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農事生產者日常地景(V1-M 與 V1-F)

拍攝日期:2013.04.15

面對消費者對於出菜時節的詢問,蔬果農FV2-M 總是難以精準地回答,原 因出自於農產品生長樣態,可能隨著自然投入與人為投入的差異,又或者病蟲害 的限制,導致收成時間延後:

客人會說,你們都沒有名片,為什麼都沒有印,幾月到幾月採蕃茄,

採什麼菜,為什麼沒有印到你的資料去,我說:「歹勢,我自己也不知 道,我要怎麼印?」我今天種了,可能下個月可以[採收] ,但是明天 得病,一個禮拜死光光了,你叫我怎麼印?我只能說下個禮拜,可能 會有東西出來,有什麼水果出來,你要叫我幾月到幾月有什麼東西。

我說我的能力做不到,我為什麼要去承諾這個?

(FV2-M,2013.03.27,[]為筆者所加。)

73

對於某些農民幾可確定農產品何時出貨的情況,生產者解釋此為自身農場投 入資材能否計畫生產的差異:

我們的耕作方式可能跟一般的有機農場生產方式不一樣,會有很大的 差別,他們的東西都可以計畫生產,都有很大量的資材,計畫的東西,

他們都可以。我們的東西沒有辦法計畫性生產,有病的話就要除掉,

不能賣就不能賣。

(FV2-M,2013.03.27)

農產品需結合特定的氣溫環境才能生長,FV2-M 對於農產品之時令概念,

提出自身務農之觀察,事實上可以透過產期控制的方式達成一年四季皆可出菜:

什麼叫時令?你說高麗菜的時令是幾月到幾月?現在[冬季]啊,那請 問夏天的高麗菜在哪裡?……[從山上]拿高麗菜下來的,他是不是時 令出菜?既然是的話,那這樣為什麼可以那裡當季,這裡又當季?一 年四季都當季。既然氣候條件不同,他就種出來,夏天可以有也叫當 季。現在當季就生產高麗菜最好,出來一顆10 元這麼大顆。大家都當 季生產啊,為什麼不能提前一個月出來,晚一個月出來啊就錯開了,

大家可以提前吃又不會吃很膩啊,一個月前我吃到高麗菜,一個月後 我吃到高麗菜,不是很好?

(FV2-M,2013.03.27,[]為筆者所加)

氣候變遷而使植物生長節奏亦產生改變,因此原先不適合某些農產品生長的 地方,也能開始種植:

氣候在改變啊,植物在改變啊,奇怪的是大家都不知道,植物這麼笨 的東西,他都在改變了,人的腦筋就不會變,植物都會進化啊,人不 會變?芒果就從那邊過來,在宜蘭開花,表示什麼,氣候暖化了,很 多季節在改變了,很多東西在改變嘛,生物都在改變了。

(FV2-M,2013.03.27)

74

再者,透過提前或延遲時序,使得農產品得以在最適合販售的時機點推出,

成為最具商機的農商品:

為什麼蓮霧要催花?因為他想要比別人早啊,很多東西為什麼在產期 不出,綠綠的就可以採?比人家早一個月就可以採,用藥劑去催化他 啊,酸味去除掉變成甜味,這樣才可以早一月上市啊,價格可以賣得 好啊。每個人都會投機取巧,要搶先,或者延後,柑橘類在採的時候 價格很低,以柳丁來舉例,他在生的時候價格不好,但是他在綠色就 可以吃,一個月前就可以上市,就可以賣錢。如果說他在很熟的時候 採起來,泡過藥水包起來,可以放兩、三個月,半年還可以吃。因為 提前或延後,賣比較好,為什麼大家要擠在一起?

