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社群與網路學習社群

壹、學習社群

在欲了解網路學習社群前,先探詢學習社群之意義為何,進而了解網路學習 社群之內涵。Kochtanek 與 Hein(2000)認為學習社群是一群人(包含學習者 和教學者)藉由分享學習經驗所組成的社群,且其學習過程散佈在社群成員之 間,彼此給予及獲取其所需的知識、資訊,提供學習者一個個別化教學

(individualised instruction)的環境。Gabelnick 等人(1999)定義學習社群是指 一個多樣化的課程結構,連結幾個現存的課程或教材,對於課程給於再建構的步 驟,學習者和同儕有更好的互動,教師被當作學習夥伴的參與者。而Weber(2000)

將學習社群引申成一群有共同目標的大隊,聚集在整合學科的主題探索活動。也 就是說學習社群乃是由學生、教師、同儕和各學科課程建構整合而成,透過更多 的連結和合作,學生在時間、學分和學習經驗之間呈現有意義的再結構步驟,培 育學生有清晰的智能。(楊深耕,2001)。由以上學者可知,學習社群必須是有 群體來學習而非個人,透過群體彼此互動進而產生知識建構之效。而隨著世代、

科技的演進,原本實體的學習社群有了多面向的呈現方式,自網際網路出現,網 路學習社群即以一種嶄新的學習風貌持續地成長茁壯。

貳、網路學習社群 一、定義

張基成(2003)認為網路學習社群為一群學習者一起聚集於網路上,形成共 同的學習文化,共同努力及相互了解,所建立的網路虛擬空間。王千倖則(2003) 對網路學習社群下的定義為:「一群人透過網路溝通,分享觀念、知識、經驗、

資訊和策略,建立共同的目的,創造集體的探究行動,擴展集體的知識與能力」。

李煙長(2000)認為網路學習社群是指網路上,由許多人利用電腦螢幕來交談、聊 天、計劃討論、知識交流、知識分享等等,就像人們每天在真實世界中所做的事

36

情一樣,差別只是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

邱貴發(1998)認為在網路學習社群中,每個人都可能是知識的給予者或接 受者,藉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個人在知識的互動與交流中,逐漸將知識建構出來。

易言之,是利用教育科技與網路傳播科技觀念發展而形成的一種虛擬學習環境,

藉由網路的傳輸和討論功能,人人都可以成為知識的給予者或接受者,在知識的 互動及交流中,建立起一個學習社群。(吳坤璋,2000)。

二、網路學習社群的特性

林茂欽與林大豐(2005)提出網路學習社群具有以下特性:

(一)不受時空的限制:

因為網路的便利性,使用者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可依其需求透過電腦網路設備與他人進行各種活動,在使用上更有彈性。

(二)平等且隱私性的對話環境:

網路學習社群使用者不受限性別、年齡、種族、學歷等,營造出一個人人平 等的環境。

(三)分散式的遠距學習環境:

使用者可透過電腦網路提供的學習環境,不受時空的限制,彼此交流其所長。

(四)取用不盡的資源:網路環境上提供多樣且豐富的資源,隨著資訊科技的普 及,以及人們的分享,使資源更加繁盛、用之不盡。

(五)多元互動、資訊互通:

網路學習社群包含以上特性,其皆促進成員多元互動、資訊互通,並擴展出 更豐富多元的資源環境。

張基成與唐宣蔚(2000)從學習角度出發,認為網路學習社群的特性包含如下:

(一)每個學習者都是主動學習的個體:學習者可以主動建構知識,且知識的來 源不再侷限於老師一人,而是多元的。

37

(二)成員需有分享與付出的觀念:社群成員不能只是享有而不付出。

(三)強調分散式專業知能:因為每個成員不可能是全能的專家,而是各種專業 知識是分散在各個不同人的身上。當成員遇到任何困難時,社群中的成員們 將會把各自所具備的知能分享出來,提供協助,如此,亦將提升社群成員們 的知能。

而葉靜惠(2003)說明網路學習社群的特質如下:

(一)知識創造與交流:

透過網路科技,個人可與他人共享經驗,因此網路學習社群也是一種知識分 享的概念,每個人都可能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給予者,藉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個 體在互動及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將知識建構出來,所以網路學習社群其實藉 由網路工具,建立起一個由網路學習者所組織而成的知識創造與分享的環 境。

(二)高互動性:

人際互動為網路學習環境最主要的構成元素,由學習社群的角度來看,學習 社群的組成份子並不僅是人,也包括了資訊與彼此間的訊息流通互動。在互 動中社群專家與生手共同建構學習內容,提供學習上問題的解決方法,在學 習的教材與資源內容之廣度與深度亦可因使用者之互動而與日俱進。

(三)高速傳播性:

網路通訊、電腦科技或各種資媒體,可以將教材傳遞給學習者,並與學習者 進行即時與雙向互動,充分發揮高速網路高頻寬的特性,此外,經由數位化 的系統協助,在點對點或多點間互動,傳遞訊息,進而達到觀念、知識、經 驗、資訊和策略分享,使資訊傳遞更加快速。

(四)適性服務的需求:

