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針對第二個研究目的「探討學生在學習空間概念時,所持有的心智模式與概 念改變的情形」,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2-1. 在教學進行之前,學生所持有的空間概念的心智模式為何?

2-2. 在教學進行之後,學生所持有的空間概念的心智模式為何?

2-3. 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學生所持有的空間概念的心智模式如何演變?

2-4. 教學的實施如何影響學生所持有的空間概念心智模式?如何促進學生的概念 改變?

一、教學進行前,學生所持有的空間概念的心智模式

下表 4-2-1 呈現了全體學生在空間概念中的心智模式分布情形,表中粗體字代表在 該次施測中,最多人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在前測中,有34.4%的人持有二維延伸的心智 模式。該模式主要的特徵為透過部分二維(平面坐標系)的觀點來描述、推論或建構空 間坐標系,因此此類型的學生可能會存有維度轉換上的另有概念。舉例來說,學生R-S06 在判斷空間中的直線方程式時,直接將平面坐標系上的情形作延伸。在平面坐標系中,

方程式形如 ax by+ = ( , ,

c a b c

∈ )代表平面上的一條直線,而 R-S06 則據此認為空間中

R

的直線方程式應該會以 ax by cz+ + = ( , , ,

d a b c d

∈ )的形式呈現。然而在空間坐標系中,

R

方程式 ax by cz+ + = 所代表的是空間中的平面而非直線,空間中的直線應該是以參數

d

式、兩面式或比例式如

x x

0

y y

0

z z

0

l m n

− = − = − 的形式呈現。該生在沒有考慮到設定參數

的情況下,直接將二維中的方程式加上一個變數,是被歸類到二維延伸模式中的學生很 常見到的一種情形;其對直線方程式的描述如下。

「啊因為平面上,(直線的)方程式是x

+

y等於多少嘛。你看這個,在平面上它是 這樣(在紙上畫出平面坐標系,任意取一條直線)。…對啊,所以在空間中,嗯我

想應該是多一個 z 吧!我猜就會像是x

+ +

y z等於多少這樣。」(R-S06-I1)

心智模式的歸類,有時並不是簡潔明確或一目了然的。以二維延伸模式來說,由於 持有該模式的學生,往往會直接基於所學過之平面坐標系中的概念,來預測或建構空間 中的情形,而導致另有概念的產生。然而,並非所有平面坐標系的概念都無法透過單純 地維度增加,推廣到空間當中。事實上,大部分空間中的概念都可以視為是平面中的該 概念的延伸,例如點坐標從

P x y 轉變為 ( , , )

( , )

P x y z ,區域畫分從

22 = 個象限轉變為4 23 = 個卦限(因為平面區域畫分可視為一個邊長為 2 的正方形;而空間區域畫分可視8 為一個邊長為 2 的正方體)。因此如果僅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判斷該生的心智模式,有 時候其實並不容易確定學生的概念究竟是從二維假設推演而來,還是自己透過坐標系或 空間公設的建構,而持有正確的科學概念。基於這樣的挑戰,研究者將針對125 位學生 的訪談也納入心智模式的判斷中。根據第三章所述,訪談內容主要根據學生在概念試題 中的回答情形來設計;因此研究者得以針對學生在概念試題中所沒有清楚描述的問題,

或難以判別其心智模式的問題加以進行深入的訪談。舉例來說,一位被歸類到二維延伸 心智模式的學生C-S18,在概念試題中並沒有針對其延伸推理的理由加以說明,該生在 試題中僅寫出其對空間向量的「直覺答案」。

(空間中的向量)應該是

u

v=(1,2,3)

。(C-S18-T2-3-1-1-MM)

這樣的回答若從概念理解的觀點來看,無疑是有問題的;因為空間中的向量形式應 該是以未知數的形式表達,而不是直接回答已知的

u

v=(1,2,3)

