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章節結構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章節結構與研究方法

本文將以《史記》正文為對象,並藉由出土文獻、傳世文獻與學者之研究成果,

來探討司馬遷的實事求是精神。然而,由於《史記》的內容非常豐富,本文未能論及 所有相關的議題,因此將範圍集中在下列幾點上,分章以論析之:

一、《史記》史料來源的考辨

在挾書令廢除後,有許多逸文與禁書被收集在朝廷的文庫裡,這些便是《史記》

中史料的主要來源。司馬遷對這些材料的態度如何?他照單全收,抑是有所取捨?

《史記》中究竟徵引(包含明引與暗引)或提及多少種文獻?這是瞭解司馬遷記載的 基礎最重要的管道。

有關司馬遷參考過哪些文獻的問題,過去百年中,學者議論紛紛,未能達成共識。

因此,筆者擬匯集前賢的研究成果,加以對照,進而進行考證與檢驗,再加上個人讀

《史記》所發現的其他文獻,以期能獲得較為完整的書目。

二、司馬遷的遊蹤

孔子曾感歎其時古代文獻不足,三百多年後司馬遷更是無法依恃傳世文獻來說明 上古時代之諸多細節,是故司馬遷不得不別出機杼。除了悠久的文字歷史以外,古代 中國也有一種深厚的口耳相傳的傳統。於是,司馬遷既冠之後便遠涉各地,希望能藉 由實地考察,以彌補傳世文獻的不足。本章即在討論其究竟到過哪些地方?何時去,

何時回?是獨行、隨行,抑是奉使?

更重要的是,司馬遷於若干論贊中,特別提到十三次的實地考察經驗。本文將此 十三次的敘述分類並進行分析,以求深入瞭解實地考察對司馬遷及《史記》的影響。

三、司馬遷的學術表現

司馬遷對於戰國、秦漢的學術活動所產生的各種學說,抱持相當謹慎的態度,尤 其是有關先秦時代的記載。他篩選史料的標準,緊扣著經由孔子所編的六藝,以及從 六藝延伸出來的一些特定傳記。然而,在此同時,司馬遷對六家有所採取,亦有所批 判,將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指〉的理論再往前推一步。從實事求是此一視角觀之,

司馬遷欲提出一個完整的歷史觀,說明各朝代之所以興盛式微的原因。因此,本章將 以針對《史記》中對當時學術界的批判與糾正、他訪問過的學者、《史記》「疑以傳疑」

的筆法、與其對古文的重視等層面,探究司馬遷如何藉由《史記》與學術界進行對話。

四、司馬遷實錄的例子

司馬遷被後世稱為「良史」,《史記》亦享有「實錄」的美名,部分原因與他踵武 上古時代的史官有關,尤其是董狐「書法不隱」的勇氣,將當朝顯貴的過失清楚地記 錄下來。另外,司馬遷亦彰顯暴君、奸臣可褒揚的一面。編纂歷史,若只將一人刻畫 為極善或極惡,不僅不符合事實,更無法從中觀「古今之變」。因此,即使司馬遷對所 傳的人物抱有負面的態度,他仍然會對其實際的貢獻與作為加以稱讚。本章旨在列出

《史記》中反映出司馬遷實錄書法的若干實例,並加以論析,因而彰顯其「不虛美,

不隱惡」與「不虛『惡』,不隱『美』」之實際表現。

先秦以前的記載,司馬遷多採錄古代六藝傳記的內容。但到楚漢、西漢之際,有 許多「未開發」的史料,因此司馬遷對這些史料的處理,尤其能反映出其實錄的精神,

因此本章所舉的例子主要來自這段時期的記載。

五、出土文獻的驗證

過去一百年間,中國出土的文物與日俱增。先以甲骨文與青銅器出土為多,而近 半個世紀則以簡牘與帛書佔多數。這些出土文獻,上至商朝,下及漢代、六朝,有些 與《史記》記載範圍吻合,對瞭解《史記》的編纂過程、材料的運用與記載的正確性,

均頗具學術貢獻。

《史記》所述歷史事件,有的與傳世文獻的內容相同,有的卻沒有相關的記載。

對於後者,司馬遷必定有其所據的文獻。出土文獻是否能對那些《史記》中沒有傳世 文獻根據的記載,提供文獻的根據,進而證實《史記》的可靠性與客觀性?又,對於 那些有傳世文獻的根據,卻為後世學者懷疑的內容,出土文獻能否提供進一步的資訊,

甚至解決後世學者的困惑?

本章擬從前賢的基礎上,將六種竹帛的出土文獻與《史記》的相關記載進行考論,

冀能從中探討司馬遷實事求是精神的另一方面。茲將此六種文獻序列如下,以清眉目:

一、西晉汲冢《竹書紀年》等編年文獻,二、長沙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三、銀雀 山《孫臏兵法》,四、《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長沙馬王堆《黃帝書》,六、張家 山《二年律令‧史律》。1

六、後世對《史記》認知改變的原因

《史記》中某些地方,司馬遷的記載與史事有著明顯的出入,這些與其「發憤著 書」以及「成一家之言」應當有關。若將這些地方與其實事求是的精神互相比對參照,

正可彰顯司馬遷編纂《史記》的最終目的,即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 其成敗興壞之理」之餘,他繼《春秋》的書法,「亦 欲 以究 天 人之 際, 通 古今 之 變,

成一家之言。」2然而,《史記》成書後,隨著時間的遞嬗,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 構想與宗旨被後來的一些學術發展所掩蓋,以致後世對《史記》的認知經歷了大幅度

1 本文僅舉六種竹帛文獻為例,而不納入甲骨文與金文,原因為竹帛文獻多為古籍或重要單篇文獻,因 此他們牽涉的範圍比甲骨、金文還廣。有關甲骨文對司馬遷實事求是的問題,眾所周知,王國維曾考證 過甲骨文中殷代君王的名稱與排列,並與《史記》的相關記載核對過,第六章略述其研究成果。

2 《漢書》,卷 62,頁 2735。

的轉變。因此,本章將就《史記》信史之外的寫法、司馬遷欲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學 者看待《史記》的變化三方面,探討司馬遷實事求是精神的終極目的及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