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流程及進度

壹、研究步驟及流程

本研究於 2016 年 9 月即擬研究方向與確定主題 10 月訂定研究問題後即同時 進行文獻之蒐集與探討。研究者並於 2017 年 2 月開始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

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扮演角色為教學者也是觀察者。研究者設計符合學習 共同體理念結合遊戲的教學活動在班級中實施,觀察學童學習動機改變的情況和 學習成效,進而找出實務上可行的教學活動設計。教育行動研究的步驟,通常使 用勒溫提出的循環研究模式為基本架構,也就是透過「規劃、行動、觀察、反省、

再規劃」的歷程來解決教學實務上面臨的問題 (吳明隆,2001 )。一方面透過行 動研究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透過反省進行探究,故本設計如下:

一、實施ㄇ字型的座位排列方式。

二、規劃符合學習共同體理念並結合遊戲的教學活動。

三、觀察學童間的互動情形與學習成效。

四、產生的問題反省思考改進的策略。

五、再規劃新的座位排列方式與教學活動。

六、實施期間分四個階段: 研究準備階段、發展階段、執行階段與整合階段。

在研究準備期,研究者先把全班座位由排排坐方式變更為ㄇ字形座位排列的 方式,同時進行學習共同體相關的文獻探討,並嘗試在教學活動中加入小組討論 的部分,初步觀察學生的反應及學生間互動的情形。準備期的試驗歷程有助於研 究者了解每位學生關於聆聽及討論、發表的能力和態度,並研擬符合學習共同體 理念結合遊戲的教學活動設計,應用於正式的教學活動中。

研究正式實施期又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進行四週左右的試驗和觀察。次 一階段都是針對前一階段所發現的問題加以修正,進行新的教學活動設計和座位 的安排。本研究主要是藉由教室觀察和同儕教師觀課、教師的省思紀錄來蒐集資

62

料,並做進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分析的結果會與同儕教師專家教師做討論和分 享,以免因為研究者個人主觀因素影響研究成果。最後於 2017 年 6 月份即開始 陸續完成各質性資料(訪談及觀察等記錄)與量化資料(問卷調查分析)所形成 混合資料之分析及交叉討論。完整之研究概念流程,如圖 3-1 所示。

圖 3-2 研究流程圖

圖 3-2 為本研究的流程圖,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教學現場所發現 的問題,擬定研究方向,確立研究主題,在研究期間,蒐集並閱讀相關的論文及 期刊文章,透過分析、歸納加以整理,並設計結合遊戲的教學活動,實際執行於

發現工作場域的問題

確定研究主題

擬定研究問題、蒐集閱讀並探討相關文獻 撰寫研究計畫與研究方法

設計教學課程方案

資料整合與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論文發表

63

教學現場。在教學過程中,持續地蒐集教學歷程相關的資料,透過回饋、反思、

修正,再行動,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所以,是以質的研究來蒐集資料及分析,

並深入探討其成效,作為下一步教學行動的參考。最後,研究者彙整行動研究結 果,並撰寫研究報告。其研究流程分述如下:

一、研究準備階段─察覺教學現場問題

研究者本身是國小教師,以低年級導師為主,回顧這些年在教育現場,小小 新鮮人首先要面對的即是生活適應,再來是學習的問題。而學童最感興趣的不外 是遊戲,遊戲能打破學童對陌生環境的害怕心理,把拘謹、羞澀棄置腦後,沉浸 在歡樂的氛圍中。然而遊戲的競爭性也讓孩子不自覺得較勁起來,為了得冠軍而 爭個你死我活,輸的甚至哭泣起來。遊戲的後遺症對這些小小一年級生是屢見不 顯,老師很難用大道理來說服這群還是自我中心的幼稚心靈。再者,班上有些孩 子非常忌諱別人看他的答案或作品,還有經常出現的無力感就是學童不習慣發 問。因此,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精神,「互惠關係」、「平等對待」、「尊重體貼」

「主動提問」、「安心對話」……等即觸發研究者省思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可不可 以把惡性的競爭變成良性的互動,把「不會就問」變成習慣,讓學童沉浸於歡樂 和諧的學習氛圍裡,樂與人分享,合作是一種習慣,成為真正喜愛學習的人。

二、研究發展階段─確立研究主題與擬定計畫

針對一年級學童普遍產生的問題,研究者希望透過遊戲的帶動和學習共同體 理念的養成,讓幼稚的心靈,也能展現純真善良的本性,化干戈為玉帛,因此,

設計令學童喜愛眼睛發亮的課程,讓學童在樂於探究的動機下,學習能自然形 成。在這樣的信念下,研究者任教的學校又是推動「學習共同體」的試點學校,

因此,研究者擬定「學習共同體結合遊戲教學的行動研究」方向後,透過相關文 獻探討,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研究主題:學習共同體理念結合遊戲應用於一年 級教學之行動研究。除了在暑假期間參加「學習共同體」初階課程,同時不斷蒐 集相關文獻資料與著手進行初步的教學設計,並在 2016 學年度開學時,利用信

64

件與班親會的管道,向家長說明教學理念與實施的相關事宜,並取得同意與支持。

三、研究執行階段─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教學活動實施

本研究將研究執行階段分成研究教學準備期與研究實施期第一階段、第二階 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的四個教學循環,促使研究與行動相結合。

本研究進入正式實施前的準備期間,除了蒐集相關文獻、參與相關研習活動 及研讀佐藤學著作及與指導教授研討外,2016 學年度上學期在班上課堂教學活 動與座位安排也嘗試做一些改變,開始試行學習共同體。2016 學年度下學期第 一週到第四週為研究實施期第一階段,以學童學習共同體的氛圍營造和課堂學習 共同體結合遊戲教學進行。第五週到第八週是研究實施期第二階段,研究者針對 第一階段的結果分析進行思考反省、檢討與調整修正,做為第三階段實施的準則。

第十週到第十三週是研究實施期第三階段,研究者針對第三階段的結果分析進行 思考反省、檢討與調整修正,做為第四階段實施的準則。第十四週到第十七週是 研究實施期第四階段,研究者針對第四階段的結果分析進行思考反省、檢討與調 整修正,做為下一階段實施的行動策略。共經過了四個循環的教學研究。

(二)教學觀察與回饋

研究期間,研究者不斷與夥伴教師相互交流與研討,進行備課、觀課、議課 的活動。教學觀察將透過錄影及錄音,紀錄師生及生生互動的學習情形。研究實 施階段,研究者將蒐集的學生課堂學習習慣、觀課回饋表、學習單、教學意見回 饋單、訪談紀錄與省思札記等做整理,進行教學評估,作為修正教學、提升研究 效度的依據。

四、研究整合階段─分析資料並提出結論

行動研究全部循環結束後,透過回饋單、學習單、訪談紀錄……等文件資料,

進行全面性的整理與分析,比較學童在課程開始與結束後的行為改變情形。並藉 著多重資料來源相互對照,採用三角檢證的方法以確保分析的品質、提高研究的

65

可信度。最後,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並撰寫研究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