為基礎,2 到 4 人為一組,讓學生隨機分組,無領導者,強調互惠學習的關係,

使每位學生的發言,都受到相同的尊重與肯定,並且透過聆聽、對話,進行概念 釐清,讓想法多元深入,能激盪舊知識,重新建構新知識的學習歷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在教學方法上,採用學習共同體的模式結合遊戲來進行教學活動。因 受研究者的能力、經驗及時間等因素影響。其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與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基於研究者服務工作及地緣的關係,以研究者任教之臺東市歡喜國小

8

一年級幸福班(化名)為研究對象。全校有小學部 40 班,幼兒園 2 班,並設置 學習中心輔導特殊兒童,學生人數約 1100 人,屬於市區大型學校。該班班級人 數 28 人,其中女生 14 人及男生14 人。班級中有一位男學生是生長遲緩者,國 語、數學抽離到學習中心上課;有一位越南籍女學生是新住民;有一位布農族女 學生是原住民,四位客家人,其餘皆為閩南人。研究者則為該班導師。

二、實施時間

105 學年度下學期開始,從 106 年 2 月至 106 年 6 月的時間。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法中的課程行動研究,在教學現場進行學習共同體結合遊 戲運用於實際課程教學成效的探討。在教學期間透過課程活動的教學錄影、觀課 紀錄和研究者的教學省思、學習單、回饋單……等作為研究資料的來源,分析資 料並加以歸納、統整。

貳、研究的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學習共同體的分組方式,每小組男女人數均等為宜。班上學生之性別為男生 14 人,女生 14 人,其中男生一人為特殊生,國語、數學是抽離到學習中心上課。

再者研究對象僅限於研究者任教的一年級學生,屬於市區大型的學校,相較於其 他小型偏鄉學校的學生組成及背景不同,因此有別於個案班級的對象或其他的情 境,結果可能也會有所差異。

二、研究範圍的限制

以目前研究者學校所採用的九年一貫課程,康軒出版社於 106 年 1 月出版的 第二冊、南一版社數學第二冊、康軒版綜合領域第二冊以自編為實施教材,模擬

9

學習共同體結合遊戲的課程設計模式,參考相關教學內容及自編的補充教材為輔

。因此,教材內容無法遍及其他版本實施。

三、研究者的限制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為主,研究者即是教學活動設計之實務工作的教學者,

因此在觀察的陳述上可能不盡客觀或窺知全貌,需以多方資料做佐證,並儘量做 客觀的陳述;備課、議課時也要接納不同的意見、相互衝擊的包容,皆應虛心接 納與記錄。觀察時盡量描述現況,不帶主觀評斷。礙於人力限制,未能蒐集學生 在其他領域的相關表現,僅以研究者授課的領域某些單元為主,蒐集學生的表現 情況、文本資料以進行分析。由於研究者不懂日語,對於佐藤學的日文著作無法 全面閱讀,亦為本論文之限制。又因中日文化不同,部分研究需要調整,與佐藤 學教授所提倡的論點會有所差異。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