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上述,筆者反思地理學討論農民市集的議題,多以何種視角解釋農民市 集消費空間的樣態呢?根據台灣的農民市集學術論述,在空間的部分,賴鳳霙

(2010)曾以市集攤位圖,以及黃紫翎(2010)描述市集空間布置及產地予人的 自然氣氛;接續皆以社會網絡空間的概念,解釋社群關係及農食物意義的轉變。

在社群關係的部分,多以生產者、消費者、組織、物等分類描繪農民市集的樣態,

以展現其社會關係網絡強度差異。台灣的農民市集之地方意涵,即為市集舉辦當 下,一種在地且特殊之絕對空間與社會網絡關係空間交疊的呈現。

一、研究發問及研究目的

但是,上述內容仍然無法解答筆者下列疑惑,如: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之中,

傳統市場人聲鼎沸且天天開市,若要讓更多民眾面對面接觸農民,常理而言傳統 市集是個不錯的場所,但為何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再者,市集理應是賺錢的地方

(陳惠貞、林柏霖,2010),但在學術論述和媒體觀點有著「不是來這裡賺錢」

的論述,甚至農民市集攤商亦有「毋了錢就不壞啦!」的說法,作為經濟人的角 度看農民市集時,不賺錢的地方,為何還能存在於地表空間?最後,農民市集攤 商如何看待「在地」、「當季」,以及「友善環境」的觀點,令人感到好奇。進一 步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12a)輔導設置有機農夫市集補助原則說明,

農民市集攤商需自產自銷,農民市集作為生產者與銷售者身份的交疊之處,在學 術論述與媒體說法之中,似乎將此視為可以自由轉換、不受限制的兩種身份。然 而,以農業生產而言,必須考量到地的限制、人的體力及人與農產品的節奏規律。

11

目前的農民市集地理學研究,大致以關係空間作為論述基礎,將農民市集視 為農產品慣有行銷管道之形變,又或者為市集舉辦當下之社會網絡關係空間交疊 的呈現,少有談及農民市集作為農業生產和銷售的交疊處,地、物、人之關係變 動過程,尤其文獻仍無以物的生長時空節奏作為研究切入的觀點。因此筆者認為 使用地理學研究農民市集,將攤商在平常日生產及市集日銷售立面彼此輝映,則 是身兼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農民市集攤商邏輯轉換令人玩味之處。

本文以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9作為經驗研究對象,實為受數個可能觸發的地 理議題吸引,分別為該農民市集從冬山鄉到宜蘭市歷經三遷,攤商如何看待此種 空間變遷,農民市集攤商如何在自然環境限制之中調適?筆者尤對本市集公約開 宗明義表示「吃當季」、「吃在地」、「友善環境」論述感到好奇,上述三者分別對 應時間、空間,以及人與土地互動之觀點。

農民市集攤商生活的活動,必須建立於時間、空間,以及其社會生活資源之 上;空間的移動、時間的分配等,能夠表現攤商行動的時空連續性,以及社會關 係的過程。為描繪出時間、空間、資源的樣態,本文採用 Hägerstrand(1976)

之時間-空間表記法,在時間地理學之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三維座標系中,標示 出攤商個人或社群的行動與日常生活路徑,作為後續探討出發點(圖2)。

圖2 時間地理學模型

註:路徑(path)、停留點(station)、叢束(bundle)

資料來源:轉繪自Parkes、Thrift(1980)

9 若無特別說明,則正文中「本市集」指稱對象,即為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

12

Hägerstrand(1976)大致以可觀察限制作為探討起點,內有過去、現在、未 來時間軸的概念及空間範圍的界線,筆者將其內涵略分為自然物(physical object)、時間、空間的討論,但不代表三項討論是獨立的,三者必須共同進行考

資料來源:彙整自Parkes、Thrift(1980)

Hägerstrand(1976)三種基本假設(表 7),說明個人為了實現計畫,將空 間與時間是視為可用的資源,任何計畫的實現皆有其限制。

13

表7 時間地理學之計畫限制及內容

項目 內容

能力限制

(capability constraints) 個人體力或其掌控設施,加諸個人活動的限制。

結合限制

(coupling constraints) 結合限制界定了時間-空間叢束(bundle)。

權威限制

(authority constraints) 特定時空領域(domain)之條件和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彙整自Parkes、Thrift(1980)

筆者認為,上述三種限制彼此能夠互動,但因其限制而無法無限累加。透過 三種限制概念繪製之攤商計畫生命路徑,讓筆者得以在農民市集裡看見時間、空 間和社會關係的潛藏界線,因而能在承襲地理學傳統之空間基礎上,依此分析農 民市集攤商不同層次之界線(表8)。

表8 時間地理學的分析層次

分析層次 內容

個人路徑 透過繪圖展示路徑、位置和限制互動,顯示個人之工作選擇,

同時使得個人減少投入其他工作的時間,限制與人結合的機會。

停留點與菱柱 個人參與所有事件之活動範圍

個人可在不同停留點為中心的菱柱活動,構成一天的活動規劃。

人口或活動

人之系統與活動系統互動。

z 人之系統:一定時空區域的個人組合(24 小時×總人數)。

z 活動系統:此區所有人的活動組成。

資料來源:彙整自Parkes、Thrift(1980)

