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司馬遷的學術表現

第一節 學術訓練

有關司馬遷小時候的生活,〈自序〉輕描淡寫地用了幾句話帶過:「遷生龍門,耕 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3所謂古文,指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各國文字。

秦始皇於西元前 221 年統一中國,而卒於前 210 年。在這期間,他聽從李斯的建議,

1 陳桐生:〈《史記》的學術根基〉,收入王初慶編:《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硏討會論文》(臺北:洪葉 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307。

2 《史記‧太史公自序》曰:「諸侯既彊,七國為從,子弟眾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埶銷弱,德 歸京師,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卷 130,頁 3304。)

3 《史記》,卷 130,頁 3294。

以秦國文字為主體,將中原地區各種不同的文字統一起來,稱為小篆。《說文解字‧敘》

云:

至孔氏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

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

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 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 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 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隷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隷書,以趨約易,

而古文由此絕矣。1

至司馬遷時代隸書已成為官方和社會上通行的文字,2但學者仍能讀懂古字。3司馬談 安排司馬遷自小開始學習古文字,成為他編纂《史記》的重要條件之一,如徐復觀

(1904 年-1982 年)云:「欲讀古字本之書,則必先識古字;『年十歲則誦古文』,乃 爾後能讀古字本的預備工作。」4「年十歲則誦古文」的目的即在讓他能接觸更多一手 材料。

司馬遷仰賴許多古文書籍以撰寫上古時代的歷史發展,尤其是《左氏春秋》、《世 本》、古文《尚書》等書。因此,《史記》當中有多處反映出這樣的參考與徵引,有的 說明司馬遷所使用的材料;有的強調司馬遷對某些歷史事件的看法出於古文書籍的記 載;有的甚至彰顯古文材料的獨特性等等。以下是《史記》中有關古文的論述:

一、〈五帝本紀贊〉:「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 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總之不離古文‧‧

者近是。」

1 〔漢〕許慎著、〔宋〕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說文解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年),

頁 841。

2 裘錫圭曾提出,就出土文物所示,隸書不是西漢人從小篆發明出來的文字,在秦代已經在民間開始使 用。裘錫圭著、Gilbert L. Mattos 與 Jerry Norman 譯:Chinese Writing(文字學概要)(Berkeley, Calif.: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2000),頁 107。

3 王國維〈《史記》所謂古文說〉云:「古文難讀之說,起於王仲任(王充)輩未見壁中書者,其說至魏 晉間而大盛,不知漢人初未嘗有是事也。」《觀堂集林》,卷 7,頁 311-312。

4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年再版),卷 3,頁 309。

二、〈封禪書〉:「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

除了《論語》之外,也參考了所謂的「弟子籍」,亦即「孔氏有以古文字寫的弟子的年 齡籍貫」。1魯共王壞孔子宅所得到的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 篇,司馬遷所說古文弟子籍,或在這數十篇中。

司馬遷反復地提「近古文是也」的想法,正意味著他對時人的詮釋持有一種保守 的態度。在此同時,為了擴大《史記》的影響力,也為了與當時學者們對話,以及反 駁他認為不確的時說,他時常將轉載的古文篇章翻譯成西漢的通順語文,以便使其能 享有更廣大的影響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