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投入與心理資本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第二節 學習投入與心理資本

學生的學業表現是最常被用來評判其學習是否成功的指標,然而單是學習成 就之高低並不足以用來瞭解學生學習成果的全貌,倘若對學生學習成效的理解僅 聚焦於其學業表現之良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正向轉變反而受到忽視,

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也因此,教育研究者不再只以學生的學習產出做為學 習成效評估的唯一指標,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所呈現的投入狀態亦被視為具有教育 訊息的重要指標(Rodemeier, 2011)。由於學習投入理論強調學生投入學習的過 程、情緒動機,以及對自我的期許,為近年來廣為學界應用的理論。因其涵蓋的 面向周全,並且能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因素提出具體的立論,已廣泛運用於解釋學 習表現的影響因素(張鈿富、林松柏、周文菁,2012)。以下針對學習投入之概念 以及其與心理資本之關係進行探討。

一、學習投入之定義與內涵

根據牛津字典(2005)的定義,對於所在乎的事付出很多時間與關注的行為即 所謂的「投入」。投入具有承諾及付出的意涵,是指個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

行為的深入程度,包含意願、參與度、專注度等以及伴隨主動付出的情緒品質 (Connell, 1990; Connell & Wellborn, 1991; Wellborn, 1991; Fredricks, Blumenfeld,

& Paris, 2004)。投入可反映個體對於任務參與之熱情,且與內在動機行為、自我 決定外在動機、工作傾向以及精熟動機等動機之展現有所關聯(Furrer & Skinner, 2003)。相較於動機概念,投入具有更廣的意涵,動機通常是指個體在特定任務 或課業學習上獲取成功的渴望或傾向,個體可因為動機的誘發產生良好表現,但 卻未必真正投入於任務或課業學習歷程當中(薛人華,2009);此外,投入更強調 個體在工作或課業學習上的主動性,擁有動機,卻未必表示能夠積極、主動的投 入工作或學習歷程中,因此,對於投入而言,動機是必要的,卻非充分條件(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秋娟,2011)。

將投入概念運用至學習情境中即所謂的學習投入,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為了瞭 解與精熟知識、技能所做的心理投資與努力(Newmann, 1992),是學生在學習中 的行為、感覺與思考的歷程,核心指標為學生投注於具教育目標之學習活動中的 時間與精力,尤其必須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才能使這些學習活動具有意義(Kuh, 2003, 2009)。Lau 與 Roeser(2002)提出類似的觀點,認為學生在學校課程中的行 為及心理涉入,包含廣泛的態度與行為表現,例如,學習的情緒反應、學業專注 與回應以及學習頻率等均為學習投入的表現。學習投入不僅顯示學生對學習活動 抱持著正向情緒且展現持續性的行為參與,另一方面,當學生有較高程度的學習 投入時,傾向選擇對自己既有能力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遇到學習機會時會主動 學習,且展現出強烈的專注力與努力,學習過程中常會展現出熱情、樂觀、好奇 與興趣等正向的情緒狀態(Skinner & Belmont, 1993)。

Skinner 與 Belmont (1993)指出,投入是與疏離(disaffection)相對立的兩個概 念,投入於學習活動中的學生,會表現出持續的行為涉入,且會伴隨著正向的情 緒,相對地,學習疏離是指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消極被動、不肯努力、容易分心、

不願意參與相關的學習活動,面對挑戰時容易放棄退縮,且在學習過程中易出現 厭煩、無聊、焦慮、沮喪、憤怒、自我責備等等的負向情緒,甚至可能對教師和 同儕表現出叛逆的情緒與行為。Schaufeli、Martinez、Marques-Pinto、Salanova 及 Bakker (2002)指出,學習投入為一正向的學習心向,具有「活力」(vigor)、「委 身」(dedication)以及「全神貫注」(absorption)三種正向特質。活力是指個體在學 習時具有高水準的能量及心理復原力,且願意投注心力於學習上;委身是指個體 致力於學習且愛好挑戰,同時亦伴隨著熱忱、意義感、榮耀感及受鼓舞等感受;

全神貫注則是指專注於學習且樂在其中,絲毫沒有察覺時間的流逝。此特質近似 Csikszentmihalyi(1990)所提之心流(flow)概念,惟心流強調的是針對特定事件且 為時較短暫的高峰經驗,而全神貫注則屬較為普遍且長期的一種心理狀態。

綜合前述文獻對於學習投入的定義可知,學習投入是指學生將心力投注於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習活動或任務的程度,也就是學生致力於具有教育目的與意義性的學習活動或任 務所花費的時間、精力與資源,並從中獲得高品質學習經驗的行為與態度。

二、學習投入之向度

學習投入為一複合構念,涉及學生學習的諸多面向,各家學者對學習投入所 含括的層面亦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致而言,學習投入可以分為二元及三元兩種面 向(Appleton, Christenson, & Furlong, 2008),相關研究在測量學習投入的狀況時,

也多以此兩種論點為依據,編擬適合之測量工具。

(一) 二元面向

採此二元面向論點的學者認為,個體的學習投入狀況,可自其行為及情緒兩 面向進行瞭解(Finn, 1989; Newmann, Wehlage, & Lamborn, 1992; Willms, 2003)。

