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元的族群認同樣貌

第四章 生命故事與族群認同的再理解

第一節 家元的族群認同樣貌

(一) 整體印象:

家元是在我廣發受訪邀請函時,主動回信提到自己的身分,並表示願意接受 訪談的,也是我的第一位受訪者。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家元的母親是新移民,

但從家元主動表示意願的大方態度以及在訪談過程中的神情中看出,家元對於自 己的族群認同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並且將自己這樣多元文化的身分背景視為自己 生命中很自然且重要的一部分。

還記得第一次訪談的開始,家元就向我強調自己的身分比較"特別",不確 定是否符合我的訪談要求,因為母親是從大陸移民到印尼的移民第二代,所以母 親的族群認同較偏向大陸客家人,而這樣的開場白,也成為家元在述說自己族群 認同的相關故事時,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假設,也帶出此故事文本的獨特性。另一 部分,跟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人父親,也在家元的訪談內容中佔了很重要的位

置,在整個成長歷程中擔任穩定的存在與陪伴,並成為家元的重要典範。

家元是一個說故事高手,每一個故事從他口中說出都很有畫面、徐徐如生,

不管是對場景的生動描述、或每個人物間的精采對話,以及隱含在故事中,那些 說與未說出口的豐富情感,都讓我在聆聽時充滿著感動,也感受到家元對父母以 及家庭的深厚感情。而那麼會說故事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家元本身也是個充滿好 奇且開放的人吧!在敘說故事的過程中,我與家元之間有許多次的對話,激盪出 更多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有些經過省思後,出現在下次我們的訪談故事中;有 些家元更實際將它化作行動,興致勃勃的實踐在教學中,或期待以此為起點,繼 續探索更多他還未知的故事。而這樣開放且保持彈性的態度在家元的故事中處處 可見,每件事情沒有絕對,可以擁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想到什麼就可以去嘗試 看看,這就是我對家元最深刻的印象,也是這篇故事所呈現出最真實,且最寶貴 的一面。

透過家元述說屬於自己家庭的故事,我彷彿看見兩位主流社會中所謂的"外 來份子",如何一同堅持、秉持著勇敢與堅毅的個性,一步一腳印的在台灣這塊 土地上共同建立起屬於他們自己的家,而這樣的家庭又用屬於他們自己的方式在 此地落地生根,發展出更多元且具有彈性的身分、族群認同,以及最獨特且緊密 連結的家庭關係。或許過程中曾經有過不安、質疑,但因為有愛,也因為彼此的 貼近與付出,所以慢慢找到一個位置安身立命,開花結果。就如同家元在最後一 次訪談時提到,本以為是要來訴說有關族群認同的故事,但卻說了許多與家庭相 連結的情感與認同,但好像又從述說"家庭"中,更看見了專屬於自己的認同與 使命。我想,這就是故事迷人的地方,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或版本,允許敘說者 自然的流動、選取對自己最有意義的故事表達,而隱藏在其中的身分與族群認 同,就會以當下最自然的方式,真情流露。

(二) 家元的生命故事 1. 0 到 6 歲:好奇

我的爸爸是大陸來台的退伍軍人,媽媽則是印尼華僑。在到六歲這段過程,

和爸爸的接觸是比較多的,我們家比較特別的是,我爸因為較晚結婚,所以我們 出生時,他就已經退休,比較常在家裡作家事;而我媽都是工作比較多。禮拜天 媽媽通常不是帶我們去僑愛找同樣是印尼籍的阿姨們聊天、玩耍,就是在家做家 事,中午她會炸蝦片,用椰汁煮咖哩,所以週末的廚房都會有那種味道,小時候 會覺得這樣的味道很奇怪。還有榴槤也是,整個都是味道。我們都不敢吃,還會 有厭惡的感覺,我問我媽這些東西哪裡來的,她說是印尼家鄉吃的東西,然後就 會覺得:「原來印尼的東西都那麼難吃唷!」。但那段時間接觸印尼的、大陸的食 物都覺得是很自然的事情,覺得都是每天發生在周圍的事物。

我忘記是什麼年紀知道我媽是印尼籍的,但我知道是翻戶口名簿,打開背後 就會有出生地、籍貫,然後我媽就會寫印尼,我爸就寫江蘇。那時候就會好奇問 印尼在哪裡,我媽就會說在台灣的下面,然後她就會很強調說,她的祖先是大陸,

所以她是大陸人,那當她講說她是大陸人的時候,因為我爸也是大陸人,所以就 會覺得他們都一樣,只是我媽住印尼。所以一直會覺得我媽只是住在印尼的大陸 人。

2.小學:念書後衝擊產生

這個階段結束在上小學後,因為以前是很無憂無慮的感覺,反而是上小學之 後,開始念書,我媽還有我爸非常看重我們要好好念書,其他什麼都不重要,就 是要把書念好。另一個是碰到有關文字的部分,就開始發現我的媽媽在語文、文 字方面稍為比較弱一點。我們的作業都沒辦法讓我媽看,特別是國語,給我媽看 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我們就會去給我爸看,我爸很嚴格,所以如果看到這個字 不行他就會要你重寫,然後每一個都要寫完他才會願意幫你簽聯絡簿。那時就感 覺沒有像小時侯那麼自在。

