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動機

壹、學習動機的定義

學習動機主要是引起學習者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進而促使學習者在學 習活動的過程中,朝向課程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之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1996)

Petri(1986)亦指出學習動機是引起個體學習活動、維持個體學習活動、並促使個 體朝向某ㄧ學習目標進行的內在力量,動機愈高,行動強度愈大。

貳、學習動機學派 一、行為學派

行為學派學習動機理論之代表人物為 Hull(1943),其驅力論(drive theory)

認為內外在的刺激,產生需要,為了滿足需要產生驅力,驅力產生行為動機,再 經由增強作用學習。國內學者提出學習動機是由刺激與連結反應之間的關係而 成,而此種方式也可受到練習與增強的作用下,進而影響其學習動機的高低(王 厚粲,1997)。而增強原則為:(1)每當學生表現新的且是好的行為時立即給予 增強。(2)當好的行為建立至穩定時,減少增強的次數,改採取間歇性的增強或 延宕增強。(3)增強物要考慮個別差異。(4)將目標行為分為小部分再漸次的增 強,以達成目標行為。(5)訂定行為契約(張春興,2001)。

二、人本主義

人本學派學習動機理論之代表人物為 Maslow(1970),他強調動機必需要兼 顧環境與個人的因素,環境與個人動機二者是互相影響的關係。他所提出的需求 層次論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均是由需求所引起,只有當較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 後,較高層次需求才會產生。Maslow 之需求層次論如圖依序分為:

(1)生理的需求:如飢、渴、睡眠等方面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指避免傷害與危險,獲得安全。

(3)隸屬與愛的需求:指希望獲得關愛、親情、友情與對團體有歸屬感的需求。

48

(4)自尊的需求:指希望獲得尊重、自尊、信心及他人仰慕的需求。

(5)知的需求:指滿足對知識的好奇、了解及追求等的需求。

(6)美的需求:指對美感、秩序、對稱、要求完美等的需求。

(7)自我實現的需求:即達到個人的理想、發揮個人潛能以達完美境界的需求。

Maslow(1970)提到各種需求之間,不但有高低之分,還有先後之別,低層的需求 獲得滿足,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前四層的需求為基本需求,後三層的需求為 成長需求。

圖 2-4-1Maslow 需求層次論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 304)。台 北市:台灣東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隸屬與愛的需求

自尊需求 知的需求 美的需求

自我實現

的需求

49

三、認知學派

學習動機的認知論者認為學習動機乃是介於環境(刺激)與個人行為(反應)

之間的中介歷程(張春興,1994)。認知學派,認為人類所想的、所信的、所期 望的會影響人類的行為,亦非像行為學派所認為的純由本能的驅力或刺激的聯結 所控制(李永吟、單文經,1997)。

Weiner 首先將歸因理論應用到教育情境,他認為歸因是影響個人成就行為的重 要因素,基本假定是每個人都有尋求理解的基本動機,對於先前行為發生原因的 知覺是決定未來行為的重要因素,個人過去的成敗經驗、個人成就需求等,會影 響個人對行為成敗的歸因本質(伍振鶩,1998)。

參、學習動機理論

本研究欲了解學生於視覺藝術課之學習動機是否因使用 Facebook 社團而有 所改變,研擬學習動機前後測之工具。而在測量工具中以 Pintrich、Smith 與 McKeachie (1989)之「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MSLQ)中之動機量表較為人 所熟悉。Pintrich(1989)等人統整了學習動機的研究,將動機量表建構成包含

「價值(value)」、「期望(expectancy)」、「情感(affective)」三個成分的量表,

主要來測試某一課程的動機導向。但此量表主要施測為大學生,故,國人吳靜吉、

程炳林(1992)將量表修訂成適合國民中小學之施測工具。本研究將參考上列學 者之量表構面,因應修訂工具題項。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