(FV2-M,2013.03.27)

面對自然投入的不穩定性,產品必須穩定供應才能轉為商品。FV2-M 調適 策略為花費資金搭蓋溫室,藉由人造環境的投入地景,較能調控農產品的產期。

其以生產者實踐的角度,透過農民與農產品的互動關係,詮釋「當季」概念:

氣候變了,人不能變?我可以種出來,我想辦法讓他改變,試著去改 變很多東西,環境啊,生產種植的條件嘛,太熱不行嘛,我把他種在 屋簷下可以吧,他可以過冬啊;有些東西種在避風的地方,或者陰暗 的地方,可以過一年冬,兩年冬,人家一年就死了,他可以存活兩、

三年。這如果是人類,不就是女巫,要抓去火烤?因為他活太久 了?……生長在那個環境,就得到比別人多的效益,是不當,還是違 法?你要給他什麼樣的罪名?他跟別種東西同時間在那裡,他也沒移 動過,他也沒怎麼樣,但是他就是可以活這麼久,你說他違法、違規,

要從哪一個條文來下令?……我種得出來,又沒有肥料。只要改變氣 候條件、水質或是什麼東西,可以種得出來,好或不好都無所謂,只 要種得出來,都算當季。

(FV2-M,2013.03.27)

75

相較於短期作物生產者對於當季的看法,生產者HP1-M 每年都得擔心宜蘭 地區3 月至 6 月的雨日狀況,為此,生產者逐漸發展出隨著天氣狀況控制蜂數量 的調適策略,並且在4 月中至 5 月間,隨著中部地區龍眼花季的開放,跟著人工 蜂巢從宜蘭地區南下採蜜,約五月初回到宜蘭地區,其當季概念相對固著於自然 環境的節奏。

綜合上述,透過微地形、微氣候、生物數量的人為調控,使得原先農產品生 產環境較能符應市集攤商之需求。然而,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若欲盡量減少生產成 本,仍需考量物的性質而定。

2. 人為投入

本市集攤商之個體農事生產者,通常難以同時處理農事和擺攤活動,因此轉 以家戶為單位進行分工,如:HP1-M 的妻子於產地協助部分農務及 DM 設計,

V1-M 與 V1-F 的產銷分工;R2-M 為家人協助農務或擺攤工作、FV1-M 與 FV1-F 則為夫妻共同經營農場。G1-F 設計徵才 DM,並請市集志工協助張貼於網路;

又或者 HP1-M 在談及未來計畫時,希望以全年營收有餘為前提,聘請 1 位至 2 位的員工,協助日常生產及送貨工作,得以產生就業機會對家庭有所貢獻:

我的問題重點在銷售,如果銷售出去,我做的東西都有人要,那很簡 單我就可以找人進來幫忙,我可以找人進來,增加就業機會,那我就 是對農業有更大的貢獻進來,那我就可以養幾戶人家,那如果沒有,

我自己起碼可以存活。

(HP1-M,2013.02.18)

農忙時,生產者會以「體驗採蜜」或「體驗採果」為號召,邀請市集攤商、

志工或親朋好友前往分攤勞務工作:

像柚子的話不一樣,回來是全部都要整理啊,因為採回來是一個髒髒 的東西,要擦啊,全部都是晚上要做,除非是那種大量出貨的要請人 來幫忙,我們那時候就是整個都是柚子,一群人擦、裝箱、貼標誌,

都是晚上在做,白天的話可能就是有些人採,有些人做,因為裝箱和 清潔的工作比採的還要花時間,所以重點時間是回來的事情,採反而

76

比就快。柚子一天一個人大概採到一千斤,處理[柚子整理工作]一個 人可能只有三、五百斤,

(HP1-M,2013.02.18,[]為筆者所加。)

但如此並非長久之計,若可則聘請員工為佳。交通投入的部分,車子的發明,

改變農民的對於空間遠近以及時間作息的概念:

做農的,一出去起碼要半天為主,很多像我們以前出去沒有車,像我 們走路,出去一定是帶便當的啊,哪裡中午跑回來吃一個小時的?走 路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做什麼事情,那現在有車子,大家方便啊,

