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投入的意義與內涵

學習投入(engagement)為近二十多年興起的研究主題,相關研究主要研究 對象為一般在學學生,研究亦顯示學習投入對學習成效具有影響性,惟針對成人 學習相對甚少有論述,近年來國內外公務人員訓練莫不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及 多元教學方法的運用,亦是透過促進學習者在課堂中的學習投入,來提升整體學 習效能,本節將分四個部分說明學習投入的相關內涵如下:

壹、 學習投入的定義與重要性

學習投入的研究始於美國 1970 年代(林宜嘉,2017),現已廣為被運用來 檢視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變項,並有相關研究實證與學習動機同樣是影響學習成 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在成人學習較少被提及,爰有探究其內涵及應用情形之 必要性。

1991 年 Wellborn 開創對學習投入主題的研究,將學習投入定義為學生積極 投身(involvement)於學習活動(learning activity)的程度(Eccles & Wang, 2012;

Reeve, 2012)。學習投入的意涵有很多,Kuh(2003, 2009)認為學習投入是指 學習者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行為、感覺及思考的歷程,另學習者投入在學習活動 中之時間與精力、與他人的互動,亦可視為學習投入的指標。2001 年 Ryan 與 Patrick 則從學習投入的角度來界定,指稱為學習者投入學習活動的程度(洪嘉駿、

施昆易、王淑卿、董曜瑜、王國華,2018),在學習歷程中展現持續的行為及心 理涉入(learning involvement),同時伴隨正向的情緒及多面向的學習成果,(李 宜玫、孫頌賢,2010),學習投入以學生為觀察重點,關注其參與學習活動的學 習過程(吳舒靜,2014)。

有關學習投入的積極研究主要發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多數研究者認同學 習投入包含心理與行為兩方面的要素,但對於要素應包含的具體內容仍沒有一致 的共識(張鈿富,2012),Eccles 與 Wang(2012)認為我們可以用任何想要的 方式來定義學習投入,再依所採用的定義來決定如何將它運用在不同的社群中。

Reeve、Jang、Carrell、Jeon 與 Barch 在 2004 年指出學習投入的重要性在於可瞭 解學習者的動機歷程及後續的學習行為與發展,並可作為增進學習成效的策略,

學習投入的意義為個體對於學習任務,在認知、心理層面上的熱衷程度,以及行

34

為上的參與及實際付出(楊致慧,2013),亦有研究指出學習投入會受到環境脈 絡與個人需求(例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李宜玫、孫頌賢,2010)。

張鈿富(2012)引用 1993 年 Skinner 與 Belmont、2010 年 Barkley 的論點,

當學生的學習動機與主動學習能夠共同作用且相互影響時,學習投入的效果將逐 漸增加。Appleton、Christenson 與 Furlong(2008)認為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是 獨立又彼此相關的,然而儘管學習動機是理解學習投入的核心,卻也不足以成就 學習投入。Reeve(2012)則指出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在本質上是相互關聯、彼 此影響的,學習動機會引導學習投入,因此學習動機是學習投入的先決條件而非 學習投入的一部分,而學習投入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機構成功間具有中介效果。相 較於不感興趣的科目,學生在感興趣的科目有較好的表現,亦即當學生有愈積極 的學習動機、愈高的學習興趣,則有愈高的學習意願,進而愈能在學習活動過程 中有更好的表現(William, Williams, Kastberg, & Jocelyn, 2005)。相關研究顯示 學習投入通常與預期達成的學術、社交及情感之學習成效正相關,也強化了有效 的教學計畫須納入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作用的觀念(Eccles & Wang, 2012)。

在成人學習方面,Dean(2002)認為學習者應該參與在學習的過程中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已為成人學習的普世原則,亦即學習者應該是 主動而非被動的。學習活動會因為不同的學習領域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學習 者投入學習活動的表現會因人而異。從終身學習的觀點,個人內在行為、學習時 間與情緒狀態的學習投入,更能反映出優質的學習潛勢(李宜玫、孫頌賢,2010)。

貳、 學習投入的構成層面

最早的學習投入多只關注單一向度,且多以行為投入的研究為主,2000 年 後則一致認同學習投入是多面向的結構(張家淇,2017)。學習投入需要理解與 學習環境中的情感聯繫(affective connections)與積極的學習行為(active student behavior),前者包括積極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後者包括出勤、參與、努力、

利社會(prosocial)的行為等(Appleton et al., 2008)。

目前普遍認為學習投入由行為(behavioral)、情感(emotional)、認知(cognitive)

三個層面(aspects)構成(Fredricks, Blumenfeld & Paris, 2004; Reeve & Tseng, 2001;

洪嘉駿等人,2018;張鈿富,2012),此三個層面彼此之間互有關聯,有時並不 容易區分(張鈿富,2012),相關文獻在三者的定義與測量亦多有重疊的情形

35

(Fredricks et al., 2004)。Reeve(2012)認為學習投入不僅是學習者對被賦予的 學習活動做出反應,還意味著啟動(initiating)的過程,而在行為、情感、認知 三個層面之外,提出增加主動投入(agentic engagement)的概念。Veiga(2016)

實證行為、情感、認知、主動投入四個層面的量表具有內外在效度,並認為其可 作為測量學習投入的有用工具。Hsieh(2014)認為學習投入包括認知投入

(cognitive effort)、積極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與教學者互動(interactions with instructors)等三種學習行為。儘管研究人員已達成共識認同學習投入是多 層面的,但對於多層面的認定仍有不同的數量與類型的差異,從兩種到四種均有,

