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司馬遷的學術表現

第二節 訪問時人

除了周遊天下,訪查各個地方外,司馬遷在京都也訪問過許多知名的學者和名人,

包括下述六人。司馬遷在論述他與這些人的接觸時,常用「聞」、「與余善」、「余睹」、

「吾視」等字詞,導致後世研究《史記》的學者難以判斷司馬遷與他們的互動究竟是 屬於簡單的請教,抑是司馬遷曾受業於其人(尤其是孔安國、董仲舒、周生三人)。

一、孔安國

《漢書‧儒林傳》曰:「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

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遭巫蠱,未立於學官。安國為諫大夫,

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 縢〉諸篇,多古文說。」3在這個命題上,關鍵的「問故」二字,其意涵如今難以考訂。

大好之。時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與歆共校經傳。歆略從咸及丞相翟方進受,質問大義。初《左 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 焉。」《漢書》,卷 36,頁 1967。司馬遷先大量引用之,即他卓見所在。

1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 3,頁 308。

2 有關司馬遷翻譯過那些古籍的內容,以及他翻譯的不同策略,可參見賴明德,頁 151-161。

3《漢書》,卷 88,頁 3607。《史記索隱》云:「孔臧與安國書云:『舊《書》潛于壁室,歘爾復出,古訓 復申。唯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圖乃有百篇。即知以今讐古,隸篆推科斗,以定五十餘 篇,並為之傳也。』」(《史記‧儒林列傳》,卷 121,頁 3126。)此乃「以今文字讀之」的解釋。

張大可以為當釋為司馬遷跟隨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段記載,說明司馬遷師事

和文獻外,他亦有機會接觸當時的博士。這也許是我們可以從「周生」二字推論出的

本。」〈重政〉 資料》1979 年第四期,頁 9-12);陳桐生:《史記與今古文經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頁 33-94。

然這未必是弟子引用老師的例子,至少可以說是司馬遷引用當時《春秋》大師的例子,

以使他自己的看法得到權威的贊助。

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亦言:「(董仲舒)至卒,終不治產業,以脩學著書為事。

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閒,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1無論司馬遷是 否曾受業於董仲舒,可以確定的是,司馬遷的確非常推崇他。2

四、田仁(?-前 91 年)

〈田叔列傳〉云:「數年,叔以官卒,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 金傷先人名。』仁以壯健為衞將軍舍人,數從擊匈奴。衞將軍進言仁,仁為郎中。數 歲,為二千石丞相長史,失官。其後使刺舉三河。上東巡,仁奏事有辭,上說,拜為 京輔都尉。月餘,上遷拜為司直。數歲,坐太子事。時左丞相自將兵,令司直田仁主 閉守城門,坐縱太子,下吏誅死。仁發兵,長陵令車千秋上變仁,仁族死。」3司馬遷 之所以並錄其事,乃是出自於他與田仁的友情。贊文說:「仁與余善,余故並論之。」

4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所謂「仁與余善」的背後,必然包含有許多司馬遷從田仁所得 知的田叔之生平事蹟。此外,「數從擊匈奴」、「衞將軍進言仁」等,或許也意味著司馬 遷從田仁處獲知有關匈奴、衞青之一二。

五、郭解

〈遊俠列傳贊〉云:「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採者。然天下無賢與不 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

惜哉!」5「既」,《方言》:「既,定也。」錢繹《箋疏》云:「既猶已也。凡已然者皆

1《史記》,卷 121,頁 3128。

2 有關司馬遷對董仲舒思想的繼承與發揮,參見楊燕起:〈司馬遷與董仲舒〉,《史學史研究》,1986 年 04 期,頁 23-32。

3 《史記》,卷 104,頁 2778。

4 《史記》,卷 104,頁 2779。

5 《史記》,卷 124,頁 3189。

定之意也。」1王叔岷云:「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而榮名滿天下,是人貌榮名無定矣。

此孔子所以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歎,而史公復引孔子語入〈留侯世家贊〉者 也。」2此例與上述其他例子有所不同,亦即司馬遷並未向郭解請教問題,而僅記載與 之謀面的感覺。3然而亦可視為司馬遷從郭解那裡得到一些資訊,而這些資訊理所當然 的影響著司馬遷對其之歷史寫照。

六、李廣

〈李將軍列傳贊〉云:「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 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 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 以諭大也。」4此贊與〈郭解列傳〉的贊文結構相近。司馬遷引《論語‧子路》之言,

說明李廣之為人,實有孔子所推崇的「無為而治」的精神。又如張大可所言:「李將軍 是司馬遷精心塑造的任務之一。……司馬遷將李廣和衛、霍兩個貴族將軍,從出身、

治軍、出征、下場各個方面進行了對比。李廣出身寒微,全靠善射和英勇征戰而升為 將軍。他廉愛士卒,英勇無雙,只因廉正不阿,落得個悲劇的下場。……李廣體貼士 卒,『飲食與士共之』。所以士卒都願跟隨他打仗,樂於為他努力。李廣的這些品德及 將才,因衛、霍兩個聲勢顯赫的外戚襯映而更覺高大。」5可知在贊文裡,司馬遷先言 其外貌如鄉下人,又言其木訥寡言,再言其死亡的時候,全天下為之哀慟,唯一的結 論是因為其擁有忠實之心。故此,司馬遷若未見過李廣,其贊文當無法有如此之匠心。

上述若干例子顯示,司馬遷充分透過當時的學者與著名歷史人物的子孫獲得了諸

1 〔清〕錢繹:《方言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卷 6,頁 389。

2 王叔岷:《史記斠證》,頁 3350。

3 司馬遷能否見到郭解,決定於其生年是前 145 年或前 135 年。本文從王國維之考證,定其生年為前 145 年,故列郭解為例。詳見王國維:《觀堂集林‧太史公行年考》,收入《王國維全集》第八冊,頁 324。

4 《史記》,卷 109,頁 2878。

5 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頁 313。

多的史料,那麼他與西漢學術界的關係則更為清楚。孔安國與董仲舒均是當時權威的 學者,因此可推測周生亦然。有關司馬遷透過友人所得知的訊息,由於他們的家世背 景,他們亦可算是一種專家,因為至少他們知道一些鮮為人知的往事。這也是他實事 求是精神的另一種表現,同時是他學術表現的一個層面。這些例子是司馬遷撰寫論贊 時所特別註明的,想必有更多沒有記錄下來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