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子女形成背景與圖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形成背景與圖像

本節將探討新移民及其子女在台歷史與背景,而後嘗試以主流觀點來呈現出 新移民家庭在大眾眼中的樣貌與圖像,並對比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研究,呈現新移 民子女的多重樣貌。

一、 新移民及其子女在台歷史與背景 (一)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

台灣新移民女性來台的歷史,起源於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隨政府來台的 大批軍人中,有許多是留下新婚的妻子獨自一人來台。為因應這些老兵面臨擇偶 的困境,有少數在台的東南亞華僑媒介印、菲、泰、馬等國的東南亞華僑婦女(黃 森泉、張雯雁,2003),形成跨國婚姻。另外,民國七十六年開放兩岸探親後,

許多在台未婚或未再婚老兵終於回到故鄉去尋找其妻或原配,兩岸人民開始往 來。民國七十八年三月,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首次以正視法規開放「滯留大陸 台籍前國軍、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返台定居」,對於這個因特殊時空背景而造成 的婚姻,即成了最初的兩岸婚姻(江亮演等人,2004)。

民國八十三年台灣資本大量外移,政府宣布南向政策,公開鼓勵人民到東南 亞投資,隨著台灣資金的外流,工廠紛紛關閉,加上政府引進外勞,大批本國勞

工失業,其中來自農村的失業勞工遂返回農村,以非正式部門的工作維生。基於 中國人普遍存有的傳宗接代的觀念,這些已屆適婚年齡的青年,紛紛轉至距離以 及生活習慣皆與台灣較為接近的東南亞尋找結婚對象。在民國六十九年代中期主 要是以泰國和菲律賓配偶最為普遍,自七十九年開始,印尼配偶開始有顯著增 加,至八十五年起,越南配偶則越升為首位(江亮演等,2004;夏曉鵑,2002;

黃木蘭,2004;黃森泉、張雯雁,2003;楊艾俐,2003)。

邱琡雯(2005)指出,由於台灣與日本兩地無所不在的父權制結構以及資本主 義世界體系的結構,使得台灣與日本的女性婚姻移民現象有許多雷同之處;夏曉 鵑(2002)亦主張,台灣的女性婚姻移民現象與其他國家的「郵購新娘」現象有 所關連,都是低度開發國家婦女嫁往較高度開發國家的全球性現象的一環,亦即 二者皆隸屬於全球資本化下的「跨國婚姻商品」。以下將從全球化造成的台灣婚 姻市場質變、東南亞經濟壓力與地理位置因素,及南向政策和婚姻仲介三個向度 來探討台灣跨國婚姻形成的結構因素。

1. 全球化造成台灣婚姻市場的質變

五十餘年來,台灣隨著全球經濟的高度發展,高科技工業取代勞力密集的傳 統工業,一反早期的勞力輸出國,轉為勞力的輸入國,而這個全球化的現象導致 大批台灣的勞工階級男性因失業而返回鄉下,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經濟上的 弱勢、離鄉創業未成,返鄉後所招致身份地位上的污名、農村生活的清苦、中國 傳統「上嫁婚配」的婚姻觀念、以及國內女性教育程度及能力提昇且不婚意識日 漸高漲的交錯影響,間接影響到他們在台灣找到適合的結婚對象,只好向外尋 求,與東南亞女性的跨國婚姻因應而生。乍看之下這樣的結合似乎只涉及跨國婚 姻的兩方,但其實根本上則代表著結構上的壓迫與不平等,而不論是台灣中低階 層的男性,或東南亞來台的女性,都只是資本主義發展下的產品,核心與邊陲兩 地的邊緣者以婚姻作為生存交換的移動所形成的『婚姻移民』,其實是將抽象的 國際政治經濟關係,具體的化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社會關係(龔元鳳,2007;

江亮演等,2004;王宏仁,2001;陳庭芸,2002)。

2. 東南亞經濟壓力與地理位置因素

東南亞與台灣同樣,都因為全球化之私有化、去管制化與自由化,致使絕大 多數的勞動者面臨失業、飢荒、疾病等危及基本生存條件的威脅,資本國際化造 成農業破產、本國工業無法發展以及公共投資削減等情況。在如此扭曲的發展 下,各國農工階級的生存空間日益窄化,除了出國打工以外,婚姻成了女性脫離 困境的選擇之一。東南亞女性願意接受跨國婚姻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因素,

由於原鄉的生活環境太差,他們希望透過婚姻改善,藉此改善娘家的環境,因此 東南亞經濟較落後的地區成為婚姻市場的供應地(夏曉鵑,2002、1997;蕭昭娟,

1999)。

另外,在全球地理位置分布上,東南亞距離台灣的距離最為接近,也造就了 台灣男性就近取東南亞女子的原因。此外,東南亞的華人分布也較多,由於東南 亞華人在文化、生活層面與台灣相似,因此台灣男性娶外籍配偶除考量東南亞國 家距離台灣較近外,其華人原鄉的生活與文化相近也是一重大考量原因 (江亮演 等,2004;陳庭芸,2002)。

