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平台對話內容分析與訪談結果

本小節為探討教師與學生在研究期間於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中所進 行的對話,藉由分析其內容以利了解每階段對話之歷程改變,從中尋求學生發表 與回應的對話上,在量與質的部分是否能逐漸擴充與精進。

在學習結束後,為更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以及教學改進之處,依 學習行為表現之結果,選取每班高分群、低分群之男女各一位,另外再擇各班前 後測視覺藝術學習動機問卷中提升幅度大,但學習行為表現結果低分之男女各一 名,共計12位同學進行訪談。綜合以上,了解教學可修正之處,並進行省思。

壹、平台對話內容分析

本研究實施自2012 / 11 / 20開始至2013 / 5 / 16結束,共經歷三個階段與三個 單元。分別為單元一:名畫變裝秀(2012 /11 /20 ~ 2013/ 1 /15)、單元二 :攝影 有藝思(2013 /3 /6 ~ 2013 /4 /18)、單元三 :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2013 /4 /24

~ 2013 /5 /16)。依據前述文獻分類,根據教師、學生在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 群之發表、回應進行編碼工作,並進行內容分析以了解學生在三階段中對話上內 容的改變。三階段教學之學生共為65人,於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中與另一 編碼員分類相同之數量共有1041項對話,教師與學生平均每人發表、回應社群為 15次。對話類目之分類則依程序性、任務性、社交性進行分類,其中在任務性中 又分為與課程主題相關和分享課程相關資訊,因任務性對話較直接影響學生在學 習上、知識分享成長上的表現,研究者根據任務性中與課程主題相關之對話依其 內容深化程度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主題簡介、喜好的直觀感受、簡短贊同與發問,

第二類為能對其喜好或主題說明原因,第三類則是能給予建議與判斷。茲將對話 總項數統計如表4-3-1。

128

129

如表4-3-1所示,研究期間實施三階段之教學對話總數共1041項,而研究者 參考文獻與學者將對話類目分類,對話分為程序性:主要是與課程程序上之討論

(作業流程、工作分配、小組討論、平台操作疑問、提醒)、任務性:課程主題 之討論(作品、議題、活動之發表與回應)以及與課程相關之資訊分享(分享連 結、文章、圖片等)、社交性:無關課程純粹交際、聊天(生活雜感、心情分享)。

其中程序性對話共有71項、任務性則有807項、社交性有163項。觀察三大類 對話中以任務性之項數為最多,社交性次之、最後則是程序性。觀察此三類對話 以任務性最多是因為本研究目的旨在應用Facebook社團建置視覺藝術學習社 群,提供策略與平台功能之輔助來提升學習動機、知識分享以及達成學習成效為 主要目標。是故,在教學者之影響下,以任務性對話為核心進行擴展,透過教師 指派之主題任務、議題討論、資訊分享,在師生互動交流、發表與回應下形塑其 成為一知識社群。

再者,此平台本身即屬社交網站,即時、便利性溝通是其在社交方面最大的 優勢。透過社交性對話提供師生情誼交流,在支持、鼓勵以及回應等行為上產生 多重互動,進而凝聚所有成員對社群的向心力。就表4-3-1中,在程序性對話上 為三類對話中佔最少的數量,主要原因為學生提出學習、作業疑問大多運用聊天 室直接找教師、同儕詢問,較少會發表文章來尋求協助。而教師則運用程序性對 話提醒同學課程學習任務、格式修正、教學進度說明等教學細節,故與學生比較 上,會有較多的發言次數。

在三階段之對話數量上,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與教師實施策略、課程主題和 任務指派有很大的關聯性。由表4-3-2可以比較出三階段對話的發展。

130

131

第一階段教學中,在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之對話總項數共為143項,

其中程序性對話為2項、任務性為131項、社交性為10項。對話項數以任務性最高 131項、其次為社交性10項,最低項數為程序性2項。此階段為三階段對話項數中 總項數最少的歷程,主要源於第一階段是試探性教學,研究者尚未擬定正式之帶 領策略,而在教學課程時間安排上亦以實作居多。在平台操作上的部份只有在作 品完成後,請學生於粉絲專頁設立班級小組相簿將作品置放並展示。因此,在學 校中將學生帶至電腦教室使用平台介面的次數較低,也影響其對話項數。

由表4-3-2,總項數雖然為三階段中最低,但可發現在任務性對話上仍占有 大部分的比例,多數同學能清楚說明自己的作品理念,唯在對話深化程度上明顯 集中於第一層次,其中第一層次有76項、第二層次為19項、第三層次僅3項,表 示學生對話停留於教師指定之主題簡介、喜好的直觀感受、簡短贊同與發問,對 於第二、三層次,能對其喜好或主題說明原因與能給予建議與判斷的部分則尚有 進步之空間。