。但如果從心智模式的觀 點來看,這樣的回答究竟是學生真正理解空間中的向量形式,還是僅僅單純地由二維延 伸而來呢?研究者在針對該生的訪談中,進一步探測了其對空間向量的心智模式。該生 在訪談中提到,他覺得空間中就是直接把平面中的概念加上一個數字,因此他會有這樣 的回答其實是來自於直覺的推演,故雖然該生的回答符合了空間向量應有的形式,但他

還是被歸類到二維延伸模式中。

「…就直覺啊!空間的東西,不就是把之前(平面)的東西加一個數字嗎?就好像 (1,2) 變成 (1,2,3) 這樣。…其實我也不知道實際上應該會怎樣,我沒有補習,所以,…

嗯,我就覺得是這樣,直覺吧!」(C-S18-I1)

那麼在這種情況中,學生應該要具有什麼樣的描述,才算是具備科學模式呢?另一 位學生 R-S33 也是針對空間中的向量作出

u

v=( , , )

a b c

的回答。然而在進一步的訪談中,

該生很明確地指出為何她會這樣思考,以及其建構空間向量形式的理由。因此雖然該生 與前述之C-S18 在概念試題中的回答極為相似,但學生 R-S33 卻被歸類到科學模式,而 學生C-S18 就僅被歸類到二維延伸模式。

「…為什麼喔,因為空間不是應該比平面還要多一條坐標軸嗎?所以如果是點的 話,它的坐標應該會像是( , , )

x y z 這種樣子,也就是多了一個 z 坐標。…所以我覺得

向量的情況,也要考慮到他在x、 y 、 z 上的分量,這樣才會朝向四面八方嘛!…

我覺得考慮他在x、 y 、 z 的分量會變成像我寫的那樣,就是三個(分量)。…喔!

因為那時候以為只要寫簡答就可以了!…」(R-S33-I1)

在前測中,除了二維延伸模式外,有界模式也是很多學生持有的一種模式。該模式 的特徵是,學生會認為空間(或空間中的物件或概念,例如點、直線、平面等等)是有 邊界的,而超出這個邊界,就不在該物件所包含的範圍內。舉例來說,學生MR-S02 認 為平面就像是一個四邊形,超出這個四邊形,就算是超出了這個平面的範圍。

它(平面)就好像是一個四邊形,好像拿一塊板子嘛,板子的旁邊就是這個平面的 邊界。(MR-S02-T2-1-2-2-MM)

「…就這樣吧!嗯,我不確定如果一直過去(無限延伸)的話它會變成怎樣,我猜 應該就不屬於這個平面了吧…」。(MR-S02-I1)

表4-2-1 全體學生在空間概念中的心智模式分布情形

心智模 式類型

前測 2-1 2-2 2-3 2-4 2-5 後測 延宕

0 0 1 8 17 46 59 46 科學

0.0% 0.0% 0.8% 6.4% 13.6% 36.8% 47.2% 36.8%

13 10 4 5 2 0 0 1 斜角

10.4% 8.0% 3.2% 4.0% 1.6% 0.0% 0.0% 0.8%

35 24 22 21 11 5 4 3 有界

28.0% 19.2% 17.6% 16.8% 8.8% 4.0% 3.2% 2.4%

0 1 6 10 38 42 37 44

符號

0.0% 0.8% 4.8% 8.0% 30.4% 33.6% 29.6% 35.2%

17 29 37 35 21 8 11 12 實體

13.6% 23.2% 29.6% 28.0% 16.8% 6.4% 8.8% 9.6%

43 36 30 21 7 2 4 3

二維

延伸 34.4% 28.8% 24.0% 16.8% 5.6% 1.6% 3.2% 2.4%

15 23 23 23 27 19 8 14 其他

12.0% 18.4% 18.4% 18.4% 21.6% 15.2% 6.4% 11.2%

二、教學進行後,學生所持有的空間概念的心智模式

透過表 4-2-1 可發現,在教學進行後,持有科學模式的學生明顯增加,而且在所有 心智模式類型中佔了最大的比例(後測47.2%,延宕 36.8%)。在這個階段,大部分學生 對空間概念已有趨近科學的理解;在空間模型的組成要素與關係上,也都能進行適當的 連結。在本章第一節中提到,「空間向量」一單元可能是空間概念的關鍵單元,因為在 該單元的教學結束後,學生在概念理解上又掀起了另一波的提升。從後測來看,學生的