3. 九歲:出國玩;about 印尼

第一次去印尼,我還記得是和我妹、僑愛阿姨、阿珊阿姨一起去。我現在看

的話,我會覺得那是我對印尼比較多印象、學習的階段,但那時候的我只單純覺 得要出國玩很棒。那二十一天我們就在二舅舅家和小朋友玩。那我媽會一直抓著 我們到處跑,然後印尼的煙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到現在我到後站,後站是很多外 勞的居住地,我到現在聞到都還會想到,真的很難忘,到處都聞得到那個味道。

自從去過印尼後,就覺得對印尼知道很多,那時候覺得很酷,反而和一般印 象不一樣,一般印象可能覺得自己媽媽是印尼籍,覺得比較自卑什麼的,但那時 候我反而很得意,因為我和其他小朋友比起來,我還出國了,還去了很多地方,

知道很多事情,而且有坐飛機。

而這樣的差別,我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媽一直灌輸我們她其實是大陸人,只 是住在印尼,就好像如果今天有一個人說,你媽媽是印尼人時,我就會說"可 是",這個可是就好像是一個護身符,會去檔掉說我媽是印尼人其實是很落後、

很不好的,或很糟糕的這樣子的一個狀況。所以當我今天講說,她是兩代前去那 邊的客家人,其實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也會想會不會是其實華人在印尼的社經地 位相對來講是比較高的,所以老實說我去印尼時,不會覺得很糟糕。再加上我媽 都會說她在台灣賺的錢可以回去蓋房子,就覺得很了不起。

4.十歲:從母親的情緒反應中感受到更多連結與感受

那這個時期會切十歲是因為隔年外公就去世了,而且印尼那邊的人因為不想 讓我媽擔心,所以他們是出殯完、下葬完一個月後才和我媽說。我還記得那天晚 上電話來,我媽聽完電話掛掉後就開始哭,然後衝到陽台把窗戶打開然後對著天 空拜,現在還會想到這個畫面,因為被媽媽的情緒嚇到,而且我們又看過外公,

其實會跟著有感覺,覺得媽媽的爸爸去世了,只是為了這個點所以特別標出來。

後來換爸爸回大陸,我爸回大陸那天我還記得我媽也是一樣哭了,後來問我 媽,她說那時候會擔心爸爸拿了一筆錢回大陸後就不會回來。而我爸那次去大陸 回來之後蠻失望的,因為隱約感受到那邊的人好像衝著他的錢來的,有一種明明 是血親但因為分隔很久,所以已經沒有感覺,再加上錢這件事情讓他蠻失望的,

所以他回來之後都很直接的說他不要再回去了。我覺得這很特別的是之前我會一 直認定我爸爸是大陸人,回家會很開心,但那時就會隱隱約約覺得我爸的家真的 回到台灣,就定下來了,不會再回去了。

5.國高中,書=朋友

國高中的記憶,除了課業以外很多東西都是空白的。在我國中的世界裡面,

讀書是一個很貼心、孝順的行為。而這和我爸媽從小灌輸我們的觀念很有關,因 為他們會覺得讀書以後才會安全、有未來。我媽工作比較辛苦,她可能會希望我 和我妹的工作不像她,又累又不能賺到什麼錢,相對的也可以比較穩定。

國中班上有一群人是混幫派的,看到他們在班上做威做虎的,實際上會有點 害怕的。但就會覺得如果有前三名,他們就不敢對我怎樣,覺得有了成績就有了 很多的保護、注意、或是有了自信,甚至人際關係也會變好。現在講的時候也讓 我想到,我們家只有四個人,會覺得好像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在台灣就是像浮 萍,覺得當這些老大在班上做這些事情時,我就會想如果我被威脅,我有什麼可 以靠?就好像面對這些人,你並不能做些什麼,所以只能夠保護好自己,現在講 起來蠻心疼自己的。

高中考上了第一志願,還是覺得自己功課很厲害。但第一次段考,考了倒數 第三名回家,這對我打擊超大,害怕我會不會因為這樣就交不到朋友,或我父母 親會不會特別失望。高一就是一直不斷的去試探、或學習一些事情,我會觀察其 他同學對待我的方式,後來發現段考後大家還是做一樣的事情,就會覺得好像還 好,但其實心情還是有一點戰戰兢兢。一直到高三的時候,老師對我父母說不用

高中考上了第一志願,還是覺得自己功課很厲害。但第一次段考,考了倒數 第三名回家,這對我打擊超大,害怕我會不會因為這樣就交不到朋友,或我父母 親會不會特別失望。高一就是一直不斷的去試探、或學習一些事情,我會觀察其 他同學對待我的方式,後來發現段考後大家還是做一樣的事情,就會覺得好像還 好,但其實心情還是有一點戰戰兢兢。一直到高三的時候,老師對我父母說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