在時間地理學的取向之中,視時間與空間皆為有限的資源,則農民市集之攤 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依據哪些判斷基準,安排時空活動的計畫,以達成特定 目的呢?從平常日到市集日,農民市集攤商在生產地與銷售地,為了哪些目的和 計畫,而從事哪些活動,抵達哪些停留點,並與哪些人形成何種模式的叢束?再 者,在生產地與銷售地,有哪些權威的領域,規範著哪些人的進出行為?當上述 路徑透過時間-空間表記法表現出來後,即可畫定農民市集社群之停留點界線。

14

農民市集攤商如何在平常日(生產)與市集日(銷售)進行計畫、執行,最 終理解農民市集攤商的時間、空間、人地互動的邏輯互換,為本文探究之核心問 題。主要研究概念為將農民市集攤商作為主軸檢視,探討其平常日、市集日之時 空節奏,以及當季,在地、友善環境的論述,如何透過生產和銷售地景的互動之 中呈現(圖3),研究目的共分三點:

(一)探討農民市集攤商平常日之時空節奏

(二)探討農民市集攤商市集日之時空節奏

(三)探討農民市集攤商時空節奏的地景互動關係

圖3 研究概念圖

承上,本文以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攤商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時間區分為平常 日和本市集活動日。本市集農事攤商多位於宜蘭平原,行政區域集中於宜蘭縣冬 山鄉、羅東鎮、三星鄉(圖 4),生產地與居住地通常為同一地。農民市集攤商 在宜蘭地區自然環境(如:氣溫、降水、日照),以及人為活動(如:交通路網 及銷售活動)影響下,如何計畫物與人之路徑並行動為接續討論對象。

平常日產品 生產者

市集日 商品 銷售者

在地 當季

友善環境

銷售邏輯 生產邏輯

在地 當季

友善環境

農民市集攤商

15

圖4 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農事攤商分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繪。

市集日時,本市集固定出席之攤商約20 攤左右,依照生產(販售)之物,

概分為農產品(農商品)、農產加工品(農產加工商品)、生活用品(生活商品),

以及工藝品(工藝商品),另有理念宣傳攤位。依照市集主題活動的差異,偶有 臨時攤商擺攤,考量參與市集販售及處理市集會議之強度,而略去臨時攤商討 論。各攤位商品的細部類別,又可分為農商品之蔬菜、蔬果、米、茶;農產加工 商品之麵包、雜糧、蜂蜜;生活商品之棉布、肥皂,以及工藝商品之陶瓷藝術品 等(表9)。

為瞭解農民市集攤商日常地之看待短期及長期作物之異同,因而本文挑選蔬 菜、米與茶之個別攤商進行訪談及分析;再者,為求瞭解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之 製程差異,因此挑選需親自進行雜糧加工之攤商進行探討。最後,對照農產品及 非農產品(如:生活用品及工藝品)之產銷邏輯的差異,因而選取非農產品之部 分攤商作為訪談對象探討。

16

17

第二階段為徵求攤商的同意後,進入其平日生產空間,請攤商根據時間地理 學之時間-空間表記法,繪製生活之時空路徑,作為「農民市集攤商平常日的時 空節奏分析」之基礎資料。在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的部分,輔以半結構之問題及 三角驗證法,檢驗及觀察訪談資料的有效程度。

第三階段則整理資料並分析逐字稿,不斷反覆檢查資料與研究發問、文獻探 討、研究方法之間對話程度,逐步抽象化客觀的現象描述。最後,回應時間地理 學之理論脈絡,從中探討農民市集生產邏輯及銷售邏輯之意涵。

訪談之前,筆者會先詢問該市集攤商同意。因訪談需繪製時空路徑圖,此涉 及個人隱私。為求保全對象之隱私,筆者以「身份-數字-生理性別」編碼,替 代市集攤商之真實姓名,數字「1」表示該類別編碼第一位,依次類推;若遇個 別攤位有兩位生理性別相同之擺攤者,則於編碼後再行增加英文小寫字母「a」,

依此類推。如:該市集攤商生產品項為農產品之蔬菜(Vegetable),而訪談對象 生理性別為女性,則編碼方式為:V1-F;生產品項為生活用品之肥皂(Soap)攤 商,因同時有兩位生理性別為女性的擺攤者,該攤位編碼為 S1-F,則第一位訪 談攤商編號為S1-F-a(表 10)。

18 蔬果 Fruit、Vegetable

FV3 1 F

19

第貳章 第一樂章:農民市集攤商平常日的時空節奏

本章以時間地理學觀點研究農民市集實際作法,為探究攤商平常日之生產時 空節奏。透過攤商生產及生活之時空節奏,描繪其日常空間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