Meyer 與 Turner(2002)指出,學習投入包含行為投入及情緒投入兩部分,行為投 入包含從學習活動開始一直到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個體展現出的努力、專注及堅 持;情緒投入則聚焦於學習歷程中情緒參與的狀態,包含熱衷、興趣及樂趣。

Miserandino (1996)所編製的 Rochester Assessment of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RAISE),其中關於學習投入的分量表包含行為與情緒兩向度,行為 部分包含涉入、堅持、逃避、忽視與參與;情緒部分為好奇、焦慮、氣憤、樂趣 與厭煩。

(二) 三元面向

除了從行為及情緒兩個角度來探究學習投入外,亦有學者認為可從其他角度 來觀察個體的學習投入程度與狀態。Haidt 與 Rodin(1999) 認為投入近似於心流 概念,可以透過個人行為(例如持續的工作或超過最低限度的表現)、情緒表現(例 如興趣或厭倦)以及任務傾向(例如面對任務挑戰的信心與意願)等三向度加以瞭 解。Schaufeli 等人(2002) 將學習投入所包含的活力、委身與全神貫注等三項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向特質運用至測量中,編製學習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 Student, UWES-S),其中活力與委身可說是投入的核心特質(Schaufeli & Bakker, 2004),

全神貫注則是高度投入學習後所衍生的結果。Fredricks 等人(2004)評閱學習投入 的相關文獻後指出,學習投入是一種後設的構念,其以有意義的方式整合行為投 入、情緒投入以及認知投入等三個向度,此三要素並非互相獨立,是具動態關聯 的,故他們認為欲瞭解個體學習投入狀態之全貌,應同時考量三個面向,探究三 者彼此間的交互影響情形,而非僅單獨研究其中的一個向度(薛人華,2009)。

綜上所述,學習投入的測量主要可分為二元及三元兩種分類模式,其中二元 面向是指行為及情緒層面的投入;而就三元面向來看,雖然不同學者對學習投入 所提出之測量向度有所差異,但廣義來說,仍可歸納為行為、情緒及認知投入等 三元之面向,例如,Hadit 與 Rodin(1999)所提出之任務傾向,可歸於認知投入之 範疇;Schaufeli 等人(2002)所提出的特質觀點,則可視為當個體展現認知、行為 與情緒投入的行動時,同時會伴隨著活力與委身等正向特質,而高度投入後所衍 生的正向情緒結果,則是全神貫注特質的展現,各項特質與行為、情緒及認知等 面向上之投入亦有所重疊。由於 Fredricks 等人(2004)所提出之三元分類模式以較 為完整的角度檢視學習投入的樣貌,故現今國內、外研究大多以其所歸納的行 為、情緒及認知的三元分類作為學習投入的主要測量向度。

雖然學生對於學習任務所展現出的行為、情緒與認知等層面的投入行為,能 夠清楚呈現其對於教師所提供的學習活動之回應,也就是說,當教師給予孩子學 習任務時,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會產生一些回應,例如專注與否、愉悅或感到焦慮、

是否能夠運用精緻化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習等等。然而,這樣的線性關係 (教師提 供學習活動→學生展現某種程度的投入→學生從歷程中獲得學習與成長) 屬於 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安排的學習活動後所產生的回應,忽略了學生在學習歷程中 所能提供的動力因素(Bandura, 2006)。隨著現今教育環境對學生學習品質的重 視,學習投入被視為影響課程與教學改革成敗(Guthrie & Wigfield, 2000)、教師教 學成功與否(Fletcher, 2007; Kenney, Dumont, & Kenney, 2005)的要素之一。Reev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與 Tseng (2011)指出,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投入不再僅是對於教師、學校提供之 學習任務的反應(react),而應是能夠進一步對學習任務提出建設性的貢獻,有助 於學習任務之調整或修正,使學習活動更能符合學生之真實需求,有效達到學習 的目標與意義。因此,學生在面對學習任務時,除了在行為層面的專注、努力及 堅持度之表現;在認知層面上的投入,例如策略運用、對具挑戰性任務的偏好等 等;以及學習歷程中所展現的學習情緒外,更能藉由投入反映出個人對於學習任 務的回饋,例如對於課堂的建議、喜好與感受,也就是學習投入的動力(agentic engagement)層面。以下茲針對學習投入的行為、情緒、認知以及動力四個向度 分別說明:

1. 行為投入(behavioral engagement):積極正向的行為、學習與作業的涉入以及 學校相關活動的參與,且能達到正向的學業結果。

2. 情緒投入(emotional engagement):學習歷程中的情緒參與狀態,例如對課業 學習的樂趣、好奇、熱衷、無聊或焦慮等情緒反應,對課室活動、學校及教 師的情緒反應,及對學校的認同等。

3. 認知投入(cognitive engagement):為了完成學習歷程中的任務,學生會採用 認知策略來規劃、監控和評價所學,遇到具挑戰性的任務時,也願意多花一 些心力去學習較為複雜的概念並精熟學習技能。例如對於學習的心理投資、

超越要求的渴望、偏愛挑戰性的學業任務,以及自我調節與策略運用等,都 是認知投入的展現。

4. 動力投入(agentic engagement):指學生對於學習活動所能提供的建設性貢獻,

有助於教學進行的流暢度以及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例如表達對學習活動的

有助於教學進行的流暢度以及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例如表達對學習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