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意涵

教師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所包含的因素有很多,本節針對學習成就 與學習動機的學理加以說明。

一、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是能直接展現出學習者所習得的知能,而教師如何判斷學習者的 所習得知能與學習效果,最簡便的方式就是透過評量。因此在探討學習成就的高 低時,必頇配合適當的評量方式而得知。茲說明學習成就與評量類型的定義與內

30

涵。

(一)學習成就的定義與內涵

學習成就是教師在施予學生測驗或評量時,可以直接感知到學生學習狀況 的一種方式,Brown、Campione 與 Day(1981)認為學習成就是經由札式課程、教 學設計之特殊教育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技能,是個體經由特定的教學 而獲得的某些訊息和精熟的某些技能,所展現出來的成果表現。而張春興(2002)

則認為「成就」是指個人的先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努力學習的成果,使得 個人表現在某方面的實際能力。

廣義的學習成就是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紀錄資料(如作業、帄時測驗、

期中考詴、期末考詴等);狹義的學習成就是指各學科的成績,或各學科綜合後 的帄均學期成績(余术寧,1987)。張春興(2002)把成就做為個人或團體在行動 之後,能夠成功地達到所欲追求的目標,在這過程當中,個體在某個領域(如某 一門學科)達到某一種成功的水準或程度。由此可知,學習成就是透過教師的教 學活動與教學過程,以及結合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經驗後,所獲得的知識、理解 和技能。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層面就是學生在進行記憶術輔助英語教學後,對 於學習成果的影響。

(二)評量的定義與內涵

學習成就的好壞,需要有工具作為衡量的標準,評量便是教師在經過一段 時間教學過後最常使用的工具,郭生玉(1973)認為學習成就必頇從評量的結果來 瞭解,他指出,在學習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對學習者實施各種可能型態的評量測 驗,由這些評量測驗的結果可瞭解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的成就。而簡茂發(1996) 認為評量乃是經由測量而獲致量化的資料,在經由這些比較札確的數字性資料,

進行精細而深入的分析與研判,當更能符合科學客觀性的要求。莊明貞(1997)表

31

示評量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學習成就、分析教學得失、改進教學技巧,具有診 斷學習困難、進行補救教學及個別化安置等功能。

簡茂發(2002)指出學習成就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而測 量學生學習成就的工具,便是成就測驗,又稱為教育測驗或學科測驗。根據測驗 實施的時機、目的,解釋和功能等因素,會有不同的實施方式,茲分述如下(郭 生玉,2002;張春興,2002;吳毓瑩,1996):

1. 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用於教學歷程中所實施的,如中、小學 的定期評量;而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則是指用於教學結束後之評量,

如基測、會考等,總結性評量與形成性評量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偏重於發現學 習困難和改進教學,而是較注重在學生成績等級的評定,以及確定學生學習的精 熟程度。

2. 常模参照評量與標準參照評量

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指測驗的結果是根據其在團體中 的相對位置而加以解釋者;標準參照評量(criterion-referenced evaluation)則是指以 預先訂定的標準為依據,據以評定期學業成就。

3. 最佳表現評量與典型表現評量

最佳表現評量(maximum 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以測量受訪者的最佳表 現為目的;典型表現評量(typic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不在評量受訪者能力的高 低,而是評量其是否具備某種典型行為。

4. 安置性評量與診斷性評量

安置性評量(placement evaluation)是指在教學之前為瞭解學生對學習新知識

32

應具備之基本條件的評量;診斷性評量(diagnostic evaluation)則是指對經常表現 學習困難的學生所做的評量。

評量的功能不僅幫助教師考查學生的成績,瞭解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成就,

做為補救教學及個別輔導的依據,也可以作為改進教學方法及提高教學成效的參 考。對教師而言,學生的成績是最常被使用於評定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量化依據,

除了可以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工具外,還包括學校與家長溝通學生學習狀 況的工具,而且是最容易被瞭解的一個指標,清晰的傳達了學習成果與目前的能 力狀況。

本研究在教學實驗結束後所採用的學習成就測驗乃總結性評量,目的在於瞭 解學生在接受一種教學方法之後,其學習的內容與知識是否與未進行教學前有顯 著差異,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提供教學者瞭解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另一方面則 可以讓學習者察覺自己的學習狀況是否有需要改進或加強之處。透過總結性評量,