因此研究人員在研究中須明確定義其概念(Eccles & Wang, 2012)。

茲將學習投入分為行為投入、感情投入、認知投入、主動投入四個層面,並 逐一說明各層面的特徵展現:「行為投入」展現專注於任務上、努力、堅持、無 行為問題;「情感投入」展現出興趣與熱情、正向的情緒;「認知投入」則是能 用心思考、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來增進學習的理解、積極的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等(Fredricks et al., 2004; Reeve & Tseng, 2001;洪嘉駿等人,

2018;張鈿富,2012);除了對學習活動與任務的投入外,Fredricks 等人(2004)

將學習投入範圍更擴展到包含遵守行為規範及參與學校相關活動,對學習機構或 場域的認同及歸屬感等。有關「主動投入」是學習者對所接受的教學流程(the flow of the instruction)在學習活動之前或期間主動提出建設性的貢獻,透過諸如提供 意見、表達想法需求、徵求學習機會、詢問如何解決問題或回饋等方法等有目的 性之做法,促使學習體驗更加個別化、更充實、更符合學習者需求(Reeve & Tseng, 2011; Reeve, 2012)。

學習投入是一個多層面的結構,不僅是學習者對被賦予的學習活動做出反應,

還意味著啟動(initiating)的過程,為避免忽略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 與貢獻程度,學者提出要能更全面地描繪學習者如何參與學習活動,有增加主動 投入的必要性,形成學習投入四個不同又彼此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層面(Reeve &

Tseng, 2011; Reeve, 2012),如圖 2-1 所示:

36

圖 2-1、學習活動中的相互關聯之學習投入四層面。引自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student engagement (p.149-172), J. Reeve, 2012. In Christenson, S. L., Reschly, A. L. &

Wylie, C.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tudent Engagement. NY: Springer.

學習投入是學習者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的程度,由行為、情感、認知、主動投 入等多層面所構成,亦將是學術研究探討的另一重點。學習投入是現階段大學教 育問題的焦點,因此絕大部分學習投入的研究對象都是在學學生,所使用的名稱 未盡統一,諸如學習投入(engagement)、學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學 校投入(School engagement)等(張鈿富,2012),其相關探討的層面由兩個到 四個不等,如表 2-5 所示。

表 2-5 學習投入概念之相關名稱與內涵彙整表

年份 研究者 使用名稱 產生學習投入的層面

1990 Skinner, Wellborn,

& Connell

engagement 對學校課業的作為、努力和堅持 之發起,及周遭情感狀態 1991 Connell &

Wellborn

engagement 情感、行為、認知 2002 Christenson &

Anderson

Student engagement in/with school

心理(如歸屬)、行為(如參與)、

認知 (如自我調整學習)、學 術(如花在作業上的時間)

2003 Chapman Student engagement 認知、行為、情感 2003 Furlong et al. School engagement 情感、行為、認知 2003 Jimerson, Campos,

& Greif

School engagement 情感、行為、認知

37

2004 Fredericks, Blumenfeld, &

Paris

School engagement 情感(對老師、同學及學校正負 面的反應)、行為(在學校的參 與)與認知(對學習投入的精力)

2004 Klem & Connell Student engagement in/with school

持續投入(行為、情感、認知);

對挑戰的反應(積極投入)

2005 Russell, Ainley, &

Frydenberg

engagement 行為、情感、認知

2007 Yazzie-Mintz Student engagement 認知/知識/學術(學生的努力、

投資、學習策略)、社會/行為/

(student engagement)

認知、情緒、行為

2014 Hsieh student engagement 認知投入:指學習者在課程上花 費的時間。

頁 41-62;“Agency as a Fourth Aspect of Students’ Engagement During Learning Activities,” by J.

Reeve & C. M. Tseng, 2011,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4), pp. 257-267; “Motivation Matter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Engagement Behavior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aiwan,” by T. L. Hsieh, 2014, Higher Educcation, 68, pp. 417-433.

綜合上述,儘管學習投入有不同的名稱,但在相關的定義多包含行為、情感

38 出任務的負向情緒(the absence of

task-withdrawing emotions)。

認知投入 Fredricks et al., 2004

包含學生花費在學業上的心理投資

(psychological investment)及學習策略(strategic learning),這包括學生做了什麼及如何做到。

Reeve, 2012 使用複雜的(sophisticated)學習方法,而非表淺 (superficial)的學習方法;尋求概念化的理解;運

頁 41-62;“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student engagement, ” by J. Reeve, 2012. In Christenson, S. L., Reschly, A. L. & Wylie, C.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tudent Engagement.

NY: Springer, pp.149-172;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by J.

A. Fredricks, P. C. Blumenfeld, A. H. Paris, 2004.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1), pp.59-109.

39 參、 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

有關影響學習投入的因素,包含了個人因素、教師支持、同儕因素、課堂結 構等,其中個人因素諸如不同的性別、學習能力、就讀學科、年級、學校區域等,

在學習投入程度上是有差異性的(吳舒靜,2014;楊致慧,2013);2012 年 Pike、

Smart 與 Ethington 提出學生的性別、住宿與否,對學習成效有影響(張家淇,2017);

張鈿富(2012)整理 2004 年至 2009 年國際間對學生學習投入研究的相關文獻,

其中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主要分為學生背景與學校背景兩個部份,學生背景 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別、家庭社經地位、就讀科系、教育期望、住宿與否等;

學校背景包括學校所在地、公私立別、學校規模、學校類型、學費、生師比等。

國外研究亦指出學習者的學習投入會對教學者後續的激勵方式及教學行為產生

國外研究亦指出學習者的學習投入會對教學者後續的激勵方式及教學行為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