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族群認同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族群認同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將探討族群認同的意涵、要素與觀點,並整理與族群認同相關的理論與 研究。

一、 族群認同意涵

(一) 認同的定義與流動性

認同(identity)是一個人將另一個或一群人的行為特徵或內隱的人生觀、

價值觀等予以內化成為個人屬性的一種過程(張春興,1991)。是在受到族群身 分、社會關係、性別或階級意識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下,所持有、表現出的,對 於自我、文化的一種內在歸屬的位置(邱莉雯,2004)。由此可知,認同涉及「身 分」與「社會關係」的確定,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誰的時候,就已經明瞭「我 立於何處」,了解我所在的位置,同時透過他者認知形成內在的歸屬感,以及確 認自己與他者複雜的關係(孟樊,2001)。

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因模仿對象不同,使個體的認同隨成長而變化,且同一 個體也可能有多方面不同的認同。在個人部份有如自我認同,在群體部分有如階 級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族群認同等(張春興,1991)。一個人若有明確而 堅定的認同感,內心才會產生秩序感和安全感,如果認同感被迫放棄,分類人群 的心理秩序會被擾亂;如果安全感獲得不足,則會引發群內的否定及自我的憎 恨,以及對群體的疏離感、邊際感等心理失調的現象(李國基,2008)。

Hall(1996)認為,認同的統合性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非自然形成,表現在人 際互動與社會關係,也會表現在肢體語言、身體的裝飾象徵,在再現當中被建構,

主體的形成是認同被召喚出來時候的展現。另一方面,認同狀態是「流動、複數 的、多層次的」,是一個「持續進行的歷程」,也是「論述與實踐、主體位置與主 體性的縫合點,是主體暫時的穩定位置」(王志弘,2000;孟樊,2001;Hall,1996)。

因此,認同既非固定不變,也非單一的,認同構成因素包括著複雜的政治、社會、

文化脈絡的交織。

Grossberg(1996)更進一步提出認同是經由個體與他人之間持續對話不斷地 在進行中,會持續永無止境的變形。也就是,主體在認同歷程中一再地受到挑釁,

於是成為不穩定、漂移的、破裂的狀態。Hall(1996)與Grossberg(1996)均提醒 當談到認同的議題時,應該從歷史上政治脈絡與空間上流動的可能性兩方向思 考,認為認同與「位置的政治學」,「混雜」及「跨越邊界」等概念有關。用論 述的方法來看身分認同,它是一種「永遠不完整」的建構歷程,也可以說是永遠 都在「歷程中」的建構工作,因此在論述這些概念時,必須注意到論述的力量、

經濟物質脈絡,以及他人作為一個異於己身的主體性意義 (Hall,1996;

Grossberg,1996) 。

綜合上述學者的主張,可知認同是個體對身分與社會關係的思考與確定,涉 及政治、族群、社會等多重意識的交互影響。如果一個人擁有明確的認同感,將 獲得安全感與秩序感,反之則容易導致心理失調,可見認同感對個體的重要性。

但特別要注意的是,認同會隨著個體的成長、所遭遇到的事件、與他人互動與對 話而流動或重建,是一個不穩定、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建構的"歷程"。

(二) 族群認同之意涵

族群認同是個體可能發展出多種認同形式中的一種,表現於群體部分,是個 人用來作為區分我群和他群的分別(許木柱,1989)。族群相對於其他團體的認 同,最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以強調成員之間的「共同來源」或「共同祖先」,作 為區分「我群」與「他群」的標準(許木柱,1989)。也就是說,當人們以「族群」

的概念進行人群分類時,強調的是:「跟我有共同來源或共同祖先、文化的人同 屬一個族群」。因此,族群認同是個人將自身定位在社會某一群體之中,同時對 該群體懷有心理上的歸屬感(吳乃德,1993)。

族群認同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產物,族群的成員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將我群 與他群族群有意識地與予以分類而形成的。由於不同的族群通常具有各自的文化

特質,因此,族群認同往往與文化認同結合在一起,並透過特定的文化象徵符號 (cultural symbols)來顯示與增強族群認同(許木柱,1989)。族群認同最顯而易 見的特徵是種族象徵符號,它是以族群、血統、地域作為區分原則(郭洪紀,

1997)。基於這些判斷的標準,形成個人區分我群與他群的根據。由於族群認同 使一個人或一群人保持行為的一致性,別人因而得以將他們歸之於某個社會範 疇,並因而彼此採取適當的互動行為(De Vos,1982)。因此族群認同不但是個 人對群體的個人認同感,也是其他成員對某個人是否屬於該族群的認同

(Hutnik,1991)。

隨著歷史的演進,許木柱(1991)認為,晚近的社會學者對於族群一詞的界 定,已非單純以種族為分類族群的標準,而是更著重於社會、歷史、心理等因素。

亦即強調身份與認同並非由血統此類生物性因素決定,而是社會與文化的結果,

舉凡種族、階級、性別、地理位置、歷史、特定的社會、文化、政治語境等,皆 具決定性的影響力(張京媛,1995)。謝若蘭、彭尉榕(2007)針對族群通婚的身 分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中,就提出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的雙族裔會因官方所制定 的「族群身分認定辦法」而進行"有意識"的轉變,不再僅只是以血統來做分類 標準,而考慮到更多社會與政治等因素。這樣的變動性意味著,族群認同不再是 一種歷時性的、不變的心理機制,它可能隨著環境變化及個人心理需求而改變(許 文忠,1998)。而Phinney (1990)更提醒族群認同是動態的,會隨著時間及情境 脈絡而變動,並透過做決定以及自我評價的歷程來達成。

