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之各季節慶地景

拍攝日期:2012 年至 2013 年

93

當市集日的參與主角逐漸從攤商轉向消費者與遊客,從攤商彼此商量之人治 決議,轉以市集規則條例的走向,使得華德福時期和演藝廳時期的市集地景逐漸 改變。

日常地景和市集地景的變動,呈現出農民市集之產品和商品生命的抗衡困 難,攤商對於生產者與銷售者身份的轉換不易,以及日常地與市集地的友善環境 邏輯差異。從時間地理學檢視農民市集攤商將生產面向納入規範和條例討論之 中,市集日當下的關係網絡,事實上持續影響到日常產地的地景呈現。

換言之,對「在地」、「當季」和「友善環境」概念的模糊,導致論述操作的 過程產生齟齬,正是影響農民市集經營永續與否,以及農民市集攤商日常地與市 集地景形構過程的關鍵所在。

94

第伍章 終曲?農民市集樂章的再現

本文透過文獻探討、田野調查和訪談的結果,探討攤商如何在平常日生產與 市集日銷售進行計畫、執行的過程。然而,在生產邏輯和銷售邏輯的身份變換之 中,農民市集攤商究竟如何看待在地、當季和友善環境的概念?以下分別針對農 民市集攤商之生產與銷售邏輯進行探討。

第一節 農民市集攤商之生產邏輯

從農民市集攤商之自然環境與人地互動關係中,可知由於農產品的生長特 質及時空節奏,使得生產者在平常日附著於產地,週而復始地進行生產工作。

一、生產者的調性分析

面對自然環境,長期專精生產的生產者,看待當季與在地的概念,隨著人地 互動過程而有差異。

(一)生產邏輯之「當季」辯證

首先,以農事生產者而言,為免除產量與品質之不穩定性,可透過緯度、高 度或人造器具改造微氣候條件。在此意義下探討農產品生長時序,「當季」是農 產品之熟成季節;然而,生產者透過環境或技術,讓農產品四季皆能產出,因此 對生產者而言,所有農產品產出季節,皆可是當季。非農產品,亦是產出之時,

皆是當季。

(二)生產邏輯之「在地」辯證

對土地而言,生產者可透過改變土壤粒徑、增加肥料改良土壤成分,或以農 藥驅除土地之中的病蟲害,進而使原非適應一地的農產品得以生長。就農產品本 身而言,「在地」可為原生種,但因受品種改良之後,只要能夠生產出農產品之 地,皆是在地。非農產品,亦是產出之地,皆是在地。

95

二、產品的調性分析

傳統社會中的產品,受到環境限制以及冷藏設施等技術之限制,而使其作為 生存之使(食)用功能的特性極強,多以就地取材的方式,達成產品的能量流轉 和物質循環的功能。以台灣漢人農事生產者為例,播種、生長過程的水,來自於 傳統民宅附近的池塘或河川,肥料來自於家族和豢養牲畜的糞便;當糧食作物收 成時,透過日曬使其乾燥,透過除去水而能延遲其生命。

傳統社會沒有氣象預報新聞,農民靠經驗推論天時和物候的變化;好年冬、

歹年冬,端視環境的變化,此處的鄉土節令,連同歲時節慶與日常祭拜,為「敬 天法祖」的思維實踐。

依自然環境而生產的方式,難保產品的穩定收成。當綠色革命之後,生物科 技的發展使其能透過基因改造,免除農產品病蟲害的威脅,並施予化學農藥及肥 料,並且在機械輔助,烘乾、包裝.使得產品在人為投入之下得以穩定量產。當 產品有所產出時,通常伴隨著廢料出現。在傳統時代,這些廢料可以透過發酵、

焚燒的方式,再次回到土地之中;綠色革命之後,廢料離開了系統循環的過程,

而確確實實地成為了廢料。科技及機械物的發明,使得產品在外觀上相似,而其 生產的歷程事實上與傳統社會斷裂,連帶使其生產組織及生活方式的整體變遷。

三、日常地的調性分析

以農事生產者而言,面對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性,生產者可以採取幾無人為技 術管理放任不收,又或者稍微管理而遇嚴重病蟲害則不採收,又或積極以溫室和 噴藥和肥料管理以求穩定生產。生產者地權有無的差異,展現在日常之中,為出 現拋荒地景,雜草叢生/草木共生地景,或者人造溫室等地景(照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