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主要是藉由教室觀察、問卷、訪談和教師的 省思紀錄來蒐集資料並做進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分析的結果會和同儕教師做討論 與分享,以免因為研究者個人主觀因素而影響研究成果。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

研究者經由持續的蒐集資料,來分析研究的成效,並作為教學活動的檢討與省 思,隨時調整策略與方法,成為下一步行動研究的參考指標,也就是下一階段的 改進方向,使研究能更趨近於研究目的,唯有不斷地蒐集各方資料,從客觀的角 度相互驗證,提升研究效度。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和資料分析說明如下:

壹、資料的蒐集 一、觀察紀錄

觀察課室教學活動的歷程與學生學習成果,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教室是 課程的實驗室。因此行動研究者應專注於觀察,留意教學環境中各種人事物的脈 絡或改變。由於教學者即是研究者,因此需借助錄音、錄影和夥伴教師的觀課……

等方式,詳實記錄課堂教學中之所見所聞,協助研究者蒐集到可供日後進行分析 的資料與反省的參考,並釐清問題與概念的重新建構。

(一) 影音記錄

教學活動進行時,研究者對於課程全程錄影錄音,才能關照與觀察到小組協 同學習的情形,以及學生在課堂及小組討論中的動作和表情,同時也可以審視教 學者教學的優缺點,對師生都有較全方位的觀察。藉由影音資料蒐集到更直接、

完備的資料,將課堂討論、分享與表達忠實呈現。

(二)觀課紀錄

研究者透過夥伴教師觀課所做的觀察紀錄,在公開議課時,根據學習目標和 教材一起討論學生的學習反應與表現,需要如何改進教學和單元設計等,給予研 究者提供寶貴意見。研究者參考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辦公室製作的推動手冊,

75

設計公開觀課紀錄表 (甲)、(乙)、(丙) (附錄三),並邀請夥伴教師進行非參與者 的觀察,使用公開觀課紀錄表進行軼事紀錄,其中觀課的重點有:班上是否有安 心學習的環境?學生是否互相討論與協助?學生學習困難時是否主動尋求協 助?挑戰(伸展跳躍)的學習是否產生?教師是否引導串聯返回到文本教材……

等等。

二、訪談紀錄

透過訪談,可以更深入了解參與者的想法,收集更多的訊息,從中獲得較客 觀的資料,並藉此檢視行動方案,評估其成效,進而省思並調整研究設計或教學 活動,也可以避免研究者僅以個人角度解讀文件資料和研究情境。本研究採半結 構化的訪談法,事先擬定訪談綱要,依據訪談大綱進行訪談,同時也給受訪者相 同的問題,訪談中,鼓勵受訪者根據本身想法回應。瞭解學生和夥伴教師對教學 活動的學習狀況、想法和反應,作為研究改善或持續發展的地方。

(一)訪談學生

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研究者在平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非正式的訪 談,做為課程修正和反省的參考。在課程實施前後針對課堂上的表現或課堂需 要,進行訪談。並針對學生學習問題或教學活動不足之處,隨時調整實施方式和 教學設計,擬定最佳的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

(二)夥伴教師的訪談與討論

在課程設計階段,課程實施前後,研究者會不定期的與夥伴教師進行對話,

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為何?規劃課程目標及教學與評量,希望從不同角度了 解學生對學習共同體結合遊戲運用在教學上的看法,藉由夥伴教師敏銳細膩的觀 察力,洞悉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給予適時的回饋與建議。研究者針對 課堂實際案例進行教學活動的討論,檢討並提出改進方法。研究者整合歸納蒐集 到的各項資料,作為修正上一階段的行動方案,在研擬新的行動方案於下一階段 實施。

76

三、相關文件資料

(一)學生學習歷程資料

蒐集學生學習歷程的作業簿、學習單、聯絡簿及綜合領域的學習單─學生學 習習慣回饋單(附錄四)及學生的教學意見回饋單(附錄六),從學生的文件資 料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依據學習目標檢視學生是否真正學習?迷思概念是甚 麼?學習困難的地方?是否深化思考程度……等等,作為研究者教學省思以及調 整教學活動設計的依據。

(二)教師教學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教學活動進行前,寫下心中疑惑或想法;在教學過程中,寫下觀察 記錄、記錄學生學習反應與討論的情形,學生發生的問題、問題解決的歷程與方 法;在教學活動後,反思及回顧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研究目的達成了嗎?學生是 否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教學流暢嗎?碰到的問題和困難是什麼……等。撰寫省 思札記,省思札記是激發研究者進行教學反省的方法,透過行動前中後的覺察與 反思。反省教學認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就是一種動態的辯證關係。研究者以 每周每個單元為單位,紀錄並反省教學,再與夥伴教師分享想法與發現,聆聽夥 伴教師的建議,藉此不斷的辯證、修正教學及研究,以增進研究效度。

