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我會~對自己負責

本單元「我會~對自己負責」所選讀的繪本為《安娜想養一隻狗》、《妮妮的 紅長褲》,自我決策討論主題為獨立自主。而研究者參照個案生活軼事分析所設定 的對話重點目標則是:一、作決定和作選擇都要有負責的態度;二、下決定及作 選擇前試著蒐集資訊,並傾聽重要他人的建議。

壹、個案表現與教師回應

一、弱勢的呈現

(一)對文本的誤讀

例 1:可能是因為要處理狗大便

T:我們開始進入問題:安娜想養一隻狗,但爸爸剛開始為什麼會猶豫呢?

S:因為可能是要處理狗大便。

T:為什麼是因為要處理狗大便,哪裡說的?

S:我就是這樣啊。(逐 1-安娜想養一隻狗)

爸爸擔心安娜只是因為一頭熱才想養狗,並沒有想到養狗可能要擔負的責 任,因此有些猶豫,所以提醒安娜養狗要照顧小狗、帶小狗去運動、不可以丟掉 小狗等,而非個案所說的「因為要處理狗大便」。有趣的是,故事裡也並未提到「處 理狗大便」的狀況,這部分個案其實是透過自己的經驗來回答,而非對文本的理 解,這種狀況在之前對話中也曾出現過。

例 2:她(妮妮)是買暗紅的啊

T:為什麼妮妮堅持要選紅長褲?是因為她很喜歡紅長褲嗎?

S:因為她不想跟另一個同學一樣穿墨綠色的長褲,然後藍色長褲又很 多,桃紅色又覺得太紅,暗紅色她覺得不好看。

T:暗紅色她覺得不好看?那妮妮最後是買哪一件?

S:她是買暗紅的啊。

T:「買暗紅的好了」這是誰說的?

S:媽媽。

T:媽媽說的對不對,結果妮妮怎麼樣?

S:很生氣。

T:她就說怎樣?

S:那是我的長褲,我要自己決定。

T:對,所以她才會說……

S:「她指著鮮紅的長褲大叫:我要選這件!」

T:所以妮妮選的是什麼顏色?

S:鮮紅色。

T:那她一開始有要選鮮紅的嗎?

S:沒有。

T:是誰說要他選暗紅色的?

S:媽媽。

T:結果妮妮就說怎麼樣?

S:她就說不要!

T:對,她就說不要了。所以後來她買什麼顏色的長褲?

S:鮮紅色。(逐 1-妮妮的紅長褲)

故事中提到妮妮心裡一開始想買的其實是暗紅色,但媽媽給了妮妮建議後,

妮妮為了「捍衛」自己的選擇權,所以選了較不喜歡的鮮紅色,但個案並沒有注 意到這一暗示,以為妮妮每一件都不喜歡,最後選了暗紅色褲子。這顯示個案在 自行閱讀當中對於故事中隱含的意義較難理解,對邏輯性較強的描述也較容易出 現誤讀的情況。研究者在這裡用幾個連續的提問協助個案從中尋找文章的線索與 脈絡「從幾次討論下來,我發現小志最難掌握的是書中隱含的文意,而這樣隱含 的文意可能需要理解比較複雜的敘述,或必須同時掌握文圖給予的訊息,例如在 這個故事中,對妮妮買長褲的心理過程有比較多的描述,小志就誤解書中所表達 的意思了。這個例子提醒我注意基本理解提問的重要,如果我們太急著從對話著 手,立即進入討論中,而未先處理學生對文意的不懂之處,很有可能會白忙一場

(師省-妮妮的紅長褲)」;施老師也認為智能障礙孩子對故事中描述較複雜的理解 的確會比較困難,除了念故事之外,可能還要幫助學生釐清一下細節,否則學生 很可能會看不懂「書裡一下提到暗紅色長褲、一下提到鮮紅色長褲真的很容易混 淆,我覺得在這裡可能要多確定一下學生到底懂不懂(友論-妮妮的紅長褲)」。

(二)對事物認知不足

例 1:我以為教育局會私下處理,給我錢

T:老師並不是要你什麼事都忍氣吞聲,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也忍耐就不對 了。但是當你遇到像投訴這種事情時,應該先自己想一想,然後有問 題的地方再跟爸媽和老師討論一下,不能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就投訴。

S:老師請問那教育局有打電話來講嗎?

T:有啊,有打電話來關心,是不是老師在跟你說明實習時沒有講清楚,

所以對實輔處的老師也造成了困擾。

S:可是是教育局不給我,不是老師啊……我以為教育局會私下處理,給 我錢。

T:當你覺得實習應該要有薪水可是卻沒有的時候,為什麼不先問問看老 師或媽媽呢?

S:……(逐 1-安娜想養一隻狗)

……

T: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一段:

「(教育局)有打電話來關心,是不是老師在跟你說明實習時沒有講 清楚,所以對實輔處的老師也造成了困擾。」

老師這裡說的困擾不是你跟老師要薪水老師不給你,是指你去投訴實 輔處的老師,會讓教育局誤以為老師沒有跟你講清楚。這樣瞭解嗎?