網路學習社群環境之所以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因為經由社群有 組織的整理資料,提供學習者引導方向,如此對不同的學習者,提供個別化

38

的學習路徑、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因應學習者個別的需要,使個人找到最 適當的教材。

三、網路學習社群的設計與經營策略

Chen(2003)根據研究發現從三個面向提出設立有效益的網路學習社群建 議,分別是科技、社會、教學法。以下為其重點歸納(引自高碧玉,2005):

(一)科技:科技是設立網路學習社群的基本需求,為了達到學習的效果有必要開 發適當的工具。有關科技發展的建議:1.確保社群能夠很方便使用需求的科技,

愈方便使用網路的人參與程度愈高;2.提供學習者足夠的科技訓練和支援,面對 面訓練課程或是同儕指導都是建立社群關係的好途徑;3.使用充裕的媒體資源便 利社群合作。

(二)社會:科技存在並不代表資訊和意義的交流就會產生,是社群歸屬感凝聚人 心建立了社群。縮短社群距離、鞏固社群的方法:1.設計者確認行為規範法 則和使用者協商,例如遵行「誠實」原則,提供社群安全的網路討論空間。

2.兼顧社群共同理念和個體多樣性,既鞏固社群又不喪失多元觀點。例如設 計社群活動強調大家的同質性,又鼓勵提出不同的看法。3.提供不同層級的 協調和支持,簡單的學習任務對協調和支持需求較少,反之,複雜的學習任 務就得提供高度的協調和支持。

(三)教學法:設計網路社群活動時,從教學策略角度思考的建議: 1.熟悉學習 者的特質,依照學習者的理解程度因材施教。如果對學習者能力沒有足夠的 資訊,展示預期的成果讓他們有所依循並回應。2.設計者需對社群的特性有 一定程度的了解,規劃適合他們的學習活動並鼓勵參與。3.學習內容和 目標勿僵化,視社群互動情況彈性修正。

王千倖(2003)提出可以促進網路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

(一) 教師以身作則,提供學生建設性回饋,並且適當地與小組面談結合,來充分

39

掌握小組的學習狀況,提供學生適切的指導協助澄清學生的概念並促進小組 共識的達成。

(二) 透過網路肯定學習者的發言,鼓勵學習者參與網路討論,並且以實際的行 動協助解決學生的技術問題,減少學生的學習挫敗感,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除了在網路學習社群上的建置設計外,許多研究者對於網路學習社群的帶領 與經營提供了許多策略。學者楊睿杰(2005)如何經營網路社群中提到網路學習 社群的經營策略要點有:

(一) 吸引及維繫社群成員 (二) 界定社群活動

(三) 設計實體與虛擬知識社群的串連機制 (四) 制定社群特殊遊戲規則及培養社群文化 (五) 引導成員有目標即有系統地互動學習或分享 (六) 提供個人化及適性化的服務

(七) 尋求組織內資源及高層支持

Hacker(2013)於 Using Facebook and Tumblr to Engage Students 文章提 到利用社交工具來激發學生學習。其策略有:

(一) 找到合適的主題(Find the right topic)

(二) 在開始就提供良好的例子(Start early and provide solid examples)

(三) 鼓勵參與(Encourage participation)

(四) 提供發文獎勵(Offer incentives to post)

(五) 讓學生變成尋寶獵人(Turn students into treasure hunters)

(六) 簡單化(Make it easy)

此外,呂益彰(2000)提出了網路學習社群應增設議題主持人與助教,以維 持討論之成效。鄭雅中(2007)一個良好的網路學習社群不僅只是由教學者與學

40

習者共同組成,為了使社群的運作更為順利,必須設置線上助教,透過合適的線 上帶領策略來維持學習者的意願,並藉由策略分析學習者,以得知學習者的狀 況,透過鼓勵學習者分享與互動,達成社群氣氛熱絡、學習者參與程度提高等目 的。因此,本研究於下篇幅介紹線上帶領策略。

四、線上帶領策略

在諸多帶領策略中,最常被引用為 Salmon 的線上帶領五階段模式。如學者 鄭雅中(2007)資料經分析後,結果顯示線上帶領策略對於學習者的參與程度及 發表文章內容的提升是有幫助的。陳珮庭(2009)於研究結果指出 Salmon 的線 上帶領五階段提供一種鷹架引導模式,幫助線上帶領者瞭解學習者的線上學習過 程,實施線上帶領時也能有依循的方向,而實施線上帶領有助於增加線上課程的 互動性,讓學習者對線上學習環境更有安全感,並促使學習者能固定參與線上學 習活動,對課程的參與程度有正向影響。

在諸多帶領策略中,最常被引用為 Salmon 的線上帶領五階段模式。如學者 鄭雅中(2007)資料經分析後,結果顯示線上帶領策略對於學習者的參與程度及 發表文章內容的提升是有幫助的。陳珮庭(2009)於研究結果指出 Salmon 的線 上帶領五階段提供一種鷹架引導模式,幫助線上帶領者瞭解學習者的線上學習過 程,實施線上帶領時也能有依循的方向,而實施線上帶領有助於增加線上課程的 互動性,讓學習者對線上學習環境更有安全感,並促使學習者能固定參與線上學 習活動,對課程的參與程度有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