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市集日的展演舞台

回顧本市集創建之時序與初始目的,可從宜蘭友善耕作小農聯盟談起。宜蘭 友善耕作小農聯盟本為宜蘭地區一群小農,基於友善耕作理念於農場耕作,並與 宜蘭及羅東社區大學的農事課程學員互有農事生產及資訊往來。然而,農產品生 產後,銷售問題成為小農聯盟成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煩惱源頭,而後透過成 員倡議,「小農市集」因而創生。

一、初生的展演空間

宜蘭友善小農聯盟的「小農市集」,為該地小農為解決銷售問題,以友善環 境為理念而創辦的市集。爾後透過網絡關係的介紹,在學校單位的同意下,小農 市集於宜蘭縣冬山鄉慈心華德福幼兒園落腳。小農市集成員順著華德福幼兒園ㄇ 字形中庭廣場擺攤,非農事攤商之友善生產者亦可進入市集之中擺攤,結合學校 高中部建校募款活動,以及華德福四季節慶等活動,常有學校家長社群參與。除 在華德福學校擺攤外,亦在宜蘭各地參加非常態性質之市集擺攤活動。

學校的市集活動進行一段時間後,透過籌辦人阿寶命名為「宜蘭大宅院友善 小農市集」,賦予其傳統生活的家庭意象,並建立小農聯盟為主的成員與學校社 群之關係網絡,奠定日後本市集攤商的基本成員。在非市集活動時,緊鄰學校的 宜蘭友善生活小舖販售小農市集攤商產品,以及來自各地友善之農產品及生活用 品,提供學校社群及鄰近居民共同購買的功能。

28

二、蛻變的交易空間

爾後,因學校建校籌募活動結束,加上學校家長社群參與意願不如以往,當 熱鬧活動回到日常生活時,銷售問題仍等著攤商解決。市集成員決議逐漸將市集 組織化並逐步擬定組織章程,同時讓外界看見自身存在而吸引關注。2011 年,

透過市集關係網絡牽線,以「宜蘭fun 市集」在宜蘭縣文化中心演藝廳(以下簡 稱宜蘭演藝廳)試辦市集活動,並接受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的場地及款項補助,以 及葛瑪蘭汽車客運公司提供宣傳機會;2012 年 1 月以後,以常態活動進駐宜蘭 演藝廳廣場之後,攤商性質與以往「宜蘭大宅院友善小農市集」略有差異,歷經 數次空間移轉及市集名稱變遷後,現以「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稱之(圖9)。

圖9 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的空間及社群變遷

註:箭頭方向為本市集空間遷移路徑(由宜蘭縣冬山鄉進入宜蘭市)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繪

本市集場地空間型態為半封閉的演藝廳廣場中庭,從中山路一段望向廣場中 庭的角度而言,視野右側為宜蘭演藝廳,左側為辦公室及103 教室,市集日時開 放辦公室和103 教室,供市集攤商及民眾洽詢問題及參與講座活動。

對宜蘭地區的居民、消費者和本市集攤商而言,中山路一段為「正面」或「前 面」,亦是「入口處」;相較之下,中山公園成為「後面」或「背面」,也是市集 日延伸擺攤的潛在空間(圖10)。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支持下,攤商擁有市集日 免費使用場地、桌椅、帳棚的權利。

29

圖10 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的空間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繪

除此之外,市集攤商也將小農市集時期製作之市集燈籠、宣傳板、畫架等,

放置於宜蘭演藝廳的103 教室之中(圖 11)。當市集日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行 政人員會以加班的形式,提供開門及其他服務,讓市集攤商可免除放置及搬運器 物的煩惱,更有效率地利用時間與空間。

圖11 農民市集之物的擺設及其所屬單位

註:上述物件於市集結束後,放置於宜蘭演藝廳103 室。

宜蘭演藝廳︵入口︶

103

教室

中山公園

階梯(兩側為宣傳立牌)

中山路一段

市集服務台

中庭廣場

(市集名稱燈籠掛於上方)

辦公室停車場樓梯間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椅子

市集日無償借出

銷售者

場地 帳棚 長桌

無桌可自備

黑板 畫架

市集委員會

宣傳板 燈籠

宜蘭友善生活小舖 服務台理念燈籠 市集Logo 燈籠

30

資料來源:Lin(2013)。

31

綠色生活講座的主題,為市集委員會內部討論之後,廣邀學校或農事相關講 師,本市集攤商亦為講師的主要成員。透過講座,市集攤商能向消費者清楚地介 紹生活經驗和理念,或者邀請消費者共同體驗和製作產品,或者解說友善產品的 製程和土地永續概念。

市集的識別元素,除了上述可見之物件外,亦有聲音的展現。本市集自宜蘭 縣冬山鄉遷移到宜蘭市時,華德福教育體系的師生吟唱晨圈儀式15,亦被市集攤 商帶至此處。藉由晨圈詩歌的聲音,連結宜蘭演藝廳與學校不連續的空間,悠揚 歌聲和晨圈詩歌後的短暫開會和以掌聲結束會議,使市集社群得以重複操持,加 上消費者與農民面對面之固定活動空間及時間,進而與其他相似交易空間產生差 異,形塑具有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識別意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