S:喔(逐 2-安娜想養一隻狗)

個案認為實習應該要拿到薪水,雖然實輔處負責的老師已跟個案解釋,實習 是去學習,沒有薪水,但個案還是投訴到教育局。而個案覺得只要投訴了,教育 局便會私下把錢給他。當研究者告訴個案,這樣的做法會對實輔處的老師造成困 擾時,個案不能理解研究者的意思,是指不實的投訴會造成實輔處困擾,卻以為 實習費用應該由教育局支付,不是老師,所以老師不應該覺得困擾才對。不過研 究者在對話當下並沒有注意到個案這個盲點,所以也就沒有多作處理及解釋,而 是直接問個案為何不先瞭解實際情況就隨便投訴。直到對話結束後繕打逐字稿時 才發現,這也是後來研究者考量再進行第二階段對話的原因「我一邊打逐字稿一 邊想,對話中其實還有一些點值得討論,尤其是針對小志某些似是而非的想法,

老師應該要解釋得更清楚一些(逐 1-安娜想養一隻狗)」。

而當研究者在第二階段拿著逐字稿與個案澄清這個部分時,也許中間已隔了 一段時間,個案並未作太多的回應。

例 2:會被教育局罵,老師會被抓去關

T:……上次實輔處老師推薦你去餐廳實習,是義工性質的,沒有薪水,

但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是因為你很想拿到薪水,所以就寫信到教 育局投訴,老師認為這個決定並不是很好,你知道為什麼嗎?

S:因為(老師)會被教育局罵,老師會被抓去關。

T:當然不可能,教育局會先瞭解實際的狀況是怎樣,然後再處理。如果 沒有確定投訴內容是不是真的,那不是有可能罰錯人嗎?反而是你沒 有弄清楚狀況就去投訴,不但造成別人的困擾,以後大家也可能不敢

找你工作了。(逐 1-妮妮的紅長褲)

個案認為研究者之所以覺得去教育局投訴這件事不好,是因為投訴會造成老 師坐牢的嚴重結果。對此研究者認為以直接說明的方式,讓個案瞭解行為的謬誤 之處是較好的方法「……小志平時很喜歡看八點檔連續劇,因此有時容易被戲劇 中較誇張的情節誤導,而認為許多不太合理的事情是真的。關於這一點,柯華葳

(2007)曾提出這樣的看法:『電視節目製作以大眾水準為出發點,內容不會太深 入,否則,大多數觀眾沒有興趣觀賞。因此,要對一個主題有較深入的認知,仍 須透過閱讀。只看電視不喜歡閱讀的兒童,對知識的瞭解就會只停留在表面的認 識。』在老師的觀察中,小志的確會把八點檔中的某些情節當成常識,而如果這 時我反問,你覺得真的會這樣或是真的是這樣嗎?小志在對事物認知不足的情況 下還是會回答『會啊!』所以在這裡,直接指出問題所在可能是較好的方法。(師 省-妮妮的紅長褲)。」研究者在閱讀相關文獻時,曾試著釐清「對話」與「教學」

這兩個看似相對的概念。對話的精神要把握,但教學的部分不可廢,因此對於個 案偏差的想法或錯誤的認知,研究者皆傾向以直接說明的方式來處理,以免個案 有所混淆。

(三)不切實際的想法

例 1:請保鑣去報復他

S:之前我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我檢舉○○……。

T:真的喔,後來呢?

S:我打算長大以後賺錢請保鏢然後去報復他。

T:老師先問你兩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現在還是小孩子嗎?知道請保鑣要 花多少錢嗎?

S:……(逐 1-安娜想養一隻狗)

個案之前曾經因為檢舉某件事讓該單位人員不勝其擾,該單位人員只好請家 長出面處理,然而個案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待商榷,反而對沒有投訴成功以及被 告知父母的結果感到不滿,認為自己長大賺錢後,便可以請保鑣去報復該單位人 員。研究者對此狀況,把握前幾次對話的經驗,透過反問讓個案去判斷可行與否。

研究者希望個案瞭解高三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不能總是讓父母幫自己處理善後,

要學會把事情看得遠一點,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小志沒有仔細想過便行動 的例證可見一般,當我反問小志『你覺得自己現在還是小孩子嗎?知道請保鑣要 花多少錢嗎?』他突然說不出話來,表示小志可能從未想過這樣的問題(師省-安 娜想養一隻狗)」

例 2:晚上看電視不要睡,早上來學校儘量不要睡就好了

S:……媽媽說最早六點可以起床看電視,可是我想看美國職棒,有時候 會在凌晨三點。

T:可是如果那麼早起來看電視,到學校以後很想睡覺怎麼辦?好,這就 是作選擇,你想要看電視很晚睡,隔天起來被媽媽罵,然後頭暈沒精 神,做事可能容易出錯;還是說早點睡,到學校才有精神,過幾天再 看重播就好?想想看。

S:就是看電視盡量來學校不要睡覺就好了。

T:可是人不是什麼事都可以自己控制的,比如說,生病的時候就是身體 很不舒服要休息,你沒辦法控制。(逐 1-妮妮的紅長褲)

研究者與個案在討論作選擇的經驗時,個案提到自己想熬夜看電視,但母親 不准。研究者便以此為例,說明作選擇可能會遇到的兩難:熬夜看到想看的電視 節目,但到校沒有精神;沒熬夜看電視,早上較有精神,且過幾天可看重播。不

研究者與個案在討論作選擇的經驗時,個案提到自己想熬夜看電視,但母親 不准。研究者便以此為例,說明作選擇可能會遇到的兩難:熬夜看到想看的電視 節目,但到校沒有精神;沒熬夜看電視,早上較有精神,且過幾天可看重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