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學習成效

研究者擬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呈現共讀與對話課程對個案的學習成效,除了 教師的觀察外,藉由訪談的方式亦可理解個案本身及家長對於課程的想法。

壹、教師觀察--學生學習反應

一、對話態度轉變

(一)主動提問及誠實表述的正向反應變多

第一次進行共讀與對話活動時,剛開始個案雖然答得很少但態度還算配合,

但到了中後段後個案卻對討論表現出興趣缺缺的樣子,對研究者的提問不斷以「沒 怎樣啊」、「不知道」、「沒感覺」、「沒有」等回答帶過,讓對話幾乎無法持續下去:

例 1:沒怎樣啊

T:她翻跟斗而且還怎樣?

S:沒怎樣啊。(逐 1-莎麗要去演馬戲)

例 2:不知道、沒感覺

T:莎麗表演小小丑時為什麼會在舞台上大哭?

S:因為她的氣球破掉了。

T:她的氣球飛走了,氣球飛走有什麼好哭的?

S:不知道耶。

T:你不知道她為什麼會哭嗎?如果你在舞台上表演的時候道具突然不見 或壞掉,你會怎麼樣?

S:不會怎樣。

T:不會害羞嗎?大家都在看你耶。

S:不會。

T:她為什麼會大哭是有原因的,再想一下。

S:不知道。(逐 1-莎麗要去演馬戲)

檢視第一階段《莎麗要去演馬戲》之逐字稿,可發現中後段幾乎充斥著這樣 無效的對話,然經研究者重新調整課程時間,並明確告訴個案為何要討論繪本故 事、討論有什麼幫助後,個案的態度便漸漸有了改變,從「不知道」、「沒怎麼樣」

等搪塞之詞,轉為較主動積極的分享:

例 3:我今天很節省

T:我們來說一下,什麼叫做積少成多,你現在薪水是多少呢?

S:一個小時九十八塊。

T:好,我們用 100 塊比較好算。那一個月有多少呢?算四個禮拜。

S:八千。

T:八千也很不錯了,如果畢業以後你做得穩定的話,可以當正職人員,

就能存更多錢了。

S:對啊!老師,我今天很節省,早餐吃了八元而已!(逐 2-媽媽的紅沙 發)

例 4:老師,跟你說一個秘密 S:老師。

T:嗯?

S:跟你講一個秘密。

T:喔,好,你說。

S:我爸說,就是你就自己做自己的,不要管別人,你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就對了。

T:嗯,爸爸這樣說的意思應該是要你照著老闆的規定,然後把自己的事 情做好,不需要管別人,而不是叫你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才對。(逐 2-小奇的藍絲帶)

在例 3 中,研究者與個案分享積少成多的想法時,個案主動告訴研究者自己 為了存錢很節省,早餐只吃八元茶葉蛋的事情;而在例 4 中,個案正值工作瓶頸,

店長表示個案做事近來做事像無頭蒼蠅一樣,一件事還沒做完又去做下一項,讓 其他人要幫忙收尾。且感覺個案一直忘東忘西、在店裡跑來跑去,很沒有效率。

雖然研究者並未特別在對話中提出這個問題,但個案反而主動說出來,跟研究者 分享父親教他的方式。而聽到個案的分享,研究者猜測個案可能曲解了父親的意 思,故也藉此機會為個案澄清。如果不是藉由對話,研究者便無從得知個案在工 作時為何有錯誤的行為產生。

這樣的主動分享除了能幫助研究者瞭解個案的思考方式外,也顯示出個案慢 慢的願意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於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不會擔心誠實說出來後 會被老師責備,從這裡可看出在對話的氣氛中,個案較平時更能暢所欲言:

例 5:還是比較喜歡自己作決定

T:你覺得自己做決定這件事好不好?像早餐要吃什麼啊,我想要吃這個 或那個,你覺得這樣好不好?

S:不好,給我媽做決定啊。(逐 1-妮妮的紅長褲)

……

T:好。那這裡老師問你自己做決定好不好,然後你說不好,要給媽媽作 決定,是這樣子的嗎?

S:不是[笑],自己做決定。

T:所以你還是比較喜歡自己做決定對不對?

S:對。(逐 2-妮妮的紅長褲)

例 6:不太能接受

T:你覺得老師為什麼不同意讓你做這些事情(跟朋友一起實習)?你認 同爸媽、老師的想法嗎?