王甫昌(2003)也強調族群認同是一種「相對性的群體認同」、是弱勢者的族 群意識,是在「國家」或「民族」的範圍內,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團體,但也是 一種人群分類的想像。綜論上述可知,晚近對於人群分類方式與相關問題之探 究,已捨棄以往單純的生物性觀點,轉而著重族群成員主觀心理因素之探究,並 認為個體主觀心理因素實為族群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龔元鳳,2007)。

若思考新移民及其子女在台灣的族群認同定位,可以看見雖然族群認同已經 漸漸從原本單純的生理、血源觀點,慢慢轉變成族群成員主觀的決定與自我評價

歷程,但若考慮到文化觀點,新移民女性之母國文化迥異於台灣本土文化,其因 婚配而組成的新移民家庭,自然形成了不同於一般本地家庭的文化特色。再加上 台灣還是有許多人視新移民女性為外來的侵入者及「本國」社會資源的掠奪者,

國人心中普遍存有「人種品質論」之假設(夏曉鵑,2005b),因而對新移民女 性及其子女產生歧視與偏見,視其為降低台灣人口素質的問題來源(龔元鳳,

2007)。這些皆使得新移民及其子女在台灣社會中的族群認同議題更趨複雜性,

考量的不僅只是少數族群成員自己的建構與認同,還須把整個社會、政治及歷史 背景均納入一併討論。

(三) 族群認同的指標與要素

對於族群認同的指標,Isajiw (1974)從二十七個族群認同定義提出十二個重要 指標,並從中歸納出最常被引用的五個指標,包含共同的族群起源;屬於同一文 化或具有相同的習俗;共同的宗教;同一種族或體質上的特徵使用相同的語言(引 自龔元鳳,2007)。陳瑞芸(1990)也整理Do Vos (1975)所主張的,構成族群認 同的六項主客觀要素,分別為族群成員意識到自我族群的獨特性;族群成員的領 土意識;經濟基礎;宗教;美學的文化模式及語言,並以其為區分族群的參考標 準。由此可見每個族群都有其特定的族群標幟,如生活方式、歷史的起源、宗教 信仰乃至價值觀、宇宙觀等,用以標示我群,以與他群作區分。

而在認同要素上,學者們大多均以Phinney(1990)提出的族群認同四個要素 為架構,進而延伸出自己的分類(陳麗華,1999;林淑媛,1998;黃森泉,2000;

卓石能,2002;龔元鳳,2007;李國基,2008)。此四個要素分別為:族群身分 認 同 ( ethnic self identification ) 、 族 群 歸 屬 感 ( ethnic sense of belonging ) 、 族 群 投 入 ( ethnic involvement ) 以 及 族 群 態 度 ( ethnic attitudes)。為更進一步瞭解以下四個要素在族群認同中的意義與角色,以下 逐一加以說明:

1. 族群身分自我認定

族群身分自我認定(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意指個人用於己身的族群 標識,所涉及的是自己用何種族群名來稱呼自己(Phinney,1990)。係指個人屬 於某一族群的知覺和概念基礎,學習到正確且一致地使用族群標誌,而其中可能 包含自我認定與族群的定位兩種。個人先天所擁有的族群標籤將廣泛的影響到他 對於屬於己族團體的知覺、態度、展現的族群行為以及他們對於自己族群對自己 意義的認知等等(Phinney,1992)。

Aboud(1987)認為,一般研究常以下列三大重要屬性為測量族群身分自我認 同的標準:

1. 以血統、國家或宗教背景、語言、膚色及族群標識來描述自我。

2. 與他族在感官知覺上的顯著不同。

3. 在不同時空脈絡下仍維持不變的族群性。

而一般研究者常以兒童是否能以與其父母所屬之族群名稱相符者來稱呼自 己,做為判斷兒童是否具有良好的族群自我身份認定的依據(Aboud,1987)。

Rotheram & Phinney(1987)主張兒童對於族群的初步認識主要在於一些明顯特徵 線索(特別是膚色)、語言或習俗(如特殊節日)等,這些線索提供了兒童辨識 的認知基礎,以這些認知為基礎,兒童才能正確的辨識和標記出自己所屬的族 群。兒童對族群差異漸增的知覺,導致更正確的自我認同,並且更能認同己族。

因此,知覺與自我認同及族群態度有關。相對其他的族群認同要素而言,族群身 份自我認定是較為顯而易見的,因此,也是用以檢驗個體族群認同的關鍵起點

因此,知覺與自我認同及族群態度有關。相對其他的族群認同要素而言,族群身 份自我認定是較為顯而易見的,因此,也是用以檢驗個體族群認同的關鍵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