並進行統計的分析,便能清楚的解釋本研究的目標。

二、學習動機

為增進教學的效果,教師應深入瞭解如何激勵學生學習動機,並採取有效的 激勵策略,札面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更加投入於學習活動,因此,激勵學 生學習動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工作之一。學習動機是指引貣學生學習活動,

維持學習活動,並導引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學習動 機屬於心理性動機,若是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則為外在動機;若受本 身內在需求而產生的話,則為內在動機(張春興,1998)。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內 在學習動機,一直都是教育學家及教師們所汲汲營營之事,在本研究中,亦期望 能透過記憶術的教學,引貣學生學習動機且進一步維持之。

學生的學習成就和本身的學習動機有很大的關聯,若學生本身沒有學習動機,

33

那麼在學習上可能意興闌珊,無心上課,最後導致學習成就低落;反之,若學生 有學習動機,那在學習上會比較積極,甚至有探究精神,學習成就相對的也就會 提高,因此,動機與學業成就及學校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學習動機與學 習能力為學習精緻化的兩大因素(Dole & Sinatra, 1998)。

就學習動機理論的緣貣及發展,有許多的派別和研究,茲依據當前最為人所 瞭解以及最常運用於教學現場之 Keller(1983)的動機理論,作為本研究對於學生 學習動機啟發及往後本研究之動機量表編制立論的基礎。

Keller (1983)認為動機是指人們所做的一種選擇,什麼樣的目標跟經驗想要 達成或是避免,以可以是一個人的努力的程度。而依據張春興(2002)對動機定義,

他認為動機是為一種引貣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貣的活動,並導致該一活動朝向某 一目標的內在歷程。至於「學習動機」則是指引貣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

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林清山(2005)指出互動 本身就具備有動機性,而充滿互動性的多樣化教學方法與策略便是影響學生學習 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教師而言,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而 Keller 將學習心理 學有關動機理論的研究結果,與教學設計模式整合,提出學習動機、教學設計與 學習成果的關係,亦即是其 ARCS 動機模式,ARCS 動機模式札是以激發學生的 學習動機為前提下去做設計的,ARCS 分別是指引貣注意(attention)、切身相關 (relevance)、建立信心(confidence)與感到滿足(satisfaction)。Keller 認為學習者個 人因素如:個人動機、對自己的期望、個人知識、技能、需求等,以及環境因素,

如:包括動機策略的設計與管理、學習過程與成果的設計與管理,這些都將影響 學生的學生願意努力的程度、行為表現、學習成果這三方面。在此將 Keller 的 ARCS 動機模式的特點作說明:

34

(一)引貣注意(Attention)

引貣注意就是要吸引學生的關注並激發出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Keller (1983) 在其理論中提出了三個策略來說明如何引貣學習者的注意,這三個策略分別是:

1. 感官的吸引、2. 問題的探究及 3. 用變化維持注意度。若應用於記憶術輔助教 學,可利用有趣的口訣或圖像方式來呈現教材以引貣學生的注意,並用很多變化 的方式使他們維持一定的興趣。

(二)切身相關(Relevance)

讓舊經驗與新知識相互結合是為了要造就有效的學習遷移,因此,老師在設 計課程時,需考慮學習者的先備知識、需求、動機和興趣,讓他們覺得所學習的 課程和自己是息息相關,並能與過去經驗相互關聯,Keller 提供三個概念策略來 引貣學習者的注意,這三個策略分別為 1.「似曾相似」、2.「目標導向」及 3.「過 程導向」,就是在說明切身相關這個概念,教師將教材知識和學生自身結合,甚 至可以透過小組分享學習成果等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建立信心(Confidence)

信心是一種相信自己的願望或理想必能實現的心理,亦是引發對成功的期望 與札面態度,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該依據教材難易度來編排,依據學生的 貣點行為,逐漸加深加廣,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學習上能感受到成就,避免學 生遇到過多的挫折而對學習喪失自信心,Keller 也提出三項策略來建立學習者信 心,分別是:1.學習必備的條件;2. 成功的機會;3.操之在我。讓學生能肯定自 己的學習,並能達到對成功的期望。

(四)提供滿足(Satisfaction)

課程的教授旨在期望學生能在完成學習之後能得到自我滿足感,Keller 提出 了三項概念策略,希望學習者在學習之後能獲得一定的滿足感,此分別是:1.自

35

然的結果;2.札向的結果;3.維持公札。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應

然的結果;2.札向的結果;3.維持公札。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