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成效與訓練成效評估

由於績效管理制度的興起,公務人員的訓練發展也開始以成果為導向,日益 強調學習成效的重要性,透過學習成效評估,可以瞭解學習目標達成的情形,證 實訓練的成效與價值,亦可作為後續學習活動精進的依據,本節將分五個部份說 明學習成效與訓練成效評估的相關意涵如下:

壹、 學習成效的重要性與意義

隨著績效管理制度的興起,人力資源發展已由過去的活動導向轉為成果導向,

訓練成效評估的焦點也延伸至更高的層次(黃佳純、謝慧賢,2011),公務人員 的訓練發展自然也必須回應民主行政對績效管理及課責機制的強調(鄭錫鍇,

2014)。Goldstein 在 1986 年提出訓練成效評估(training evaluation)是蒐集各 項成果做為判定訓練成效的過程,亦即針對特定訓練計畫有系統地蒐集資料,據 以評斷或改善該訓練計畫(謝淑玲、陳沁怡,2015)。學習者在參與學習活動後,

在某特定形式的評量上的表現,透過實證學習成果的達成,可以提供訓練機構存 續的價值,以及學習活動繼續辦理與否的依據(蔡華華、張雅萍,2007),同時 藉由學習成效評估瞭解學員的學習成果、學習能力、學習特質,聽取學員的意見 來對課程進行調整(劉興郁、蔡瑞敏,2006)。

公務人員訓練成效日益受到關注,影響公務人員訓練成效的主要構面為個人、

師資與訓練內容、管理與工作環境、訓練規劃等四大構面(翁興利,2014),亦 可區分為個人、組織、訓練設計三方面因素。透過有系統地學習成效評估,檢視 訓練目標是否達成,可作為訓練實施程序的改善及未來訓練決策的參考(林文政,

2010;陳銘薰、王瀅婷,2006)。

教育訓練品質的好壞是從不同角度對訓練綜合評估的結果,「訓練」可以是 課堂的訓練活動,也可以是整體的行政策略方向,也會因爲不同的訓練目標和訓 練內容,而有不同的方法和技術,然而其最終目的是為促使學習滿意、有效果,

確保訓練品質(方崇雄、程挽華,2014)。為促進學習效果,可以透過內外部評 估進行學習成效評估,作為持續改善課程內容的依據,內部評量主要是了解學員 對課程的看法及建議,獨立的外部評量則著重於課程的成效,更能找出課程內容 不足的地方(Seydegart & Jackson, 2012)。成效評估是學習程序中最後的關鍵,

42

以訓練成果作為學習系統回饋的機制,持續修正學習系統不同階段的過程,有助 學習績效提升,達成教育訓練的既定目標(蕭元哲,2010)。

學習成效評估應以學習需求、課程目標及訓練的策略性因素為基礎(Noe,

2013)。訓練目的的達成,「訓練遷移」具關鍵的影響性,訓練遷移指的是參訓 者能夠將受訓所得到的知識、技能、態度等,持續且有效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上的 歷程(李宜玲,2015;林俊宏等人,2006)。Baldwin 與 Ford(1988)的研究顯示,

訓練遷移的效果會隨著時間遞減,而影響訓練遷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訓練方案的設 計、參訓者的特質、工作環境等因素(李宜玲,2015;鄭錫鍇,2014)。

綜合言之,辦理教育訓練活動之目的在於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因次透過學 習成效評估可以實證學習成果的達成情形,進而作為訓練機構與學習活動存續價 值的重要依據。相關研究亦顯示參訓者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投入情形,確實 會對學習成效造成影響,是以訓練機構在教育訓練計畫實施前,即應精準掌握及 考量影響個體學習成效的因素,方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效。

貳、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

訓練成效評估是蒐集各相關成果用以判斷訓練成效的一連串過程,可說是一 種過程、一種方法並可決定訓練的效果與價值,其最重要的目的在於瞭解員工學 習行為、訓練後對組織貢獻的實際成果,並釐清訓練的功能與成效(劉維寧等人,

2012;劉興郁、蔡瑞敏,2006)。國內外針對學習成效評估有許多相關的研究,

Dean(2012)認為成人的學習成效評估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進行,透過 觀察或討論方式的非正式評估,具有協助於讓成人自我覺察、讓學習者發展學習 的自信與承諾、確保學習者與教學者間的有效溝通、協助學習活動修正為更符合 學習者的需求等四項功能。而採用測驗、角色扮演、個案研討、示範等多元方式 進行正式的成效評估,則有助於確認學習目標的達成情形,使訓練機構獲具公信 力。

成效評量依照時機可分為形成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是針對訓練 計畫各執行階段的適當性持續進行查核,有助確保訓練課程的品質;總結性評估 則是於訓練計畫結束後查核,主要在衡量訓練課程的效果與價值,學習者的改變 程度(謝淑玲、陳沁怡,2015;簡建忠,1995)。

43 (Four levels)

Kirkpatrick 1967 1987

(Six stages)

Brinkerhoff 1987 1. 目標設定(Goal setting) 2. 方案設計(Program design)

3. 方案實施(Program implementation) 4. 立即結果(Immediate outcomes) 5. 應用結果(Intermediates/Usage

outcomes) 2. 動機要素(Motivation elements) 3. 環境要素(Environmental elements) 4. 成果(Outcomes)

5. 能力要素(Ability/Enabling elements)

五層次 (Five levels)

Phillips 1996 1. 反應和計畫行動(Reaction and planed action)

2. 學習(Learning)

3. 應用所學於工作(Applied learning on the job)

4. 商業結果(Business results) 5. 投資報酬(Return on investment)

44

利害關係人 計分卡 (Stakeholder scorecard)