三不五時跑回來,所以實在進步啦。

(HP1-M,2013.02.18)

除此之外,交通投入著重於車體的方便性和保養費,以及運貨過程。因本市 集攤商需從冬山及三星住家或產地,運載商品及配件至銷售點,因而多自備有製 貨空間之四人座、八人座等可收納座椅之客貨車以方便載貨,亦為攤商合作關係 的呈現34

市集攤商的產品可能行銷管道,多半尋求親友、學校、消費者的直接支持,

透過親友口碑介紹以打開通路,以增加社會資本:

因為我們的產品特別,然後價格又會比較高,一般來講接受度比較差,

通常都是丟進去之後,有時候都沒有見人影。那有一些都是朋友介紹,

或者是怎麼樣知道的,或者我有認識的去,可能性比較大。所以之前 的跑綠豆芽,有時候就介紹啊,帶著跑。就像有個阿姨啊,因為他朋 友的朋友是我朋友介紹的,那個阿姨就超好的,帶我去地政事務所,

說:「那個豆菜攏沒有用藥,她的豆菜我才敢吃」。

(G1-F,2013.02.17)

34 G1-F 曾因欲運載需冷藏的豆漿而購入中型冷藏貨櫃車,但因難以停車及保養車體耗資多,

而後透過親朋好友的關係購得四人座中古汽車,並且輔以數個便攜式冰箱作為保溫之用。爾 後,G1-F 與 FV2-M 協調以輪流開車的方式,共乘至大台北地區銷售點以節省油費。

77

78

我的重點是不認識的這一群怎麼拉進來?那我一直想做網路銷售,但 一直有一段距離,因為我沒有找人家做。……現在銷售是為了獲利,

譬如講說他們這個有機農業這一部份,有人要出去,通路這部分,那 誰可以做,有錢人可以做得起來,一般農戶做不起來,唯一現在小農 可以做的就是說網路,網路銷售這一部份。但這一部份,老農這一部 份是沒辦法啦,那年輕的一代可能會有機會,但他一定要包含網路這 一部份,他一定要通,也就是說,透過網路銷售是可以做的,這樣可 能可以養一些小農。

(HP1-M,2013.02.18)

面對此種限制,本市集攤商逐漸發展出與學術單位尋求合作機會,透過學術 單位的參訪行程結合宣傳,將市集攤商日常地景展現於網際空間之中。透過市集 志工及企畫文宣組的支援,在平日協助市集攤商社群於Facebook 粉絲頁及 Blog 張貼產品資訊,又或透過B1-F 撰寫至市集各攤商日常產地參訪過程,以情節式 故事呈現之,上述網路資訊使部分市集攤商漸被政府、學術單位及媒體所見。爾 後,陸續出現自由時報、環境資訊中心等報導市集攤商從農故事(V1-M)、農業 及教育單位的參訪(FV2-M、V1-M),旅遊節目的電視宣傳(T1-M),又或如大 紀元週報、The Big Issue 雜誌、新唐人等媒體約訪,增加大眾接觸的媒介。

面對此種限制,本市集攤商逐漸發展出與學術單位尋求合作機會,透過學術 單位的參訪行程結合宣傳,將市集攤商日常地景展現於網際空間之中。透過市集 志工及企畫文宣組的支援,在平日協助市集攤商社群於Facebook 粉絲頁及 Blog 張貼產品資訊,又或透過B1-F 撰寫至市集各攤商日常產地參訪過程,以情節式 故事呈現之,上述網路資訊使部分市集攤商漸被政府、學術單位及媒體所見。爾 後,陸續出現自由時報、環境資訊中心等報導市集攤商從農故事(V1-M)、農業 及教育單位的參訪(FV2-M、V1-M),旅遊節目的電視宣傳(T1-M),又或如大 紀元週報、The Big Issue 雜誌、新唐人等媒體約訪,增加大眾接觸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