(三)學生的教學意見回饋單統計方法

研究實施期第四階段的教學循環結束,期末最後一周進行學生的教學意見回 饋單調查。其統計方法採用百分比。研究者為了便於討論,在量化資料的分析上,

將學生的教學意見回饋單中的「非常同意」和「有些同意」這兩項的統計結果,

合併稱為「正向回饋」;「非常不同意」和「不太同意」這兩項的統計結果,合併 稱為「負向回饋」。

貳、資料分析

研究者經由研究歷程中,不斷地蒐集多元的資料,將所蒐集來的影音、學習 單、訪談、觀察、文件、札記等資料有系統地進行整理,分類與編碼,再轉譯成

77

逐字稿,並透過歸納、對照、比較和編碼登錄,顯現核心概念。利用三角測量法 交叉比對,降低研究者的偏差缺失,檢核資料的真實性,並賦於資料意義,以得 到客觀的結論。本研究的資料編碼與編碼說明,如表 3-12 所示:

表3-12

資料編碼與編碼說明

資料類型 編碼代號 涵義 編碼舉例 編碼說明

對象 R 研究者 R 研究者

S 學生 S1~S28 1號~28號學生

T 夥伴教師 T1~T8 夥伴教師群

訪談資料 訪談 訪談學生 訪談S1-20170225 2017 年 2 月 25 日

紀錄 1號學生紀錄

訪談教師 訪談T1-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紀錄 訪談教師紀錄

觀察紀錄 觀課 教師課室 觀課T1~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觀察紀錄 教師觀課紀錄 議課紀錄 議課 教師議課 議課T1~2017025 2017年2月25日

會議紀錄 教師議課會議紀錄

省思札記 省思 教師省思 省思-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札記內容 省思札記內容 影音資料 錄影 教學活動 錄影-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錄影紀錄 教學活動錄影紀錄 學習單 作業 學生作業 作業S1~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內容 1號學生作業內容 回饋單 教回 教師觀課 教回T1~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回饋內容 教師回饋單 實回 實習觀摩 實回t1~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教學回饋 實習生觀摩回饋單 學回 學生 學回P1~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教學回饋 1號學生家長回饋 聯絡簿 聯絡簿 學生聯絡簿 聯絡簿S1~20170225 2017年2月25日

內容 1號學生聯絡簿內容

78

第五節 研究之信實度

質性研究易受偏執主觀的影響而遭人詬病,因此,研究者須避免其缺失,加 強研究的嚴謹度,藉以提升信度與效度的檢核。研究者參考王文科 (2000 )、甄 曉嵐 (2003 )和潘世尊(2005)的文獻,說明提升本研究信實度的做法。

壹、質性研究信度

質性研究信度有兩種:內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內在信度係指對相同的條件,

蒐集、分析和解釋資料的一致程度;外在信度則是指在處理研究結果是可信的 (具信度),質性研究的信度以可重複性為焦點,研究者使用與前一項研究相同的 方法、條件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王文科,2000 )。因此,本研究以下列方式 提高研究信度。

一、多方蒐集第一手資料

研究者將學生學習單、回饋單、聯絡簿、日記、教學省思札記與觀課軼事紀 錄等資料妥善保存,以降低研究者的主觀偏差。此外,透過錄影機記錄行動研究 歷程中真實的情境脈絡,轉譯成逐字稿,再將蒐集的第一手資料確實編碼,以確 保資料的正確和完整性,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二、與資料提供者保持密切關係

研究者為提高研究的信度,將從蒐集到的資料中,驗證參與研究者的觀點和 享法,透過與研究諍友的討論,檢核資料的準確性和適切性。並且在會談中取得 受訪者同意才給予紀錄,避免研究結果的偏差,以加強資料的深度與廣度,提升 資料分析的內在信度。

79

三、對相關資料作詳細的說明與確認

對於研究者在研究歷程的定位和角色加以明確界定,並且將本研究的研究目 的、對象、場域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資料蒐集、分析的方式詳細說明,以提 高研究的外在效度。

貳、質性研究的效度

質性研究的效度有兩種: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內在效度是指改善參與成員 行動和想法的程度;外在效度則指參與成員之外的教師所能引導或啟發的程度

(潘世尊,2005 )。因此,為了消弭偏見,研究者要自我省思,並透過三角檢證 法,利用不同的觀點、資料及角度檢核研究的真實性及發現,使結果詮釋更為客 觀公正,更具研究效度。據此,研究者將採用下列方式以提升本研究之效度。

一、採用三角檢證法

研究者對於同一事件使用一個以上的資料來源,透過多元資料、方法和人 員,從不同面向交叉檢核,不依賴單一的資料來源。以下以甄曉蘭(2003)提出 的三角檢證圖作修改,有人員及研究工具的三角檢證,如圖 3-8 所示:

圖 3-8 三角檢證圖

資料來源:引自甄曉蘭(2003)三角檢證圖

80

(一)人員的三角檢證:本研究除了研究者外,還有研究諍友、學生共同進行 校正。

(二)研究工具的三角檢證:本研究資料包括教學觀察、觀課紀錄、教學省思

(二)研究工具的三角檢證:本研究資料包括教學觀察、觀課紀錄、教學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