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做以下建議,以提供教育現場教師或教育研究工作 者在相關研究上做參考。研究者針對教學者在教學上、學校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 究者的研究,提出的建議,分述如下:

壹、教學上的建議

一、 座位形式應依教學需要適時調整

本研究歷經ㄇ字型座位、四人合桌和原先的直排座位,發現座位的安排各有 其優劣勢,ㄇ字型座位在「互相聆聽」、「互惠學習」、「一對多」或「遊戲教學」

中有優勢。ㄇ字型座位中間場域對低年級學童可以是表演的舞台,遊戲的場域,

教師集中學童做說明……等多功能的運用,但是對ㄇ字型座位離教室最遠角落的 學童不利,不專心的會更不專心,也不利於學童面對黑板書寫認字,在低年級識 字寫字是重要學習階段時,為了孩子的視力與坐姿健康因素,適時調整為直排座 位是有其必要性。四人合桌對學童「互相聆聽」、「互惠學習」、「遊戲教學」有優

137

勢,但不利面對黑板,會造成學童無法直視黑板,有人需要頻頻調整坐姿的困擾,

學童也容易閒聊分心。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學者宜針對學童學習狀況和教學需 要,妥善規劃適宜的座位與小組協同學習的方式,才能提升學童的學習品質。

二、 利用學生特質抽籤分組有利於小組協同學習

本研究每四週利用抽籤隨機分組的方式進行協同學習發現,組成小組的成 員,對於該組的學習表現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隨機分組並不能保證每次的「差異」

都能使學童在多元中學習尊重與包容,產生互惠的關係,也有可能造成排斥和衝 突,影響學習品質。在本研究的四次循環中,只有一次經過檢討修正後,出現自 然形成的學童特質互補的異質分組現象,卻有出奇好的成果,之後,又會出現之 前隨機分組的問題。因此,研究者建議,教師應該利用其專業和對學童的了解,

每四周利用學童特質抽籤分組以利於小組協同學習,不但給學童磨合與培養默契 的時間,學童的特質也能互補,更有助於學童的互惠學習關係。

三、遊戲活動獎勵方式─達成條件優於名次,團隊競賽優於個人競爭

本研究經歷一上研究準備期和一下研究實施期四個循環的課堂教學發現,能 避免學童惡性競爭的法寶,就是以遊戲活動獎勵方式以達成條件取代名次,學童 自然改變作為,而且團隊競賽優於個人競爭,學童能在良性互動競爭下享受遊戲 的樂趣並增加了學童成功的經驗,同時達到協同學習的精神。

四、遊戲的教具要充足,盡量操作簡單、容易取得並可重複使用為宜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一年級 28 位學童,因此,需要準備的遊戲教具要多一 些,最好能超過分組的數量,以備不時之需。教具的操作要能簡單容易取得並可 重複使用為宜,可以減少教師備課的壓力,方便教學與學童使用。

138

五、多設計分站循環或團體分組競賽的遊戲活動,減少因等待而衍生 的問題

本研究發現學童人數偏多的班級,學童人數就是一大考驗,要兼顧學童的平 等參與權,由學童主導遊戲的起始,可以避免教師分身乏術一人難以兼顧全班的 困境,但是需要給學童多一些時間熟練遊戲的嚐試和練習機會。多設計分站循環 或團體分組競賽的遊戲活動,則能減少因等待而衍生的問題,亦有利於教學活動 的進行。

六、尊重學童,給予嘗試錯誤的空間,多用正向的鼓勵

本研究希望透學習共同體的精神配合兒童喜歡遊戲的天性,誘發學童主動學 習探究的本質,教師如果能以身作則,秉持著尊重學童的態度,鼓勵學童多發問

,勇於嘗試,並多用正向言語與學童對話,給予學童嘗試錯誤的機會,營造安心 的學習環境與和諧的學習氛圍,將更能加速學童進步的空間。

貳、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 提供校內教師分享教學的資訊平台

校內有些教師平時對於教學非常熱衷研究,願意或需要其他同儕教師的觀 課、議課分享教學時,如果行政端能為教師們教學交流搭建謀合的資訊平台,不 但能強化教師的同僚性,更能增加教師彼此觀課的學習機會,對於教師的專業成 長助益更大。

二、 要落實課堂教學研究需要行政單位的支援

要落實課堂教學研究,行政單位除了提供教師相關的研習進修機會,安排相 關的專業社群外,公開觀課時教師課務還需要行政單位的支援協助,例如觀課時

139

間的安排與協調、教師代課和課務異動等善後處理,才能讓教師安心的參與同儕 間的觀課與議課,而不必擔心自身課務與自己班上學童無人照顧……等等問題。

讓教師們心無旁騖的參與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觀摩,才能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研究。