3. 南向政策及婚姻仲介

在南向政策提出前,台灣已經透過東南亞華僑介紹,而有外籍配偶的出現。

民國七十三年之前台灣資金外流至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到了民國七十六年,政府 解除各種外匯的管道,資金外流的情形更為顯著。與此同時,不僅僅是台商前往 東南亞投資的增加,也帶動跨國婚姻的形成。此時,跨國婚姻也由原本早期的當 地華僑介紹認識,轉變成職業仲介,甚至轉換為觀光旅行團到當地進行相親活動 的形態。在上述背景情境的交織之下,復以熟稔三地所需的婚姻掮客的穿針引 線,大批女性婚姻移民因而湧入台灣(江亮演等人,2004;黃森泉、張雯雁,2003)。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稱新移民女性的形成原因,起源於全球化、資本國際化

在全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在台灣,全球化導致台灣婚姻市場的質變,中國傳統 上嫁婚配與傳宗接代觀念的影響,再加上台灣女性教育程度及能力提昇,不婚意 識抬頭,使得台灣鄉村男性轉而尋找其他的婚姻管道。同時,資本國際化現象也 窄化了東南亞及大陸農工生存空間,形成推力,使得東南亞女性也希望可以藉由 婚姻改善自身環境。再配合政府推動南向政策,增加了與東南亞國家接觸的機 會,而東南亞及大陸距台灣較近且生活習慣與台灣相近,再加上婚姻仲介者的推 波助瀾,使得跨國婚姻因應而生。

從歷史脈絡及社會學角度來看,跨國婚姻不論是政治因素或經濟因素,皆隱 含著權力、階級、經濟、文化、性別等議題在內,不僅是新移民女性必須融入主 流社會所產生的生活、文化等適應問題,當新移民女性人數占一定比率時,其對 主流社會所引起的生活習俗、文化衝突之影響甚鉅。台灣目前四十餘萬的外籍人 口,其中東南亞新移民女性佔了大多數,她們多半散居於各角落,默默的扮演台 灣媳婦的角色;但是有愈來愈多的新移民女性在另一半及社會大眾的支持下,走 出家庭為自己發聲(林照真,2004),讓台灣社會正視她們的存在,尊重她們的 權利,這些都在促使雙方文化、價值觀的交流,對台灣社會的生活、文化、價值 觀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 新移民子女人口分布現況

在前述背景下,藉由婚姻管道進入台灣的新移民女性,每年在台灣的婚配比 例中也逐漸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新移民人數已由93年底的33.6萬人,快速成 長至99年底44.4萬人,其中以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女性配偶最多,約占六成三,

其他外國籍女性配偶則占三成。而其新移民子女比例也隨之攀升,從九十三年的 4萬6千人成長至九十九年的17萬6千人,遽增12萬9千人,占國中小學生數之比率 也由1.6%快速增加至7.2%;其中國小一年級新生數近2萬7千人,平均約每8位 國小新生即有1人為新移民子女(教育部,2011)。

隨著社經環境的變遷,台灣人口結構也快速改變,尤其台灣的出生率從民國

87年開始急速下降,已在93年開始直接衝擊國小的新生人數,並將逐步波及其他 教育階段,其衝擊程度堪稱既深且遠。而新移民子女的人數增加,有效紓緩了台 灣出生人口數與未來生源減少的衝擊。

若依外籍配偶之原屬國籍及在國內居住地區觀察,近8成7國中、小外籍配偶 子女之父或母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及印尼,其居住地區之分布則略有差異 性,如在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等農業縣,以越南、印尼籍有較多且 集中之現象;至屏東縣則因地緣性以來自菲律賓者相對較其他縣市居多;都會 區及鄰近都會區之外籍配偶則以中國大陸為主(教育部,2011)。

表2-1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教育部,2011)

表2-2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地區別分

(教育部,2011)

由此可見,臺灣的新移民女性及其下一代的誕生帶來人口結構的改變,成為 繼閩南、客家、1949 年遷台之中國籍及原住民之後,第五大新興族裔(陳建甫,

2003)。

二、 新移民家庭樣貌與圖像

後現代理論受到社會建構論、民俗方法論以及形象互動論影響,主張社會事 實是社會行動者不斷的建構而成,社會世界被視為由無數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意 義所建構出的世界。「這個社會世界並非是一個存在那兒的客觀事實的社會世 界,生活其中的成員也並非臣屬於它;而是行動者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透過現 有的理解模式,將其外在化並客觀化了」(夏曉鵑,2002)。在這樣的脈絡下,社 會世界及其形式是經由日常談話及互動而變成有意義。這種觀點駁斥實證主義將 語言視為透明的中介物、毫不模糊地反照了穩定、單一的意義。當台灣官方、媒

後現代理論受到社會建構論、民俗方法論以及形象互動論影響,主張社會事 實是社會行動者不斷的建構而成,社會世界被視為由無數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意 義所建構出的世界。「這個社會世界並非是一個存在那兒的客觀事實的社會世 界,生活其中的成員也並非臣屬於它;而是行動者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透過現 有的理解模式,將其外在化並客觀化了」(夏曉鵑,2002)。在這樣的脈絡下,社 會世界及其形式是經由日常談話及互動而變成有意義。這種觀點駁斥實證主義將 語言視為透明的中介物、毫不模糊地反照了穩定、單一的意義。當台灣官方、媒