程序性上,學生建置相簿上傳作品的同時,皆能依正確的格式編輯作品說 明,因此教師在程序性上對話之提醒僅2則。而在學生的部分,沒有人在平台中 發表或回應程序性對話,研究者推測此階段之學習任務較為簡單或是學生有疑問 時多在平台聊天室、課堂口頭中詢問。根據統計在社交性對話中總數有10項,雖 然數量不多,但多數同學會在同儕作品中進行社交性的按讚鼓勵行為,在情感的 支持下亦能促進彼此互動,進而開啟更多任務性對話的機會。

觀察第一階段之對話成果,在質與量上皆有再精進的幅度空間,因此於第二 階段,教師分析平台之功能性並擬定帶領策略,以求學生能更積極地進行對話互 動以增其量,而在對話內容上能逐漸深化以增其質。

132

在第二階段中,對話總項數共計607項,為三階段之中最高之對話總量。

對話分類中,程序性對話為45項、任務性為467項、社交性為95項。與前階段比 較下,在數量上明顯大幅增長。而於第二階段平台湧進大量對話,探其主要原因 為:1. 此階段教學時間較長,故能蒐集之對話量較多。2. 教師擬定並實施六項 帶領策略 (帳號登入與鼓勵、社群交誼、引導成員資訊交換、提供良好的發文 範例、提供發文獎勵、舉辦活動)在教師指派任務下,讓學生學習有所依歸,進 而能達到比前階段更多的互動性。除了對話總量提升之外,根據前階段希冀能提 升學生在對話內容之深化程度,任務性435項中扣除教師對話,學生於任務性對 話共有426項,平均每人在此階段擁有6.5項任務性對話產生。依其內容深化程度 而言,在第一層次(主題簡介、喜好的直觀感受、簡短贊同與發問)有213項、

第二層次(能對其喜好或主題說明原因)有148項、第三層次(能給予建議與判 斷)有26項。相較前階段而言。第一層次增多137項、第二層次則增加129項、第 三層次增加23項,由第二層次與第三層次之數量遽增,可知學生對於發表與回應 之內容開始有較深入的描述,像是能指出喜好的原因、或是對作品主題進一步說 明,在第三層次中能給予建議與判斷亦有所成長,學生開始具有批判性思考精神 能給予同儕建議也能有自己一套判斷作品的規準。

在此階段歷程中,研究者除了指派學習任務外,亦鼓勵學生盡量發表文章以 及課程相關之分享連結,提供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中知識分享的養分來源。而為讓 學生之間能借鏡學習以增進知能與不足,研究者實施自評、互評、小組自評與小 組互評,讓對話開啟更多互動可能性。在程序性對話中,由於此階段為學期初,

研究者設定許多學習規則,因此學生開始出現程序性發言,主要為確認自己或是 小組之任務是否有符合格式或是要求,而教師亦基於提醒叮嚀也發表許多程序性 發言內容。在社交性部分,學期初讓學生在社群中報到留言來作為破冰活動,亦 鼓勵學生對同儕作品、發言按讚打氣以活絡整體社群之互動程度。觀察社交性對 話通常與任務性對話常交錯出現,顯示兩者有相輔相成之效。

133

在第三階段中,對話總項數共計291項,為三階段之中次高之對話總量。

對話分類中,程序性對話為24項、任務性為209項、社交性為58項。其對話總量 比第二階段少,主要由於研究對象開始進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倒數時期,在課後 自行上網的機會開始縮減,影響社群中對話量。再者,研究時間也因九年級學生 五月中開始進行題本練習之因素縮短許多,在對話蒐集上相對數量較少。

此階段雖有現實環境影響研究時間和對話總量,但觀察三類對話依舊比第一 階段來得多,在對話總體成份上依舊以任務性最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任務 性對話中,在第一層次(主題簡介、喜好的直觀感受、簡短贊同與發問)有69 項、第二層次49(能對其喜好或主題說明原因)有項、第三層次(能給予建議與 判斷)有39項。第三層次佔任務性對話24.84%比起前兩階段分別為3.06%與6.71%

明顯高出許多,這表示學生在對話上之內容逐漸深化,對於自己以及同儕作品、

文章發表能有更深入的描述、說明自我感受與價值性之判斷能力。而任務性對話 在此階段內容深化成長的理由,除了有前面幾階段的基礎外,則歸於教師實施七 項帶領策略,比前階段增加了「鼓勵學習者獨立思考、提出見解」。利用作品鑑 賞原則引領學生觀看作品、並提供學生楷模之發表文章,在同儕的觀摩、教師的 引導下,影響學生在對話時內容的深度。而教師分享與課程相關之文章為8則,

文章發表能有更深入的描述、說明自我感受與價值性之判斷能力。而任務性對話 在此階段內容深化成長的理由,除了有前面幾階段的基礎外,則歸於教師實施七 項帶領策略,比前階段增加了「鼓勵學習者獨立思考、提出見解」。利用作品鑑 賞原則引領學生觀看作品、並提供學生楷模之發表文章,在同儕的觀摩、教師的 引導下,影響學生在對話時內容的深度。而教師分享與課程相關之文章為8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