確利用空間向量之概念建立他們所認為的空間模型。

「…我現在覺得法向量的最大功能就是,它決定了一個平面。像這樣(畫出一個平 面及其法向量的方向)。因為,一個平面的法向量,它的方向是固定的嘛(比出向 上和向下的手勢),所以它不可能跑掉,這個平面會被固定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如 果想知道這個平面的方程式,可以先看它的這個法向量是多少。」(MR-S13-I2)

有些學生則更具體地指出空間中的向量、平面與直線的關係,這類型的學生同樣地 持有科學的心智模式,且其心智模式中各子概念或模型要素之間的連結是相當緊密、甚 至具有延伸關係的。

向量的功能可以用來求內外積,所以就可以求平面和直線的方程式。給一個平面上 的兩個向量,把它們外積之後就是平面的法向量,跟平面垂直。設一下(平面方程 式),找一個點代進去,就可以得到(平面方程式)了。(R-S25-T2-S-3-1-MM)

除了科學模式外,符號模式則是在後測與延宕測驗中,學生所持比例第二高的心智 模式(後測29.6%,延宕 35.2%)。這類型的學生高度地依賴符號(數學表徵)來解決問 題或進行詮釋。舉例來說,當這類型的學生面臨一個實際上的空間問題時,往往會先將 其坐標化為數學表徵,接著透過這套虛擬的坐標系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們多半可以在這 套自行建立的坐標系中設定點、直線與平面,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他們將這些由數學符 號或方程式組成的問題解決時,卻難以對應回原本的問題情境中,以致於還是無法真正 地解決或回答實際上的問題。舉例來說,學生可能不知道他所得到的方程式解,在實際 上代表什麼意義(如一直線或一平面),也有可能是雖然知道其幾何意義,卻無法在實 體中標出或呈現(如無法在大紙箱中拉出

x

+ + = 這個平面)。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y z

3 這樣的學生並不在少數;而且根據研究者的觀察,這類型的學生多半有接受補習。雖然 研究者沒有確切的數字供佐證,然而根據研究者的觀察與學生的描述,補習班強調的是 解題的能力,無論是題目、運算過程與解答,均以數學表徵(特別是符號與數字)形式 出現的比例較高。這樣的情形可能導致學生在多重表徵與建模教學結束後(或進行時),

採取補習班所使用的方法,強調問題的速解;因此長時間下來便造成在符號具象化能力 上的衰退。以下是符號模式學生MR-S30 在延宕測驗中的回答情形。

(題目要求學生自行建構一空間坐標系,以求該班教室所在走廊之直線方程式。)

首先把校門口當作原點(畫一空間坐標的圖形,標出原點),一間教室是 1 單位長

(畫出單位長與走廊),過點(1,5,5) 與 (1,1,5)(將兩點用線段連起來)的直線方程式 是

x

=1,

y

=

t z

, =5,

t

∈ 。(MR-S30-T2-S-2-1-MM)

R

上述之學生MR-S30 無論是在具體的空間坐標建立,或是抽象化的數學式求解(即 求過空間中已知兩點的直線方程式)都是符合科學觀點的。該生主要的問題在於其無法 將兩種不同形式的表徵進行連結。該生在實體坐標系的建立上(即其所畫的圖中),是 將走廊的方向設為x軸,然而在其另外透過設點求出的直線方程式中,卻出現了y

=

t

上述之學生MR-S30 無論是在具體的空間坐標建立,或是抽象化的數學式求解(即 求過空間中已知兩點的直線方程式)都是符合科學觀點的。該生主要的問題在於其無法 將兩種不同形式的表徵進行連結。該生在實體坐標系的建立上(即其所畫的圖中),是 將走廊的方向設為x軸,然而在其另外透過設點求出的直線方程式中,卻出現了y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