Nickoles 2005 1. 資深管理階層(Senior management) 2. 訓練人員(Trainers)

3. 參訓人員主管(Trainees’ managers) 4. 參訓人員(Trainees)

註:引自運用Kirkpatrick四層次模式推行公部門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頁 22-44),陳姿伶、蔣

憲國、劉依霖,2012。農業推廣學報,29。

在訓練評估的相關文獻顯示,Kirkpatrick 在 1959 年發表的四個層次評估模 式是最早被提出且影響作為深遠的訓練評估架構(黃佳純、謝慧賢,2011),上 表 2-8 內所示的訓練成效評估模式各有其不同評估標準或構面,包括個人與組織 等有形績效,以及個人態度與組織環境等無形效益,但大致而言,皆不脫 Kirkpatrick 提出的四個層次(陳姿伶等人,2012)。

綜觀之,評估模式可依評估重點區分為兩類,著重訓練發展方案之成果者,

包括 Kirkpatrick 的四層次、Kraiger 等人的學習結果三類型、Phillips 的五層次與 Nickoles 的利害關係人計分卡等,另同時著重訓練發展方案流程與成果之檢視者,

則包括 Galvin 的 CIPP、Brinkerhoff 的六階段模式(six stage model)、Bushnell 的 IPO 與 Holton 的學習遷移系統等評估模式(陳姿伶等,2012;蕭元哲,2010)。

為提供有效且具系統性的評估架構,Dean(2002)結合 Kirkpatrick 訓練成 效評估四層次及 Gagne、Briggs、Wager 等學者的五項成效評估成果,提出成人 學習評估的內容應包括七個部分:學習者對學習經驗的反應、知識層面、問題解 決能力、心理動能(psychomotor)技巧、情感因素(諸如態度、價值觀及感受 等)、個人成長與發展、組織或社區的改變情形等。Jack Philips 在 1995 年將 Kirkpatrick 評估模式加以延伸,提出第五個層次經濟效益導向的訓練投資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 ROI)概念,ROI 是透過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方式、強調以量化數據分析來證明組織實行教育訓練的成效(Noe, 2013;邱燈 助、石孟勳,2009;黃佳純、謝慧賢,2011;劉維寧等人,2012)。Philips 主張 訓練結果應包括如時間、成本、產出等的「有型效益」(hard data),以及個人 成長、新技術的獲得、新習性的形成等「無形效益」(soft data)(鄭錫鍇,2014)。

參、 Kirkpatrick 四層次成效評估模式

儘管評估模式不斷地推陳出新,過去亦有少數學者對 Kirkpatrick 的四層次 評估模式的信度、效度及評估技術的適切性提出質疑,如 1995 年 Kaufman , Keller

45

& Watkins 認為該評估模式強調訓練對組織產生的影響,卻缺乏對社會成本及對 社會影響的評量(蔡志恒等人,2011);1996 年 Holton、1999 年 Swanson 及 Holton 稱該評估模式只是訓練成果的分類而已,且遺漏一些重要的變數,恐影響 決策(黃佳純、謝慧賢,2011;鄭錫鍇,2014;謝淑玲、陳沁怡,2015)。然而 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就學習成效而言,迄今學術界最常引用及最受實務界歡迎的 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仍是 Kirkpatrick 自 1959 年起連續發表的四層次評估模式(李 再長、黃麗鴦,2007;林文政等,2010;邱燈助、石孟勳,2009;施能傑,2012;

陳姿伶等,2012;黃佳純、謝慧賢,2011;劉維寧等,2012;蔡志恒等人,2011;

鄭錫鍇,2014;蕭元哲,2010;簡福成,2012),具有相當穩固的地位,也最切 合成人的學習原則(林麗惠,1997)。Kirkpatrick 四層次評估模式受歡迎的原因 在於,它是一個簡單易懂的系統、能說明訓練如何提升員工能力的架構、簡化的 訓練評估模型(Bates,2004)。

Kirkpatrick 在 1959 年提出的四層次評估模式,包括反應、學習、行為與結 果四層次,認其為訓練成效評估目的在於決定是否繼續提供特定的訓練計畫、改 善未來的訓練計畫及證實專業訓練的存在(蔡志恒等人,2011),藉由檢視參訓 人員的滿意度、知識技能或態度的獲得、回到工作上的行為表現改變情形、對組 織經營績效產生的成果等,來加以瞭解訓練的成果。然而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效並 非意味著具有重要性的差異,或較低層次的學習成果影響較高層次的學習成果

(Noe,2013),有關 Kirkpatrick 的學習成效評估模式說明如下(林文政等人,

2010;邱燈助、石孟勳,2009;施能傑,2012;陳姿伶等人,2012;黃佳純、謝 慧賢,2011;劉興郁、蔡瑞敏,2006;鄭錫鍇,2014;蕭元哲,2010;謝淑玲、

陳沁怡,2015;簡福成,2012):

一、 第一層次:反應層次

評量參訓人員對整體訓練方案的看法,亦即對訓練經驗的感覺和滿意度,通 常於訓練結束後以課後滿意度調查問卷來實施調查,由參訓人員自評包括訓練目 標及內容、講師表現、教學方法、訓練教材、訓練環境與教學設備等項目的滿意 程度。劉淑芬(2007)指出成人是成熟的個體,具有豐富經驗、內在學習動機及 認知需求,任何訓練應考量成人的感受與需求。

國外學者 Alillige 等人於 1997 年進一步將反應層次分為二種類型,情感反應

(affective reaction)是指參訓人員對訓練課程的喜歡與滿意程度,效用評斷

46

(utility judgment)則指參訓人員對課程內容與工作間的關連性及實用性所做的

(utility judgment)則指參訓人員對課程內容與工作間的關連性及實用性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