S:不太能接受。(逐 1-安娜想養一隻狗)

從例 5 中可看出在第一次討論階段中個案表示自己不喜歡作決定,給媽媽作 決定就好。雖然以研究者觀察及家長說法來看並非如此,但當下研究者並未質疑 個案,而是到第二階段時再與個案確認關於這個回答的真實性,個案到此時才說 出真正的想法;而例 6 是個案一直希望能與好朋友一起實習,雖然經過討論個案 瞭解不能與朋友實習的原因,但當研究者問個案能否接受時,個案也很誠實的告 知研究者還不太能夠接受。並不會因為怕被責備而隱瞞心中真實的感受。

(二)從「不知道要說什麼」到「不知道要怎麼說」

「不知道要說什麼」是個案剛開始回答問題時,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但從個案的表情及態度來看,個案未必真的不懂老師的提問,更可能是因為沒有 認真去想,隨口所作的敷衍回答。

例 7:不知道要講什麼

T:為什麼你會想看綜藝節目?

S:不知道。

T:是有你喜歡的球員嗎?還是主持人很好笑?

S:不好笑。

T:那你為什麼要看?

S:[大笑]不知道要講什麼。(逐 1-莎麗要去演馬戲)

針對這個狀況,研究者的方式是先鼓勵個案「沒關係,你先說說看」、「說不完整 老師再幫你補充」,等釐清個案想法後再告訴個案「你可以這樣說:『因為……所 以我覺得……』」以幫助個案適當的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經過幾次共讀活動 後,研究者發現個案對對話的態度慢慢不同,個案在回答時開始會認真的思考。

例 8:不知道要怎麼講

T:覺得自己比較不行的地方?

S:[想了很久,不好意思的笑]……不知道要怎麼講。

T:你先是試著講講看。

S:有時候會聽不懂別人講的意思。(逐 2-小奇的藍絲帶)

雖然對於有些較深入的提問,個案是真的還無法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個 案會在想了一陣子後告訴研究者「不知道要怎麼說」。從「不知道要說什麼」到「不 知道要怎麼說」,顯示出個案對共讀活動的意願往前跨了一大步。

二、閱讀能力提升

(一)注意到故事中有意義的細節

隨著個案對繪本、閱讀、對話的熟悉,除了自我決策相關概念的討論外,個 案也漸漸留意到文字敘述的細節,甚至連研究者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個案卻發 現了:

例 9:牛有名字

S:故事上的牛怎麼都有名字,為什麼其他動物沒有?(逐 1-小牛雷夫學 游泳)

個案在念故事時突然提出這個問題,研究者覺得很有意思,便再次確認是否如此,

發現除了故事中的「人」的角色(泡泡鮑伯)外,其餘的動物角色的確只有小牛 雷夫和莫理斯有名字。雖然研究者進一步問個案,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個案搖 頭說不知道,但研究者認為個案已經從一開始的文字瀏覽(單純閱讀敘述,以瞭 解故事內容)到注意故事敘述本身的安排,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二)嘗試學習讀「圖」

個案讀圖的過程並不如預想的順利。研究者發現,個案對圖像給予訊息的接 收很有限,甚至有時對具體的圖像反而會出現誤讀的情況,幾個單元下來,個案 對圖像的解讀有很大一部分是偏重在圖的合理性上,有些可惜。一直到最後一單 元才稍有進展:

例 10:一吋蟲趁夜鶯閉上眼睛唱歌的時候逃走

S:一吋蟲說我幫你量量看歌聲,然後趁夜鶯閉上眼睛唱歌的時候就逃走

了。(逐 1-一吋蟲)

圖中的夜鶯顯然陶醉在自己的歌 聲中,它閉著眼睛渾然未覺一吋蟲已經 一步步的遠離。個案在這裡沒有再提到 關於圖像合不合理的事情,很單純的就 看到的畫面來描述,也注意到夜鶯閉著 眼 睛 導 致 一 吋 蟲 能 夠 順 利 脫 逃 的 情 況,就這部分來說與一開始有很大的不

同。 ▲圖 3-4-9:夜鶯閉眼唱歌,一吋蟲趁機逃走(出

自《一吋蟲》)

三、對自我決策概念的認知

對自我決策概念的認知在第五章結果與討論「對話中的思考」裡有較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