參、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可以更多元

本研究的的研究對象是台東市歡喜國小一年幸福班,學校隸屬台東市中心,

算是都會型學校。學區多為中上社經背景的家庭,在文化、教育、住宅與商業混 合的社區環境影響下,學生文化資源豐富,而家長從事公職與商業者居多,學經 歷也較高,因此,家長普遍較關注學童的教育,在研究結果與推論上可能受到侷 限,因此後續研究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校、年級、領域做為實施學習共同體歷 程的對象,應該會有更多的發現,研究結果的推論性也較具參考價值。

二、延長研究時間

本研究的研究時間從一上的準備期初嘗試,到一下正式的實施期,勉強是一 個學期多的時間。在相關的文獻中,發現研究時間都不超過一學年,大部分是以 領域的某個單元來實施,真正實際教學時數是有限的,其研究結果的推論上可能 受到侷限。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規畫實施一學年甚至一個年段的研究時 間。觀察學童接受學習共同體結合遊戲的時間越長,對研究對象造成的影響有何 差異?研究者可進行討論的層面將會更深入豐富。

三、擴大研究實施層面

本研究只針對研究者所任教的領域─國語、數學、綜合等領域實施學習共同 體理念結合遊戲,應用於一年級教學時形成學生之間的互學關係和對學童學習的 表現進行探討,對教師同僚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僅能就相關的部分陳述,無法做

140

深入的探討;後續研究者可以擴大研究實施層面將教師之間的同僚性關係,對學 習共同體的影響做更深入的探討。

再者研究者任教的班級是國小低年級,遊戲教學活動設計受限於自身能力侷 限,國語領域以識字教學為主,數學領域以熟練數學基本計算能力為主,綜合領 域以解決問題能力和與人合作的習慣為主,因此,對於學習共同體主張的能以文 本對話的部分無法兼顧,未來研究者可以針對這個部分做進一步的遊戲發想及課 程方案設計來進行探究。

14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鋼(2003)。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季刊,6(2),1-10。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1-21 頁)

高雄市:麗文。

王富雄(1980)。幼兒運動遊戲探討。臺北市:孫佩德。

王慧勤(1996)。遊戲教學法妙用無窮。師友月刊,83(1),48-51。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露(2014)。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北大學,

西安市。

伏榮超(2010)。學習共同體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探索,229,6-8。

佐藤學(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鐘啓泉譯)。上海市:華東師 範大學。(原著出版於 2006)

佐藤學(2012a)。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鐘啓泉、陳靜靜譯)。上海市:

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於 2003)

佐藤學(2012b)。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鐘啓泉譯)。臺北 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於 2006)

佐藤學(2012c)。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鐘啓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原 著出版於 2004)

佐藤學(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第一版)。(黃郁倫譯)。臺北市:天 下雜誌。(原著出版於 2012)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L. E. Berk,

& A. Winsler)。臺北市:心理。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142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人(2013)。翻轉教育。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

李金杰(2008)。基於學習共同體的校長專業發展。美中教育評論,5,1-4。

李洪修、張曉娟(2015)。大學“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困境。江蘇高教,5,46-49。

吳崇旗、張清源(2007)。探討戶外冒險教育效益的轉機。體驗教育學報,1,13-24。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原作者:J. McNiff, P. Lomax, & J.

Whitehead)。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

J. E.Johnson, J.F.Christiem,& T.D.Yawkey)。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

1987)。

呂善道(2014)。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中國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等人(譯)(2004)。幼兒遊

戲。

(原作者: Johnson, J. E.& Christie Francis Wardle, J. F.)。臺北市:華藤 文化。

吳佩如(201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學習共同體課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市。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人(2013)。翻轉教育。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

何垂招(2013)。遊戲學法對識字成效及國語學習興趣的影響─以國小一年級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臺中市。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素雀(2011)。遊戲融入國小二年級術語計算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東大學,臺東市。

143

姜宏尚(2014)。學校發展學習共同體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柯華葳、吳敏而(1988)。注音符號教學研究報告。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 師研習。

洪榮昭、劉明洲(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師大。

洪蘭(2012)。日本能,為什麼台灣不能。載於黃郁倫、鐘啓泉(譯)(2012)。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9-10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如杏、顏英、王姿敏(2013)。從A到A+~學習共同體的體驗與省思。發表於2013

洪如杏、顏英、王姿敏(2013)。從A到A+~學習共同體的體驗與省思。發表於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